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N Previous能海上师  定道资粮颂讲录 2004-11-12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定道资粮颂讲录隆莲法师/笔记


前言
  前讲比丘戒律,兹续讲定道资粮颂。戒防身口,犹有迹象可寻,定为心学,犹精微而难显。诚以心之为物,不可见,不可取,不可触着,不可举示,最难对治。世尊四十九年说法,不外为此一事,令欲由戒学进窥心学,此定道资粮颂,实为津梁,故续讲之。
  于讲本颂之先,且略谈内地之心学。内地心学,自达摩东来以前,先有天台,后有贤首,禅宗则自六祖以后,尤为发煌。宗风之兴替,与世运隆污同一转移。降及近代,言台宗者,惟宁波谛闲老人于观宗寺振其坠绪。贤受一宗,几于绝迹。如宝光寺等处,虽曾数度敷讲华严,然八十卷之大文,仅消正文,亦须二三年之岁月,而学者又多见异思迁,此二三年之中,听者已数易其人,求能始终听讲,已为难得,何言修证。至于禅宗,因举世竞趋学教之途,更复成广陵散。一者领导乏其师资,二则学者根器陋劣,无篤信守道之士,浅尝辄止,何能成就。高旻寺来果和尚,有鉴于此,故限定住禅堂三年为期,用意故佳,然学者望望然去之矣。至净土一宗,固特与东土有缘,于在家修行事多无暇者,犹为契机。但今之学念佛法门者,仅守一卷小品弥陀,便谓已足,未免狭隘。夫小品弥陀,乃正修之观境,欲由此一门而得成就,前后次第方便必须俱学,则《大品弥陀》《观无量寿经》不可不读。夫九品往生,修行各别,若不志求上品,勤修众善,惟依一句洪名,纵得往生,花开见佛,更须百千万劫,乘愿再来,恶道众生,何能待乎。次则最近研究佛学者多尚唯识,惟成思慧,偏废思修,旷日累年,不求内心,辄举三大阿僧祗劫方能成佛果以自慰。夫佛说三大阿僧祗,非同世间时日可比。校内生徒,学年既满,即为卒业。唯执文字,尚无能入加行道,遑论见修无学。三大阿僧祗劫,何时方能究竟,于六道父母众生,悲心无乃太薄乎。至于密宗,固已早来内地,然其教不传。今大藏中密乘经典虽多,仪轨及二种次第均尚阙如。北京雍和宫,虽有蒙古喇嘛建立道场,如法修行,然与内地僧伽完全隔绝,自为风气,影响殊小。汉僧之学密法者,近人以大勇法师为最早,能海(上师自称)亦与同时,而动机略异。勇法师最初志学密乘,适有日本僧人来华,为赞日本密法殊胜,遂相偕东渡,殊至日本后,备历艰苦,戒亦几于不保,所得亦少。因日本密法传至东土,所谓东密者,其初祖仅留三阅余,所得仅有念诵仪轨之一部分;所谓台密者,其初祖亦仅留华二三年,归日后,于密法中有不能解者,则以台宗教义解之,故称台密。勇师既不满于日本之密法,遂归国,嗣从雍和宫白尊者闻西藏密法之殊胜,遂决意入藏求密法。
  能海入藏之因缘,复异于彼,内学院欧阳居士有弟子名黄某者,少年颖悟,志学梵文,得梵文弥陀经一卷,与中文对较观之,久之遂通其义。后于俄国公使馆有秘书通藏文,教其学藏文以为学梵文阶梯,彼既研究藏文,乃从雍和宫所藏藏文经论中举其内地尚无译本者,译其标题,列为目录,其所译书目,流来成都,适余出家未久,见之,遂兴求法之念。时同戒者有永光师、传品师、果瑶师、果玉师四及巡视师即恒亮师一人,与余同志,遂相偕行。至打箭炉,从降巴格西学不久,即到里塘,值有军事,不能前进,遂阻于彼处,就一老格西学经。老格西问以欲学念颂乎,答欲求略知法相及翻译经论。老格西既不能汉语,余等亦不通藏语,问答全仗翻译。老格西既知余等之志,遂留余等授以泽马朗登,问泽马朗登何义,老格西亦未为余等道之,但言极好而已。余等遂从老格西学,从藏文拼音加、卡、迦、额始,学至数月,仍不知泽马朗登何义,唯诵其音,如持咒然,同人多不能耐。闻某寺有明板汉藏对照之经典,亟往求观,主者初秘不以示,继获见之,仅书首之序、书末列监刻臣工之名、及经名标题系汉文而已,乃大失望,幸有所汉文经籍,聊可自修而已。久之,传品师与巡视师先回内地,果玉师果瑶师亦回打箭炉。余觉修行中间有须就先师佛源法师请益之处,亦拟外出。殊此志方萌,即得先师圆寂之消息,余乃大恸。盖余入藏时,恐师不许,未及面辞,心中常歉然也。师初虑余知见不正,误入歧途,嗣知余入藏之见尚无大谬,常来书温慰,今余虽不及见面请益,亦决志回内地一行,并拟至打箭炉,劝果玉果瑶师仍入藏。殊行至打箭炉,二师已外出。余念及同行六人,已有四人外出,余若再去,殊失檀越之望,遂仍留打箭炉,从降巴格西学《菩提道次第》、《俱舍论》、《现观庄严论》、《比丘戒》等,亦学泽马朗登,始知为因明也。三数年后,始依老格西学,乃略知修行途径。勇发市亦在此,时勇法师居未数月,即欲西进,求老格西打卜,言西进甚好。勇法师至甘孜,仍阻于军事,遂在甘孜圆寂。余仍依老格西,频闻赞叹拉萨殊胜。问可到拉萨否,则言未可。后老格西方劝余往拉萨,求老格西及降巴格西打卜,均吉。余乃先回四川一行,筹办资金,时民国十七年也。余既筹备就绪,复转打箭炉,同行者二十余人,慈亲法师等在焉。既至,均留打箭炉学藏语,遂同永严永光永轮师出发。时道路仍阻兵旅,汉人不能通过。德格老格西教余等改装负背筴、持长矛、作藏中苦力状前进,以为可免人眼目。殊出门后,藏人遇者,皆呼甲米(言汉人也),始知伪装不能掩护,乃昼伏业+最薄中,旦绕小道前进,但德格为必经之道,心中恒悬悬。一日打尖,遇壮夫持矛来就余等釜中煮菜共饮,为余等言,彼知道能绕过德格至昌都,余等随行,又虑其为暴客,恒遣其前行而随其后。越山爬岭,皆人迹不到处。行多日,粮尽,还不知昌都在何处。壮夫偕永光师购粮,遂负其行囊逸去,永光师只身回。余等既失向导,问道于土著,知距昌都尚远,乃耐心问路前行。时余等久经跋涉,肤色都变,人不复以甲米目之,故得畅行,直达拉萨,访康萨仁波钦。

释科目标题
  兹讲定道资粮。定道之有资粮,犹远行必具资斧,资斧不具,虽数百里途程,犹不可达,况修定之事,欲达成就之境,较之升云汉览日月,犹为遥远者。资粮有福德智慧二种。无福德资粮,如远行无资斧;无智慧资粮,如远行不识途径。关于前者,戒律仪属之;关于后者,《菩提道次第》属之。此书所列,即二者所不摄之一切习定必具之资粮也。
  先讲比丘戒,其用在防护身口粗习气,其于佛法中之作用,即所以摄取于僧、乃至令正法久住而已,欲出生死成佛道,非仅此一支便为已足。佛说法四十九年,言定居多,以出世正因,非此不能成就也。故戒定慧三学,如手五指,但有一指,不能取物,五指马+并生,亦不能取物,必相得益彰,始各成其妙用。无定之慧,是为世智,遇境随缘,颠倒不免;无戒之定,易入歧途,魔障横生,危难甚多,偶得境界,亦如蠹牙穿木,偶成文字,于得于失,无济于事;无定之戒,一暴十寒,始勤终怠,不能持久。必三学俱修,循序渐进,则如土就型,决能成器,楷模既具,型式无乖也。
  将释颂文,先明科别。
(初)门类大别 明禅境界之大略。正诠定学,具见下集各篇所明,唯略陈观境,使学者粗知名相。
(二)发心正邪 为习定初基,最须观察。
(三)内外圆满资粮 观暇满难得,始能生殷重心,精勤不懈。
(四)决定出离资粮 明定须离世间八法,其心乃定。
(五)戒律仪资粮 明别解脱戒于习定之用。
(六)根律仪资粮 调柔诸根,悉令如律。若儒家所说四勿,亦根律仪所摄,但儒家仅言非礼勿视,而不详其何者非礼,何者勿视,何者应视,遇不应视而不得不视者,又如何?此皆根律仪所详者也。此二科为本篇正文。
(七)于食正观资粮 具前二资粮,内尚有特易引生障,即为饮食。欲界众生一依段食住,此根难断,虽久修行人,亦多因此事为障。或拣精粗,或嫌迟早,妨碍正修。出家二众,能过午不食,亦可于半日中暂息食欲,最应力行。在家居士,骤难行之,亦应时时持八关斋戒,养成习惯。西藏有观音法,减食法,依法修行,间日一食,行之既久,数日不食亦不为苦。人+矣将仪轨译出照修,于习定之益大矣。
(八)牿寤瑜珈资粮 减少睡眠,远离沉没,策勤精进。
(九)时存正知资粮 总摄以前各支,时存正知,亦即正见。时人多谓某也有正见,或就某人求正见,夫正见者在心内,岂可举以授人乎。
(十)杜多行资粮 杜多,亦译头陀,亦译抖擞,即发起增上精进之意。

