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物 | ![]() | ||||||
清定上师在沙弥堂 ⊙郑建邦/文 城南武侯区石羊北脊梁上的近慈寺,巍峨的重重殿宇隐没在87亩松柏、翠竹、珍楠、银杏、梅花、桂花之中,出城南即可望见树绿如云。沙弥堂于1942年始建于寺外的南端,占地15.8亩。以文殊殿为主的建筑群构成一座大院。 沙弥,梵语,译作“息慈”,含义是:息恶行慈。释迦世尊的儿子罗怙罗的出家,开沙弥之先河。由于他的密行第一(一种特殊的法门)、成为世尊十大弟子之一,十六罗汉中当然有他的席位。(国内十八罗汉增添了玄奘与达摩或弥勒与法住) 别认为沙弥堂巨大的殿堂一定供奉的罗怙罗,其实供奉的是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摩诃萨也是梵语,意译作“圣妙吉祥”。由于他的智慧第一,所以入选供奉他,可见办学校旨了。这里的文殊造像与传统的造像也不一般:童子面、戴五佛冠、头、颈、胸、腹、手、腿、脚都装饰以璎珞──全是真正。价值很高的珍珠、悲翠、珊瑚、玛瑙、钻石嵌饰而成。造像结跏趺坐(盘腿),右手高举宝剑过头;左手持莲柄,莲花与左肩齐。莲花上为经函一卷。宝剑表现要不断斩除自身的愚昧、烦恼;经书表示要不断开发自己身出世音、入世间的两种智慧。塑像庄严、生动、安详。由藏人罗二喇嘛精心花了4年时间塑成。取泥于牧马山,揭土皮一米,方能用。捣碎、晒干,水碾石坨碾细,丝箩筛后备用。又将旃檀香、珍宝粉碎,和入细土,调水、麻丝、调胶塑造。工艺精湛绝人参,艺术造诣极高。不但躯干、首、脚全是空的(装经书用),而且每个脚趾、手指都塑为空的。一面塑,一面将用藏红花、冰片水涂抹后,丝绒缠成筒的藏文经书、汉文经书装入空指头内。(红花芳香、冰片防虫),造像成,以碎块绸布、生漆多次涂之。虽1.5米高,只几公斤重。佛像背后的背光是形如莲瓣的巨型木刻浮雕。图案生动,富于浪漫。佛像及背光贴以真金,罩着由上海从水路专程动至中和声上岸的玻砖佛龛,显得极为庄严、肃穆。佛像及背光都具有西藏、印度相结合的艺术风格。殿上一切敷设系按照西藏布达拉宫及三大寺的样板如法炮制,并有过之。水、香、花、灯、水果、糌粑、点心,供具除铜制外,为面盆大的银制酥油灯、水杯,工艺考究异常,亦嵌以珠宝。佛像两侧排列的法座以及法鼓(鼓大如箩,鼓皮绿色,鼓身浮雕金龙、云、水,红漆鼓身,真金贴龙、云、水),白法螺、铜铙、钹、长铜号(称蟒筒)的乐队显得非常隆重。殿中央高悬桔黄色丝缎宝盖,绣以文殊菩萨咒轮为红色藏文,汉译音:嗡啊啊叭杂那。宝盖中央绣球上绣满了藏文。大殿两侧高悬缎幡各6组,每组5幡,中幡书《南无大智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四方四幡书颂语。幡色金黄,每幅5带,每带有小铜铃,上殿、下殿经微风吹拂,玲声悦耳,出微妙音。佛龛两侧高竖一对法幢,为丝绸制,共12层,表12因缘。从上至下:上四层为米白色、浅白色、白色、洁白;中四层为金线、玫瑰红、大红、深红;下四层为蔚蓝、浅蓝、湖蓝、深蓝。密宗表三密之色。数百杯净水每天换一次,用新毛巾擦净后,列好,再掺以红花冰片水。水香、花香、薰香……阵阵扑鼻。 