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R • 任鸿隽 2002-1-4 | 人物 | |||||||
任鸿隽 Ren Hongjun (1886-12-20~1961-11-13) ⊙赵慧芝/文 任鸿隽,字叔永,属狗,出生在四川省垫江县『今属重庆市』。祖籍浙江省归安县『今吴兴县』,其父任章甫于1863年迁家至成都。任鸿隽童年在家塾读书,1898年考入垫江书院。他聪颖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04年遵师嘱,参加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第三名秀才。同年又考取重庆府中学堂,这是四川省废科举后创建的第一所中等学校。他在杨沧白等教员影响下,积极参加学校的民主改革活动。遭校方所忌,遂以他年龄偏大为借口,令他进该校设立的速成师范班学习,1905年毕业。1906年初就任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教员。任鸿隽以教学所得积蓄,一年后赴上海求学,1907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甲班。中国公学是任鸿隽向往的学校,秋瑾(1875~1907)、章太炎等人曾在该校从事过政治活动,民主和革命气氛比较浓厚,被认为是革命党人的大本营。任鸿隽在这里结识了胡适、但懋辛、朱经农、苏鑑、朱芾煌等人,课余常在一起议论国家的前途、命运等大事,故他萌发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思想。 1908年,任鸿隽经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先考入日本同文中学,主攻日语,获得毕业文凭。翌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获官费学习机会。当时章太炎正在日本举办“国学讲习会”,他从其学习国学,深受其革命思想影响。1909年任鸿隽在东京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积极组织盟友参加反清活动,经常与日本进步人士宫崎寅藏联系,帮助国内革命力量购买军火等。为配合国内黄花岗之役和四川铁路风潮的斗争,他发表不少革命宣传文章,如《川人告哀文》、《为铁路国有告国人书》等,支持国内的革命斗争。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他立即弃学回国,投身革命。12月底,随孙中山一行由上海到南京,1912-1-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他任总统府秘书处秘书。此间,曾为孙中山草拟《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陵文》等。南北和议告成后,袁世凯窃取政权,他极为不满,因此弃官,请求出国学习。因他对革命有功,获得当时的稽勋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批“稽勋学生”,指定去美国公费留学。赴美之前,他应邀到北京唐绍仪为总理的国务院任临时秘书。后又应聘到天津京津同盟会革命党人机关报《民意报》任总编辑,并负责撰写社论和评论文章。在他的努力下,每天必有一篇以上的社论和一二则时事短评,多为揭露和抨击时弊。他曾根据袁世凯身边要员朱芾煌的日记改写,发表了题为《共和建设别记》的长文,在《民意报》连载,揭露袁世凯在南北和议中运用手腕谋取大总统的内幕。文章刊出一半,袁世凯怒不可遏,便通过法租界当局迫令《民意报》停刊,后经孙中山、梁士诒等人多方调停,于一个多月后才复刊。年底,他同杨杏佛等人启程赴美国留学。 1913年,他考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和物理学专业。在攻读专业的同时,他还经常考虑科学与国家、社会进步的深远关系。他认为:“现今世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他说:“所谓科学者,非指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而为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而得结果之总和。……欲效法西方而撷取其精华,莫如介绍整个科学。”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1914年夏,他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联合发起成立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月刊。次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董事会董事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该社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学》月刊也于同年正式问世,公开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在以任鸿隽为首的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领导下,该社和该刊在此后的几十年历程中,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鸿隽在康奈尔大学的最后两年,还担任了《留美学生季报》的主编,撰写了不少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例如同胡适、梅迪生等人的文言、白话之争,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16年,他于康奈尔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又考进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191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秋返国,因中国科学社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大多毕业回国,故中国科学社的办事机构也随之迁回国内。回国以后,他首先着手中国科学社的基本建设工作以扩大其在国内的影响和作用。为此,他组织社员发起“5万元基金募集活动”,他自己以身作则,先后到上海、杭州、广州、南通、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地进行演说,宣传科学,募集资金,并获得了孙中山、徐世昌、伍廷芳、马相伯、梁启超、张謇、蔡元培等各界人士的支持。他在悉心发展中国科学社事业的同时,还努力寻找“实业救国”的途径,力图振兴中国。 1919年,他的朋友四川督军熊克武打算筹办炼钢厂,他建议同时创办钢厂和铁厂,以期相辅相成,建立四川钢铁工业之基础。熊氏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委托他草拟计划,负责筹建钢、铁二厂事宜。是年冬,他委托傅友周、姜荣光二人筹办铁厂,他偕同周子竟去美国考察炼钢方法,采购钢、铁二厂的机器设备。于1920年回国,所引进的设备也随之运抵四川。但遗憾的是当时军阀混战,熊克武卸职,继任者缺乏远略,结果他的建厂计划未能实现。 1920年,任鸿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不久,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又委任他兼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1921年,他辞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务,专任教育部司长。