(初)释门类大别
  (甲一)禅派
(乙一)总分二派颂
  震旦禅派二 次第而次第 次第依教观 非次一心禅
  震旦梵语,义翻文物,以中国为文殊菩萨所化文物之邦也。“”,具云禅那,即止观双运。有云我修禅不修止观,谬甚。
禅派:五天竺禅派,千差万别,西藏以接壤故,求法者众,皆承受之。逮阿底峡尊者时,法流极为紊乱,尊者乃廓而清之,法传白衣弟子仲登杰。尊者为弥陀化身,仲登杰则观音化身也,是为萨迦派。逮其末流,白衣杂处寺院,娶妻生子,略同日僧,梵行比丘,几于绝迹。我宗喀巴大师,始于萨迦教中出家,革除旧习,中兴佛法。其最大之成就,一为复兴戒学,一为建立修行次第。今中国佛法混乱,略同西藏当时,大师之二种成就,亦正吾人今日所急需也。
禅派虽多,总分为二,一依次第,一非次第。依次第者,依三藏十二部教典所示,次第修观。非依次第者,即达摩祖师所传之一心禅也。
达摩祖师为观音化身,非不明次第也。以当时中国佛法,竞尚文字,补偏救弊,故特以此一门,摄受众生。达摩示寂,有人见其担一履西去,启棺视之,惟存一履。盖菩萨示现,仅留佛法之片面,未可知也。
  (乙二)别示
(丙一)一心禅颂
  灵山拈花笑 心心相印传 证教海精髓 第一义悉檀
惟论见佛性 绝次第言谈 摄上根上知 喻如天龙雨
我说二种通 宗通及说通 说者授童蒙 宗为修行者
  “灵山拈花笑”者,直指心源也。若非汝心,花于何有,随举一法,法法皆然,乃至柏树子、干屎橛,莫非此意。
心心相印传”,如遇敌人,冥然神会,不假言论,二心默契。六祖以前,无非如此,逮后人根器陋劣,乃假话头以为方便,念佛法门,亦从此流出,惟多得弥陀加持。至于密乘,亦非不修此法,最切要者,即在生起次第修法身时,尤不可少。五代达赖,著有一书名遇事生心。所谓心者,即般若空慧,于一切境,皆能以慧眼观之是也。
第一义悉檀”,悉言普,檀言施。佛说法普施众生,有四悉檀:(一)世界悉檀。如说修行,则获世间善利;(二)对治悉檀。随众生心行差别而说;(三)为人悉檀。随众生根器差别而说;(四)第一义悉檀。惟佛与佛乃能知之。
惟论见佛性”,仅就见谛果位而言,不涉前后。
绝次第言谈”,教授传承,端赖师资调伏,不假文字。
摄上根上智”,根智释如后。二祖乃至五祖,均深通三藏,六祖乃示现此宗普摄群机者也。
喻如天龙雨”,天龙降水+树大雨,坏陵谷,漂庐舍,令人恐怖。外道闻真空理,忧怖惊恐亦如是。法水横流,入海悉平,佛法大海,本相如是,更何恐怖乎。
我说二种通”,引楞伽经。通谓转根,下者转上,钝者转利。根若不可转,则闻思修慧皆无用矣。
禅独称“”者,以达摩东来之时,诸宗林立,统摄诸尊,归于一尊,故独以宗名也。
童蒙”,言初修行者,必假次第,故曰“说者授童蒙”。已知次第,学有根底,方能言下顿悟,如画龙点睛,破壁飞去。故曰“宗为修行者”也。且如世间学科学者,必由中学而大学而研究院,已有专门学识,然后偶触寻常物事,即有发明。牛顿见苹果堕地,发明地心吸力,余人见者,何不能发明乎。故今人辄不甘自居童蒙,欲自列于修行者,是犹出母胎欲与壮夫争长也。
上所论一心禅者,于密法修法身,应用境理事三者俱修。直至中土,初则理事均修,六祖时已惟就事修矣,然当时利根者多,故易成就,后众生根渐陋劣,乃参话头,后又更就话头求解,指月绳蛇,去道愈远。夫西来意者,乃活泼泼之般若,执定境者已非,安立知见者尤谬,故现在驰逞机锋,皆在禁制之列。然本道场于修行之中,即无处不寓此意,若其正修教观,即在生起次第;一心,即在圆成次第中。
  (丙二)次第禅分二颂
次第禅总二 世间出世间
  (丁一)世间禅颂
观下地粗劣 忻乐上地静 若定若上生 久住于观行
从欲至非想 世间九次第
  世间谓欲天、四禅、四空九地,外道修镡,世间修福,均得生此。不断生死,故名世间。
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在须弥山周围,如中国所谓洞天者是。天人皆长寿,自在受乐,或持戒修福,或以修定而生,业尽还堕。
(二)仞利天 在须弥山顶,持戒修福更圆满者生之。(以上二者为地居天)
(三)夜摩天 又称时分天,日月居其下,天人宫殿随身,身有光明,以花冠开合为昼夜。
(四)兜率天 藏语嘎登,意为欢喜。内院同净土,宗大师即往生于彼,外院即有外道。
(五)化乐天 报得能自化现一切乐具。
(六)他化自在天 一切受用,随意令他化现。
欲界天,有饮食之欲,受触食,非段食;有睡眠之欲,唯有昏沉,非真睡眠;有男女之欲,亦地地渐上渐轻。(以上仅论其依正二报略言,欲详见《瑜珈》、《俱舍》、《毗婆》等,学者可自求之,至其禅支于后更解。)
  色界天:
初禅梵行特胜,以戒胜故,亦成定力。大梵天为主,梵辅天为臣,梵众天择其人民也。
二禅光胜,光即法身体,亦即空相。初为少光天;光炽然盛者,为无量光天;
三禅净胜,净者自心清净,即是空理。如前次第,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无云天,云者障也。福生天,广果天,诸佛说密法,乃修密行者未成就多在此。
  广果天上有无烦天,无热天,就清凉言也。喜见天,观见下地过失,起清净心。色究竟天,为佛化身常说法处。大自在天,威势福业定力均极增盛,烦恼亦胜,有大权威,有护法,亦有大魔。
  别有无想天,为一类修定者所生。彼辈以一切不想为禅定,与重眠闷绝无异,虽间亦有引生四大轻安之触,而由此养成心之习惯,致老修行成为无作用之别名,或有讥为行尸走肉之标志,其所感之报,即生无想天。彼天亦名长寿天,为八无暇之一,虽佛出世,放光说法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彼亦不知不觉。然其定力如仰天射箭,力尽还堕,仍流转六道,即生人中,其人虽慈祥恺悌而性善忘,极难学佛法。
  无色天:
惟有定心(或云细色)。初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即心之作用亦不缘矣。自此而上,有二途:出世间定者,即由此入灭尽定,是为阿罗汉最后定。若世间定,即入非想非非想处,其境虽有,心不明利,恍兮惚兮。习禅之人最易堕入此种细昏沉中,非善修生圆次第者,不能考验也。喇嘛仁波切以《菩提道次第》、《止观》、《生圆次第》、《现证庄严论》合讲,最胜无上,欲如是讲,教者、学者均尚须预备也。此种细昏沉,常随逐一切定境,通常自以为十二分钟在定中者,实则只有最初一分钟,余时均在此细昏沉中也。显教亦有对治之法,即顺逆出入是也。
虽修世间,欲得色界定,亦须先转变欲界身之四大。若但讲不做,于实何补。
偶因福业上生,犹人之中彩票也。
  (丁二)出世间禅颂
由亲近善士 聪贿具堪能 知苦思断集 修道趣涅槃
得有学智见 继续修圣道 见修所断断 自离系涅槃
永超越三界 是为出世禅
  出世禅异于世间禅者,端在发心。世间禅厌下欣上,不出三界,犹如城中人间警报,则出城暂求安全,解除,又复入无已。出世间禅则离欣厌。
由亲近善士,聪慧具堪能”是资粮道。教流不断,次第犹存,由十德正士作证之人,摄引自身,复具能达四谛之义意、与决定出离心及菩提心,是为堪能。
知苦思断集,修道趣涅槃”是加行道。知世间苦,求断苦因,修戒定慧,究竟出离三界。此四谛分为十六行观,若对境能起,是即正念。若于苦不知不畏,或行善则畏苦退怯,作恶则悍然不故,前者应观苦空而不观,后者不应观苦空而观,是皆颠倒故。所谓见者,于此境为正,于他境为倒,不可不察。“得有学智见”为见道,“继续修圣道”为修道。见道如技始通,修道则更加熟练,补不足、断烦恼,皆修事。
见修所断断,自离系涅槃”:见道所断烦恼:(一)为身见。于身爱着,是不得出离之因,故打七者要将衣袍放韦驮前告假,以示拼舍此身,决定取证也。(二)为疑。即主意多,或谓病弱恐不堪能、或忧将来、多方计较皆是。(三)戒禁取。即习俗移人,习非成是,凡事不合圣教,而畏世间非笑,不能改革,皆是。学者于此即宜致意。自离系者,谓惟依禅力,不仗福德也。
  (甲二)禅科颂
共菩提无量 八背舍解脱 八胜处十遍 禅空灭尽定
  “共菩提”者,共谓大小显密共通,菩提谓三十七道品,是佛法之总纲。一切方便皆由此出,顺此则是,逆此则非。有与相违者,则无上密,然彼为就一时一事方便对治烦恼。犹如渔者,服砒可潜水中多日不死,出水则死,不入水人服砒,必死无疑。无上密、犹砒之用也。三十七道品:
  初、“四念处” 即是正见。对境时,心能住于是处,即为正念,故又称念住。循此修习,如人练其眼根,眼根既利,视物则明矣。不练心,惟求正见,如无目人,虽戴眼睛,亦复何用。
(初)观身不净。戒修行人临境、恐见盛壮端严、生身净想也。即此头颅,剖皮视之,惟有血肉,除其血肉,即与本尊头冠不异。比丘练不净观,求难提断命,厌之甚也。更观身中即是行厕。九不净观,应时修习。且因此身始为饥寒等苦,为脱此苦百计营求,一切不得自在。要言之,身者自性不净,亦能引生不净(烦恼也)。
(二)观受是苦。不知诸受皆苦,妄冀求乐,为求故,反种苦因,不出轮回。修世间定者,为味著定乐也,乃至杀盗淫妄,莫不为求快心适意,世界大战,亦由此起。应于乐境当前,观知是苦,苦受来时,思惟业果,忍受现报,不造后来苦因。修行之人,尤应深观其苦。轮回系执,业果随逐,目前苟安,转瞬难保驴胎马腹,三途可畏。如此正知,则出离心易生也。
(三)观心无常。世计执、皆由恃我可信,其信我者,又信其刹那迁流之心。夫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此现前之心,亦不过是过去未来中暂宿逆旅之过客,执为主人,已为不可,况遍计过去未来之心,何可保信。贪求无厌,随事谛观,尤为显而易见其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我是有自性、有主宰义。即此主宰,便是我执之根。依此修习为生慧之总法。然无我之义,非随波逐浪,随人起倒。依戒定慧为方便而求出离,方便如尸杖喻、筏喻等。
此四念,好高骛远者,多以为卑无高论,不屑修习。夫最高之法,尚有过于无我者乎,废此而求知见,纵有知见,亦与事实无关。学者于此下手,时存正知,颠倒习气自渐消除,出世正因自然生起。古来教观,如天台宗亦以四念住、五停心为入手法门也。
昨讲三十七道品,外道经论与佛法之大差别,即外道经论中、绝无有如此严整完备之修行系统;再者,外道修行之究竟,亦非永久离系之解脱;故虽间以观苦断集,而与佛所建立之四谛,相去悬远。三十七菩提分法,为佛法全体大组织,犹学校教育之课程标准也。四念住为入般若之门,不由此,虽得解脱,亦不能得解脱知见,犹机器房中工人,虽日行其中,而不知其构造原理,故不能说示他人。欲求顿悟不依次第者,常坐此病。或空学无果,或误入歧途,即偶有成就,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修四念处,无论在定出定,应事接物,皆由此用心,自渐能入于大般若,否则所得般若,但有空言,不能起行也。
  次、“四正勤” 谓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世人勤苦,就出世法言,皆非正勤,以不能出生死苦故。宗喀巴大师常言,农人毕生耕作,积其一生耕种所获,不知其量,然彼所食有限,死时仍一粒不能将去。其余积金钱衣物、乃至园林甲第者,莫不犹是勤苦成功之道,所以造成五欲自恣、造作众恶之资具,佛眼观之,皆可悲愍。出家弟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应思所以报施主恩,即发起正勤,自出生死,亦度彼出生死,如实思维,何敢放逸。今道场中人,如有欲出外稍得休息者,切勿萌此想,休息自有定时,要依戒律,即迦提月中是也。此外,如在家居士,自不能与比丘相提并论,但亦应随时受持八关斋以为练习。
已生恶令断者,或已萌念,或作加行,即应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若徘徊瞻顾,必堕罪渊。
未生恶令不生者,一念未萌之先,预为防制。亲近善友,念诵经咒,诵戒安居,皆是方便。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者,十善三学,一切善法,先由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令其生起,更令其增长,纯熟是也。
此四正勤断恶修善,为持一切大小显密戒之总法,不同于精进、惟对一事一法而言也。
  三、“如意足” 或谓属定,或谓属通。非定则通不能发生,非通则定不能增上。宗喀巴大师自言,我五十余岁于三宝始生大信,五通择真信尚不生,遑言定乎。初学戒人即有通,惟除依止师及少数同学前,不可说,说即失通,或起魔事,闻他人说,亦应为隐秘。此如意足就神通言,神足通摄。依于此足,五道易行。言如意者,就定而言,以定心力,千里万程,刹那可到也。
(一)欲 谓修定之意乐,为定之主要资粮。初修定人如不知定之功德,则如小儿持重宝不知珍贵,力不能胜,必半途而废,以外缘牵引之力大也。应观古人习定公案,明其功过得失之相。有山系贾客游宝光寺,偶随众僧禅堂坐香,遂忆起十余年忘失之账单。以此推之,多生屡劫善根种子,定中必能引发,固无疑义。又佛世有弥猴学比丘坐禅,但有其威仪,亦证初果。念诵亦能引发,且不忘失,然不如心之捷速,能二者兼修,则相得益彰矣。修习纯熟之后,仪轨铃杵,均可放下,心中自有一部手印,不依事相,专在定上修习矣。本道场中,修行有一定之次第,依之修习,欲不得定亦不可得,如秫加麦+菊,决定成酒。况此间坐法,不似一般禅堂,但具威仪,并无艰苦。若能认清此为出生死成菩提之惟一法门,生起大欢喜心,欲探其宝,虽极重难负,亦必力持至家,决不中途而弃也。故此为定道唯一资粮,无此,习定即出勉强,欲成甚难。
(二)念 念佛、念法力乃至念阿弥陀佛、参话头、皆是念。念佛者,如念上师、念文殊、念本尊是。念法者,如修五字真言、念菩提心、十大愿、咒轮咒义皆是,时时提撕,念念不忘。若初不能心念,则依仪轨念诵,使心法和合,如麦+菊投米中、精华升发,则有为无漏之正念善法,自然生起。本道场中,所以出去之人不准回堂者,即以此种功课一经排定,必须一战成功,来一人必成就一人,若时来时去,犹如逆旅,如树始萌,而移其根,炊将熟而息其灰,何能成就。在此有本尊三宝之加持,尚不能安心行道,出外更必入歧途矣。在家居士事多,修持尤易间断,若遇事缘为障,应有方便应付,最大方便,即是精进,起稍早,睡稍迟,事无不办矣。然此过度精进,只可暂时用以克服困难魔障,不可以为常法。若遇事缘,不得不中止时,心念绝不可放舍,如慈母之念幼子,刻刻不忘幼子,若为母弃,则不能生存矣。故密法所谓胎藏,亦即是念,如鸡孵雏,绵绵密密,四加行中谓暖位,喻如钻火,木暖烟生,不可停息,如心沉没,应念佛、法及修行功德,以为对治。
(三)进 修定得益,更生精进心,于此尤宜谨慎,善养其定。如外道发触生喜,辄生执着,不更前进,且多退失。念诵得加持,善根发现,活定中梦有所见,不可泄露,若泄露,必退失;或有因此而过勤精进,如贫人得宝,喜极不眠者,亦必生障。然生障亦是加持。若一帆顺风,不经逆境,则智慧不生。如养尊处优之人,横逆若来,则不堪险阻艰难也。故得加持时,当修法忍法空以为对治。加持之象,为于三宝倍生信敬,起慈悲增上、法空慧增上、断恶修善、难行能行,是正得加持,余皆无关。若放逸增长,即是着魔。神足所趣之处为定、触,为得定之前相,非正所求也。
(四)慧 即抉择,所以判别是非违顺取舍也。此四如意,虽有先后次第,亦应同时兼修。若有慧无决心,随人转移,欲之一支,即不能起。欲养成抉择之慧,应先读《贤愚因缘经》一类教典、及前贤传记,明功过得失之分。本道场承宗喀巴大师之法,修十三尊之法,略有五尊,再略三尊,一大乐金刚,摄无我慧多;二瑜珈大教王,摄戒分多;三大威德,摄定分多。今修三尊亦不能,则唯修大威德,然修前后必有次第,否则如小舟重载,未有不覆没者。本道场初修十三尊,用聚巴法,亦为息灾故。专修大威德者,因开珠杰问宗喀巴大师说大威德有五殊胜,为他尊所无也。初拟外坛修一尊,内坛修十三尊,今有兼修者,是则不可。本道场以稳健之修法,先修《菩提道次第》于千颂中译《菩提行经》合修,并依五字真言以修各种资粮。于中愿资粮尤为重要,以彼即一切密法成就之相也,若无此愿,则修大威德威猛相何为哉。以下士道为方便,作上士道之资粮,即本道场修行之纲要也。
兹所讲三十七道品,为成就无上菩提之资粮,如作屋之必有木石也。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配戒定慧之三学,其于佛法中,如鼎之三足,不可增减,三者互为增上,相得益彰。由慧出生之戒为三昧耶戒,出生之慧为金刚慧,即此金刚杵所表,通真俗二谛也。
  四、“五根” 根力为依四念处等而修成之分果。根如种子,耕耘灌溉,则转成力。
(初)信根 此所谓信,非人云亦云之浅信,乃依三学修行,真知三宝功德,而发生之信心也。就大乘言,为菩提心发后之十信位,就小乘二十二根言,则为众生本具之种子,非必皆正信也。真信三宝之心,最可贵,此信若发,修行不易退堕,纵退亦能继续。《菩提道次第》中,皈依三宝,修有专科,是又在四念处等以前之修法,若于三宝生大欢喜,即为暖位,必证涅槃也。
(二)精进根 修行之道,勇猛精进易,持久难,专一尤难。若次第完备,依前四念处等持久专一而修,依自己久修经验,自能前进不懈,即或中断,亦易继续。
(三)念根 此根成就,则于所修法门,若少修或间断,则感不安。其修法要于本尊及咒时时在念,忙乱之中,尤应提起念头,无论作何事时,均可念咒。内地毗尼亦修,念之初应受持。或嫌作事时难专一,不知心虽不专,口念亦好,熏习既久,则专修之时,一往坦途,无复阻碍。欲清净方修,一生那有闲日哉。
(四)定根 泛言定,即对佛法决定,不为外道转移,对所修法门,有认识,明次第,不疲厌,不动摇,虽曰归元无二,谓方便有多门,只可以慰非转换法门不可之人。夫人命短促,能经几多波折,健步疾驰,夜以继日,犹患不及,况迂回曲径乎。余年二十六始遇师,三十始出家,常苦来日之短,每发愿以十余年坐山修净,终不可得,今已五十七,去花甲不远矣。人生七十,谓之古稀,今人六十已为上寿,除幼稚衰病,余无多,修行者亟宜警策,不可见异思迁,亦不可贪多务广,如人行道,行囊重,则负累难行,少则轻捷易进,人+矣到达目的地时,服用所需,自可任意多办。余入藏时,途中因负行李过重,日只行十余里,亦困乏不堪,后于途中往见一善知识,众皆谓为疯喇嘛,彼遂向余等索所携之物,凡所必需者皆索去,行李重量减少三分之二,以后即能按站前行矣。到拉萨,喇嘛仁波切将余所携之汉文经籍,即束之高阁,只与《小品般若》、《摩诃般若》各一部,以为学《现观庄严论》之助,藏文经亦之数部,反复玩索,今学者但将《菩提道次第》与戒律精眼熟练,自有大受用,再将大仪轨学地通利,以后方易进修圆成次第,以后功课,只有加多,不患少也。
(五)慧根 慧即决择。今修此法门,其胜利何在?次第如何?修法如何?均应认识。佛处处教弟子要能抉择,因凡事均有是非二面,不抉择则易堕颠倒,能遇事练习,此根自起。今坐中诸人,能学此法,机缘不易,故要能择别取紧要密切有关之法门修习,若普通讲经普摄群机者,非本道场所应采之办法也。
以上五根,互为增上,五即一,一即五也。
  五、“五力” 力为从根发生之作用。根为种子,力为种熟;根为萌芽,力为枝干,不退为根,发挥功能为力。
(一)信力 信增上,不惟不间断不动摇,且能从己之信念,转移他人 。
(二)精进力 精进增长,则得方便善巧,不为外缘间断,亦易复续持久不变,且能转令他人发起精进。
(三)念力 念根增长,忘念时少,即或失念,亦易提起,且观境明了,定中定外,皆住正念,一切境中,均能观察。
(四)定力 定根久久修,则成习惯,或遇外境牵引,务须努力放下,又缘境外驰,又放下,频频练习,定力成矣。
(五)慧力 若有此力,择难抉择之事,亦能正确判断。然此力必由定中引生。若难决之事,或遇病缘,但须通身放下,一心修定,难题自迎刃而解,病亦不药自愈;若学法求文字义理之开解,更勿论矣。
  六、“七觉支” 觉即菩提,此即依定而求菩提之七法,亦是总略之止观,不明乎此,遂习广大止观法,必不能得问津矣。
(一)念觉支 七觉支所以治修定之沉掉二过,此支通治沉掉。四念处之念为慧,四如意足之念为戒,八正道之念为定,五根五力之念,于定生起欢喜及经验,合此诸念,即成念觉支。
(二)择法觉支 此下三支,皆专治昏沉。所谓昏沉,粗者为睡眠,细者为对于定境不明了。此支为观修定功德,不修定之过失。若修定决定成,猕猴尚且能成;修定必有利益,贾人亦能忆起忘失之单据。如是观察,生决定好乐心,又观乱心放逸过失,沉没之心,自能振起。
(三)精进觉支 于遇障难时,以勤勇克服之。
(四)喜觉支 此支为轻安之前导,修定之时,如身有喜触,自不沉没,如人有极喜事,即彻夜不眠。
(五)轻安觉支 此下三支,专治掉举。忽如忘我是轻安,于我及外境能放下,则心掉举易以轻安。掉举生时,即缘先所得轻安之境以为对治。
(六)定觉支 此为转细之轻安。真定要初禅始得,禅以前,名未到地定,即欲界轻安也。息外攀缘,妄想不起,但仍有入定出定住定之相。
(七)舍觉支 此择虽在定,而无入定出定住定之相。定如人始着衣,心知我着衣也。舍则如人着衣多时,心不复于衣作想也。
  七、“八正道” 自“念处”至“正道”七聚,各能摄三十七道品,而其用不同,譬之学校,念住为科目,正勤为规则,如意为宗旨,根力为学业,觉支为专修学科,正道择以前各支之应用也。
(一)正见 四念处皆是正见,益以如意足之慧,五根之慧根、五力之慧力、七觉支之择法、合成此支。故正见亦诸法和合,当体即空,若执有一正见,即是法执也。
(二)正语 属语业,依于正见而发语。
(三)正思维 与三学相应不颠倒之思想,此属意业。
(四)正业 谓圣弟子乃至思择力故,除越邪命之身恶行及身三恶行,于余身恶行非所行处、不守威仪、随情逸身、应作不作、游闲睡眠、若身往来不敬不礼、如是等修行不作,所得无漏乃至远离无表身业,是名正业。
(五)正命 如法养命。所谓如法者,出家人不为五种邪命,不以世俗技术自活,如法受供。在家人如务正业者是。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凡与前支语不违者为正。
  “无量”者,为四无量心。任何仪轨,必修四无量,以不修则障缘多起,福德不增,烦恼不断,罗汉果不得而成也。佛言:以一念清净心修四无量,三世诸佛不能说其功德,以世界无量,众生无量故。有某太守嗜鱼,渔者百计取鱼以献,后移他州,他州之鱼皆怖,及发心戒杀,不复食鱼,是州之鱼皆喜。又如警报来时,全城皆惧,警报解时,全城之人皆喜,可喻此理。由此心力,能除诸障,以能消众生怨对故,成佛必具之菩提大悲,亦由此养起也。所缘之境,应遍一切有情,遣一有情,则不成无量心矣。其缘怨亲平等,如不能一时遍缘,则次第缘之,其法有二:一依罗什法师、智者大师之次第,先缘上品亲如父母师长,次缘中品亲如兄弟朋友,次缘下品亲如子女弟子,次下品怨即睚眦小怨,次中品怨害己身者,末上品怨如杀父母之仇等,其后缘者,因初修力弱,缘之则热恼生故。二依宗喀巴大师修父母在左右,怨家在前,其余有情在后。此法虽难,然断烦恼甚速,若怨家在后者,恐其为害也。
慈为与乐,自身得乐时,忆一切有情皆得。
悲为拔苦,自身受苦时,愿一切有情之苦,我皆代受。
喜治嫉妒,于一切之乐,深生随喜。
舍则等视怨亲,无有偏私。怨亲本无自性,犯而不校,逆来顺受,勿执一时恩怨,自忘成佛大事。若不修四无量心,则恩仇了了,睚眦必报,仇心为障,何能得定乎。
八背舍解脱”者,不通外道之禅支也。解脱者,谓解小地之系缚乃至究竟解脱三界之系缚。初未能骤即解脱,即以八背舍为初步。出家离五欲,在家呵五欲。如银钱戒,本到场必须建立。各部分各举一人执掌,一人发菩提心,众人得护净戒,亦得解脱。相传有老参上座毕竖蓄积得白镪一锭,怀藏不稍离,于打七中登厕,忽堕厕中,不及举出。七日静中,念念不忘,七期既毕,欲寻取,恐人以心+坚嗤,愧恼不干语人,久之形体消瘦,寺人苦问所苦,乃嗫嚅自陈,为竭厕出之,有蝦蟇抱其金不去,盖其积想所成也。不舍五欲,可畏如此。即此八背舍,已摄尽一切禅法,唯未学密法者,不易了解耳。
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 内有色者,如观自身吽字、莲花、光明等观。外色者,谓观父母众生等。此为不净解脱。如修三归依观,自他皆白骨,外内均不净也。解脱者,解脱三界欲贪也。
二、内五色观外色解脱 内五色者,如观十方护轮,护轮入宫殿,宫殿入明妃,明妃入本尊,乃至那打入空观。外色者,如观光明,兰色等。此为净不净杂观,但观外不净也。如无上密中凡有佛母者,均修不净观也。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者,不杂不染,凡密法中修一尊者是,如释迦文殊是。身作证者,初观本尊在对面,次降顶上,次下住入心间,最后自成本尊。具足住者,谓所观圆满,如观本尊,由目而面、而耳、而五佛冠、而顶髻、顶上严、身及手足、全身璎珞、月轮、莲花,无不显。
(以上三支,摄尽一切修法。显教经论,虽处处说,而不学密法,仍茫然不解所谓,今依仪轨点出,但不可向未受传承者说,说则犯三昧耶戒。)
四、空无边处解脱 如三归依观由内身、屋宇、乃至山河大地、十方世界,无不皆空,如此修者,为增长法身所不可少。禅为理修,此为事修,理事合修,法身速成,以破我执最利故。内空则我执根本之身,现无处可安放,外空则我所执无处安放。
五、识无边处解脱 修空无边处成就时,即必转入此定。如修破瓦成就时,觉渺茫五把握处,如欲死之感觉,因诸境既空,则得大解放,久在系缚之心,不惯此解放之境,故须从洗境系而观光明,即心力也。
六、无所有处解脱 缘识亦无之境。
七、非想非非想处 如前已释,兹不再敖+贝。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世间有情,著于受故,求乐避苦,种种追求,故受为我执之根;外道颠倒乱想,位法执之根;故受想为生死根本。欲出生死,必以此定力拔之。此乃前之七支成素所起作用所成,其修法至细。必须先知细昏沉而去之,所得之定,方能认识受想,再修清净背舍,方得此定。如何断除细昏沉之法,在显教经论,亦说顺逆升降等法,但徒知名称,不知体相,亦复无益。详细方法,在生圆次第中。如十三尊曼荼那层层互摄之修法,灭受想定时之细昏沉,非此细观境,不能振起之也。
八胜处”者,八解脱所生,前粗后细,前难后易,前不自在,后得自在。解脱中之观境,有时观此见彼,此则观何境即成何境也。若观境不随自心,必须努力使其随自心转,再不能者,可转换观境,必使其成就自在也。初二两支属八解脱第一支。三四二支属八解脱第二支,余四属八解脱之第三支。外色少者,谓观少数有情,外色多者,观多有情也。青黄赤白者,如观曼荼轮围,东南西北,各有定色也。此中或惟观一色,或观多色,胜处成就,则随观何色时,即见何色。修时于外境亦有观,如修白文殊,则衣服房屋乃至食物,皆用白色,他色亦如是。
十遍处”者,又解脱胜处之所引生也。遍处者,谓所观之境,大则遍满法界,小则无微不入,如修广大日轮,是广百万踰缮那,故言遍也。修月轮者,修白色于水大,修日轮,则修赤色与火大也。
以上明禅境,以下明禅心。世间禅以欲界定及四禅四空为九次第,出世禅以“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定”为九次第。(禅空者为四禅四空八根本定,参阅附讲第一页《俱舍颂》)(四禅四空八根本定颂文见《戒定慧基本三学》第一九二页 校者附识)
静虑”即禅,“各二者”,生得与修得二。“于中生”者,世间品已说。“”,谓此定心求自他解脱,无有染污,不同外道之定有不善心,不同无想定是无记心也。“一境”谓不杂乱。“”谓同时心所,即正知正念不放逸是也。“五蕴”谓修定之身心也。
初禅五支:寻、伺、喜、乐、定。定如上释,寻伺皆推求之作用,惟寻粗而伺细,“”如路遇旧识,追忆姓名,“”则如猫伺鼠,屏息狙伏,待机非动,一发即中,藏文谓之尖心,若善用之,则定成矣。一切念咒观想,无非此定力,乃至禅宗门下念佛是谁等话头,亦是练习寻求。身是色法,非念佛者。念佛是谁,即寻求念佛之心也。若以心不动为禅,乃是大错。“”为身发之触,如冷热转动,乃至见闻色香等奇境,或通达难忍之理皆是,此乃寻伺引发诸根之作用,非动乱心可发。宗门亦有此境,恐生我执,故不许说。此触亦有善不善,执着则善者成不善,改正之,则不善亦成善也。“”者,较喜为尤胜,身生轻安,忽如忘我,在境中,顺乐则起乐,不顺乐,则起空,是时之心,与风火和合,已转成色界四大矣。“”,离五欲而生之心一境性。
二禅四支:内净、喜、乐、定。“内净”者,远离寻伺,不为外境转动,如水澄清,渣秽既去,虽加动荡,亦不浑浊,此由加持力引生加持,又由信根力得也。
三禅五支:舍、念、慧、乐、定。“”、谓行舍,习定已久,不须用力,欲修即成。“”、谓定中之念。“”、谓断烦恼之慧。“”、谓无比胜妙之乐。诸佛受乐,皆受三禅乐,大乐金刚亦指此乐也。
四禅四支:舍、念、中受、定。“中受”、即不苦不乐,得大自在,与行舍有别,详细,以后生圆次第再讲。(四禅共有寻、伺、喜、乐、定、内净、舍、念、慧、乐、中受,共十一支)
四蕴”者,除色蕴,由空中有三近分。“后色起从心”,谓无色界生下界时,由心有细色种为色蕴种子。“昧劣”者,谓心观力弱也。
本等至”者,等至即定,初名等引,中名等持,已至地者,名为等至。本者,为百千三昧根本也。“”谓对定境之爱着。“后味净二种”者,后谓非相非非想处,非出世间,故有漏。
净谓世间善”者,谓此诸定由持戒、四无量心、深信等所引生也。
  此禅定法门者,佛之亲宣,佛在世时,由舍利弗集为《舍利弗阿毗昙论》、目犍连造《法蕴足论》等释之,后交由五百尊者抉择决定,以《大毗婆沙》释之,世亲菩萨根据《毗沙》参考经部而成《俱舍》。学者欲得禅法之详,可于诸论自求之。
释灭受想定者,附讲第二页一颂。(颂文见《戒定慧基本三学》第一九二页 校者附识)
使恒行染污,”谓我执。唯识家言第七我执有四烦恼:
(一)我痴 正理寻求,我不可得,仍觉有我,是故曰痴。亦称无明。
(二)我见 者,见利则趋,遇害则避,执着有我,受苦乐故。
(三)我爱 顾形自怜,衣务轻暖,食欲肥甘,百计将护,故曰我爱。
(四)我慢 于胜己者谓已可及,于等己者喜已堪与匹敌,于不及者鄙夷是也。
诤根”,谓想。思想者,同居必争故,是为法执。“生死因”者,谓受。是为我执。“”者,以智炬灭无明也。
  (甲三)修禅之果颂
除惑愿智满 神通正等明
  “除惑”谓断烦恼,无始惑垢,非定水不能洗故。“愿满”者,随所发之愿,要七地以上,三明既发,方渐圆满,至十地具足圆满,方得成佛。“智满”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要由定生故,否则雪山六年,岂非无义受苦耶。
神通”有六:初神境通。或生得、或修得、或业感、或咒力、或药力得。二他心通。有生得、或咒力得。天眼天耳宿命通。有生得、或报得。漏尽属三明,唯佛得也。神通之用,在修定时得通,则倍生信心而成功速。若欲以示现于人,或以求名利,反堕地狱。通未究竟,有时为鬼神所弄,如说八月十五天地混沌之类是也。且烦恼未断,得天眼天耳他心等通,寻常不见之逆境,皆了然现前,反增痛苦,故护法深亦为障,不许得通也。
正等明”,谓三明。宿住知过去,死生知未来,漏尽知现在。
  (甲四)禅用颂
引百千三昧 十力四无畏 唯佛不共法 皆从禅定生
  “十力”者: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是处谓是,非处谓非,即判别是非之力。此支总摄下文九支。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 佛制戒,即依此智力。业果不可思议,戒律中,有吾人认为不关紧要之事,而犯罪甚重者;有吾人认为严重之事,乃节律中治罪甚轻者。以佛智力所见因果,非吾人所知也。
三、知诸禅三昧智力 为定之智力,一切三昧入住,佛无所不知故。
四、知种种根智力 众生种种根性不同,佛因此智力,能应机施教,今之教人者,无此智力,故唯佛有以总持法门遍摄诸机。
五、知种种解智力 知众生根力意乐。
六、知种种界智力 知众生种性。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知众生修行造诣深浅,五道十地等。
八、知宿命无碍智力 天人声闻,宿命通有限,佛之宿命通智,尽过去际无限齐。
九、知天眼无碍智力 一般天眼有限,佛之天眼无限。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有此智力,过去一切习气灭尽不生。
四无畏”者:一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法无畏,四说出离道无畏。
如是一切功德,皆由禅定引生。禅定成功,须要真实修证,若但学不修,但记名相不知体性,既得,一知半解,定力亦终不能成就。今既得此师师相授次第完备之法门,可不珍重修习耶。本到场唯一限定唯一习定之法,即从念诵入手。人命无常,各须努力,不可妄冀便宜。须知即所谓一脚踏到底之顿教,其中仍须经同一次第,无非迟速不同,如飞机与步行者,自成都至重庆,其所经地段无不皆同也。