大殿门外柱上挂着能海上师的授戒师──贯一和尚(新都宝光寺方丈)所撰书的长联。上联第一句是:“苦哉,三界如火灾……”,下联第一句:“危矣,六途似红炉……”。书法流畅,比现在宝光寺他所留的墨迹更显得气派。四周的教室、宿舍各3大间。余下的为盥洗室、香灯室、堂主师室、管堂师室。院后为荷花池,池临译经院(译经院也系于寺外扩建了建筑群)。这里,通常有150左右的沙弥在花荫下学习、辩论。 “试问沙弥何处来?”各堂门前的吊灯上就有这样的诗句。的确,沙弥由何处而来?不外三种:一、富有之家的子弟,由于家长笃信佛教,命其子弟于近慈寺出家的。二、贫困的子弟,多系工家之家,由于生活所迫,已在各地出家,由各地不庙送来深造的。三、当时日本侵略者对重庆、成都以及各大城市的狂轰滥炸,造成无数孤儿流落街头,由善良的僧人、居士收送出家入沙弥堂的。他人的年龄甲班平均为18.3岁,乙班平均15岁,丙班平均10岁。 兴发上座师任开创初期堂主(相当于佛学院院长)。由于管理无序,教法刻板,稍一犯规,滥打滥罚。年底,清定上师(今为昭觉寺方丈)至,能海上师即命兴发上座去绵竹建茅棚。任清定上师为沙弥堂堂主,沙弥们一片欢欣。 墙外连乡野,夏日蚊虫极盛,沙弥不堪其苦,动辄拍打击毙(这是犯戒条的)。清定上师讲了持戒功德后,又以身示范,设座于桂花树下,偏袒右肩,让蚊虫叮咬,座下落满吸饱上师血液的蚊虫,师不认为苦,将身供养众生为乐,为沙弥树立不杀生的典型风范。 沙弥无床睡地上,清定上师又化缘于上海居士。用他所化缘造180间金刚床,制180顶蚊帐,又为3间教室制讲台、黑板、教桌、书桌。夏日凉垫、冬日羊毛座垫。至此,学校规模始具。 清定上师又为沙弥制订集体化、精进化、六和化的生活、学习制度。即使是拴裤带、扎裤脚这样的小事,他亦亲自手把手地教沙弥。他教授的拴裤带法,有如今日之松紧带,于饱食、饥饿具澎涨收据之功能。今日沙弥回忆,亦还称妙。 自清定上师任堂主以来,沙弥过上了团结、尊师、友爱、紧张、活泼的学僧生活。5点起床。头单师(至长)听寺内起床钟或本堂信号即拍床或地板4下,全室沙弥一跃而坐。由头单师领念,沙弥齐念:“闻钟──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随即上厕所,亦称为上架房(因结构系高架,通风卫生,系佛教从印度引来的原厕所文化之一部分),虽100多人先后涌入,而不闻半点地板声、说话声。只闻弹指声而已。随之去各班的盥洗室。取各自的杨枝净水瓶,整齐蹲成一排于街沿上准备漱口。漱口前也要齐念:“漱口连心净,温水百花香,三业常清净,同佛往西方……”,漱口又称嚼杨枝。将杨枝嚼绒,其苦汁作牙膏,绒细纤维作牙刷刷牙。具有杀菌、奶火、洁齿、白牙之功能。佛教传人,带来的洁齿文化,为宫中、府中所接受。唐代的几个大诗人还为我们留下了以杨枝刷牙的洁齿诗。刷牙后,取下各自的木制盆打水洗面。盥洗室值日师则将众多杨板收起,宰去已嚼纤维,又插入各自瓶中,注入清水,供明早用。一切活动都在这样极其严格的集体化行动中进行。 披袈裟入寺,集合于寺内大威德殿内侧,等待讯号。站立殿前可闻夜鹰之歌,可沾露水之浴,披星戴月,很能体会古之大臣早朝上殿的艰辛。 金钏一记,沙弥鱼贯而入。这时,300多名比丘(大和尚)早已席地而坐。