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物 | ![]() | ||||||
刘文辉 Liu Wenhui (1895~1976-6-24) ⊙雷康/编 字自乾,字病虞,属羊,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人。1911年夏四川陆军小学毕业,入陕本陆军中学,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颇懂一些韬略。1916年毕业返川,任第二师上尉参谋,1917年经堂侄、旅长刘湘介绍,到陈洪范旅任营长。1918年4月任第一混成旅第一团团长。1920年秋带全团到宜宾,任第一混成旅旅长。1923年任第九师师长,次年8月授为洁威将军。1925年参加联军击败杨森发动的“统一四川”之战后,任四川军务帮办。 ![]() 自从1926年12月,他同刘湘、杨森、刘成勋、邓锡侯、田颂尧、赖心辉等七个四川军阀将“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之后,互相争雄的内战,反而愈演愈烈。在这中间,为了攫取四川霸主的宝座,他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首先他制定了“内外并举,左右开弓”的总方针。也就是说,一面消灭四川境内的对手,一面在夔门外拓开局面。为了达到这个总目标,他在力量还不大的时候,着意于同邓锡侯、田颂尧的联合,以对抗刘湘和杨森的结盟,避免了自己的孤立地位。不久,他就着军服,乘白马,挎洋刀,在成都西较场就任了国民党二十四军军长。孙子兵法有一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刘文辉是领会了它的真谛的。为了吞并老牌军阀刘成勋(二十三军)的领地,他首先收买了刘成勋的三个师长,把墙脚挖空,然后于1927年6月一举突袭,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雅安、西昌市等雅属宁属要地归为己有。他在得意之余,还给刘成勋打电话说:“刘军长,你是老前辈,时代不同了,请你打个让手,我要到雅安来。”其后,刘文辉又乘其他军阀混战之机,驱逐了赖心辉,占领了江津等地。至此,刘文辉已据有上下川南,宁、雅属和上下川东部分地区共七十余县地盘,盛极一时。1928年任9月任川康边防军总指挥,10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29年3月,成都旧督署衙门张灯结彩,冠盖如云,蒋介石的代表亲自捧了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大印,授给了刘文辉,这是他一生中的顶峰。可是省主席的印绶与独霸全川的野心,还有不小距离。因为这时的四川,还是一个互相对立的三角。一是刘湘以重庆为中心的下川东;一是李家钰、罗泽洲、杨森盘踞的北道;一是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盘踞的川西南和川北。刘文辉暗暗盘算,要想独霸全川,三角中必须先吃掉一角,剩下一角就好办了。于是他竭力怂恿邓锡侯讨伐李家钰。在这次战争中,刘文辉又扩大了防地,收编了部队,最后就剩下刘湘和刘文辉两大派了。 一九三二年八月,二刘的争雄之战爆发了。这次战争持续了两年之久,是四川军阀混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线连绵千里,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人。无辜的士兵死亡六万多人,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可是熟谙韬略的刘文辉却未能取胜。他先退出了泸州、宜宾,以后又退出了成都。在新津撤退时,刘文辉已经听到枪声,他的马弁慌得把床上的鸦片烟具抱起就跑,连刘文辉的印章和作战地图都丢掉了。最后刘文辉才跑到雅安这个地方。一向忠于刘文辉的部下,纷纷离去。当初的十余万雄师,只剩下两万余人;当初的七十余县,只余下雅安一隅。秋风孤城,夜深独坐,真真是好不痛煞愁煞人也!要知道,享受过荣华富贵、权力地位一类滋味的人,一旦失去它时,是比从未得到过它的人,是更为痛苦难忍的。 1935年任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1939-1-1日成立西康省政府,任主席。1941年出面过问川事,联络进步人士。1942年2月在重庆与周恩来秘密会晤,请中共派人到雅安设立电台与延安直接联络。1944年冬加入民盟,任中央委员。刘文辉是一个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现实人物,1949-12-9日,以西康省主席及第二十四军军长身份,同邓锡侯、潘文华等通电起义,他在中国历史变局的关键时刻做出的政治选择使得他能够在以后的历次风波里全身而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中央林业部长、全国政协常委。 采访刘元彦 ⊙雷晓宇/文 2005年,刘文辉的长子刘元彦77岁,是人民出版社的退休编辑,一生从文。记者问他:“您父亲对您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他晚年的时候,很少回忆自己的过去。只有一次,他跟我说:搞政治没意思。” 刘元彦出生在1928年,这个时候正是他父亲政治上最得意的时候。这一年,四川省的军阀混战尘埃落定,基本形成了刘文辉和刘湘主宰、二刘和邓锡侯、田颂尧四巨头分割四川的政治局面。也就在这一年,南京国民政府指定刘文辉担任四川省主席,他的侄子刘湘担任川康裁编军队委员会的委员长,这叔侄二人分别控制了西南重镇的军政大权。 刘文辉的回忆录里提到,当时自己拥兵十几万,拥有防区七十多县,“等于大半个四川”。这一年刘文辉33岁,新得了儿子,仕途又得意,可算少年得志,不可一世。他曾经用三句成语中来描绘自己当时的心境:“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这种“山大王”般的气势在刘元彦的记忆里实在是找不到踪迹。因为,到他能够懂事的时候,刘文辉已经迅速走过了自己的政治巅峰。1933年,刘文辉在和刘湘的政治博弈中失败,退守到偏僻的西康。 “可能是这一次失败对他的性格有相当的影响。反正我的记忆里面,他是一个非常温和的人,不但对我们小孩子从来不打骂,就算是对他的部下,我也从没见他凶过。”刘元彦说自己家里的格局实在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军阀家庭──刘家是“严母慈父”。 刘元彦的母亲是刘文辉的第三任妻子,也是与他感情最好的一位。她是一个性格非常强硬的人,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让刘文辉觉得和她沟通起来比较容易,也很信任她。刘家的家事都是夫人说了算,家里的钱也是夫人管。 在生活方式上,她对刘文辉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刘文辉是行伍出身的人,“典型的粗线条”,他对于吃穿等生活琐事一概不在乎。穿衣就是长袍马褂和军装,解放后就穿中山装,一辈子没有穿过西服。吃饭就更不讲究了,而且他终生保持着军营里的习惯──吃饭特别快,而且只吃摆在自己面前的菜。刘元彦说,有一次还闹过一个笑话,他现在想起来还是忍不住乐。有天早上,佣人给刘文辉做早点,错把洗脸用的吞豆粉当作麦片冲给他喝,可是他丝毫也没有发觉。刘文辉的妻子给他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变化。比如,因为身居要职,难免应酬,他们开始学着打网球;因为要经常请人在家吃饭,家里便请了中式和西式两个厨子。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