(二)释发心资粮
  (甲一)依世间邪僻心修禅之类颂
发心遵智者 拣邪明正义 为利养修禅 多属地狱心
名称堕鬼神 眷属堕畜生 胜他修罗心 若怖畏恶道
息诸不善业 多属人类心 若善心安乐 多属欲天心
得势力自在 多属魔罗心 欲利智捷疾 多属外道心
  发心不正,决无成就,兹依智者大师教授,分别邪正。此中所言邪心,各各皆有一分世间定。世间之定,出世间定,修法虽不同,发心尤为主要之差别。乱心发愿,感果犹缓,定中发愿,感果极速。发心不正,将来感恶道之果,现在招修行之障,极宜慎之。此颂务须熟读记诵。
以上亦皆称为世间定
  希清净梵处 属色无色心 无悲心正智 邪僻二边行
若住此心修 道之初步错 知见愈超妙 距果路更遥
  “无悲心正智”者,无利生大菩提心与法空正智,于法空理,不惟不能证知,亦不能信解。
邪僻”,独行己意,虽遇善友,不能引转也。定中尤不能僻执。散心执着,如和土作坯,犹可改转;定中执心,如淘气经火后,其形不可复易矣。
二边”,谓偏空偏有,此障定道,不得速成。
道之初步错”者,犹南辕被辙也。
  (甲二)出世间二利心修禅颂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未度者令度 未解令解脱
未安者令安 未证灭令证 宏愿无穷极 知愿无自性
摧我慢大山 除极细习气 方便不舍悲 修禅清净意
  “知愿无自性”者,离骄慢也。“摧我慢大山”者,慢为苦因,世人之苦,多由好胜生起,慢如大山障道,惟定能 摧之。“极细习气”者,我执也。“方便”谓禅定次第。广言之,十波罗密皆方便也。