沙弥顶礼后,便在正中能海上师法座两佛坐下来。红漆的地板上,覆盖着图案优美、色彩绚丽的巨幅地毯。地毯上敷设有羊毛特制的座垫。坐在上面既暖和又舒适。夏天则坐特制能通风的凉垫。这时,念诵的是《上师供养观行法》的藏文译本。不时比手印、摇手铃、摇手鼓。有时法鼓、铙、钹、有节奏地同时奏起。高潮处,白海螺、长筒号齐鸣,更是一番景象。坐在两侧小法座上的为首座和尚永光法师、都临、维那师等。坐在最末一排的还有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国的男性佛学研究家、信徒,以及国内追随能海上师的男性居士(女性上午9时入寺,下午5时离寺,且聚众出入,个不许入寺)。他们用藏文、汉文、英文、蒙文参加念诵亦能合拍。这时,厨房里的茶头师来回地斟着饮料,只须将自带的饮具一伸就行了。冬天主要饮料是酥油茶、牛奶。夏天主要饮料为椒盐开水、白糖豆浆、红白茶。稍后,丙班沙弥渐渐入睡。纠察师便出来干涉,他轻轻拍拍昏睡乾的肩头,或者叫去倾倒糌粑,走动走动。那时,有一群穷苦农民的孩子在山门外以拣糌粑吃为生。拣糌粑也有帮口、有舵把子。专负责分给一部糌粑给弱者或因病未来者。他们也抵御外地来的穷孩子。他们是近慈寺僧人行布施的最大受益者。后来这批拣糌粑的孩子中,有的还当了国家干部、中学校长。 早殿下后,各归堂口。稍事休息,便依次鱼贯入“五观堂”进早餐。早餐用粥已成惯例,能海上师、清定堂主随众同食也成惯例。中午进餐持大铁钵、大陶钵,不用碗。虽四五百人进餐,即使吃面条,亦不闻餐具声、吃食声。持钵、趺坐、静观、入食,均按佛制。过午不食,也只有近慈寺独此一家。 早餐比,沙弥便扫地,赓即打铃上课。教室特别,无坐凳,席地而坐在齐胸的书桌旁,一坐即半天。上午读佛教理论,一般是藏文译本。有佛教戒律学、佛教基础学、佛教法相学(名词学)、佛教因明学(逻辑学)。中午饭后,夏天要午眠。下午的课程丰富多彩,较为活跃。有藏文学习、毛笔字。管堂师释上午背诵之经文。有古文课,个别沙弥还有美术课(自修课,自愿)。古文主要课本是《高僧传》、《大唐西域记》、《史记》、《文选》,还有唐以降大诗人吟咏的有关佛教诗歌。讲课人主要是四川大学有名的古典文学教授以及古文功底深厚的居士。他们讲课,不是学生先老师敬礼,而且教师先向学生合掌敬礼,学生合掌还礼后即坐下学习。(按教义,沙弥是割爱辞亲、离俗出家的比丘基础,是俗人之师。故居士要先向沙弥致礼。居士向出家人上课是:“法供养”。)课毕,照例有一篇写作古文的作业,有时亦译作语体文。大的课堂下课后,还有许多课我活动,以资巩固。这是清定堂主师向管堂师特别强调的。(用今天的话讲叫寓教于乐)如藏文课后,便有许多的互问互答活动。学至高级阶段时,这种问答便形成辩论。甲班沙弥不很重视。清定堂主便强调辩论的重要性。辩论这个词,佛经上早就有了。释迦世尊传教的过程中,大破婆罗门(印度教)的非难,就是靠辩论战胜他们。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延还以辩论第一而闻名。玄奘法师在印度,为我国争得最大荣誉、获取最高学位,也是靠辩论战胜了一切论师及外道戏论。宗喀巴大师在西藏建立格鲁派(黄教)也与当地的宁玛派(红教)长期辩论取得胜利的结果。