但未及一年,范源濂因故离职,他也随之辞职。1922年应王云五之聘,任鸿隽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兼商务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1923年又应邀去南京,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年,因不满学校新旧两派斗争而辞职,回家闭门著述《科学概论》一书。该书于1926年作为中国科学社丛书之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5年9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干事长范源濂邀其赴北京任该会专门秘书。中基会系以美国第二次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科学基金组织,任务是管理和支配基金,以发展中国的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他很愿意借此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因而工作尽心竭力,成效显著。1926年改任中基会执行秘书,1928年任副干事长,1929~1935年任董事和干事长。干事长是中基会掌有实权的主要领导者,负责该会各项决议的实施和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任鸿隽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主张,对中基会的工作方针和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基会运用自己的财力,兴办科学事业,资助科学机构,如设立了编译委员会、社会调查所、静生生物调查所等,兴建了北平图书馆,资助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地质调查所、青岛观象台、广东植物研究所和若干大专院校等,还派遣了大批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出国深造。对学有所成的科学家设置研究教席,对科学研究有成绩者进行奖励等,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为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35年,任鸿隽被委任为四川大学校长,他到四川大学后,首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发动教师和各级单位主管者,一同拟定了改建四川大学的宏伟计划,包括兴建图书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宿舍、体育馆等;还厘定课程;延聘教授;整顿学风等。经多方努力,取得了全校师生和当时教育界以至蒋介石的支持,筹备了300万元建筑费,并立即组织实施。1936年他辞去中基会干事长职务,专心从事四川大学的校务和建设,期望经三五年的努力,使该校跻身于全国著名学府之林。正当他在事业上蓬勃发展之际,他的夫人陈衡哲(四川大学西洋史教授)连续著文抨击四川政治社会,从而遭到四川上层社会的不满和忌恨,引起对她的激烈攻击。此事迁怒到任鸿隽,使他壮志难酬,1937年6月被追辞去四川大学校长职务,仍回中基会并从事编译工作。对他的辞职,当时《独立评论》上有一段记述:“任鸿隽先生此次坚决辞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职务,使我们关心高等教育的人都很惋惜。他在川大的两年,真可以说是用全副精力建立了一个簇新的四川大学。我们深信,他这两年努力种下的种子,不久一定可以显现出很好的结果。” 1938年7月,他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10月,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邀请,前往昆明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不久改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化学研究所所长。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他努力配合蔡元培领导中央研究院及所属各所开展工作。他因陋就简,在化学研究所内筹建了实验室,使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他还利用转移到乡村躲避日军对昆明进行空袭的时间,坚持同李衍和吴学周翻译丹丕尔惠商(W.C.D.Dampier Whethan)所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宗教的关系》(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一书。该书于1946年3月以《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为名在重庆初版。同年6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这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科学史译著,也是一部受学术界重视和欢迎的大学丛书。 1941年冬,中央研究院由昆明迁至重庆,中国科学社和中基会也都转移至重庆北碚。1942年他辞去中央研究院职务,重回中基会任干事长,并仍兼中国科学社社长等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随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返回上海。1946年再度赴美考察,并会同中基会在美国的董事商讨会务。1947年回国定居上海,致力于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事业的恢复工作,以弥补战争造成的损失。1949年夏,大陆中基会终止工作。中国科学社自1944年1月改董事会为监委会后,他当选为监委会书记、理事会会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以后迭经改选,因其在中国科学社事业上的成就卓著,他均以原职当选,直至60年代初中国科学社结束工作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看到党和政府重视科学事业,于是他征得中国科学社的理事及全体社员的同意,1953年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议,将中国科学社的全部事业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机构,以及《科学》月刊、《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刊》、《科学译丛》和《科学史丛书》等书刊陆续奉献给国家,经政府批准,他将中国科学社所属各项事业及其房屋、财产等逐步移交给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部门,1960-5-4日全部移交完毕。至此,历时45载的中国科学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及科学界,对任鸿隽的功绩给予充分肯定。1949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与共商建国大计。