  (三)释内外圆满资粮
  (甲一)内分五种
(乙一)善得人身颂
善得人身难 丈夫根成就 或得女人身 非诸黄门等
  修定既久,则生懈怠,念圆满难得,所以发精进力也,。此段从《菩提道次第》《瑜珈师地论》集出。
”者优胜也。人身难得,圆满三身,尤难得。
诸黄门”等,不得受具足戒,即不能具修佛之法门,今得丈夫身,或得女人身而发大乘心、即是女身丈夫,亦能具足修行佛法。人身中,得南瞻部洲人身尤难,北俱卢洲人寿千岁,受用殊妙,不劳而获,与极乐世界略同,但不闻佛法,即闻亦不能接受。东西二洲,寿命较短,受用较劣,闻法亦偶能信受,旋即退失,终无成就。唯南洲人寿命短促,始念无常;依报下劣,始知厌苦。其心刚强难调,然若善用之,能及现身成就,证大般若,亦恃此难调之心也。
  (乙二)生处中国颂
生圣处中国 四众贤善城 不堕蔑戾车 边方邪见地
  “中国”谓佛法僧三宝所住之地。释迦之世,以五印度为中国。今印度惟有坏塔犹存,为佛宝之遗迹。中国僧侣着袈裟,印度儿童已不知为何物矣。故有三宝处,最为难得。试观今日中国数十省中,真讲修证者,究有几何?以前高旻观宗等处,今皆沦于战区,成都以前亦盛行三宝之说,今举国之内,能如成都之各丛林尚可见如来幢者,亦不可多得矣。具足四众文明之邦,谓“善域”。“蔑戾车”,谓邪见外道盛行之地。外道不与佛法为敌者,如三教一家之说等,尚可趋向佛法,其余与佛教立于反对地位者,若生其地,非为邪教强力所制不可。“边方”谓三宝不备之地。“邪见”谓无因果等。世界三灾,以致将来人类绝灭,由此等邪见。
  (乙三)诸根不缺颂
不愚钝玩騃 盲聋喑哑等 不缺诸根支 解语能精勤
  “愚钝”谓不近佛法,不起作用,随人转移。“”谓刚强难调,如水浸石,终不可入。性“”谓醉生梦死,糊涂过日,“”则不能看经典观相好。“”则不能闻法。“”者不能说法问答。“”者既不能说,亦不能闻。缺根支者,不得受具足戒。以上皆闻法之障,若无此障,则能学法。“解语”者,谓解佛法是非义理。世间智慧。若耳根钝者,应多念文殊咒,可得加持通利,闻一知十。“能精勤”者,谓能勤修也。
  (乙四)无诸业障颂
害父母罗汉 破僧出佛血 不已作当作 现生障登圣
  五无间罪,现生若作,现生不得证果。此五罪,吾人现生虽未作,但相似之罪,在所难免。弑父母之罪虽无,但自孩提以及成人,不无觸忤之处,此即能为道障,切须忏悔。弑阿罗汉之事虽无,但对出家现罗汉相者,起嗔恚心,即其近似,此心为障,欲见其真阿罗汉,亦不可得。破僧之事虽无,但对僧团生不欢喜,即是此类,其感果,即与僧众无缘。或以慢心,或以积习,不敢入僧团。若能于僧众中生欢喜心,礼拜供养赞叹 ,其福甚大也。世有三力不可思议,佛力、法力、僧众力也。在家人与僧众有缘,得皈依处,亦蒙大利。若害群之马,众中不容,与众无缘,欲望成佛,岂有无众生之佛土哉。出佛身血者,恶心坏佛相,即是此类,苦报不惟及身,且及眷属邻里。川省汉州新都金堂毁佛相之后,即遭战祸,盖护法恼恨舍离,则大魔出现也。已作者,痛切忏悔,亦可免堕恶道,能忏则当来之作,益可防止。“”谓须陀洹果以上。
  (乙五)正信不邪颂
净心信佛说 法及毗奈耶 邪见背因果 恶法不生信
  “”谓不为名利,离前说种种邪发心,而发菩提出离心。
  (甲二)次外五种
(乙一)值佛出世颂
经无量大劫 修难行苦行 二资粮圆满 成无上菩提
  “经无量大劫”,显佛出世难,人寿百年增减一岁,自八万四千岁,减至十岁,十岁又增至八万岁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修难行苦行”者,理即此阎浮提、无芥子许土、非佛往昔舍身流血处。
  (乙二)说十二分教颂
经重颂记莂 讽颂自因缘 喻本事本生 方广希论议
  “”谓长行契经。“重颂”者佛说法竟后,摄取义为颂,一为便摄持,二为利后来未闻弟子,三为便于修行。如此功德,不惟世间外道散乱心者不能说,即地上菩萨亦不能也。如《华严》《法华》,属于次类。“记莂”者,惟说因果,历历不爽,又称戒经。如琉璃王灭释种,佛说其即生必堕地狱,及授记日至,王乘船入海以避,大山猝发,遂陷其内。如此类不胜举。“讽颂”,惟有颂,无长行。如《密严》《真实名经》等是,大率属于总持法也。“自说”者,或观当机,或闻妙理,无问自说。如《小品弥陀》是。“因缘”说戒缘起。“譬喻”者,以显深义。如佛性以金水为喻,菩提心、月为喻等,以实法不可说故。“本事本生”者,由此事说及他事,此生论及他生。如《贤愚因缘经》等。如佛说过去世,有象猴兔鸟相友善,誓行十善,修和敬法。时在大树下,鸟谓此树之种,是我啣至,兔谓我见其萌芽,猴谓我曾升其颠,象谓我来树已成荫矣,依次为长幼,出则象负猴、猴负兔、兔载鸟而行,国中和祥丰穰安乐,国王臣民,各以为己功,争莫决。有习禅老人,为弥陀化身,为说此事,国人往伺之,果见四物层负而行。佛说此象阿难,猴目连是也,兔舍利弗是,鸟即我是也。藏人僧俗,皆图此事悬挂以为吉祥。藏人礼节,得甘旨悉奉家中最长者,长者略食,又授次长者,以至遍及家人,无不一一分授,所以养慈悲心也。寺中行茶,上座所得净酥油,中座所得茶油各半,下座所得唯茶也。或以为不平等,不知此乃平等之甚,以下座无不次递跻于上座地位也。“方广”者,广谓广大,方谓方便,具足五道十地等无不完备。如《华严》《楞严》皆是。“希有”谓殊胜。如《法华经》等 ,惟论佛性,多数密乘经皆是。“论议”者,谓佛及弟子天人等辩论之经。
  (乙三)教法久住颂
佛转正法轮 尔后经多时 正行正法具 次第作证理
  “正法轮”,大乘谓十二分教(即经之文体有十二种,一经具备多种),小乘九分契经。“正行”谓如法修行。“正法”谓经藏。“”谓修行次第所证之理。佛灭度久,经藏为兴争之具,久之争论亦渐消沉,正行亦没灭。如禅宗坐禅堂之风规,今惟于打七偶可一见,传戒正行,今尚可见,而著衣持钵之相,今不可于街道得见矣。次第既失,修行笼统,不能证果。今有菩提道生圆次第等法流传,乃极难得之事,若无次第,虽有三藏经典,如冰糖有屋大,舔之面面皆甜,其如吃不下何。
  (乙四)作证随转颂
能证正法者 了知修学人 如所证随转 作教授教诫
  “能证正法者”,谓善知识内证功德。内地大德具足者有之,但非肉眼凡夫所见,次第之法有无,则不可知矣。喇嘛仁波切如能来,此支即可圆满,惜众生福薄,遽尔圆寂。或谓多请西藏大德来,即有利益,不知真善知识,如有其一,即为已足,若皆如我者,虽多何用。众人自心发愿,自感得大善知识前来摄受也。“了知修学人”者,谓善知识对弟子根机有认识,则施教恰当。西藏大德,亲近善知识,有以十六年择师,依事师五十颂之规范观察十种功德,展转熏习,方成师资。今若见人即拜,学常不轻菩萨固好,但摄上二三百师傅,如浴池中履,不可复著升大雅之堂矣。如是师所证,随之而行,如转桔槔,层相吸引。
  (乙五)他所哀愍颂
他谓施主施 净命诸资具 衣食住病药 四缘不差违
  施主在家亦有,藏人居家,称当家人为施主。
修圆满者,防心懈退故。已得者应生欢喜,不圆满者,应发愿求加持。
总上十颂,摄归三义:(一)修行身难得,(二)次第法难闻,(三)善知识难遇。
佛说得人身者,如袋上沙,失人身者如地上沙,得人身者如牛迹水,失人身者如大海水。今幸得人身,又得闻此数千年未有之次第法门,极为可贵。余前求法之时,有所得,即喜极忘寝,即今所修《上师供养法》,便具次第作证之理;又讲定者虽有,讲定道资粮者、今则未闻,惟老天台家尚言之,今闻此法,更应重视。
(四)释决定出离心资粮
(甲一)自求出离颂
决定出离心 涅槃为上首 不因引他信 远利养名称
  此科为正修定道资粮之始基,修定必具者,出离心、菩提心、正见。菩提为究竟旨趣,出离心为中间旨趣。盖未能自度,焉能度人,从井救人,二俱陷溺,要功德圆满,烦恼清净,方能度生。发心度生,乃是愿力,籍众生缘发增上心,乃众生度我,故曰众生为佛父母也。故修定者应将出离心常挂眼前。
不因引他信”二句,即远离发心资粮中一切邪发心也。
  知世苦无常 满欲溺更深 远离众愦闹 障盖恶寻思
  若谓先前三灾流行,无量诸苦,应善观察,虽苦无常,不得苟延残喘,故应观无常,一息不来变为隔世。若遇顺缘,观之是障。修行之人要以逆境砺之,魔作障难,即是增上缘也。开主杰修行不遇违缘,则曰我田中无水,何从得果乎。故遇苦要能堪忍,遇乐要知怖畏。
远离愦闹”者,谓住阿兰若、五欲不盛之处。盖五欲钩牵引人增长习气,修行人必应闭门潜修,不可遊行。“远障”,谓能认清违缘,凡为道障者,能对治之,不致被阻折回。“”谓覆蔽,如人嗔心覆蔽,与人斗诤,友好劝之,反曰汝不助我斗,反劝我乎。盖有五:睡眠、贪、嗔、疑、掉,其余饮食盖,则不知其若干过,盖要能觉。“恶寻思”谓犯戒寻思,尤以四根本为要,当将四根本摄修心要中关于戒条者抽去,令在家二众诵习。远离恶寻思,又应在远离障之前也。
  此等善思惟 得思所成智 由此殷重行 得修所成智
  “思所成智”者,思谓思惟,智谓抉择力,能断烦恼生信心者也。“修所成智”,则真能止恶修善而得。
  见生死过失 见涅槃功胜 发真正胜解 入诸谛现观
证有学解脱 亦称云见道 由是长加功 证我学解脱
  “”谓生死果实,涅槃功德。“涅槃胜”者,常乐我净,正与生死相反。常者、永无生死流转,乐者、无世间诸苦,我者、无我即我,无变动故,净者、身心清净安稳。即大众坐此听经,亦得大自在,况证涅槃乎。“胜解”,谓决定无疑。“诸谛现观”,谓四谛撕毁六行观察。“见道”,谓见解脱。“无学解脱”谓罗汉与佛。
  (甲二)度他出离颂
以此为人说 是名饶益他 以此作闻思 是名饶益自
以真修实践 是建立正法 是供养如来 亦自证大乐
离众苦边际 寂然永清凉 得二空无我 是究竟解脱
  “以此为人说”者,依此颂所说,教人起出离心。
建立正法”者,要建立各人心上之法幢,否则绵帛彩缎之幢虽多,徒礙人之行动耳。“大乐”者,究竟悉地,证本尊位也。“离苦边际”,彼岸也。“寂然永清凉”,配我乐常净涅槃四种功德也。“得二空无我”由定得也。真修实证,誓度父母众生,此心若五,定道难望也。
(五)释戒律仪资粮
此科与下科学为正生定资粮。定之种子,非同豆参之种可以手授,非藉如是方便,不能引生。余初意,本拟三部戒律继续讲毕,但既讲别解脱戒后,因欲求戒不坏而能生胜用,必有赖于定学,故即讲此书,戒定相因相成,如前已说,兹不再敖+贝。
  (甲一)总纲
(乙一)不亏戒本颂
不亏身语业 无缺不穿漏 止持心明了 精密作守护
(乙二)随顺威仪颂
若行住坐卧 四种威仪路 能随顺世间 不月世间理
亦随顺毗尼 不越毗尼制 世间无讥毁 贤良诸善士
同法持律人 亦不作呵斥 谓若衣服事 便利用水等
杨枝入聚落 乞食受用事 盪钵安置事 洗足敷设事
凡此诸所作 不违越毗尼
  本科所说多属出家弟子之事,在家居士,多作不到,亦不须做,而佛亦不许做。今听此段,应观出家功德,生起恭敬。如不能依此而行之出家人,愍其多遇障缘,代为回向,不可执此以为准绳,对彼生起轻慢心。自身生起忻慕出家之心,初地菩萨功德之一也。世人俗累未清,冒昧出家至生悔,固是不可,若出家之心亦不敢发,亦未免过于怯弱。故于别解脱戒,应生欢喜心,发动人为佛子孙、天人师表,鬼神见者,无不礼拜,威仪不整,令彼不喜也。如跑马善老格西日夜不离衣,极可为法,如法受持、加持不断之衣,却魔之力,胜于铁甲也。“便利”如百众学戒中说。
用水”不可浪费,因倾弃污水,龙王作净,不胜其劳,亦应愍念打水之人辛苦。余在西藏时,每晨用水半木碗,约二口半,以二口漱口,以半口洗手,即为已足。入聚落,着衣脱履,种种威仪,律中极详。凡入聚落乞食方法(乞食之风,内地不可得见,惟愿能建立,使世人日日得见如来幢相。),乞食归受用,如何分食?有余如何?不足如何?律中详细说。
盪钵安置事”,或做钵囊,或作钵床,或于壁间作孔以按钵,作法甚多。“敷设”谓敷设床座,地上、床上、树下,法各不同。此言一日从早至晚之细行。
  (乙三)如律善行颂
及善品加行 正法求受持 读诵书写事 尊长和敬业
参观作侍承 病者起慈心 殷重若父母 尽力作供事
宣白法加行 慈悲详告语 请闻或听受 翘勤无倦满
有智同梵行 身力修敬事 赞善励精勤 乐为他说法
静处结跏坐 系念正思维
  “及善品加行”者,品谓多种。或问近慈何不作?六加行即抹地板供品等,以之回向即加行,以此积集资粮,即可以成道业、消罪除障成菩提。总之,令身心终日在正法轮中而已。
书写仪轨,最为有益,惟须恭敬,写错则另换贴补更正。喇嘛仁波切近年作品,均不许刻,令学者自写。余等从降巴格格学,每日所讲,均凭手写之。“病者起慈心”,慈者谓与乐。试观佛制戒,多为病人特开,无不令人满愿,八福中,看病第一,若昏迷骂詈,亦应作除障相,不应嫌厌。“宣白法加行”者,白法谓一切善业,人有问者,详为说字画。僧团中任务者,新旧交替时,对职守所关之事,若存私不说,故意陷他于错误,彼令大众不欢,陷之者,亦有过失也。本道场各寮口之人,均应一秉此意和衷共济而行,无更立规矩。有治人无治法,世间法亦言法令严,盗贼多也。
翘勤无倦满”者,如听法,作如是念,我已听过多次,勿须再听,即不得加持,得加持,事半功倍,久熏则种坚牢。道宣律师九次听别解脱戒,可为法也。“有智同梵行”者,谓有智、尤须有梵行,若无品行,不当恭敬。
身力修敬事”者,如三大寺中之道道,孔武有力,暴戾不文,人不敢正眼观之,若犯事,以杨枝二大捆鞭之,杨枝断尽,亦不呼痛。遇有服劳之事,如出坡搬柴等,则乐于带头,效力工作,能力极大。余所住之空室中,道道甚多,相传道道多处,格西亦多,以劳心劳力分工治事也。
结跏坐”,学法威仪,身亦安乐,得定易且速,恒时追,勿舒脚坐。
  (乙四)远离五家颂
倡伎淫女家 酤酒王大臣 博弈诸下贱 五处勿遊行
  此五家对佛法大有损害,比丘慎勿近之。
  (乙五)畏罪忏悔学戒颂
于微小罪失 而生大怖畏 犯已速还净 勿由此因缘
障轻安触证 渐近诸恶行 而入于恶趣 或为师佛见
天龙智眼观 轻笑作呵斥 恶名恶称颂 遐迩流布闻
现法当来毁 终必恶趣沦 阿含十七事 正学善思寻
  “于微小罪失,而生大怖畏”者,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芥子许铁,亦沉水底。修行人造业,堕落尤速,以杂业少故。然堕虽速,出离恶道亦较不修行人为尤速,第恐恶道转身来时,佛法已无矣。“障轻安触证”者,障谓环境烦恼二者,触为冷热风动等,证谓或见光明相好等奇境,如夜行时见电光,虽不可恃以前进,然可藉以辨所行不越正途,故此等皆为通慧前相。今人修行者多,成就者少,或言人根陋劣,夫无官百骸,今古不殊,根为尝钝,以不知其障因缘所在也。“或为师佛见,天龙智眼观”者,往昔遥见二比丘论议,善神团绕欢喜,旋见散去,即有众鬼来集,揶揄唾其面。其人后问比丘,比丘言:我曹先说戒定慧事,后说王贼水火世间杂事,未见他异也。一言一动,鬼神鉴察如此,故犯罪覆藏,如橘树中虫穴,其深莫测,而其矢在穴外,人仍知其有虫也。往昔滑稽影片,一小儿入地窖中,误触酒桶,其栓脱落,酒溢于地,急拔他桶之栓塞之,他桶酒出更多,如是拔此塞彼,终至狼狈不堪,手足无措。为覆罪,更犯他罪,亦犯类故。覆罪者欲盖弥彰,有效之遮盖,惟有忏悔也。“终必恶趣沦”者,如我前于某寺如意寮所见,蜀僧身染恶疾,臭秽难近,地狱相现,追悔莫及,令彼念佛,亦无堪能,泪下如雨,甚可怜悯也。
  (甲三)佛赞戒德颂
如世尊宣说 尸罗名根本 能持任建立 世出世间善
引涅槃功德 亦譬如大地 尸罗名庄严 老少服常美
尸罗名薰香 顺逆普飘扬 遐迩俱周流 芬馥可众心
尸罗名涂香 (薰)蒸诸毒除 尸罗名妙行 不入险恶道
健速亦安稳 直至涅槃城 尸罗名律仪 清净妙善法
亦防护息险 净洁远离性
  “如世尊宣说”以下引赞叹戒德之文,用意与毗尼违顺观同。
能持任建立”者,如造屋之有栋梁也。“亦譬如大地”者,出生一切功德也。“顺逆普飘扬”者,异于世间之香,逆风远处不闻也。“芬馥可众心”者,能令众生未信者信,信已增长,不同世间之香,令人耗气损力。此言利他功德。
(薰)蒸诸毒除”者,印度涂香,令身清凉远蚊蚋,持戒之人去烦恼热,恶友魔怨望而畏避,此言持戒功德。“妙行”谓有善巧行于正道也。“险道”者,谓犯戒必堕恶道故。“健速亦安稳”者,安稳即不行险道。健速言不迂回周折。能制戒者,唯佛一人,每条皆有无量关系,能持一戒,即生无量功德,八关戒、五戒亦复如是。金刚经处处言空,处处言持戒修福。所言空者,空我法二执耳,若不持戒,不能证大般若,乃至不能受持佛法,处处经中广说。现生不能成佛,姑求其次,亦要能见道,或修得暖位,最下亦要能保持人皮。若每一条戒,曲为附会佛方便开许,又益以自心方便开许,自入歧途,去道远矣。行头陀行,决定见道。雪山,亦即是无上头陀行,亦是别解脱戒最高理想,在家居士不能做到,但起一念欢喜心,亦断除无量习气。“律仪”者,仪谓仪则,是规矩。律者如国家立法,有强制性,不容更易,又律喻音律,箫管琴瑟,尺度有定,不差累黍,而发之音自然合律,若使断琴一弦,塞箫一孔,必不成音,又律谓合和,调协方出妙音,三学均修,始成道业,又律谓中和,不过不及。一部戒律即佛手制乐谱,何容违越乎。
  (甲四)善观三业
(乙一)观身语意业颂
欲学修易成 观三业最要 此身语欲作 或正作作已
觉悟善观寻 我今此所作 若是益自他 增长戒定慧
诸善行所摄 能感乐异熟 不生起众苦 不妨于余善
应速勤励行 反是宜即止 过去行为缘 或未来现在
而生起念虑 应以正意观 若是损自他 妨失戒定慧
  诸恶性所摄 招感苦异熟 不生起众善 亦碍余善业
应严行责止 如利刃断丝 勿少与方便 稍纵则难制
反此应励行 勿缓待忘遗
  “观三业”者,欲防护戒,必须常运指挥,观察自身行为,即此便是用功。若但制心不想,成功亦堕于无想定,阿罗汉畏之甚于地狱。
观察之法,上焉者,欲作以前观察最好。于坐静后,默想以后应作之事,然后下坐。显密念诵每段之前,举腔即是令众人预想以后应念之文,有余裕时间;发心念毕,又有回向,是即于作后观察。如实一事不空过,随时修行机会也。欲作之时、能分别善恶,谓之觉悟,正作之时、要能观察,已作之后、要能追忆自省。“能感乐异熟”,言将来总报。“妨于余善”者,有虽不生苦而妨余善法者,应分别轻重缓急而定取舍。“应速勤励行”者,见义勇为,不可延(迟)。余等初到拉萨,言修行应缓进,喇嘛即呵责。作善知识哺婴儿,少少与乳,但期不死,岂有能长成者乎。善念稍纵即逝,略一迟延,自心即变矣。“生起念虑”者,念谓反省过去,虑谓策励将来,发起第六意识作用也。“应严行责止,如利刃断丝”者,如已发起作恶之心,未作时一觉悟,悬崖勒马,正作时,应即中止,于已作之过失,应设法补救。人犯戒,皆由内心烦恼,感招外魔加持,故应痛自呵骂。智者大师二十五方便,亦言呵五欲。过去老修行有自呼其名,自己鞭打者。禅堂中打香板,亦有此作用。善知识于弟子痛下犍椎,即是慈悲。余数年前尚能打人,今则精力不济,于此事以告假。但个人要须痛自鞭策,于恶念应快刀斩乱麻,不可踌躇。若自原谅自己方便,无病作病相,不可开作可开想,第二念与第一心出注意,结果总是我执战胜。
  (乙二)引佛教罗怙罗偈
于今落怙罗 于身语意业 应数正观察 念诸佛圣教
