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L  罗伟章 2006-12-27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罗伟章 Luo Weizhang (1967~) ⊙雷康/编


  作家
  男,属,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1989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就读于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不必惊讶》、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等。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文学奖等。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

罗伟章/省作家协会/锦江区/雷康 摄
罗伟章
地点:省作家协会八楼会议室·红星路二段85号·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7-09-21 10:36:45

  近年来,罗伟章的小说频频在全国重要文学刊物上发表,许多小说占据大刊头条,而且多被转载并收入各类选本,仅去年,他就先后获得中篇小说选刊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等多种奖项,并被有关专家称为“在近年活跃的同辈当中,分量最重、最突出、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
  罗伟章最受关注的小说《我们的路》、《大嫂谣》等写的都是底层生活,因而在人们的言说中,他有了一个特别醒目的身份:“底层作家”。也似乎只有作为“底层写作”的“主力作家”的命名,我们才能在众多的青年作家中轻松找到罗伟章的身影。然而,罗伟章坦言自己并不接受这样的文学命名。他说:文学只有好坏之分,与题材、地域、流派等等无关,文学没有边界。而且他对“作家”这个称呼表示警惕,显然他更喜欢“写作者”这个词。“‘作家’给人一种功成名就的印象,‘写作者’却是在行动,而所谓作家也无非是为人的心灵找到一条通向自由的路径。
  “大多数走上文学道路的人,生命里都留有一块伤疤,你不得不面对它,当你把它倾吐出来形成文字,就是一种表达。
  在给一位朋友的小说集所做的序言中,罗伟章写道:大多数走上文学道路的人,生命里都留有一块伤疤,这块疤别人看不见,甚至写作者自己也看不见,但它活着,它不断提醒你去舔食初始的疼痛,不断挑战你的尊严。你不能不管它,你得面对它,当你倾吐出来,形成文字,就是表达。对罗伟章而言,这块伤疤或许就是记忆中童年经受的饥饿和苦难。
  罗伟章老家在四川省东北部,那里勉强属大巴山系,土黄天青,出石头和荒草,不大出庄稼,更不生钱。在他很小的时候,那里发生过一场天灾,庄稼最需要雨水的时节,却是七十三天滴雨不下,害得方圆数百里颗粒无收。这段饥饿的日子,在罗伟章的生命中留下了无可磨灭的印记。他说:“许多人都在赞美蓝天,但我看到蓝天,就会想起那段日子,就有饥饿的感觉,分明刚刚吃饱了饭,这时候又饿了,厉害的时候还饿得肚子痛。饥饿对人的打击相当大,它展现出的力量,超过了革命和战争。
  对他打击最大的还是母亲过早地去世。罗伟章回忆说:我母亲得病的起因仅仅是感冒,她不愿意花一分钱弄药,还像男人那样挣工分,结果病越拖越沉,终于很快就起不来了。母亲去世那年我六岁,正是往母亲怀里扑的年龄。而那时我的妹妹,只有两个月大!妹妹吃不到母亲的奶,闻不到母亲的体味儿,醒来就哭,哭累了就睡,父亲抱着她去村里寻奶吃,那些正奶孩子的妇人,乳房瘪瘪的,自己的孩子也吊不住,哪有多余。她是怎么活过来的,我至今想起来是个奇迹。现在,妹妹也是过三十的人了,而且是个高个子,可我每次看到她,都听到一个婴儿微弱的哭声。
  苦难的童年生活对罗伟章的小说创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谈到所谓“底层写作”的缘起,罗伟章说:“我过着那样的童年,看到的是那样的人生,不写那些该我写的,你叫我写啥呢?现在,我的亲人和村里的绝大部分年轻男女,都到外地打工去了,他们的故事我经常听到,他们的感情我能够理解,不仅仅是理解,还感同身受,很自然地就会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将其表达出来。”落实到具体的文本上,不说他那些主要写“底层生活”的小说,即使中篇《奸细》、长篇《寻找桑妮》、《在远处燃烧》这些看似与“底层写作”有距离的小说,在罗伟章看来,其中对世界的缺乏安全感,对价值判断的疑惑,都很显然还是受着童年记忆的影响。
  “小说是要表达某种意义的,而这种意义,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几个人的意义,而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意义。
