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M  马一浮 2001-7-24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马一浮 Ma Yifu (1883~1967-6-2) ⊙李豫川/文



  马一浮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理学大师和佛学大师,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书法家。属,四川省成都市人。他一生的八十五载时光,约有六分之一是在四川度过的。
  马先生原名福田,字一浮,号湛翁,又号蠲叟,祖籍浙江绍兴。其父马廷培,曾任成都毗邻的仁寿县知县。清代光绪九年(1883),马一浮生于成都,并在此地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三十年代初,他曾这样解释“”字──“余生于蜀,长于蜀……‘蠲’左‘益’右‘蜀’,以示‘蜀’之于我有‘益’,这里就不作‘蠲免’之‘蠲’也。”足见其对蜀之偏爱可谓至矣!其实,马老一代大师,蜀中后学多得其教益,影响深远!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有‘益’于‘蜀’啊。
  光绪十五年(1889),六岁的马一浮返回绍兴故里。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五岁的他应县试,与邑人周树人(1881~1936年,即鲁迅先生)、周作人(1885~1967年)兄弟同榜。马一浮名列第一,周树人则屈居二百几十名。也就在这一年,他与浙江学者汤寿潜之女订了婚。并结识了汤寿潜的弟子谢无量,成为终生好友。
  光绪二十七年(1901),马一浮到上海学习英、德、日、法诸国文字。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远赴美国,次年秋又东渡日本,阅读了大量的东、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并在国内第一个将德文原版《资本论》翻译成汉文。

安知不露行书七言联
安知不露行书七言联

  先生立志为学,绝意仕进。归国后,僻居杭州偏街陋巷中,闭门读书。三年期间,竟读完了西湖文澜阁所藏之全套《四库全书》。举凡中土九流百家之学,汉宋经师之论,释典道藏,以及欧美文、史、哲学,莫不通其志而穷其源,然终返而求诸六经,由清代朴学转向宋明理学,倡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之说。至三十岁时,即已蜚声国学界,慕名求学者甚多。熊十力先生(1885~1968年,湖北黄冈人,著名哲学家,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林宰平先生(1879~1960年,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曾说:对于宋明理学、佛学,尤其是禅宗,马先生在同辈学者中,造诣都是首屈一指的。丰子恺居士(1898~1975年,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亦说:“无论什么问题,关于世间或出世间的,马先生都有最高、最远、最原本的见解。他引证古人的话,无论什么书都能背出原文来。”可见马老记忆力之惊人!学识之渊博!
  马一浮早年曾与谢无量、马君武一起创办翻译社,发行《翻译世界》月刊,翻译外国文学名著及其它社会科学书籍。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东南半壁沦于敌手,杭州亦随之陷落。马老藏书甚丰,又富于民族气节,决不觑颜事敌,遂挟万卷而流离转徙,艰难困苦,备尝之矣!他欲存绝学于末运,乃于次年夏,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1908~1974年,绍兴人,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之聘,至浙江大学讲授国学,并随校西迁江西之泰和、广西之宜山。
  民国二十八年(1939)1月底,马老应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1880~1967年)、陈立夫等人之聘,赴重庆主持创办复性书院。行前,诗才卓绝的他,于1月24日作七律一首,留别浙江大学诸讲友。诗句精炼,对仗工稳,现抄录于下:

故国经年半草莱,瘴乡千里历崔嵬。
地因有碍成高下,云自无心任去来。
丈室能容师子坐,蚕丛刀遣五丁开。
苞桑若系安危计,锦蕞应培禹稷材。

注:“蚕丛”指四川。“苞桑”喻根基稳固。“锦蕞”指茅屋,当时浙江大学西迁,十分困难。

  是年6月,马老由重庆前往乐山市的乌尤寺,欲将复性书院迁至此处。当时叶圣陶、贺昌群等人亦在乐山市。一日,他们同游乌尤寺,在尔雅台旁之旷怡亭,马老特赋《旷怡亭口占》五律一首。诗云: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
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注:“旷士”心胸旷达的人,南朝刘宋鲍照《放歌行》云:“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9月17日,马老创办的复性书院在乌尤寺正式开学。乌尤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约750年左右)。“乌尤”二字乃梵文,为印度佛教密宗瑜伽部的主尊之一。寺内现尚保存着唐代铸造的乌尤铜像一座,高约2m,可证唐代乌尤寺属于密宗。现存寺院为明代清代两代所建,其中五百罗汉堂在国内久负盛名。乌尤寺所在的乌尤山和凌云山、马鞍山,古时统称青衣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岷江青衣江(古称若水)、大渡河(古称沫水)三江汇合之处,与古城乐山市隔江相望。三山突兀,如立江心,阻流遏水,气势磅礴。凌云山巅古塔矗立,乌尤寺畔千帆竞发。中国最大的石刻坐佛──乐山大佛就坐落在凌云山栖鸾峰的石崖上。十里之外,便可看到它端坐江边,双手置膝,庄严肃穆。青衣三山丹崖翠壁,林木葱茏,自唐代宋代以来就是有名的风景胜地。马老常在大江之滨的旷怡亭与师生谈笑风生,情趣盎然!他曾用小篆字体为乌尤寺方丈室撰书了一副哲理颇深的楹联(今尚存):

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

注:知,显现。《吕氏[春秋]·自知》云:“文侯不悦,知于颜色。”性命,理学概念,非生命也。联文的意思是说,鱼龙之性命,须在波涛中方能显现。

  复性书院虽得到过教育部资助,但毕竟是社会性学术团体,故其筹委会、董事会、基金保管委员会均由赞成书院宗旨的社会贤达和知名人士担任委员,如陈布雷、屈映光、梁漱溟(1893~1988年)、谢无量赵熙、熊十力、寿毅成、沈尹默(1883~1971年,1960年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贺昌群、梅迪生、沈敬仲等。马老总摄院务,监院则负责具体事宜。
  讲习方面,由马老担任主讲。在筹建时曾拟设玄学、义学、禅学三讲座。后来又开办了诗教、哲学、三礼等专门讲座。除此之外,书院简章还规定对国内著名学者,可为其专门开办特设讲座。书院先后聘为教席的有梁漱溟、谢无量赵熙、熊十力、贺昌群、沈敬仲等人。
  学生分为肄学生和参学生。肄业生需先送文字请求甄别,合格者方准予入院。在院期间由书院津贴膏火,使其专心向学,每年要参加课试两次。参学生则只要赞同书院宗旨,有志于学,经主讲同意即可;但书院不津贴膏火,是否参加课试亦听其自便。招生简章发出后,以文字求甄别者达八百余人,因经费、院舍不足等原因,仅录取肄学生近三十人,参学生十人,录取比例约二十分之一。
  讲习制度为:每周讲一个上午,其余时间为学生向主讲自由请益时间。要求请益的可预先告诉典学,由典学安排进谒请益时间,一般每半天安排三人。请益时由学生自由提问,主讲作引导式的回答。学生主要靠自学,要求作读书札记。札记每半月呈阅一次,由主讲审批。每半年举行一次课试,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考察诸生的学业进步状况。规定“勿抄袭讲录中语”,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对试卷虽不打分,但每卷、每题均有极为中肯的评语。凡用力精勤,斐然有成的优秀学生,书院均酌予奖励。院内还附设刻书处,先后刻书六十册。
  民国二十九年(1940),遍能法师继任乌尤寺方丈,对复性书院亦大力支持。
  民国三十年(1941),马老因反对官府对复性书院的干预和控制,争取学术自由,于暑假后愤然罢讲,但仍允许好学之士继续留院自由请益,因材施教,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书院东迁杭州,易名“儒林图书馆”。

马一浮墨宝/彭雄家/锦江区/雷康 摄
马一浮墨宝:“人生游戏已多时,八十贫翁有所思。强说自由衣食住……”,落款为:“辛末十月九日八十初度后三日为孙女……
地点彭雄收藏室·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3-11-15 18:35:59