罗怙罗汝应 学是沙门业 若能于此学 唯胜善无恶
  罗怙罗即罗睺罗,佛爱一切众生如罗睺罗,此即父子相传心法,仍不外由戒生,三业纳于正轨,则转成三密,成就三身功德,故不能目为肤浅。若听众中有一人能如此发心,则我蒙益多矣。“沙门”义为勤息,谓精勤修善,息蔑烦恼。
胜善无恶”者,胜、谓胜者。能胜烦恼,唯佛一人。善、谓其次四果等位。无恶、谓最下亦要能忏悔。
  (乙三)尸罗次第清净之法,要由戒生定颂
若如法思择 此业益自他 此自他无利 是名善观察
若一分摄敛 不作不与便 误犯不由己 加行或本罪
能发露忏除 乃至无持犯 不方便加行 清净心安住
尸罗若清净 功德无量聚
  “摄敛”者,谓稍有惭愧顾忌,较之肆无忌惮者,略胜一筹也。“能发露忏除”者,如佛问阿难,人失足堕火坑中,是否被烧?阿难言,当被烧。佛言误犯之罪,仍感苦果,亦如是。故误犯之罪,仍须忏悔。往昔所早与犯而不知之罪,无由发露忏悔,则佛前忏,如内地礼梁皇忏水忏等皆是。若犯罪自见其罪,于人前发露忏悔,当下即无。堕罪,即一二人前亦可忏除。受忏之人,以后如见犯者有在犯之趣向,应随时警告。故忏罪最好在师长或有德者前,受忏者应与作加持令其以后不犯,如此一度发露之后,若再犯又再发露,受忏者不胜其烦,忏罪亦自激发其惭愧矣。“乃至无持犯,不方便加行”者,言决无犯戒之事,更不须持也。今人动辄言善不善一齐放下,不知起心动念,恶多善少,若除去犯戒之心,其余皆是善法,悉可令心清净,何必放下。放下亦极容易,不易放下者,唯我执烦恼。若总言放下,必致初萌之善念,完全绝迹,仅余烦恼习气。根本罪自己不方便,而加行方便,更不可,盖自己方便加行,根本罪恐难保矣。
  (甲五)戒清净之十种功德颂
(乙一)若具戒士夫 自观戒清净 便得无忧悔 无悔生欢喜
欢喜生轻安 轻安受胜乐 由乐而心定 心定如实如
如实见谛理 于诸有为法 能起厌离意 离染得解脱
  “”者,犯罪之人覆藏于心,忧堕恶趣故。“欢喜”者,少欲之人,常知满足,与世无争,恬然自得,非世间得失心之喜也。依戒调心,自然生定。如以黏土,久经捣和,柔软如酥,随作何物无不就范;舍戒求定,如以砂石滓秽之土,强欲抟和成器,必不可能,即勉强造成,亦不可入窑锻炼也。故初入道场之人,不教观想,亦是此理。“轻安”为触,谓冷热转等,要必身心安乐,方为善相,如我所见疯喇嘛,是暖触成就者,坐土穴中,冰天雪地,不以为苦。苦触时,发现苦相,热如火(夕+火),冷如虐作,或觉重物压顶,全身毛孔如针刺,或心跳等,由于病或由宿业,应暂停止,改修他法。欲生轻安,必须身心安乐。若有恐怖恶道之心,乃邪见等心,不安乐,云何能生轻安。若生轻安,不可执着,执着则不能前进,必致退失;若不执着,自然渐得佳境。如人登楼,上级更有一级,若舍一级,又升上级,不舍则于一处不能前进矣。
胜乐”谓出世间初禅以上之乐。“见谛理”,谓以十六行观见四谛理,再由法智引起类智,举一毛遍大千,纳须弥于芥子,故“于诸有为法,能起厌离意”。
  能自知自见 我已得解脱 乃至当涅槃 如来五分身
次第而生起 无戒不能成
  “能自知自见,我已得解脱”者,谓解脱知见。于过去知得解脱之次第,于未来知当证涅槃也。此即如来五分法身,亦称法性身,若非深定,何由生起。然戒又由定生,若但因福业感得之定,如虫蚀木,偶成文字,不能常也。
中国旧习禅宗法门,方便虽多,不外扫空我法二执。如将心来与汝安一句话头,即是人我二空无余。一切公案,此不过是以前宗门机锋,皆是应症与药之对治悉檀。呵佛骂祖,无非般若流出之机用,药不对症,则庸医杀人,陷自他于地狱,故不许从此下手,恐入此途。至于禅宗所习境界,亦摄入密法修,西藏所谓甲拉堪布无见,不惟密法呵斥,即禅宗六祖亦呵斥也。五代达赖喇嘛所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原抄本缺,校者附注)即禅宗禅法与菩提道次第合修之道,故此乃显密公共经由之途径。前此西藏大德不明内地地佛法情形,遊学西藏之汉僧,亦少深明教理之人,故有如是隔阂。大众如能过境,当下了知无自性无我,是即真参实学也。 世间禅异于出世间禅者,第一无传承,第二无完备之道品。如道家初祖为老聃,二代为何人,则不知矣。至于道藏,尤系拾佛法之唾余,拉杂成篇,佛为某,孔子为某,全出杜撰。佛法则不然,譬如临济宗,传至能海四十四代,喇嘛所传之法,至于余二十八代,历代传承不绝,祖师之名号,修行成就,皆有记载可考。彼无传承者,则是师心自用,虽亦令人向善,而盗法重罪,犯者尚不知沦落何处也。
次则卅七道品,内道共法,独与外道不共。外道经论所言修法,以卅七道品之规矩绳之,或缺支分,或无次第,优劣显然。有人以为卅七道品乃修行初步,讲后即束之高阁,不屑依此修行,不知直至成佛中间,一切修行,不可将此须臾离也。连日重复温习前日所讲,大众或厌余之哓哓辞费,不知此等老僧常谈,正要众位在余上坐时,不待开口便知余要如此如此说,则练纯熟可得受用矣。
邪发心十种,吾人悉皆具有,惟力之大小不同,力大则能引现行,危险甚大。出离心决定发,方能成罗汉。三界染污,一尘不着,方能成佛。世岂有不出离之佛哉。修定为令众生生信,固是善心,但非善巧。若能真实持戒修行,即能利益众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待宣传也。若再夹杂名利之心,即入恶道。比丘戒,未受大戒者不许看,以看后不能遵行,即生罪过。
邪命以取名利,此心或者无有,惟矫现威仪,希人恭敬,在所难免,惟应以一味老实,对治邪曲之心,则是初学入门处也。恶念初萌,急宜断除,若与商量,总有可作之理由也。发心学四如意,即起修定,如拉东洋车,下陡坡欲止不能,必达目的地也。
  (乙二)若具戒士夫 临终观业行 无罪不悔恨 善称遍方域
必往人天趣 随愿生净土
  “临终观业行”者,犯戒之人临终恶趣相现,犯戒时所求之乐,已成过去,故惟有悔恨。持戒之人,无如此事。一文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故释迦世尊、宗喀巴大师常教人念无常,须将死字挂在眉头。《无常颂》摄尽菩提道次第中修无常之法,应须勤念。“善称遍方域”者,一念持戒,十方佛菩萨天龙护法悉知悉见,若恐人不知者,为世间愚夫,何必求彼知耶。“随愿生净土”者,必要持戒,否则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虽彼慈悲不加鄙夷,亦自愧形秽也。
  (乙三)寝(心+告)身心调 远离诸热恼
(乙四)日夜诸天护 不为鬼魔娆
(乙五)于他凶暴类 一切恶有情 不怀恐怖心 警狂颠倒行
  “寝(心+告)身心调”者,无忧悔,亦无恶梦。“不怀恐怖心”者,俗谚所谓为人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也。每条有五位护戒神,比丘有二百五十戒,即一千二百五十,故虽坐古庙丛林冢间,但一念戒,诸恶悉退。跑马山老格西,四十余年坐静,昼夜不离衣,以衣为戒相,见衣即念戒,虽魔怨敬爱持戒之人也。如遇警报,依佛说,有为难应避,但避向何处,香港乎,南洋群岛乎,无处安乐刹也。若不避,心不惊,心不惶,亦可不走,死生有命,不在趋避也。屡次空袭,佛子死于炸弹,未之闻也。若收轻伤,正见加持,否则岂止轻伤而已哉。
  (乙六)又诸恶有情 或仇怨恶友 虽得其暇隙 不害反相亲
  “诸恶有情”谓鬼狐等扰乱行人者。历代祖师,降伏鬼畜飞仙之事迹甚多,如大坪开山祖师松月,初到时,遍地毒蛇,以其戒行与慈悲之感化,今大坪之蛇,均驯狎可玩。祖师日煮乌子以为餐,猿为掘乌子,虎为守(),乌子未熟,虎以吻捂釜盖,不听师食,其感应如此。长毛之乱,有老僧习定得通慧,知有宿怨在贼中,贼且至,遣林人皆去,己独流守,端坐待死,以其无我,亦不畏怖。贼至见老僧,初不以为意,后为宿业所感,恶心忽发,以此僧如此不知畏惧,应死,却入杀之,见其慈悲之相,又回去,反覆再三者,僧乃唤贼小名,贼怪之,老僧为说其乡里身世,皆合,贼大敬信,僧乃为言宿世合资贸易,我图财杀汝,今既相遇,夫复何言,贼言,今杀汝,汝后亦当杀我,遂舍。贼党从僧住,终身为良民。
  恶鬼魔天,常(人+矣)行人便隙。舍利弗入定,魔击其头,出定头痛,佛言汝为恶魔所击,非戒定力,头破为七分矣。魔鬼虽专与修行人难,然亦爱持戒之日呢,如窃贼,并不愿与窃贼共住,恐其盗己之物也,父虽作恶,仍必教其子行善也。
  (乙七)药叉诸鬼神 一切非人类 不(人+矣)其便隙 而常作护佑
(乙八)求法无艰难 四缘不劳获 王臣诸长者 商主众黎庶
皆敬重尊仰 乐于作护助
  持戒之人,特为佛所护念,故必证涅槃。有二种人,为佛特所摄护,一发菩提人,二持戒人。发菩提心者,如佛长子,荷担佛家业,佛法宝藏密钥,无不付嘱;持戒者,如诚恳幼子,虽尚无担荷之力,终久必能担荷,以其朴实诚(竹+马)故,亦使守宝藏司管钥。唯犯戒,如败家覆宗之子,唯恐窃宝浪用,作诸恶行,故神通智慧,即障不令生也。
  (乙九)若愿当转生 刹利大族姓 婆罗门居士 长者富贵家
欲天色无色 兜率弥陀土 十方净佛刹 随顺定往生
(乙十)若发愿欲证 无上大涅槃 由戒清净故 离欲得现证
尸罗策三业 防护能调伏 学处亦制止 毗尼言灭恶
律法善断持 木叉得解脱
  “防护”者,戒如持戈,如宿卫之兵也。近日二众来听讲者多女居士,在女众院闻甚苦拥挤,亦有利益。孩提之童,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人之关系密切,无过母子,正以其相挤之久也,乃至某也同,某也同乡,某为外国人,某为本国人,关系之疏密,皆以接触之观念多少为正比例,人熟则感情自然生起,犬不吠常见之人也。常住本发心供养,但力有未能,假如每人修三间独院不相往来,不如挤之功德多也,经此一挤之后,素无一面之人,以后而成好友,途遇则问询,有事则互助,道经其门则留坐,凡此功德,非挤不生也。余从喇嘛闻法,每座皆满,室内不容盘脚坐,已坐五点钟,九点钟放外一次,又讲至十二点钟,多数人不敢离坐,携坐垫自随,以承便秽,以出外则不能挤入也。故现在虽挤,各人应发希有想,互相迁就,如《法华经》说,让人听经,其福甚大。比丘尼有戒律,应一人睡上半夜,一人睡下半夜,或均端坐静养,暂性头陀行,功德亦大。有未在此近处住者,来往亦勿嫌远。释迦世尊因中为求一句一偈,身剜千孔以然灯,贵法也。余往时在北平从张先生听讲,相去二十里,每日往返二次,亦不觉其远也。若坐车,车钱不可太少,亏苦人,亦不可太多,使别人不易雇车。路上食物,应觅清净僻净之处,途中勿逗留,华服珍饰不宜佩带,钱亦不宜多带,防盗窃,念诵勿过高声,妨碍同住者,无事勿外出,到寺中来,时间不可太早过迟,各寮屋不许去,会我、要在客堂中招呼,若无亲属男子同路,应在客堂请人引导。比丘男居士不可到女众院去,我亦不敢去。男居士要会人,此间派小沙弥到女众院请来在客堂中会。此等规矩,皆已戒律,非我创立,若尊重佛语,则三宝兴旺也。出家二众,对在家二众作父母想,以施我四缘资具以修行也;在家二众对出家二众作佛想,以彼学佛且守护三宝,使人天眼目不失也。应照此作去。
或谓菩萨度生,不应求出离,不知烦恼未断而言度生,境界所牵,总是拖泥带水,欲断烦恼修定,非发出离心不能成也。若常观三业之念头提不起,修定念头更提不起矣。
  (六)释根律仪资粮
根律仪”即儒家四勿之意,而微细过之,以彼唯止恶,此则又能生定也。依戒防心,久之习惯,诸根纯熟,则不假用力,自有止恶修善之功能也。
  (甲一)修此三业所依法,非此不能转根颂
依止戒律仪 能防护意根 不流逸倒恶 色声香味等
及能正修行 意根如律住 不亏根本戒 随顺威仪行
远离于五家 常怖畏小罪 露罪具勇心 出离意坚决
不亏十种行 念如来赞喻 善观三业行 尸罗次第净
护戒诸功德 毁犯堕何地 学修誓为首 刻刻观净命
  “意根”谓随行意识,于五根上各有由意识分出之了别能力也。“防护”者,谓于起心动念处,觉了是非,辨别欲作之事,是否合于戒律也。平常人总觉自己是天下唯一最好之人,若一用功,总觉自己是最坏之人,何以故,以自心唯自能了知故。其每日所起念头,若有物可以测其善恶,如寒暑表之测温度者,恶之度数必超过善之度数百千倍也。“不流逸倒恶”者,倒如常乐我净四倒。恶谓身口意十恶。流逸谓根随逐各支起颠倒想,如于山起山想,则臺滙荡令人神往。若以修行人观之,任何名山,无非土石树木聚积而已。江湖之水与厨中水缸之水无异;海洋之水与盐汁无异;五色彩绘,貌物逼真,无非一幅之纸;赞毁之声,闭口即已寂然;芝兰之香,漂散归于何处;珍馐之味,病者食之,味同嚼蜡,世尊食马麦与天馔无异。故外境无非幻妄,不可攀缘随逐也。“不亏根本戒”者,防护之道,于应止应作者,但以不违戒为准则,不必问其所以然。研究学陈,寻章摘句,境界现前,仍不济事也。于戒要生希有心,于恶趣生怖畏心。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应依戒住,以戒防心及降伏其心,应生如律心,不可善恶一齐放下,善心放下不易提起,恶心纵放下,遇缘又自然生起,若同放下,其后必唯恶无善也。修定之时,善心一齐放下者,令其稍得休息之意,非真要人放下也。“常怖畏小罪”者,水滴石穿,当慎其微也。罪不忏悔又生罪,如人负债,利上加利,无清偿之望。“露罪具勇心”者,佛说二种健儿,一不犯罪,二犯已能忏悔。“毁犯堕何地”者,见罪见堕也。“学修誓为首”者,修法初不能实行,能发誓愿亦好,但发愿不可推得太远,太远则遥遥无期矣。“净命”者,不作五种邪命,在家人谋生活,不违国法,因果、及世间讥嫌也。
  (甲二)修正念力颂
依此正修行 常常不离念 恒久如是作 复委细所作
无间且殷重 再再熏修久 即得不忘念 正念常现前
由此任持力 有大势功能 制伏色声等 说为修正念
  “正修行”者,不过不及也。“恒久如是作”者,如犬久系,渴欲解脱,岁解脱后,仍无所事,不过出外空跑一趟,而总以得一放为乐。修行人久则厌烦,亦犹如是。故急年加提月,亦要与大家一次解放,但出去要将戒律条件记着,随时提起,则跑一趟无事,又可回来,否则恐不能返本道场矣。
委细”者,谓护戒委曲求全,细、谓纤毫不苟。细字唯喇嘛仁波切可谓叹观止矣,惜不能来此,若能来此,将戒律讲后,各人观其行时,即虽不言,而能以身教也,大众好生发愿。“任持力”者,一步盼一步,生起堪能也。“有大势功能”者,初时诸根不敢与境多起交涉,后有能力降伏色声等。
  (甲三)明正念之作用
(乙一)初喻五颂
眼与色为缘 于中生眼识 眼识等无间 生分别意识
此分别意识 对可爱色色 将生染着心 不可爱色色
将声憎恚心 起非理分别 前念增上力 能防护此心
  平息诸烦恼 令心住正理 若耳鼻舌身 不失念亦尔
  “可爱色色”,上色字作物质。“将生染着心”者,染谓我执尚未成烦恼。“起非理分别”者,如见人美宅,即起爱好字画心,我亦愿有同样之宅,或彼屋尚有缺乏点,我日后作屋,当更臻完善,若无钱,当与人借,奶子后买彩票等。有人安居中一妄想,继续三月不断者。“前念增上力”者,前念即修行之正念,妄想方起,而将正念提牢,妄想自然打断,由此念力,定不求而自成。若不如此,欲强得定,如见拳师以手击人,即欲断其手以易我之手,假如以彼手续我臂上,反不如自手之有力也。或问修行时或数日烦恼少,后来烦恼又多,是何故?数日烦恼少者,外境无触发机会故,此如小儿熟睡不啼,惊醒有啼哭矣。无智无戒以为防护,开门揖盗,烦恼安得不来。若明炬执杖之硬贼,尚可提防,软贼饰作家人,其将认贼作子,于为来时盼其来,来时欢迎不暇,既来遂水乳和合,安之若素,有杂念,烦恼安得不多耶。妄想生时,有时第一座修定之妄想,于第二座又继续起,此种长篇文章,即对治妄想之初步,对智之法,即正意住所观之境是也。
  (乙二)次、第六识颂
意法互为缘 生分别意识 刹那及随念 计度广推寻
于可爱色法 将生染着心 不可爱色法 将生憎恚心
亦依前念力 能防护非心 停息诸烦恼 舍心正念住
  佛与众生本无差别,然佛之所以为佛,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是在本性之迷与悟而已。本性迷则意识中皆烦恼,故须时时防护其意识,遇可爱不可爱时,均不染着,亦不憎恚,提起中念,则烦恼不起,久久熏习,智慧自然增长矣。
(甲三)明正念之作用
(乙一)初喻五颂
眼与色为缘 于中生眼识 眼识等无间 生分别意识
此分别意识 对可爱色色 将生染着心 不可爱色色
将声憎恚心 起非理分别 前念增上力 能防护此心
  平息诸烦恼 令心住正理 若耳鼻舌身 不失念亦尔
  “可爱色色”,上色字作物质。“将生染着心”者,染谓我执尚未成烦恼。“起非理分别”者,如见人美宅,即起爱好字画心,我亦愿有同样之宅,或彼屋尚有缺乏点,我日后作屋,当更臻完善,若无钱,当与人借,奶子后买彩票等。有人安居中一妄想,继续三月不断者。“前念增上力”者,前念即修行之正念,妄想方起,而将正念提牢,妄想自然打断,由此念力,定不求而自成。若不如此,欲强得定,如见拳师以手击人,即欲断其手以易我之手,假如以彼手续我臂上,反不如自手之有力也。或问修行时或数日烦恼少,后来烦恼又多,是何故?数日烦恼少者,外境无触发机会故,此如小儿熟睡不啼,惊醒有啼哭矣。无智无戒以为防护,开门揖盗,烦恼安得不来。若明炬执杖之硬贼,尚可提防,软贼饰作家人,其将认贼作子,于为来时盼其来,来时欢迎不暇,既来遂水乳和合,安之若素,有杂念,烦恼安得不多耶。妄想生时,有时第一座修定之妄想,于第二座又继续起,此种长篇文章,即对治妄想之初步,对智之法,即正意住所观之境是也。
  (乙二)次、第六识颂
意法互为缘 生分别意识 刹那及随念 计度广推寻
于可爱色法 将生染着心 不可爱色法 将生憎恚心
亦依前念力 能防护非心 停息诸烦恼 舍心正念住
  佛与众生本无差别,然佛之所以为佛,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是在本性之迷与悟而已。本性迷则意识中皆烦恼,故须时时防护其意识,遇可爱不可爱时,均不染着,亦不憎恚,提起中念,则烦恼不起,久久熏习,智慧自然增长矣。
  (甲四)解防护意颂
云何能防护 谓对色尘境 声香味触法 不取其行相
及诸随好等 不依彼诸相 心起恶寻思 令正念流漏
  “”即正意住所观之境是也。“不取其行相”者谓将境界放下。“随好”者,如于人取其衣服容止特长等。
  (甲五)急治流漏颂
由忘失正念 或烦恼炽盛 虽不起于相 不起诸随好
仍起恶寻思 使正意流漏 急修戒律仪 缚杀诸苦怖
  (甲六)策根颂
复于眼所识 应警策眼根 不令入杂染 意等亦如是
再于诸境界 深见其过失 涅槃诸功德 刻刻应念知
  “缚杀诸苦怖”者,谓观犯戒者如世间犯罪之人,应受缚杀等极大痛苦,拷讯、缚系、斩杀、血肉狼籍之状,亦不净之一种,大威德所挂人首念珠,现种种苦怖相,皆犯戒人之首也。应思我若犯戒,即彼新受县,悬挂与彼无异,并应求本尊护法加被,于梦中示现犯戒苦极恶趣境界,引生怖畏,如目连尊者与弟子示现之类。
  (七)释于食正观资粮

