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L Previous罗清和  喜于笑中话清和 2002-4-1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喜于笑中话清和 (序一)⊙褚成炎/文


  作家是用自己的笔来调动他人的感情,把对方引到希望的地方去,不使他迷途。──写在前面的话
  著名旅美作家艾蕊女士由波斯顿来川访问时说,在美国全美作家联谊会会长冰凌先生的工作地──“中国作家之家”,听成都作家罗清和创作的、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涂太中表演的《四川谐话》录音磁带,在场人无不捧腹大笑,俯仰不止,都说是极有品味的四川地方“佳琶”。她借在成都逗留期间,要我陪同她去看望这两位把。“川笑”送到美国的作家和表演艺术家
  我和著名学者、辞书编辑张企予先生陪同这位从大洋彼岸来的女作家去罗清和先生府第时,他正在为他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方脑壳传奇》做收尾之作。清和先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幽默小说的创作,《方脑壳传奇》是他在这一园地辛勤耕耘的力作。
  翻阅《方》书,警世动人,妙趣横生,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而言,都颇具特色。幽默在美学上属喜剧范畴。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开四先生在谈到幽默文学时认为,喜剧往往与思考者相联系,是一种理性的感受,是理智的对于时弊和人生的批评。所以哲学家康德普把喜剧定义为“理性对对象的自由戏弄”。真正的幽默作品,总是有其思想包容,并贯注人生勃郁的生气。这在《方》书中得到生动的表现。它贯穿了作者对人生及社会历史、文化睿智的深沉思考。言谈微中,可以解纷,外谐内庄,发人深省。全书情节感人,笑起笑终,可谓喜笑欢笑快乐笑,以笑歌颂真善美;悲笑愁笑伤心笑,用笑鞭挞假恶丑。
  作者通过出生在成都府南河畔一群青年的生活变化,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九百六十万km2土地上,一群小人物的命运走向。透过这些小人物由贫穷到小康的生活变迁,充分体现了社会在裂变,中国在前进的发展规律。书中描写的这群青年在神州勒带咬牙之期,华夏变幻莫测时代求生存求知识,纯情互助的江湖义气,以及从他们提出的“惩恶扬善兼吃欺头”的口号,可看出这些当代文侠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扭曲了的真、善、美的闪光之处;书中各色人物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竞显“奇才”的世态百相,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资本积累的矛盾冲突。全书还贯穿了另一个主题,那就是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这是当前许多书中很难见到的。
  作者对改革开放前那一段人妖颠倒、黑白不分的动乱岁月有极深的体验。荒诞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无理性的,不可言喻的,愚不可即的东西触目皆是,可以说为幽默小说提供了众多素材。随手拈来,涉笔成趣,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书中虽然不论对人和事的描写都吕有很强的批判性,但它却既不是伤痕文学,也不是知青文学、纪实文学,不如姑目将它说成是新老照片对比的照片式文学,或许更恰当些吧?这里之所以用照片来比喻《方》书,是因为作品贵在于真。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书中没有违反人的认识规律、脱离生活真实,刻意地去塑造一些令人难以信服的高大全形象。还有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以一颗平常心态在看待社会发展,没有凹凸不平的哈哈镜照人那种媚俗、歌德和偏激;通过作者平整的镜头摄下的这些新老照片,能够让读者准确地把握时代进步的脉博。正如用你过去衣着褴褛的照片同现在西装革履的尊容照片比较,你自然会感慨良久。
  语言是一个作家的思维表现,没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作品就会失去特色。清和先生用妇孺皆晓、通俗幽默的语言,插入特定时代流行的、吕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时髦词语,娓娓道来,所写人物栩栩如生,自然真实,鲜活可爱,有如颗颗明亮的珍珠,让人展卷不忍掩书,读后言传万里。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云:“大抵唐代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目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得,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月豆},再欲损金,怯者勇、谣者贞、蔼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谓《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能之呼?”又如冯梦龙《警世通言》一二卷《苏揪儿双镜重圆》诗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
  作者广采博收、匠心独运、学习并借鉴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包括中国古典派和民间传统文艺的诸多技巧,不仅意蕴深沉,而目结构精奇,似松散中藏严谨,于藕断处见丝连,真所谓纳些须于粟粒,不衍小豚为大鲸。使《方》书具有丰富的色彩,其刻划人物,故事情节、矛盾起伏,超出读者想象,可谓读书三日不思食,掩卷半截难忘人。如果作者没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作品是不可能有如此魅力的。
  罗清和先生把他的作品喻为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一件“根雕”,可见作者的谦恭和人品。《方脑壳传奇》有极高的认知价值和艺术品味:用通俗文学写史事,以章回文体描写现代生活,人物描绘独辟路径,故事场景别开生面,无疑是幽默小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方》书虽不能说是说中极品,却可称之为原汁原味的山珍!
  罗清和先生勤于著述,衷心祝愿他有更多更好的佳作问世。

2000年春于锦里不息斋

求生存的战斗 (序二)⊙唐山/文

  从1995年春到凉秋9月,我反复阅读了罗清和先生所著长篇小说《方脑壳传奇》,同一时间,我曾多次到书市去,看见凤毛麟角的作品寥若晨星,充斥其间的还是旧颜未改的庸俗的图书大占上风,和手边这部长稿相比,感触颇深。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当代青年为求生存而历经坎坷曲折、努力奋斗的场面。书的开初,作者写了一个从白塔底搬开基石后飞出一群星星散落附近的传说,这与《水浒》的开篇放走妖魔的描写,以及《红楼梦》写的梦游太虚幻境等手法一样,都是起象征预示作用的。《方脑壳传奇》开篇预示的是人物命运吕有的相同共性,那就是他们将遇到重重艰难险阻。作者对此作出的答案是:一定要顽强地生存下去!
  全书时间跨度很长,从1949年延伸到改革开放后的1991年。书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一群青年人,在极度荒诞的社会背景下的独特经历。他们在动乱年代穷困之极,居地为狗窝鸡巢,食物是半饥半饿,衣、食、住、行均受到限制,没有求职的自由,被迫为生活下去而作了些“刻公家食堂的菜票”之类的事情;当时就连人为师表的老师,也丧失了师道尊严,蒙骗学生;还有借势欺人之徒,以强凌弱之辈的各种表演,使我们看到了在极左的思潮统制下,历史所演绎出的荒谬与怪诞。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青年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在进行求生存的苦斗中,所表现出人性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书中很多人物都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张俊能这位全力助人并为受害者复仇的知青,竟为集体利益劳累而死;老九为了求知而偷书;书中串线人物陈罗汉,其正直、诚实的本色,在那个年代,也令人深深感动。他们是折射着微弱光芒的小星星,是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浆……”入学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啊。同时我们通过书的后半部份,这些人物命运的改变,也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强烈节奏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轨迹。
  如果说一个作家的使命是诠译生活、阐述人生正当途径的话,《方》书正是做到了这点。作者使我们明白了一个真理:苦难并非必然使人堕落、下沉、自杀,而通过逆境的磨炼,会坚定人仰用智慧去创造辉煌明天,用勤劳去开拓美好未来的意志。清代诗人沈永令的诗句中说:“百炼身犹余铁石,万言字尚挟风霜。
  野草诗人邓垦阅毕《方脑壳传奇》,题有“新南门到九眼桥,百年风雨一船摇”的诗句,今步邓诗原韵,拈诗一首赠作者:

几度艰辛过危桥,百苦千灾志不摇;
奋笔写出浩劫事,风雨来时雁行高。

1995年9月于成都 时年八十有五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