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L  刘沅 2007-3-4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刘沅 Liu Yuan (1767~1855) ⊙源自:李豫川


  1929年出版的《清史稿·儒林列传》中,收录有一位四川国学大师刘沅,字止唐,一字讷如,道号清阳居士、碧霞居士。他创立的“槐轩学派”,在四川国学界有深远影响。清末民初,蜀中国学大师,多出其门。而“槐轩书院”的故址,正是今天的锦江礼堂。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属,刘沅出生在原来的双流县的柑梓乡『?』三圣村。他25岁时考取举人,但以后三次参加会试不中,终未能成为进士。30岁后即绝意仕进,在家奉养老母,潜心经史,讲学课徒,著书立说,惠及后人。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先生移居成都南门淳化街(今锦江礼堂西门),鸠工庀材,建一宅院。院中有株老槐树,不知植于何代,枝繁叶茂,浓荫掩映,苍劲刚健,雍穆恬静,乃名宅曰“槐轩”。此后四十二年,刘沅一直在此治学讲学,未尝有一日懈怠,直至1855年逝世。其教学方式是平时令诸生自学,留存疑难,定期会讲,一一解答。并指导学生晨昏静坐,养心存神,强身健体。学费则不计多寡,听任学生视自家财力而定,家贫者无馈亦可。先生认为:书院(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挣钱的地方。它赚的是人才,而不是钱财。这对于当今一些现象,颇有振聋发聩的警醒意义。
  正因如此,槐轩书院的教学成绩十分显著。据《清史稿·刘沅传》记载:四十余年来,“著弟子籍者前后数千人,成进士登贤书(即中举人)者百余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贤名播于乡曲者指不胜曲。”仅以刘沅子孙为例,八十年内,竟有八人中翰林和中举,时人誉为“八龙挺秀”,在四川传为佳话。“槐轩”成了四川最负盛名的大型书院式私塾,学生最多时竟达三百余人,学习期限最长的达十余年。书院亦逐年扩建,至刘沅逝世时,书院已占地近50亩,有大小庭院数个,大小房舍百余间,以及水榭亭阁、花园假山等。门楣高处,上悬一匾,黑底金字乃清末翰林、锦江书院(今四川大学前身)山长伍肇龄楷书“清儒林刘止唐先生第”,两侧为刘沅手书木刻联语──“书史生涯不知老至,风云事业愿与人同。
  黑色的土漆大门前,一对石狮子雄居左右,周围是宽敞的青石板平坝,足够停放六乘大轿。大门和二门之间,有四株两人才能合抱的百年香樟老树,散发出醉人的清香。二门后面有一厅,檐额高悬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四川总督锡良奏请清廷将刘沅一生事迹宣付史馆立传的木刻奏稿全文。再往里走,便能看见深院内那株亭亭如盖的古槐树了……
  刘沅一生著述宏富,后人加以整理考订,于光绪年间刻印成《槐轩全书》。他做学问放得开视野,务求触类旁通而又能独立思考,善取各家之长,力避各家之短,自成一家之言,在文史哲和中医诸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清史稿·刘沅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咸丰中,(福建省)侯官林鸿年(道光十六年状元)为云南布政使,至蜀得(刘)沅书,读之惊喜!求问时,沅已死,因受业于沅弟子、内阁中书刘芬,尽购其书去。及罢官归,遂以其学转相传习,闽人称为‘川西夫子’云。”可见光绪年间,“槐轩学说”已传播到省外了。
  1958年底建造锦江礼堂时,“槐轩书院”被拆除殆尽,夷为平地。
  道光时,刘沅还培修了现在的武侯祠
  另,刘沅还创立了刘门教(亦称槐轩道),其成员多为知识分子,是一个深受道教影响又具有儒学团色彩的宗教学术团体。少年时家庭穷困,随父兄读书。他的祖父刘君谟著有《易蕴发明》,对道教内丹术也有钻研。刘沅少时多病,25岁时三次参加儒学乡试,均落榜。他哥哥刘濖在北京做官,他随兄北上途中在湖北省当阳县紫盖山(道教第三十三小洞天)遇静一道人,得圣师面授。后来他大病不愈,又遇野云老人告诉他:“人生自有长生药”,“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性”,此后他系统研究道教养生理论,对《性命圭旨》详作眉批,但此时他仍以懦学传人自居,当代学者称刘沅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宗教家”,“他倡导虚无清静,存心养性,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与道家的内丹术融为一炉,追求纯一境界,即《大家。所谓止至善,……后世人多称其教为刘沅道。因他在双流、成都所居之处皆有古槐,故名其居曰槐轩,刘沅所著亦名《槐轩全书》、《槐轩杂著》,门人又称其教为槐轩道,俗称刘门或刘门教。”(见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第13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刘门在成都有两座家庙,一为成都市内纯化街的延庆寺,一为圣寿寺。刘门子庙最大的为新津县的老君山的刘家祠堂,又叫功德祠。刘门每年例行五次斋醮法会(即上元会,中元会,下元会,九皇会,佛祖会),法会基本上采用道教科仪音乐。刘沅曾亲自主坛,晚年编成《法言会纂》,故民间称刘门为“法言坛”。

亲友
  儿子:刘桂文。
  儿子:刘枫文,字子维。
  孙子:刘咸荥,字豫波。
  孙子:刘咸焌。
  孙子:刘咸炘,字鉴泉。
  孙子:刘咸焌。
  孙子:刘东父

相关标签姓|属|经学家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