  世皆云穿衣吃饭不犯条款,又云有道无道穿吃要。诚然,欲界众生,皆依食住,积习难断,然于食若无正观,即为道障,既障将来之成就,亦障入道之方便。或零碎食不能放下,或求精美,或贪多无厌,更有以出家人一切嗜好皆已断除,须于饮食稍与解放,以为烦恼寻一发泄之道,故丛林中多有崇向多食主义之现象,闻近慈寺一粥一斋,过午不食,多人望洋兴叹,不敢问津,皆以饮食之故。

  (甲一)总说
  食时应正观 段食诸过患 深生厌恶想 然后作吞咽

  观事过患生厌恶想,凡闭关前,皆应专修,至少三日。

  (甲二)观段食过患
  (乙一)正食,观可厌恶颂
  一者正受食 色香味触美 齿舌作咀嚼 杂烂如唾津
  变为可厌恶 涎液如喉咽 色香妙味失 成粪吐臭秽

  “成粪吐臭秽”者,如醉人所吐,厕中所积,堆盘满碗,无非是粪,如是观之,于美食不起胜解,以任何恶食,终优于粪吐故,且此事亦非虚想,若无碗中字画粪,则厕所中之粪何自来乎。

  (乙二)食已过患颂
  二者食啖已 一分作消变 入血肉筋脉 骨髓皮膜间
  化众多品类 种种不净质 诸虫竞食取 作增长养育
  更余成便秽 展转趋下穴 遍身诸毛孔 皆出众虫粪
  朝朝勤洗涤 不免腥膻气 又饮食因缘 生无量疾苦
  痈疽疥癞癣 嗽噎寒热等 种种病难缘 皆由味触生
  努力加餐,为中国之成语,似乎非多食不能营养,实则饮食养人,不在太多。内地一碗之饭,在藏地,即数人共食,亦可养身。今努力加餐不能消化,又以药力助之,久之非药不能消化,遂成胃病,更有嗜好肥甘厚味致生痈疽等病者,所谓百病从口入也。乡村农人多长寿者,以饮食简单,亦不贪多食,既合卫生,亦惜福报。长寿之法,惟福未尽寿未尽者,可能延寿,福尽者,不死亦必遭受穷困也。

  (乙三)追求之过失颂
  三者追求患 不避寒热苦 自策励句+力劳 奔驱历众险
  无数苦较计 谋略卑贱行 所求不谐遂 颦眉怀忧悲
  拊胸作伤叹 悲哭闷绝等 心掉乱痴狂 是积取诸患

  农人之星披月戴,商家之日夜计算,劳身焦思,不惜身命,唯利是求。如重庆码头附近轮船上残饭,多弃河中,鱼等趋之,渔者即就其处捕之至易。世人追求饮食,历难涉险,何异于是。

  (乙四)防护之过患颂
  四者防护过 作业得谐遂 获饮食资粮 复生大忧苦
  王贼等侵夺 火焚水漂荡 散坏他欺昧 意外诸亏失

  今之物价飞涨,即由防护食物而成。

  (乙五)亲爱因食成怨颂
  五者亲变怨 由饮食因缘 父子起斗诤 况兄弟朋友
  非亲平常人 互相作讥毁 展转与斗讼 聚族以相诤
  以手足器杖 彼此加毒害 能饮血食人 胜罗刹饿鬼

  父子起斗诤者,一家之人或欲俭、或欲丰、或好浓、或好淡而诤起矣,乃至世界战争,亦有面包问题。

  (乙六)欲心无厌之害颂
  六者无厌足 如诸国王等 据国都大邑 不安享喜足
  乐征战兵戈 击鼓吹角贝 挥刀放毒矢 车马互冲驰
  使血肉横飞 伤身或致死 达多入泥犁 亦由五百鼎

  南无寺老格西,于某年除夕偶然绝粮,夜闻上下爆竹声喧闹,忽忆岁除矣。问侍者有供品否?答言:不惟无他供品,即面袋亦纤尘不着矣。问有柴有水否?答此二物尚不乏。遂汲水生火,擦供杯,水沸,即以沸水为供,集诸弟子供曼扎,回向如仪。论诸弟子云,汝等观城中之人,现在奔驰来往,准备无关之事,不知忙碌如何,更有负债之人,不敢归家,或遇债主索讨斗争,其苦更甚,如我等之清闲度岁,此福诚不可多得矣。试今吾人处老格西之境界者,不下山想檀越家求索或示意望其供养乎。

  (乙七)被事所缚之患颂
  七者不自在 为王臣所使 讨攻坚牢城 遭镕铜铁弹
  冒矢石锋刃 伤身或致死 倡优卑下苦 贪食而忘耻
  (乙八)恶行苦果之怖颂
  八者起恶行 三业作诸罪 死时重病逼 受无量苦困
  临终狱境现 山岩倒石悬 见平生恶行 悔怖而舍命
  (甲三)正知之义颂
  以段食支身 令修集梵行 思如上过患 食时如食子

  “食时如食子”者,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咽咽、皆父母众生之肉也。

  (甲四)求施方轨颂
  念施主财利 求积大艰险 以养亲属供 悲心而奉我
  为求胜果故 如割皮肉痛 刺血拔毛苦 我安然享供
  焉可不修行 以报施主恩 令彼获胜果 大利乐光荣
  月喻往施家 盪涤身心净 安住于惭愧 离骄慢邪命
  不自举轻他 得施心喜悦 他得亦随喜 又往施主家
  不望彼必施 恭敬多非少 妙好不缓迟 纵彼不惠施
  终不起怨害 嗔恚嫌恨心 勿因此因缘 亏戒落恶趣

  “月喻往他家”者,月喻,经云托钵之法,每日乞一家,多至九家,于一街中先从一边次第乞已,又从另一边转回次第而乞,不可缺一家,如月轮一月一圆故。一生几见月当头,唯不欣逢岁中秋,若得夜夜月圆好,……。诗人亦喜月,故以月为喻也。“怨害”者,观自己福德戒行必有缺,故彼不惠施也。

  (甲五)受食方轨颂

  说食分四种 段触思识食 养命起正行 而受用段食
  要不苦耽著 安住出家姓 勿令身饱满 充悦过时食
  使诸根掉举 意躁扰不安 引贪欲淫逸 嬉戏倡荡行

  “使诸根掉举”者,如今人晚餐后即上街坐汽车兜风,即是饱食躁扰现象。

  有数数饱食 食啖诸肥腻 色香味俱美 精妙希有食
  谓能补益身 勇健体充实 无病常少壮 不衰朽长命
  不生诸病患 多力能角戏 以香水沐身 涂香服细软
  饱食乐游观 耳目近倡伎 作()蒲围棋 拍毛+菊掷石戏

  “补益身”者,非必肥腻精美,反善食,皆能补益也。
  在家二众,于国家社会有益之事,应努力从事,不可废弃,若无余暇修行,惟有减少无益之宴会往返,但不废弃世间之礼而已,不可流连忘返。

