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T Previous田家英  在成都的日子 2002-6-25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在成都的日子 ⊙源自:钟开友 林雪


成都文坛的神童
  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是我们成都人。田家英本来不姓田,姓曾,名正昌,1922-1-4日出生在成都帘官公所街的一家中药店里。他3岁时死了父亲,由于大哥不善经营,家里的生活每况愈下,母亲把希望寄托在聪明的小儿子身上,6岁就把他送进了私塾,教他念《三字经》《千字文》和“四书”“五经”,背诵古文和诗词。尔后田家英进入成都省立北城小学读书,后来又考进了成都南熏中学,在班上他成绩优秀,尤以作文见长,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谁知刚刚读完初中一年级,他母亲便去世了,哥嫂辞退了店里的学徒,不再供他读书, 13岁的家英一边在家里的药铺里当起了“抓抓匠”,一边在自己的蚊帐里写下了“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的志向。他刻苦自学,一有空就到西玉龙街和祠堂街的书店和书摊上去“读白蹭”。所谓“读白蹭”,就是蹲在一边看书不给钱,老板发现后被撵开,转一圈又回去读,这样撵几回转几圈之后,一本书也就读完了。到后来他对新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动了“当作家”的念头,便用“田家英”的笔名在《华西日报》等报纸的副刊上发表小说、散文、随笔、书评和诗歌。两年后,他居然用所得的微薄稿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著名的成都县立中学读书,再次走进了课堂。
  “田家英”这个笔名很快就引起了成都文坛的注意,可是他的庐山真面目,直到成都文坛上一场笔墨论战之后才被发现。那是1936年,即田家英失学的第二年,成都一位姓刘的老教授写了一篇“论文学救国”的文章,说是“文学救国,不得自作主张,非以国府(国民党当局)之方为准不可……”文章见报之后,田家英奋起反驳,刘教授不服,撰文以争,两人一来一往,笔仗打得甚是热闹,最后终因田文论据充分、立言严谨、笔锋犀利,使得刘教授无言以对,甘拜下风。事后这位刘教授左右揣度,觉得这位名叫田家英的论敌,要么与自己一样是位大学者,要么是一位化了名的资深左翼作家,特地前往拜识,要跟这个旗鼓相当的论敌交个朋友。谁知一见面,刘教授禁不住瞠目结舌:怎么是个14岁的中药铺里的小学徒?他面对着一张娃娃脸,连呼“神童!真乃神童!”事后,有位老学者拿田家英与唐初大诗人·王勃的少年时代相提并论,认为田家英自幼博览群书,过目成诵,且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真乃蜀中奇才,国之望也!”更有一位名叫陆石的“追星族”,从重庆追到成都,后来又追到了延安,直至成为田家英的挚友。

主席身边的秀才
  1937年秋天,因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5岁的田家英被学校开除,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去了延安,相继在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任职,很快又在延安的报刊上崭露头角,发表了好些有见地的文章,其中于1942年发表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这虽然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杂文,文笔却老辣深沉,其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敏锐的思想力透纸背,而此时的田家英只有20岁。从此,毛泽东便开始注意起这个“少壮派”。后来,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学习归来,因为在苏联的时间太久,他连汉语都讲不好,毛泽东便选中田家英做儿子的语文和历史老师。24岁的毛岸英非常喜欢这位比他还小一点的老师,这“两英”如影相随,连上厕所都一起去。不久,田家英成为毛泽东的秘书,此时他26岁。此后一当就是18年。田家英深得毛泽东的信任,一度成为毛泽东的“大管家”,掌管着毛泽东的大印和稿费钱折,替他接待来往亲友,处理来往信件,应对日常应酬。这或许是因为他与毛泽东有着许多共同的爱好,比如说都喜欢历史书法,都喜欢诗词文赋……但毛泽东更喜欢的则是田家英的严谨和勤奋。毛泽东很多重要讲话,如《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及解放后的很多重要文章,都是田家英整理的。除此之外,田家英还参与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改正大跃进错误的《人民公社六十条》等重要文件;参与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及《毛选》甲种本和乙种本的编辑出版,后来又主持了对注释的校订工作;协助毛泽东编辑出版了《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毛主席诗词》这两个诗词版本。
  虽然田家英说过“有时候整理毛主席的讲话比自己写文章还要困难”,但他整理出来的文章酷似毛泽东本人的笔风,毛泽东之所以器重他,也有这个原因。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要田家英代他起草“八大”的开幕词。许多人都知道: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做报告、做演讲、写文章,从来都不让人代笔,唯一的一个例外,恐怕就是“八大”的开幕词了。这个开幕词,毛泽东曾经起草过两个稿子,不知道为什么都没有写完。后来让陈伯达写了一个,又觉得太长,扯得太远,不满意。于是找到田家英,对他说:“不要写得太长,有个稿子装在口袋里,我就放心了。”这时离开会只有几天时间了。田家英连夜赶出了初稿,毛泽东看了比较满意,立即送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和其他有关同志,经过多次修改后最后定稿。这篇只有两千多字的开幕词,在毛泽东致词过程中曾经34次被掌声打断,有5次是“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其中的华彩段落“即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毛泽东格言”反复引用,这正是田家英的得意之笔。致词之后,毛泽东来到休息室,很多人都称赞这个开幕词写得好,毛泽东对大家说:“知道开幕词是谁写的吗?是个年轻的秀才写的,此人就是田家英