  有评论家说,罗伟章的小说总是轻轻地打开一扇门,读者只要进了这扇门,就会发现,里面是一个越来越深广的世界,从对现象的考察,深入到对价值疑难的剖析以及对灵魂的追问;罗伟章总是在沉着的叙述中,从容不迫地展示出引人深思的艺术说服力。尽管我们有理由认为,近些年来,不少作家无意也无力对社会、时代做出发言,甘心于自我玩味的历史叙述、风花雪月的私性写作中编织自己的文学版图。不过就“底层生活”的书写而言,它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始终存在,打工文学的兴盛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但罗伟章在众多“底层生活”的写作者中脱颖而出,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谜底或许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为底层而写底层,他的笔触抵达了更深远的境界。
  比如饥饿、苦难,可以说是“底层写作”中很难绕开去的文学命题,有了苦难的童年记忆,罗伟章似乎更有资格在自己的小说中对此做出有力的反映,而事实上他却表现得非常谨慎,他无意于为“底层”代言,他相信文学创作是个体心灵的回声,只写自己眼睛里和心灵中的世界。罗伟章说:我们需要不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想一想我们走过的路,想一想时间的问题,生命的问题,死亡的问题,宇宙的问题,再想一想这个大地上的事情,也就是跳出自己,想一想你的近邻,想一想远方的人们,想一想正在迁徙途中的野马、正在消失的森林和灭绝的物种,好好想吧,想出味道来了,你再问问自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样的思索,在他的众多小说中都得到了清晰的、富有力量的表达。罗伟章在小说中把对底层的关照上升到某个高度,由是读了他的小说总能让读者产生一种久违的崇高和厚重的感觉。
  在长篇《饥饿百年》的后记中,罗伟章引用瓦尔特·惠特曼的话说:“那种插科打诨和表面虚饰,即使搞一百万年也不会奏效。”这意味着他的文学观是“向外”的,他强调小说是要表达某种意义的,而这种意义,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几个人的意义,而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意义。人类走过了这么多万年,生存状态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而人类的同情、悲悯、牺牲精神等等真情实感,却是亘古不变的。罗伟章就希望自己既要写出变化的东西,更要写出不变的东西。
  “所谓‘底层写作’,其实彰显的是一种眼光,一种角度,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方向。对于写作者而言,在任何条件下,保持心灵的真诚才是最主要的。
  罗伟章的出现似乎为“底层写作”找到了一条好的路径,文学界为此感到惊喜,不过也有评论家对此表示了质疑。在《放弃耐心的写作》一文中,评论家邵燕君就以罗伟章去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3期头条的短篇《变脸》为例,对罗伟章的写作技巧提出了委婉的批评,进而引申出“底层写作”如何在文学之路上走得更长更远的命题。罗伟章对此表示坦然。他说:不管是什么主义,什么流派,具体到文本,都免不了有一个文学品质的考量,他的某些小说,也确实存在一个不够空灵的问题。“在那里看到的是腿,看不到的是翅膀,至少是翅膀不够坚强,这样,拥有了大地,就可能失去天空。而失去了天空的小说,就够不上现实主义的格。
  对眼下正在讨论的“底层写作”,罗伟章表示自己感到困惑。他说,在所谓“底层写作”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些人认为,似乎写了底层人生,就是立场站对了,另一些人认为,你立场虽然站对了,却丧失了艺术立场。“这当中让人不可解的地方有两点:其一,立场应该是在写作者一边,而不是在被写者一边,写底层与站对立场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联系呢?其二,写了底层,怎么又必然地丧失了艺术立场呢?
  作为一个倾心“底层写作”的作家,似乎免不了受到在物质上“脱离”了底层生活以后,如何与底层继续真诚沟通的追问。罗伟章说:所谓“底层写作”,彰显的是一种眼光,一种角度,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方向。写“底层”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是底层中的一员,或许物质上越朴实,越简单,越能保持住精神的稳定。但对于写作者而言,在任何条件下,保持心灵的真诚才是最主要的。
  赞赏也罢,批评也罢,对罗伟章而言,他似乎从来就没在意过别人怎么评价他,对文学理想的忠诚,使他深知自己的使命,他柔和谦逊的外表底下,有一颗倔强的心。这颗心放得很远,不设边界。说到将来在写作上的打算,罗伟章淡然地说:当然还是写,至于写些什么,还是等写出来之后再说吧。