  临食苦饥渴 竞啖自存护 耽嗜亦饕餮 难养亦难满
  增饥羸重疾 非法以追求 爱染贪无厌 迷闷痴受用
  藏护起奋诤 身沉心迟钝 气息出入艰 极重睡眠缠

  “饕餮”者,兽名,嗜事不知饱,猎者盛陈酒食,饕餮即呼其伴侣,群聚而食,有饱满而死者,期于仍贪食不舍,必皆胀死而后已。
  (甲六)结颂
  多闻圣弟子 观食众过患 愍念身中虫 为道而食啖
  非时不受食 不食非所宜 不极多极少 不消则不食
  不贪染骄逸 离乐苦二边 正法以追求 知量知止足

  “圣弟子”者,圣谓初果以上。在家修行,亦可证果,若证阿罗汉果,即现出家相矣。比丘依戒律应日中一食,不得非时而食。明夜元宵,有人主张吃汤圆,明日必须出坡,可从权随俗,以如此方不违戒律矣。
  修禅者乱摄机锋、瞎猜话头、制心闷坐,皆所不许,须于事物上依二次第正修。世间有身执我执,故着乐不能出离。定不可捉摸,定道资粮可捉摸,由定道资粮练习,堪能习定,方能制服烦恼。定如拳师点穴,定道资粮如拳师练力之法,虽知点穴之法,无力不能制敌也。已发之愿,未满之前,不可舍弃,退失本愿,福报亦退也。定正所引生之智慧,以能断烦恼为验。若先不能知不能作者,习定后能知能作,是定附带作用,非正引之智慧也,若执其为慧,便走入知解邪路。欲入关者,应先修于食正观察,至少三日正修,对食物不可太多太好,而一见美食,自试能否不贪,不贪而食粗恶之食,验其能否不嗔。
  人之于食求精美者,以为粗粝之食不能营养故,实则饮食为病,食物本身之关系尚少,食者心喜,关系甚大。若有嗔心、疑心、怖畏心,食之未有不致病。反之若能正观细嚼缓咽,则粗食亦能养身。若修大威德观口如(),火眼飞腾,虽毒物,习食之,亦不能为害也。或疑少食不足养身,实不尽然,平人三日五日不食亦不致死,且不治之病,多以绝食疗之。往年五台山有胡居士笏患便燥,曾辟谷四十余日,初食热清字画粥,后日食类似观音泥之食粉少许,末后每日惟食加持过极小药一粒,其病竟愈。修断食法者,应观地狱饿鬼贫乏之苦,更为有益。
  西藏所修绒勒之法,或依文殊、或依观音为本尊,每年四月中集众修,间日断食,一日有修一次者,有继续修至八次者,在家人多参加。此法修过,间或一二日不食,已不觉其苦。今饥馑盛行,此法尤宜学习。
  今日呢有不讲定道之资粮而言甚高者,恐是往昔福报,不可学也。学者或修三皈依观而以难修,毕一座即疲极头痛,盖由此心一向放逸自由,今欲强其作按步就班之工作,如不羁之马,不能驾驭也。若畏其难,仍同旧法,仅口念诵,听心驰散,何时能将心纳入正轨矣。

  (八)释悎寤瑜伽资粮
  障定之法,知其为障而不能除者为障,不知者名盖。悎寤瑜伽为除盖障之正法。即时警觉之藏语、随身佩带之佛像匣子月嘎乌,其音相同,亦不忘三宝时时在念之意。若有悎寤之资粮,修定易速成就。
  (甲一)总意颂
  若佛圣弟子 欲速急证道 超越得勇势 刚决不可制
  应策励其心 精勤无间断 成办佛所行 悎寤时相应

  “超越”者,如学校天才生之越级升班,非有大善根大精进不能也。得定之得初禅,亦间可得二禅,既得二禅,还修初禅,则易成就。“刚决”者,悎寤之原动力,即四神足。于法抉择无疑,故能一往直前,如暴虎冯河。

  悎寤言警惺 日夕恒觉悟 三业务诸法行 不背于三学

  “日夕恒觉悟”者,昼夜如未眠故。

  (甲二)顺障法修心
  (乙一)时存正念不顺五盖颂
  日出至日没 经行或宴坐 端身存正念 顺障法修心
  净妙顺贪欲 忿恚顺嗔盖 黑暗顺昏睡 亲属国土觉
  不死诸寻思 追忆往昔事 戏乐受用等 三世无记疑

  “顺障法修心”者,障为贪嗔等烦恼,法谓所缘境,顺障法者,谓能引生烦恼之境界也。境不顺障,烦恼虽不现行,种子仍在,日后遇缘,一触即发。修行要烦恼各断除之,如兵杀贼,若兵惟向无贼处行,则失其作用矣。兵久不用,见小敌亦怯,故风吹鸟语皆为定障,以未顺障法修之故。陀罗尼门之修法为世人所不了解者,亦在于此。此为大般若正法,迅速成就之法门,然若烦恼未灭戒未成就而修此法,必堕地狱,如不善咒蛇而弄蛇,必为蛇所螫杀而死。

  (乙二)五盖之对治
  (丙一)对治睡眠盖颂
  昏沉睡眠盖 对治修光明 面东坐露地 薄衣被量食
  经行身礼忏 供侍三宝尊 早像严佛土 写经刊印行
  广修事瑜伽 上供下施与 光明治暗略 福增障自泯
  观净妙圣境 自导劝赞励 庆慰逢三宝 观三宝功能
  念戒施天等 依教广推寻 呵责于昏沉 睡眠诸过罪
  思无常恶趣 念父母师训 善友檀信恩 惭愧起精进
  论议三藏理 正法听闻持 大声音读诵 为人说宣示
  观星月方隅 冷水灑面洗 盖未生不生 已生遣令去
  “修光明”谓光明观在头上,或在心间。“面东”者,东方空气清新,故西藏寺宇皆东向,然东向者天暗较早,故宗喀巴大师制令南向,今多向南也。“露地坐”者,应在不受风雨之地,二腿及脑后应覆好,腿冷则不能坐,脑后冷则不能得定。“量食”者,太少食亦令人心悸也。“经行”者,应于闲静吾人处立标,远近、视行者体力而定,从经行到此端复走到彼端,应小立而再右转走回,如是周而复始,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则身之习气可除,亦能除病。禅堂中跑香亦与此法相近,但其用意在打断坐禅者之长篇妄想,稍有不同耳。“礼忏”者,礼拜之法甚多,如甘孜人礼拜之垫子,可高与案齐,拜者手抚面,着其上,即名一礼,余初见不知其为何事,然若虔诚,亦是礼拜也。至磕大头,能强身生暖,与习气功无异。普贤行、亦以礼拜为首也。今之修行者,或名仆使作供养,己惟回向,不知自作之感福报也。“造像”,初时勿赠送相识者,必特于道送不相识者,或有来者与之。“福增障自泯”,若报得之障,可以福报消之。“观净妙圣境”者,若修定勉其始终而不明了,应观梦中定中所家前相。

  (丙二)对治欲贪颂
  若贪欲盖缠 对治修背舍 变坏作胮胀 观青瘀脓烂
  众蛆虫食啖 血涂白骨观 筋琐及琐骨 各各正意思
  说贪欲过患 无量呵责门 赞离欲功德 三藏诸言论
  听闻善受持 通利抉择精 对境生力用 不生生遣除
  “不生生遣除”者,谓未生烦恼令不生;若遇殊胜境,已生烦恼令遣除;沉下种子亦自引起而断之。故现在淫怒痴者,乃以淫怒痴为射击之告+鸟的,在淫怒痴中练习戒定慧之能里也。若即以淫怒痴为究竟,是乃多生种子,何须修炼乎。

  (丙三)离嗔恚颂
  嗔恚修慈意 无怨敌损恼 次第遍诸方 起无量胜解
  修忍解真空 念无常因果 抉择经论言 诸得失功过
  (丙四)离掉悔盖颂
  掉悔内住心 制止念一处 数息存正知 余如前条理

  “掉悔”者,或于过去事放不下,或于现前打不过,或于未来事妄想计度,于修定时想出种种迂阔可笑之主义,此类人时有所闻。“制止念一处”者,如缘心中一点,是即内有色少也,然久制心一处亦成病。外色一点口口口口(原抄本缺校者附注)“数息存正知”者,正知即住于息上,心止即不数矣,《小止观》《六妙门》具说此法。

  (丙五)离疑盖颂
  云何远疑盖 离十四无记 问桥求始末 石女儿角乳
  正观去来今 唯见其有法 唯见有事义 有无知有无
  因果不错谬 无事不增益 实有不减损 了无常苦空
  正士能敬信 于佛无疑惑 胜解四谛理 恭敬和合僧
  自观不卑劣 亦不轻鄙人 闻法揀功过 亦如前者论
  (乙三)结劝
  诸盖不坚执 弃舍如便吐 如蒙重耻辱 使心染恼苦
  慧羸害善品 佛圣贤并呵 天龙等轻恨 同梵行弃唾

  “十四无记”见附讲中。“石女儿角乳”者,诸法如幻,若求其实在自性,如石女儿角乳,不可得故。
  “正观去来今”者,正谓不杂我执,去来今者,因果迁流也。六因五果,其相至繁,今但就五果略谈其相:(一)异熟果,人有人身,犬有犬身,此身为业感中心,报主乃往业所感之总相也。(二)等流果,等谓相似,流谓刹那相续,非断非常,等流果即习气,如造杀业者多嗔,早盗业者多贪。(三)增上果者,业报气分相投而感得之环境,人畜六道各各不同。欲改造环境,必先改造异熟,如轴转各轮自动,否则强求改环境,反寻苦恼。如《百句喻经》言,有驴见小犬见怜于主,人+矣主人出,亦学小犬扑主任怀而媚之,反遭缚执鞭打,盖异熟之于环境,如投石于水,必起涡纹,无法避免,惟有由心上转变,了知一切法空,苦于何有,更能不造感苦异熟之业,则彻底改造矣。(四)士用果,谓有情各人能力发生之作用,如世间所见,人谓之因果。(五)离系果,谓解脱涅槃。
  如是因,如是果,如作酱之不成糖,非定非不定,非作非不作,法尔如是,即是缘生之理。
  惟其无定性,故能缘生。灰面无定性,故可作面条,亦可作馒头,则面条与馒头成定性矣。假使灰面中有面条定性,则决不可作馒头,有馒头定性,亦不可作面条,故若非性空,则性已定,非缘生也。“事义”,谓事问差别事及法理。“有无知有无”者,有自性之理无而知其无,无自性之理而知其有也。“无事不增益”者,无自性不只为有性也。“实有不减损”者,如法因果有,不执为无也。
  自“正观去来今”以下七句颂文,即正修慧之观察处,世人于与自心合之事,即无执有,于不合自心之事,即有亦只为无也。如是邪倒,非此莫除也。
  修行不可求速效,无量劫来烦恼种子,虚空不容,岂卒尔之间,便欲除尽。跑马山降巴格西坐静二十余年,纳摩寺老格西坐静四十余年,康萨仁波切坐静二十余年,其成就并非与生俱来,实皆苦修而成也。今人闭关极多,三年心尚未纯,第三年又作出关相矣。一出关时,便自心以为所作已辦,何能成就乎?必有刚决坚持之心,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自能有成。
  呵五盖者,如《法句集经》、《摄要经》,在家居士亦宜看,但持一偈,亦可证道,如单方亦可治病也。
  五盖中唯疑盖难除,贪嗔易觉知故,睡眠掉举为止观专治故,疑谓对上师三宝乃至对一切人,乃事物之疑。今人辄曰防人之心不可无,此言真误人不浅,然真正一任因果,何必疑,苦处处多疑,修定时心上下不定,则受害深矣。定中应如理思惟,持寻十四无记,惊怖发狂者时有所闻,决定不可想。“有法”者,谓有为法,有为法谓色心、心所及心不相应行,有相用可思者是。无为法谓空、择灭、离言诠者是。又有漏法无漏法,有漏法谓五蕴(精神物质)、十二处(心境)、十八界(种子),无漏法谓四谛(苦集灭道)、缘(十二因缘)、度(六度,即六波罗密),即此便是“”,事经佛说,则为“”,“”者,事之理也。事现起之因果有、而自性则无。譬如讲经,如是鸣钟集众、礼拜念诵讲回向,次第因果不紊,故成其为法会,而不同茶坊酒肆,而此中无有纤毫真实。若钟声,其实钟声今在何处,若言讲经真实,经声不闻,字字转变,我但闭口,此音即无,若礼拜真实,则跪者不能起,直者不能坐,人应与铜铁铸成者无异。一切法自性实无,莫不如是。然作用现相不能说无,若说无作用现相,便成事问相违,无因无果,堕恶趣空。如大雄殿炖牛肉而谈玄理者,数见不鲜。如我知某某执如是见,瘫迷半年,人事不知始死,似乎殆护法使起达到善恶不知之目的歟。
  所谓空者,谓空我执五欲。《入中论》以前五度引入般若,亦恐人堕恶取空也。其破唯识者,乃更进一步破障中观见细执耳,详如《三论广疏》说。龙树菩萨赞佛偈云:“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此即文殊剑,禅宗所谓佛来也斩,魔来也斩之手段也。八不不增不减,因缘不坏,即中观正见,虽有派别,乃各人看法不同之小差异也。何以但言不而不言是?盖以般若离言,无由诠表,强立言说,惟有以遮处之,遮断、即辟出一条出路,但将各路截断,遇着即打,但留一条通出山门,彼自会寻路出去,不但人能得路,狗亦能得路,若曲为解说路径,终难明白,不如一打之直捷了当也。如画日轮,可染一红圆表之,画月轮则不可染,以烘云托月之法为之,染青染绿,俱非是故,染白色者,与纸色无别故,于是惟有四周染以蔚色留一圆于白底,则月轮皎然显现矣,今人执有某种见者,皆以青绿染月轮之类也。此七句颂应常常当作话头念,因此数语已将真俗二谛之理摄完。修行无处不应用,至一举铃杵,即有真俗二谛也。
  “了无常苦空”者,无常、苦、空、无我四法印,为十方诸佛同说之法,若违此四法印,即非佛说,如印之判真伪,故曰法印。与此相违即四颠倒,疑与恶见,即从其中而生。“正士能敬信”下六句,信上师、信三宝、信自、信他也。正士者,不倒为正,持戒为正。信者信佛师所说法,若不信师、不得成就也。信三宝者,信师信藏教典也。尊重僧制,敬和合僧也。余初到纳摩寺见老格西来开示,但叮咛信三宝,言之再三,初闻甚以为疑,以为我学佛多年,且已正信出家,远道求法,岂尚不信三宝?不知以宗喀巴大师之智慧,精进至五十余岁,作缘起赞时,犹言我今始真信佛说矣。凡夫俗子,累生外道邪见种子,积习深厚,不痛切忏悔,何能发起深信乎。于僧中见有过失,令改善故佳,若不能者,为发愿回向,令其改恶迁善,于极不肖者,尤应生悲愍心,不应憎恶。佛说三不可测,僧力居一,如佛世有居士请僧,但供有威仪上座,而轻少年新进,一日请僧,来时皆耆宿,食毕皆现小沙弥相,盖沙弥得果得通矣,居士因不敢轻慢幼僧。今时得果之僧虽少,然其内证功德,吾人无从得知,即无修证,仅守护三宝,亦有功德,不可轻也。“自观不卑劣”者,起无上菩提心故。
  “亦不轻鄙人”者,众生皆有佛性故。闻人言近慈寺功课太紧,患吐血病者甚多,若果因行道学法而吐血,是乃极好现相,足见众人善根厚故,以有吐血者,必有成就者,即使因病而死,死亦光荣,与战死等,以抗魔军怨敌故。余所惧者,道场中有睡死胀死之人,是则吃贵世间之米矣。

  (甲三)养息颂
  长养身大种 转起修行力 于善品加行 能相续增进

  “长养身大种”者,动作则身中四大种有消耗,诸虫亦时有死亡,以时寝息,即所以补充其消耗与死亡也。

  初后夜修行 中夜狮子卧 右脅重累足 卧身莫动掉

  “动掉”者,由左脅而卧,食管不接,消化力集中上部故。

  (甲四)正念颂
  善巧住光明 闻思修所起 法义趣向门 睡梦常随转
  法相若现前 梦意起随观 若正意睡眠 亦能增定慧
  若烦恼现前 正觉知速惺 起坐急动身 莫随彼颠倒

