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L  刘乾坤 2003-4-5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刘乾坤 Liu Qiankun (?~) ⊙朱林/文


  刘乾坤注定与藏区有缘。他出生在拉萨。读书时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藏族歌曲《金瓶似的小山》。
  我认识刘乾坤是因为他的执着与韧性。
  2001年,他为自己精心策划了一年的一套有关西藏的丛书──《画说西藏》寻找作者,当时他为其中一本书既要熟悉藏区,又能用文字和摄影表达出来的作者而大伤脑筋。居于成都的与藏区有着某些关联的作家和摄影家几乎被他访遍,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他的,且有幸成为了这套丛书的作者之一。
  也许就是这套丛书拨动了他内心潜藏着的藏区情结。在这套丛书的创作过程中,他与作者们一起,通过文字和图片游历于藏区的河川峡谷,穿行于藏区的人文历史。因为心中的爱,从此与藏区的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开始用心、用自己的脚真实地踏上了那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土地。

刘乾坤/《四川画报》社/锦江区/雷康 摄
刘乾坤
地点:《四川画报》社·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3-02-27 11:39:51

只要拿起相机,我就要拍摄
  刘乾坤接触相机不过是2001年秋天的事。那年和朋友一起去鹧鸪山看初雪拍回来的照片还是一位准业余爱好者的水平。时间一晃到了2003年,用的胶卷从负片换成了正片。如今再看他的摄影作品,常因其独特的视角而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由此也得到了一些有成就的摄影家们的好评。这不光是因为他的聪明,更因为他与生俱来的做事认真与用心,摄影当然也不例外。
  去年夏天,他随藏族摄影家多吉彭措到四川甘孜藏区采风,半个月后回来,人瘦了一圈,皮肤也因无法抵挡高原阳光的炽烈而大面积脱皮,且肤色变得更加黝黑,可他不仅拿出了数万字的游记,还拍出了“格萨尔王故乡”、“藏戏表演”“四川古镇”等10余组专题摄影作品。
  工作之余,刘乾坤又将目光投向了藏区以外的西部大野,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主题,以近距离的摄影视角深入生活,拍摄了一系列老成都影像和四川古镇的专题片相继进入我们的视线。最近还将推出全新的“茶马古道”图文专题。一时间,从中国的机上读物到北京上海深圳及成都本土的报刊上都能看到他的文图作品。
  热爱,执着,率真,让他在文学和摄影界交了许多的朋友,并因此获得了“青鸟酒吧”老板朱斌提出大家一致认同的一个很贴切地评价:“刘乾坤应该获得中国摄影界的最佳进步奖。
  想要收获,就必定要付出艰辛的耕耘,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永恒真理。刘乾坤每年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游走在包括藏区在内的西部大地上,每次出行前,他都会花上半个月的时间仔细阅读地方志,对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做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免流于表面。在藏区的日子,他白天东奔西走忙于摄影,而夜里不管多晚,都要把当天的见闻在大脑里做个梳理,并做上笔记。穿行于藏区的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吃住且不必说,有啥吃啥。对刚进藏的刘乾坤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交通,为了到达一些无人区,往往是先乘车,再骑上几天的马,最后连马也去不了的地方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双脚了,这对长期生活在城市,文质彬彬的他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考验。几十公斤重的摄影器材、装备和高原反应常常让他觉得自己是否过得了这一关。
  当刘乾坤走完四川大部分藏区和古镇的时候,他黝黑的脸膛常让人以为这是个藏族汉子。回到成都的刘乾坤也没停下来,周末也只是一周中的第6个、第7个工作日。他要将自己在路上的感受,见闻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
  刘乾坤还在继续行走,现在又将目光投向了大香格里拉环线,他很自豪的说:“我会去努力发掘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起码现在身体不是问题!

只要心中有理想,就要尽力去实现
  刘乾坤读书时成绩一向拔尖,常在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满以为自己可以凭真本事进入高等学府圆了自己的文学梦,谁想中考前一场重病让他连床也下不了。那年的七月对他来说真的是黑色的。父亲背着他进的考场,每一科考试最多可以坚持半个小时时间。即便如此,除了英语只考了69分外,其余各科都是80分。拿着成绩单,看着大学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个要强的年青人哭了,他请求父亲让他去美院,既然圆不了文学梦,那就圆了自己的画家梦吧。可父亲环顾四壁的眼神和一声长长的叹息破灭了他最后的希望,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星期。七天之后,他从房间里出来了,既然现在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想办法尽快减轻父母身上的担子吧。他遵从亲人的意愿去了技校,两年后成了小县城酒厂的会计。
  1990年代初,枯燥沉闷的生活让他不甘寂寞的心蠢蠢欲动,他觉得自己年轻的生命不应该被如此地消耗掉。于是他下海做了一个装修公司小老板,因为有绘画的功底,设计出来的房屋装修又总是颇有新意,生意一度很不错。他开始打拼更广阔的天地,下广州,上北京,搞园艺,做书生意,干编辑,当记者,不停地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事业。有一天,他突然厌倦了那种漂泊不定的生活,他要回归,他要找回自己的心。
  1996年底从深圳做生意回到成都,他两眼一抹黑,一个人背着包,看着既热爱又陌生的城市,心中苦苦思索,自己将以怎么的一种方式,融入成都呢?
  由于自己内心深处对文学艺术的爱,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选择了做文化。起初他靠写稿子挣稿费,勉强维持生计。这种日子虽苦,但却快乐。自己用勤奋,在成都的文化圈子里赢得了一些小名气。凭着《上帝寂寞》、《老板到底有多坏》、《印度神话》等好几本个人专辑的出版发行,被吸收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外还有他的长篇小说的创作。

渴望成功,所以需要更加努力
  刘乾坤的人生信念是:做一件事情若没有成功就是失败,没有任何客观理由。为此他每做一件事都全力以赴,力争让自己所做的事情成功,不断地学习为他事业的成功不断地增加着砝码。交朋友是为了学习,与朋友交谈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他的“不耻下问”及“世人皆可为我师”的学习态度总是让他能以极快的速度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新事物。正如古人云:“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由此,刘乾坤也就在文学和摄影圈内颇受欢迎。

刘乾坤漫像
刘乾坤漫像·邵小明出品

  刘乾坤成功的标准,拿他的话说,绝非要挣多少钱,而是要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要在历史上留下轨迹,自己追求着有意义的生活而有所作为。所以每一次重大的追求和拼搏都需要付出自己更大的投入,也许这就是自己所选择的快乐生活。因为自己不想满足于挣些小钱,过小日子的生活状态,而是想全方位实现自己的价值。“自由、健康、快乐,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实刘乾坤的快乐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今年他创作了《若尔盖风情》6万字文图作品集、《炉霍》画册的撰文部分、《德格》纪录片的编导和解说词撰写。目前在四川画报做编辑的他又在与朋友们合作,参与策划四川以及西部的特种旅游运作,现为青鸟户外运动俱乐部总策划,他并且牵线达成了与美国、加拿大等境外旅行社的合作,他是想把把四川的旅游资源真正地推向世界。
  刘乾坤正在走向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凭着他的坚韧与执着,他会给予朋友们和社会更多的作品,我们祝他有更大的成功。
纪实
  1. 2004-08-08日(上):网友聚会为“联盟
  2. 2004-07-22日:悦来茶馆聚网友
相关标签姓|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