罗伟章讲话/省作家协会/锦江区/雷康 摄
罗伟章讲话
地点:省作家协会八楼会议室·红星路二段85号·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8-03-20 10:19:14

主要作品年表
  1.长篇小说
  《饥饿百年》:《小说界》2004年8月长篇小说专号。
  《寻找桑妮》:《小说月报·原创版》2006年8月长篇小说专号。
  《在远处燃烧》:《江南》2007年第1期。
  《不必惊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2.中篇小说
  《姐姐的爱情》:《青年文学》2003年第6期。
  《生活的门》:《当代》2003年8月中篇小说专号。
  《我的同学陈少左》:《青年文学》2004年第1期。《小说选刊》2004年第3期转载。
  《我们的成长》:《人民文学》2004年第7期。《中篇小说月报》2004年第8期、《小说选刊》2004年第9期、《小说精选》2004年第9期、《中篇小说选刊》2004年第5期等转载,多家报纸连载;收入由《小说选刊》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04中国中篇小说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21世纪年选系列·2004中篇小说》,进入2004年下半年全国中篇小说排行榜。
  《故乡在远方》:《长城》2004年第5期。《中篇小说选刊》2005年第1期转载。
  《我们的路》:《长城》2005年第3期。《作品与争鸣》2005年第11期、《小说选刊》2006年第1期转载,被《文艺报》、《文学报》列入专家推介榜,《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媒体评介,入选取中国小说学会2005年度全国小说排行榜。
  《夏天过后是秋天》:《清明》2005年第3期。收入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写实小说系列”丛书,改标题为《代价》。
  《谁在喧哗》:《芙蓉》2005年第4期。
  《大嫂谣》:《人民文学》2005年第11期。《中篇小说月报》2005年第12期、《小说选萃》2006第1期转载,多家报纸连载;《南方文坛》、《当代文坛》、《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评介,被称为“底层叙事”的力作;入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北大年选·2005小说卷》,进入2005年度下半年全国小说排行榜。
  《狗的一九三二》:《十月》2006年第1期。《中篇小说月报》2006年第2期转载,《文艺报》等评介,称这部小说“全篇始终在奇异的想象中展开”。
  《水往高处流》:《清明》2006年第1期。《中篇小说选刊》2006年第2期转载,收入“2006年度中国优秀中篇小说选”。
  《心脏石》:《长城》2006年第1期。《文艺报》等评介,称该小说“现实的眼光,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都让小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
  《变脸》:《人民文学》2006年第3期。《小说月报》2006年第5期、《小说精选》2006年第5期、《中篇小说选刊》增刊、《小说月刊·选刊版》转载;《文艺报》等发表评论。
  《我们能够拯救谁》:《江南》2006年第2期。《小说选刊》第4期、《小说月报》第6期转载,《小说选刊》发表评论《无奈中的挣扎与坚忍》,认为该小说在表现知识分子方面,找到了“第三种方法”。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全国小说排行榜。
  《世界上的三种人》:《中国作家》2006年第4期,《小说选刊》2006年第5期、《小说月报》2006年中篇小说专号转载。《小说选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部久违了的好小说”,“触及了当代人文伦理的敏感处,对当代人的生活有重要的反思、反省和启示意义”。
  《水》:《上海文学》2006年第5期,《中篇小说月报》2006年第7期转载,《文艺报》等多家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小说以缜密的叙述演绎了人性的残酷与阴暗”。
  《舌尖上的花朵》:《青年作家》2006年第6期。该刊评论认为,这部小说“体现了作家对人性深刻的洞悉,安静、从容不迫的叙述,让我们找到久违的亲近大地、天空和自然的方向,让小说有了更高的品质和视野”。
  《路上》:《红岩》2006年第4期。
  《奸细》:《人民文学》2006年第9期。《小说选刊》2006年第10期、《中篇小说月报》2006年第10期、《中华文学选刊》2006年第10期、《小说月报》2006年第11期、《小说精选》2006年第11期转载,多家报纸连载。
  《明天去巴黎》:《现代小说》2006年立秋卷。《中篇小说选刊》2006年第6期、《上海小说》2007年第2期转载。
  《潜伏期》:《十月》2006年第6期。
  《漂白》:《清明》2007年第1期。《小说月报》中篇小说专号、《中篇小说月报》2007年第5期转载。
  《最后一课》:《当代》2007年第2期。《中篇小说月报》2007年第4期、《小说月报》2007年第5期、《作品与争鸣》2007年第5期转载。
  《红瓦房》:《北京文学》2007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2007年第3期转载。
  另在《天涯》等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多篇,其中短篇小说《独腿人生》收入《中学语文实验教材》。

  3.小说集
  《我们的成长》:作家出版社2007年4月出版。
  《奸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获奖情况
  《我们的成长》:获2004~2005年度中篇小说选刊奖。
  《奸细》:获2006年度人民文学奖;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奖。
  《我们的路》:获2003~2006年度小说选刊中篇小说奖。
  《大嫂谣》:获第五届四川省文学奖;第十届巴金文学院小说奖。

李致为罗伟章颁荣誉证书/省作家协会/锦江区/雷康 摄
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为获奖作家罗伟章颁荣誉证书
地点:省作家协会八楼会议室·红星路二段85号·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8-03-20 10:15:49

罗伟章/省作家协会/锦江区/雷康 摄
罗伟章讲话
地点:省作家协会八楼会议室·红星路二段85号·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6-9-27 11:49:22

罗伟章、牛放、铁凝/团结镇/郫县/雷康 摄
牛放铁凝介绍罗伟章
地点:听江浦·团结镇·郫县·成都
时间2005-6-16 21:27:22
纪实
  1. 2008-03-20日:巴金文学院第五届“茅台文学奖
  2. 2006-11-21日(下):举杯勾兑话友情
  3. 2006-11-21日(上):第九、十届“诺迪康杯”文学奖
  4. 2006-09-27日:庆祝《四川文学》创刊50周年
  5. 2005-06-16日(下):作家汇聚听江浦
相关标签姓|属|作家|重庆师范大学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