  “住光明”者,观佛上师或本尊在己头上,自己卧其座下,佛上师或本尊摩顶加持自己,在其三门所出大光明中而卧。“法义趣向门”者,法义之要点,梦中六根不驰外境,转思惟于法义,于此时间得开悟者甚多。如远客还乡,去家既近,频梦眷属,不久自然真得相见也。

  (甲五)临卧策心法颂
  卧时先策心 不下劣怠惰 常勇悍悎寤 警心如野鹿
  思明旦早起 倍发勤精进 卧身不违仪 卧时不减增

  一分正睡眠 身心俱堪能 后夜应时起 顺障法修心
  睡时,或观光明,或观法义,或二者俱观,视各人之精力而定,正意睡眠,则烦恼与魇梦之事俱不生起矣。“警心如野鹿”者,野鹿卧时,首尾相啣而卧,其最后之一鹿,顾见背后更无他鹿,恐猎人从后来扑捉,即越过群鹿,至为首之鹿前而卧,其先邻接而卧之鹿,觉背后之鹿不在,又警起而前移,如是次第展转,鹿群终夜警醒,不得安卧。无常大鬼,随时伸臂捉人,人亦应如野鹿之警醒也。
  西藏聚巴中人卧时,皆和衣枕钵,即各各入睡,即念诵之处而卧,所占不过一卧具地,更无犍椎节制,睡时僧值师将等拔暗,即各各入睡,应起时,僧值师将灯光拔大,其中警醒者,即起身,邻座有未醒者,轻触使醒,一时全聚巴之人俱起,各有一小瓶贮水,附带一小块在瓶中,吸水一口漱口毕,吐于布上,略擦双目,就举腔念诵。似吾人着迂缓整衣束带,精进修行所不应也。“应时起”者,真修行人有护法警起之,如四头四臂马哈嘎那,及黄色当己却甲,皆司睡起。

  (九)释时存正知资粮
  复次正知住 谓往还瞻睹 屈伸用衣钵 饮食啖尝等
  行住坐卧仪 精进悎寤事 语默解劳睡 一切存正知
  五处不应往 唱令酤酒家 淫女国王家 旃荼罗下贱
  又诽谤三宝 邪见难回者 应往刹利家 婆罗门居士
  长者僚佐家 财富家商主 虽往应观时 不太迟太早
  彼家有遽务 戏乐营构等 世间弊秽法 忿诤斗乱时
  暴乱恶象马 恶牛犬车乘 不与共道行 不入杂闹丛
  蹈棘刺逾垣 越坑堑山崖 不溺深险水 不履践粪秽

  下贱家何以不应去?以其心毒故,又护讥嫌故。或有谓为教化彼去应去,然须自己有大神通方可。诽谤三宝者家不应去,如一切异教团体,是辈或为生活或为慢心所障,邪见难回,取时于彼无益,于己有损。如西医院,中医病亦不宜去。有出嫁到基督教学校读书者,尤为不可,若为教化于彼方可去。应到刹利家去时间,亦唯托钵或作三宝事,不作余世间俗事。“弊秽法”谓婚嫁等事。

  月喻往施家 惭愧离骄傲 盪涤自身心 远利养恭敬
  自得不高心 他得不妒嫉 乃至知量受 终不作邪命
  受用不爱染 不耽嗜饕餮 迷闷坚执着 一一能正知
  已往正往时 所见众色相 应观不应观 当正知分别
  戏笑诸妓乐 角力歌舞等 母邑盛妙年 形色并美好
  诸障坏梵行 能起恶寻思 若次等色类 是所不应观
  衰老年朽迈 傴偻凭杖行 上气身战掉 疾苦重病人
  头腹手足肿 皮肤色萎黄 疮痈疥癞癣 遍身红腐烂
  身形萎不起 诸根极闇钝 缺支体手足 是等所应观
  或有夭丧死 一日或多日 身肉及内脏 众鸟兽啖食
  送死出殡丧 众哀哭围绕 悲怨痛别离 顺梵行应观
  不摇身摇头 摇臂及掷跳 携手叉腰行 耸肩放言论
  若入施主家 于座審观坐 不许座勿坐 不放身翘足
  交足太广狭 斜坐倚柱壁 法服必齐整 幢形益众生
  持钵依学处 受食不违仪 经行闲定处 勿碍他作为
  往来制伏心 勿掉举过急 躁动身劳倦 皆不作经行
  为专修善品 思维摄诸根 意不随散乱 勿但事往还
  时进而时停 行已珈趺坐 身行不倚斜 左右肩平整
  头不作倾仰 眼下视鼻心 唇齿舌自然 息出入无知

  “息出入无知”者,谓修息渐得轻安,忽如忘身,如有舂椎或钟表声,亦可系心于彼音声而住。

  端身发正愿 安住于背舍 若初夜后夜 昼日分亦尔
  中夜如法息 光明正念知 后夜速悎寤 宴默或思维
  或语论诵读 远离世典籍 绮饰巧文词 无能引义利

  若出家十年,佛法通利,许每日以四分之一时间学外典也。

  如来所说法 极甚深甚深 空性相应理 及诸缘起义
  殷重复无间 摄受令坚住 为成就修行 非利养称敬
  于如是诸法 说诵善通利 智慧善观察 见理善了意

  “极甚深甚深”者,极甚深谓性空,甚深谓缘起,谛、缘、度、蕴、处、界等法也。“说通善通利”者,谓辩说如三大寺之依因明而辩论是,诵谓读送,利谓能背诵也。“见理善了意”者,了知密意也。

  不习近喧杂 多业多言论 若言必称量 合理而正直
  寂静顺彼心 乐勤宣正法 晏默善思寻 于自有契证
  远离增上慢 下劣差别证 心不生喜足 得证必无退

  “若言必称量”者,不说非分之大话,又于三学中各有应说之话,不得执此谤彼。“契证”者,契谓如理,证谓证果。“心不生喜足”者,应思维更殊胜之境界及佛之功能,并应发愿令他人亦得我之所得,不可起胜人之心。

  时时习止观 乐断乐修证 无间殷重行 寒热皆策进
  为解劳寝息 当于隐蔽处 衣身须臾息 久则损善品
  如是正知住 现生无罪犯 恶作后悔等 习皆自趋定

  “时时习止观”者,止谓摄心一处,观谓观心所缘,应时时练习,步步进修,不放逸间断。“乐断乐修证”者,断谓断烦恼,修谓修断烦恼之法。“隐蔽处”者,不当风、不见人处,脑后亦应覆好。“久则损善品”者,解劳寝息,只宜一刻钟,多至半点钟,再过则非睡二点钟不能醒,所修之善品,以睡而受损矣。
  (十)释杜多行资粮
  (甲一)总赞功德颂
  杜多功德行 如来所赞叹 能少欲知足 持戒生勇猛
  不为自营谋 不系念外施 断爱灭身执 欢喜易入禅

  杜多行有三种,有外现头陀相,内无头陀行者,内地间有;或见有披长发或挽作髻,外身着纳衣而内着不服之服,作种种奇形怪状者,是有作头陀行亦现头陀相者,是为普通行头陀者;最上者,内秘头陀行,外不现其相,是惟于喇嘛仁波切见之矣。佛昔授记,行头陀行者多,则正法住世,以戒净则定易生,空慧易发故。系心不得定者,即是五欲故,修行应从此下手。不能全作者,作一二种亦好。前列九种资粮均汇归此篇,以戒为定之主要资粮,而头陀行为别解脱戒之指归也。其所以不制戒者,非大力大智不能行故。大迦叶传佛心印,而一头陀第一见称,提婆达多破僧五事佛不许着,非常人所能故也。
  “少欲知足”为四阿含总义,亦为头陀行之要义。图安逸多欲不知足,为生死之因。十恶业皆由欲起,故三恶有情均无大罪,无非为欲而已,修行不能起作用,病亦在此,非极不宜或环境不宜也。卫生过于注意,反致病。阿含有喻,言有母猴哺二子,一子见憎于母,不得食亦不得抚爱,自己四出觅食,反发育强健;一子为母猴所钟爱,凡有可食之物,即以饲之,患其身垢秽,时抱就水洗,又患其冷,复置日中晒之,未几即死。盖忍寒热事粗粮处人所不堪,皆所以养成吾人身体中之抵抗力,以后无论何种环境,均能生存也。

  粪扫但三衣 乞食已坐食 善凉不余食 兰若树下坐
  露地坐冢间 随处作止息 常坐而不卧 随得食十三

  (甲二)别示行门
  (乙一)粪扫衣颂
  粪扫百衲衣 得失无忧喜 护身离贪染 少营盗不取
  胜行无疑事 超怀增定慧 佛赞人欣慕 不得受他施
  于冢间巷市 道路离秽区 粪除他舍掷 牛鼠齜坏等
  便秽脓血污 覆尸剪剩余 净洁洗浣竟 缝染而受持

  “百衲衣”既可御寒亦可御热。着衲衣者,在印度惟许加一下裙,若在内地,唯许加一裤,若衲衣之内襯以其余衣服,即失衲衣之意,寒天虽亦稍觉太薄,亦不至冻死,若修定火大增长者,全不觉冷也。衲衣虽秽垢,大率不臭,亦不生虮虱,久着秽垢,且可御风雨也。“无疑事”者,于别解脱戒衣事中,不疑犯不犯也。洗粪扫衣之法,先用泥洗,再放黑泥中浸之,洗浸三次在染,便与衲衣同色,用香草或柏枝熏过,然后用之,衲衣不许用白色缀补,亦不许杂色补也。

  (乙二)但三衣颂
  见长衣过失 净施守护事 少营造离蓄 知足无顾恋
  如法佛所许 不得受四衣

  “长衣”者,于多寒国土如中国者,此戒不得不开,但仅取御寒而已。有余者,应放他处,不作己有想,减少萦心之事。若为人保管,亦应负责,善为守护。

  (乙三)乞食颂
  乞食心自由 不希好供膳 不妨碍自业 悦人盼他请
  非法人共坐 心驰散四方 除懈怠骄慢 善人行无疑
  又次第乞食 平等普益他 离憎嫉游狎 疾驰应召唤
  寡言远家宅 满月人瞻仰 养身离食过 胜行佛所许

  乞事不能办到,亦应僧中食。以前印度请僧者,食毕即为说法,或咒愿。在中国,似是斋主嫌咒愿说法简单,遂请诵经,而僧之受请者,亦变相为赶经忏矣。托钵,无论天晴下雨,得不得,均必须去,故除懈怠。乞食法度甚严,盖化缘之事,稍差毫厘,便涉邪命。如本道场有人许供养,迟不送来,千万不可去问,亦不可向人说拮据现忧苦相。常供施者,亦不可对彼常希供施,园中之竹,屡伐之,亦不生矣。亦不可展转劝人布施,被动者,口不便言,心中不愿,彼此均无利益。即到不得已时,一二日不吃饭亦无关系,修学戒之人遣散,有力量时,又继续修,不得已可以各人回小庙,后有缘时又聚集。故以余观之,绝无不得了之事。化缘之事,自有护法菩萨负责,我等但负起学修责任,分内之事毕矣。余前次由藏回川,到清溪县,路费已尽,惟余龙洋一元,同路有戒兄二人,揹子数人,迫不得已,实行托钵,在家人有与玉麦一块半块者,有与扁豆一碗者,行不数家,已得食物一袋,归至店中煮熟,与揹子同食之,尚有余,欲携去,揹子言诸位患五食,前途已为预备矣,余曰然,日日乞食,到达打箭炉,未用一文川资。乞食时遇憎骂者,笑避之而已。余自经此,生大欢喜,知能乞食,则无往不可也。

  (乙四)一座食颂
  一坐一次食 不多不减少 不谈不净施 省事无诸病
  (乙五)善量食颂
  过食身睡重 羸劣懈怠增 增腹事病苦 障精进善行
  节量食有度 常准不取余 知食事过患 除水及药等

  但有足食之想,自然不饥,如人嗔恼时,或忙迫时,皆不知饥也,况修禅定得力者乎,若饥不能忍,饮糖水一二口即止。比丘多病体弱者,大率多久卧之过,胃吐血亦食多压迫而出也。

  (乙六)不余食颂
  为断于想望 食后不余事 护身宿食消 息事营缘少
  (乙七)阿兰若颂
  都市多喧杂 纷扰意难寂 对尘心生染 五欲生死泥
  净地阿兰若 人天皆欢喜 不狎近俗流 静寂禅心生
  避市不太远 太远乞食难 四肘无百弓 闲静处所住
  “五欲生死泥”者,泥谓康藏()处草地之浮泥,见似路也,误踏入,愈陷愈深,有灭顶之险。“阿兰若”义为正修行处,正谓持戒,又谓真阿练若,指真修定之处所境界也。“人天欢喜”者,行热闹住阿练若,则无陷五欲望之险,故护法欢喜,如小儿不在危险处游戏,乳母欢喜也。狎近俗流,则引发习气,故不可近。

  (乙八)树下坐颂
  比丘树下坐 不修治积蓄 求索长贪爱 守护乱禅心
  不交游世俗 断美室妒嫉 除危朽空腐 鬼神蛇等依

  蛾眉有僧,厌寺中烦嚣,自作茅蓬,患盗,始蓄犬,盗仍来不已,约二三人为伴,又苦生活不敷,遂渐招揽游客,径窄,遂开()之使广,更作指路碑示其道路,客来嫌设施不周,不得已集僧四出化缘,购置器具,事日益多,结果某僧值得舍茅棚而去。

  (乙九)露地坐颂
  露地无依著 天地为大庐 除懈怠睡眠 脱离众系缚
  随意无追慕 野鹿自在游 身心少过患 无往不自若

  露地无依着者,依树尚有争也。

  (乙十)冢间坐颂
  我受冢间坐 念死观不净 离慢计财能 知身空无我
  伏畏恶欲爱 离贪住处病 精进少睡眠 人非人敬慕
  不得作房屋 不置钵器等 坐处不当风 冢间掷物远
  明狭还伽兰 不受余住处 不食鱼肉肴 乳酪麻拌味

  冢间坐,初去若畏怯,可以数人同去,各坐处相距语声相闻目不相见处,则适宜,若聚坐一团,则无益也。

  (乙十一)随处坐颂
  随处皆堪坐 不乐人所贪 幽美寂静地 华饰乐安居
  亦不避烦乱 喧杂臭秽地 极寒奇热所 诸怖诸不宜
  渴日迎风雨 烟熏处卑湿 蚊蚤能供养 随处能修行

  (乙十二)但坐不卧颂
  除懈怠睡缠 昏卧不知起 寂静堪定慧 故但坐不卧

  但坐不卧,最上如菩提树下世尊之坐法,其次则倦时可稍向背后一倚,再次则向二侧面倚,若垂头入睡,能致病,非所宜也。初修者,不能办到但坐不卧,且先多习惯和衣而卧。
  头陀行十二种不能全作,僧中食、随处坐、住阿兰若、但三衣,人人可学也,此为比丘戒之总持法,戒之无上方便,修定最要资粮。闻法后,能观自过,趋向于此,即有修定基础矣。貌现之头陀行、宜戒。有衲衣者,宜穿在内,外以衣覆之。畜长发者,乃住山权宜,众中不许。佛制,在僧伽蓝中,长发至多二指,入市,只长至一指半。康萨仁波切处境华贵,外人观之如达官显者,而内秘头陀行,隐德极多,外人不知也。圆寂前,患一腿肿,始终趺坐,不舒脚。平时随得食,坐静则食有定,丝毫不假借,终身不用管家,此为一般大喇嘛所不能者,是盖仁波切历代相承之家风也,能海愧不能学,唯知羡慕赞叹而已。
  全书第一科唯论见佛性着,即后文去疑盖中“正观去来今”以下七句所说,即修禅正宗。次第非次第者,修有差别,证无差别也。第二科发心要度众生苦,解其五欲之缚,安住三学之内,究竟证得涅槃。第三科观圆满难得,生起出离心。第四科次于出离心生起于戒定慧欣乐精进。第五科将一切戒汇入其中,若有持戒之十种障,即应力改。第六科依善观三业,使戒起作用,以戒为标准,纠正根本之趋向。第七科于食应知过患,应如法受食。第八科正修定时,觉盖要有智,去盖要有力。

  第九科为前七科之总。第十科杜多行为全书之归纳(宿)。
  壬午年正月十八日成都近慈寺金刚到场敷讲圆满。以上所记,仅就上师特别提示有关修行之要点记录,文气未能贯串,阅者请参照颂文。

能海上师讲授(壬午年(一九四二年)正月上旬于蓉南近慈寺金刚道场)
弟子隆莲恭记

相关标签|属|佛教|僧尼居士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