此后,他热忱参加人民政权的建设,尤其在科学教育事业方面,继续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科联常务委员,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和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 任鸿隽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一生撰写论文、专著和译著300多篇(部),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教育、政治、文学、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技史研究等多方面。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学事业的开拓精神,至今仍为学术界所重视。他生性淡泊,不慕荣名,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毕生,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简历 1886-12-20日 出生在四川省垫江县。 1898~1903年 在垫江书院学习。 1904年 参加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四川巴县第三名秀才。 1904~1905年 重庆府中学堂速成师范班毕业。 1906年 任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教员。 1907年 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学习。 1909~1911年 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学习。辛亥革命前夕回国。 1912年 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天津《民意报》总编辑。 1913~1916年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并任《留美学生季报》总编辑。 1914~1960年 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月刊。历任中国科学社董事会书记、理事、社长等职。 1916~1918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化学硕士学位。 1918~1920年 主持筹建四川钢、铁二厂。 1920~1922年 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 1922~1925年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东南大学副校长。 1925~1935年 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专门秘书、董事、干事长等职。 1926~1929年 任北海图书馆(后改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 1927年 当选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 1928~1949年 任静生生物调查所委员会委员长。 1931~1952年 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董事会董事长。 1935~1937年 任四川大学校长。 1938年 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38~1942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评议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 1942~1949年 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干事长等职。 1944~1946年 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至十三届理事会理事。 1945~1950年 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任该会理事。 1949~1954年 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等。 1954~1958年 任上海市科技图书馆馆长。 1958~1961年 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61-11-13日 病逝于上海。 主要论著 1.任鸿隽,建立学界论,留美学生季报,1914,夏期; 2.任鸿隽,建立学界再论,留美学生季报,1914,秋期; 3.任鸿隽,化学元素命名说,科学,1915,1(2):157~166; 4.任鸿隽,战事上之财政观及战争于工业上之影响,科学,1915,1(4):436~460; 5.任鸿隽译,化学于工业上之价值,科学,1915,1(7):733~743; 6.任鸿隽,科学与工业,科学,1915,1(10):1089~1099; 7.任鸿隽译,欧洲制糖工业发达略史,科学,1915,1(11):1273~1287; 8.任鸿隽,科学与教育,科学,1915,1(12):1343~1352; 9.任鸿隽,周仁,照像术,科学,1915,1(2):167~193,1(3):188~192,1(5):535~543,1(6):644~650,1(8):879~892,1(10):1146~1157,1(11):1258~1272; 10.任鸿隽,吾国学术思想之未来,科学,1916,2(12):1289~1296; 11.任鸿隽,实业教育观,科学,1917,3(6):615~628; 12.任鸿隽,空气中硝素之固定法,科学,1917,3(6):765~688,3(8):837~845; 13.任鸿隽,发明与研究,科学,1918,4(1):1~17,4(2):105~114; 14.任鸿隽,何为科学家,科学,1918,4(6):917~924; 15.任鸿隽,科学方法讲义(在北京大学讲演),科学,1918,4(11):1035~1051; 16.任鸿隽,无机化学命名商榷,科学,1919,5(4):347~352; 17.任鸿隽,爱因斯坦重力新说,科学,1920,5(11):1071~1087; 18.任鸿隽译,物之分析,科学,1921,6(2):139~153,6(4):341~350; 19.任鸿隽,科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20.任鸿隽,吾国科学研究状况之一斑,科学,1928,13(8):1063~1069; 21.任鸿隽,庚款与教育。独立评论,1932,第2号; 22.任鸿隽,杨铨等,科学各人传(中国科学社编辑),上海:中国图书仪器公司,1933(第三版); 23.任鸿隽,再论大学研究所与留学政策,独立评论,1935,第136号; 24.任鸿隽,十年来中基会事业的回顾,东方杂志,1935,23(7):19~25, 25.任鸿隽,近代科学之发展及其与哲学之关系,文史杂志,1941,1(4); 26.任鸿隽,五十年来的科学,五十年来的中国(潘公展编),重庆,1945; 27.任鸿隽,大宇宙和小宇宙,上海:商务印书馆,1950; 28.任鸿隽,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6; 29.庶 允(任鸿隽),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7; 30.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北京: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1961。 亲友 孙子:任尔宁。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