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T  唐宗海 2001-7-15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唐宗海 Tang Zonghai (1846~1897) ⊙雷康/编


  中西医结合的开创者。字容川,属,四川省成都市彭州人。少习儒,光绪乙导(1889)进士,曾入仕途,授礼部主事,但以医名。后寓居上海,从事医疗活动和医学著述。1892年后往返京、沪、粤间。1896年授广西来宾县知县。其早期重要著作《血证论》作于蜀中,对出血诊治有独到之处,为世所推崇。所倡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原则,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迄今仍作为临床血症治疗的基本法则。后游学京津粤等地,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以求尽美尽善之医学”、“兼中西之说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其主要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当时曾经官方示谕刊印,广为流传,现存约20种版本。成为明代清代之际四川唯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和学识临证经验都极为丰富的近代国手。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医药学受到强烈冲击和震动。此时中医界一些人主张全盘西化,脱胎换骨,或故步自封,不越传统雷池一步。两派各执一端,彼此诋毁。一些人则别辟蹊径,提出汇通中西医的口号,希望在保存发扬传统医学精粹的同时,吸收西医之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医学流派,被称为“中西医汇通派”,名医唐宗海即为其早期的代表人物。

  所附画像系据唐宗海本人照片绘制的,较好地反映了先生的风骨像貌。惜原照早佚,画像今下落不明,目前仅存画像照片。画像上先生身着长衫,头戴瓜皮小帽,手执一折扇,面容清癯,目光炯炯,蓄八字胡,神情从容,一看即知为饱学之士。整个画面着墨不多,却十分传神。

  手迹为唐氏为他自己最早的著作《医柄》手书跋语及手书对联。跋语写于《医柄》抄本上,全文为“此书成于己巳年(1869)冬月,时甫猎歧黄(中医之代称),用心虽专,而见识终窄,今复读之,锋恨言不尽意,尚有蹄荃之迹也;然诸书详明而此书切当,执此以读诸书,则胸有成竹,目无全牛,任诸书之纷繁,无不迎刃而解矣。庚午(1870)初冬容川识于余学书房”。短短数语,既交代了《医柄》的成书时间、价值和特点,也指出其不足,表现了一代名医博大胸怀和不断进取的思想。
  对联为“秋月一帘苏子赋,春烟半壁米家山”,虽是咏景的应酬之作,但唐氏工书法,善诗词的多方面才学也可见一斑。
  唐宗海的医术精良,医学著作宏富,他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游学广东时,《本草问答》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二书相继问世。光绪20年(公元1894年),《伤寒论浅注补正》刊行。以上四书,加上《血证论》,辑成丛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出,阐述了唐氏在中医理、法、方药上的汇通思想。,行销国内外,医名远播印支和南洋等地,光绪22年(公元1896年),清廷授其广西来宾知县职。翌年,扶母柩返川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年5l岁。
  唐宗海写成了医易学专著《医易通说》(1915年上海千顷堂印本),目的在于“为医学探源,为易学引绪”,唐氏是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医学家,本书从一个特定层面论证了中医并非不科学,在医易相关方面着重论述了人身八卦理论及其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理,既是对前代医易研究的总结,又开创了20世纪医易研究的新路。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丛书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正》、《血证论》、《本草问答》5种,其中《血证论》一书,集血证诊治之大成,流传广,影响大,是其生平治疗血证经验的结晶。此外,还著有《医柄》、《医学一见能》、《医易通说》、《痢症三字决》、《六经方证中西通解》等医书。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

相关标签姓|属|经学家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