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R Previous任乃强  《张献忠屠蜀记》风波 2004-11-4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张献忠屠蜀记》风波 ⊙源自:艾芦


  成都刚解放,走马街一家名叫“至诚”的小书店,销售新出版的历史小说:《张献忠屠蜀记》(又名《张献忠实录》)。编著发行者任乃强。此书上册封面套红题签,右上角印有“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准许发行”字样。
  1951年出版下册,封面印有“任乃强启事”:“本书上册出版时,为排除发行障碍起见,曾验呈请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审核备案。因解放前四川诸先生多已知余之思想行动,以可能核准相慰,故预印核准发行等字样,俾奉批后立可出售。嗣奉杜主委(指杜桴生──引者)面谕:出版处尚未审查小说,不能给批,但此书可以发行。当曾通知印刷厂涂改封面发售。因制图忙迫,未暇料理此事。致有已印就之部分流行市面。兹特声明:该项呈文实未奉批。希已得此书上册者,将书名前一行小字涂抹,以符事实来要。
  如果把上册的“准许发行”与下册的“启事”对照,显然前后矛盾,更是“授人以柄”。因此,这部历史小说就成了“盗用官方名义”、私自发行的“非法出版物”。严重的问题还有书名“屠蜀记”。你早不出晚不出,偏偏在成都刚解放时出,是否“别有用心”?退一步说,无论编著者主观动机如何,从客观效果看是否有“针对性”?凡此种种,风波骤起,任乃强处境不妙。书生气十足的他向有关部门陈述此书写作经过,又东奔西走托人说情,希望得到谅解。好在他是四川大学名教授,又是资深的川康藏史地专家,而且正日以继夜地为解放大军进入西藏绘制路线图,写历史小说不过是“副业”而已。因此,经有关部门审查全书后认为,从编著者收集史料、酝酿到开始动笔等过程,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不存在什么“针对性”的问题。最后作出决定:书,全部封存不再发行;对编著者也不追究什么政治责任,只是必须对他加强思想教育。
  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暂告平息。此书有不少“漏网之鱼”流落民间,我就是在青年路夜市书摊淘到的。作为那场“风波”的“物证”,不乏收藏价值。出乎意料,几年后还淘到上述书的首部《张献忠》第一集,令我大喜过望。
  章回体历史小说《张献忠》第一集于1947年4月由重庆“说文社”出版,仍是土纸印刷,共二十四回。署名茅麓遗民秃颐上人原著,南充任乃强 筱庄甫评点。据序者介绍,此书总名《张献忠实录》,将“分为四集”出版。从上下册共六十回的《屠蜀记》看,想必是它的二、三集了。第一集罗列的“原著”、“评点”等不同署名,显然都是任乃强的“假托”,不难看出编著者别具一格的寓意,惨淡经营的匠心。同时,也充分证明任乃强写这部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乃是多年的夙愿!1986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任乃强修订的《张献忠》,无论印刷还是装帧都远远超过旧版,彩色封面设计也颇有新意。
  记得是1964年春天,忘年交彭其年先生在肖家村新居赏饭,有幸认识杜桴生先生。言谈间,我曾就《张》书风波向他请教。提起那件事杜老感慨良多。他说,任乃强那部书“生不逢时”,所以才惹了麻烦;“反右”期间,“包庇反动文人”还成了他(杜)的一个“罪行”。真是从何说起?那年,他和任乃强一样都被打入“另册”。
  如今,我收藏的那三本书尚在,而任乃强先生早归道山;彭其年、杜桴生两位也已辞世多年。往者已矣,撰此短文,以寄思念。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