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T • 田家英 2001-6-11 | 人物 | |||||||
原名曾正昌,属鸡,四川省成都市人(祖藉双流县的永福乡)。1930年进入成都省立北城小学就读。 1933年考入成都南熏中学就读。 1934年母亲去世,辍学在家中药铺里当学徒,开始尝试以“田家英”的笔名给《华西日报》等报纸写稿。 1935年在报刊副刊上发表小说、散文、书评、杂文和诗歌。 1936年以第一名成绩考进成都县立中学,1936年冬,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海燕社”。 1937年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在地下党帮助下奔赴延安,进延安“陕北公学”学习。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担任学校总支秘书、中国近代史教员、宣传科教育干事等。 1939年进马列学院继续学习。毕业留校,任中国问题研究室研究员、学院教育处干事和中国现代史教员。 1941年进入中央政治研究室。 1943年调中宣部历史组工作。 1946年被毛泽东选为毛岸英的老师。 1947年晋西北的土改运动。 1948年8月起任毛泽东秘书。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副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多年以全部精力参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及毛泽东其他著作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工作,还参与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起草的中共“八大”大会开幕词受到毛泽东和与会代表的称赞。毛泽东经常派他到各地农村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坚持实事求是向党中央、毛泽东反映实际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提出改进建议。他坚持真理,在整理毛泽东的一次讲话时,删去涉及彭德怀的不实之词及表扬关锋、戚本禹的一段话。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受到冲击。1966-5-22日下午,王力等到中南海住地,令他停职反省,交清全部文件,搬出中南海。第二天他即自缢而死。 爱书爱字的田家英 1949年4月,毛泽东得知解放南京,欣然命笔,写下一首律诗,写完后又觉得不太满意,随手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里。14年后田家英为毛泽东编辑《毛主席诗词》时,拿出这首从字纸篓里“救”出来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读完哈哈大笑:“嗬,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写得还可以,收进去吧!” 田家英幼习诗书,过目成诵,曾写过一首诗,自喻是“爱字爱书不爱名”,来到毛泽东身边之后,对其书法作品极尽珍惜,像这样从字纸篓里“救”出宝物,是常有的事。后受毛泽东感染,他也爱上了清朝各名家书法,将工资稿费大都用来收集清朝墨迹,同时研究清史。 田家英的书法藏品除“文化大革命”中陈伯达等人掠去一些精品遗失外,现存一千几百件,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其年代跨度从明末到民国初年,人物包清代学者、书画家、官吏等各色人物500余人,品种有条幅、楹联、册页、手卷、扇面、信札等。这些墨迹中,有皇帝的御笔、农民的卖田契、学子骚客的文稿和诗稿,也有官吏的附庸风雅之作。从书体上看,也可谓应有尽有。每当他收集到精品,都要拿到毛泽东的书房挂上一阵,才“物归原主”,闲暇时评点这些书法,常成为毛泽东和田家英共同的话题。 除书法作品外,田家英现存藏书还有一万多册,大都是平装版本。建国初期,他常为毛泽东去琉璃厂、西单、隆福寺、东安市场等古旧书籍集中的地方买书,几乎对每家书店的家底了如指掌,常自己搬个梯子进书库,到满是灰尘的旧书堆里去“寻宝”。因搞调查研究,出差机会很多,上海的四马路,成都的春熙路,还有武汉、广州、杭州的旧书店,都是他出差常去的淘书之地。除工作所需的理论书籍外,田家英尤喜古典文学,中国古典小说的平装版本大都收齐,唐诗宋词的各种版本和其他诗词集也收得很全,对其中很多名篇名句倒背如流。 正因在这方面与毛泽东有共同爱好,毛泽东常与他论谈诗词文赋,让他帮助查考某句诗词的出处、作者,他总是能尽快找出答案,令很多人自愧不如。田家英也很喜欢近现代文学,在他收藏中,近现代作家的文集及野史正传、各种笔记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他非常称赞吴晗写的《朱元璋传》,也称道《张居正大传》等传记作品,蔡东藩写的《中国历代演义》及《清朝野史大观》,都是他的枕边书。1962年,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常常后悔自己不该从政,如果顺从了少年时代的心愿去搞文学,说不定会搞出点名堂来。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