清定堂主规范了沙弥课余的辩论。辩论分藏语、汉语两种。一人坐地,一人站立。站者提出非难,坐者迎刃而解,很是热闹。问者手舞足蹈,拍掌究追,加深气势;答者安坐大地,坚如金刚,口若悬河,奋勇批驳。能海上师每每出现在桂花树下旁听。深赞清定堂主之教育得法。 清定堂主极爱沙弥,反对体罚。有一位老爱鞭笞沙弥的管理师,最后含泪离沙弥堂,以示不能鞭笞沙弥的坚定主张。 沙弥十戒中的第九条:不非时食(过午不食)。寺内厨房午饭后便关闭,而沙弥堂的小厨房,每当夏季日长便热闹起来。这是清定堂主怕饿坏沙弥,请求能海上师特开的戒条。下午七时下,“叫香”(一种聚众的讯号)既鸣,沙弥带羊餐具,席坐于文殊大殿前制制长棕垫上。面条、三合泥、油茶点心、包子,穿插供应。有时亦食用糌粑、酥油茶。偶尔食用蒸红苕蘸红糖芝麻,几天后还舔嘴砸舌。因故,只食用水果、点心也是常有的。沙弥学习成绩优良者常受到奖励。 清定堂主常鼓励沙弥立大宏愿,当大法师,广度众生。他常说,从前一梵志(印度教行者)磨一大石,花大力气,经漫长岁月,磨成一只牛形玩具。花工不少,成果细微。故今沙弥求学,已花大力,博通广识,务立大志,当大法师,广度众生。所以,一经国家需要,十几岁的沙弥,在教师隆果法师的带领下,即可随军翻译,为国出力。 结夏安居后的腊月(七月十五至八月十五为腊月,为僧人假日,非农历之腊月),可随师或单独结伴旅游。游资自付,贫者由沙弥堂解决。有一年腊月,清定堂主带领沙约去青城山旅游,受到青城山男、女道士的夹道欢迎和热情款待。 沙弥的经济差别是不大的,寺院只供给饭吃,穿衣靠家庭送来或不庙供给。即使供不起的也不要紧,每设上堂斋供僧的信众,还要向僧人发一定的钱币,称“衬钱”。每月至少有半个银圆的收入,用作买布制衣鞋,文具是有余的。还有的信众专门向沙弥发“衬钱”。所以,凡出坡(搞劳动)时,夏天普遍穿紫色、黄色筒裙、牛皮凉鞋、灰绸、黄绸或夏布上衣,冬季穿棉筒裙、棉上衣。且六和互敬、互助,甚为和合。 后(约1946年),清定堂主被派往上海建立密宗道场。堂主由都监、金刚院上座先学法师继任。一切均按清定堂主所制订之规则进行。 解放后,部分沙弥进藏为部队翻译;部分沙弥去当教师、工艺师、画家、写作家,纷纷走向社会;部分沙弥随能海上师去了五台山,至今多为一寺之主,宏扬佛法。从上海至拉萨、从香港到北京,都有他们的踪迹,是清定堂主教育的成果。 沙弥堂在那场十年浩劫中与近慈寺同时遭毁。文殊殿至今犹存,殿前的一排塔柏已高出大殿,在公路上可相遥望。可惜的是那尊艺术价值极高的文殊像已经毁了。寺周围墙下70余株几人才能合围的、栖息老鹰、白鹤、夜鹰、画眉、杜鹃的柏树,40余亩翠竹以及珍楠、松树等名贵树木被那两座工厂排出的化学污济毁了。但,有幸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在沙弥堂以下的铁像寺,四川尼众佛学院创办了。相信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引下,在佛教协会的具体协助下,一定会超过沙弥堂的教学,培养出更多更好更有作为的尼众们才,为国家、为佛教作更大贡献。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