母亲坟前的孝子
  田家英自从15岁离开成都之后,只在解放后回来过两次,两次都是为了搞调查研究。第一次回四川,是在 1956年初。34岁的田家英,已经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他奉毛泽东之命,到全国各地调查农村合作化情况。田家英带着他的秘书逄先知去了山西,然后就赶赴家乡四川,一来是他认为搞调研最好到自己亲戚朋友多的地方,容易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二来呢,离家已经20年的田家英,也想借此机会寻找老家亲人,为母亲扫墓。可是老家在他的记忆中,只剩下“高墩子”3个字,至于在什么地方,他也说不上来。省委有关同志费了好大的劲,问遍了成都附近的温江、郫县、新津、大邑和崇庆,最后才从双流县委第一书记叶开业那里得到准确的答案:高墩子就在双流的永福乡。春节刚过,田家英驱车到了永福乡。“正昌幺娃子回来了”的消息,立即在家乡父老中传开了。20年过去了,当年那个鲤鱼脊背一样的“墩子”已经不复存在,可是乡亲们还清楚地记得,每年都随着母亲从成都回来吃“清明酒”的正昌幺娃子,记得他爱在河沟儿里摸鱼,在竹林里搬嫩笋,在婶子的怀里爬上爬下……20年不见,这娃娃怎么就成了北京的大干部了?田家英笑嘻嘻地在农家的小院里坐下来,向围坐在身边的乡亲们调查了解合作化运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直到现在,好多人都还记得田家英处分了那个打人骂人的社长,给乡亲们出了口恶气;还记得他在县委不吃大鱼大肉,只要大师傅做“苕菜宴席”……田家英来到母亲的坟前,站了很久。去延安之前,少年家英每年都要来为母亲垒坟。他走了之后,这里没人管了,现在只剩下一个小小的土堆,母亲还静静地躺在这里,等着她心爱的儿子回来。田家英向远处望去,平畴沃野,一望无垠,他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片沃野就会按照国家的总体规划,建设成沟端路直的新型村庄,移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田家英向亲友交待:到了那个时候,请代自己将母亲的坟起了,将遗体火化后,把骨灰带到北京来。两年之后的1958年,大规模的起坟开荒开始了,田家英的姐姐按照弟弟的嘱托,专程从成都赶回来为母亲起坟。棺盖一打开,大家都愣住了:只见黑漆的棺内,装着大半棺照得见人影的清水,10多张青秀如鲜的竹叶漂浮在清水之上,犹如一只只漂荡在溪水中的小船,田老太太平静地躺在水中,犹如熟睡一般。按照传统的说法,这样开棺是不吉利的,可是,亲人们还是把她火化了。田家英用一个精致的小瓶子装着母亲的骨灰,放在自己常常看得见的地方,以纪念亲爱的母亲和故乡。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受陈伯达、江青的迫害去世后,“四人帮”派人来抄家,把瓶子和放在家里的骨灰全都倒掉了,田家英的夫人董边手里,只剩下了母亲的一对玉镯。

街头拉粪的中杠
  田家英第二次回四川,是在1959年春天。此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已经显露出诸多弊端,毛泽东派田家英回四川调查农业问题。这次田家英回到了他母亲的娘家──离成都仅仅20来里的大丰镇,田家英很快就摸清了这里虚报浮夸大刮“共产风”的底细。为了真正提高粮食产量,让家乡人民不挨饿,田家英发动上百名社员进城去拉粪,每辆鸡公车拉300来斤,板车拉1,000多斤,从大丰到城里一个来回40来里路,晚饭后进城,半夜才能回来。那时候,粮食已经出现了危机,为了让大家填饱肚子,田家英就在途中建立了一个食堂,为每个拉粪的社员补贴半斤米的干饭。田家英身穿工农蓝布中山服,脚蹬草鞋,挽起裤脚和秘书逄先知、警卫员李文才共拉一辆车,他自己拉“中杠”。有一次他们到李家巷粪管所拉粪,天已经黑了,又下着雨, 3个人把车一放,跑到提督街省委招待所,缠着守门大爷要“住店”。看着3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拉粪的”,守门大爷发了火,田家英还跟他开玩笑,说我们就在这街沿下蹲一晚上行不行啊?大爷一瞪眼:“那也不行!”眼看就要“露宿街头”了,田家英才打电话叫来招待所的所长,这天晚上才总算有了个安身之处。第二天,他和李文才回到李家巷,发现昨天晚上放在这里的板车不见了。李文才有点着急,田家英却没事儿一样,带着他故地重游,先到祠堂街他曾经“读白蹭”的书店,再去春熙路古旧书店,寻觅他历来感兴趣的名人字画,下午才到簸箕街邮局,给李井泉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省委办公厅的贾主任派了一辆华沙牌小轿车来到邮局,邮局的女营业员眼睁睁看着这两个穿得烂兮兮的“农民”大模大样上了小轿车,惊得一愣一愣的。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