  马老的学术思想融会儒佛,调和朱(熹)陆(九渊),而得其汇通。主张理气一元,道器不二。每以“理事不二,知行合一,理智同符,始终一贯”讲条理(见《复性书院讲录·卷一》),于分中见合,对立中见统一。主张“即事即理,即理即心,心外无理,亦即心外无事。理事双融,一心所摄。然后知散之则为万殊,约之唯是一理。”(见《复性书院讲录·卷二》)以佛教《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之说与[北宋]张载(1020—1077年,理学创始人之一)“心统性情”之说沟通,推崇佛教的“性修不二”论。以主敬为涵养之要,究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认为六艺(即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统摄中西一切学术,为人类文化的最后归宿。曾深入研究宋明理学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贺麟在其所著《当代中国哲学》一书中这样评价马老,说他“用力所在,及比较有系统的思想,乃是关于文化哲学的思想。……其要旨是说,一切文化,皆自心性中流出;甚至广义讲来,天地间万事万物皆自心性中流出。只要人心不死,则人类的文化即不会灭绝。”马氏学说“需要很高深的唯心哲学作基础”。
  马一浮先生的主要著作如下:《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庄子笺》、《二程遗书注》、《希言》(附《三易略义》)、《蠲戏斋佛教论著》、《蠲戏斋诗全集》等(“蠲戏斋”乃马老书斋)。除此之外,他还编有《舜水遗书》、《儒林典要》、《群经统类》等。
  民国三十一年(1942)10月13日,受马老的启示和影响而出家的弘一律师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享年六十三岁。远在乐山市的马老惊闻噩耗,悲痛不已!挥毫作挽诗三首,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弘一律师不平凡的一生。诗甚佳,兹录于下:

挽弘一律师

高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
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
三界犹星翳,全身总律仪。
只今无缝塔,可有不萌枝?

春到花枝满,天中月相圆。
一灵元不异,千圣更何传?
交淡心如水,身空火是莲。
要知末后句,应悟未生前。

僧宝空留窣堵砖,一时调御感人天。
拈华故示悲欣集,入草难求肯诺全。
竹苇摧风知土脆,芭蕉泫露识身坚。
南山灵骨应犹在,只是金镧已化烟。

注:弘一律师出家不领众,临灭手书“悲欣交集”四字示学人。并书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西湖弘一律师塔建成,马老前往瞻礼,作《虎跑礼塔诗》七律一首。诗云:

扶律谈常尽一生,涅槃无相更无名。
昔年亲见披衣地,此日空余绕塔行。
石上流泉皆法雨,岩前雨滴是希声。
老夫共饱伊蒲馔,多愧人天献食情。

  马老诗才卓绝,早已为世所公认。他作诗,往往下笔神速,顷刻而成,连古人也自叹弗如,且诗句精练。比如五律,首联可对仗而前人多不对仗;马老则不然,而是经常对仗,并且对得工整自然。他学富五车,诸子百家,释典道藏,随手拈来,信笔入诗,所以显得辞雅意蕴。其诗很少写个人哀愁,多是有关民生疾苦之篇,绝无吟风弄月之章。他在四川六年(1939~1945)所作之诗,均收入《蠲戏斋诗全集》,艺术价值极高。
  1957年,毛泽东周恩来宴请时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兼浙江省文史馆馆长的马老。这位著名的书法大师赠毛、周各一联,赠毛泽东的是:

使有菽粟如水火,能以天下如一家。

周恩来的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

二联均为行楷,笔势苍劲,有金石气。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浩劫聿始,一时“黑云压城城欲摧”,小丑跳梁,肆无忌惮,大量冤假错案层出不穷,无数正直人士和知名学者都在劫难逃。居住于杭州西湖花港公园蒋庄的马老也深罹其厄,被残酷地侮辱折磨,扫地出门。他一生心血凝聚的书籍古玩、信件手稿、碑帖字画也被查抄没收。精神的创伤和胃病的加剧,极大地摧残了他的健康,终于一病不起,延至1967-6-2日溘然长逝,享年八十五岁。弥留之际,作《留别诸亲友》五律一首。诗云:

乘化吾安适,虚空任所之。
形神随聚散,视听总希夷。
沤灭全归海,花开正满枝。
临崖挥手罢,落日下崦嵫。

注:“乘化”,顺应自然的变化。“希夷”,《老子》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沤灭”,《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市西,古代神话谓为日落之处。

编者按
  本文原标题为:“马一浮先生在四川”。

相关标签姓|属|佛教|僧尼居士|教育家|理学家|书法家|诗人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