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W  王朝闻 2001-12-27编 2005-2-10修订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王朝闻 Wang Chaowen (1909-4-18~2004-11-11) ⊙雷康/编



  原名王昭文,笔名纹石、廖化、席斯诃,后取《论语·里仁》中“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属,四川省合江县的人。
  1915年至1924年,王朝闻入私塾和县立高等小学。1925年初考入泸县中学。1926年暑假自动退学回乡。1927年至1930年,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习美术,曾在成都报纸副刊上发表随笔性习作,与友人合作剧本和中篇小说。1932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因经济困难一度辍学。后在高士坊小学代课,半工半读。入学前创作的木刻《三等车厢》在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展出,曾受到鲁迅先生的关注。1935年根据鲁迅小说《伤逝》编绘木刻连续画《噩梦》,第二年参加全国木刻展览会展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放弃未完成的学业参加“浙江流动剧团”,先后在浙江龙泉和湖北、安徽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画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连环画《姆妈》等作品,以石印方式散发于群众之中并发表在武汉《漫画》杂志上。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和复兴美专任教,1940年兼任成都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参加中国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其间创作了曾在成都引起轰动的雕塑《汪精卫与陈璧君》跪像,以及反映战地服务队生活的报道《二十五个中间的一个》和连环画《民族战士》等。1940年由重庆赴延安前,将自选的百余幅战地速写交友人拟转往香港出版,不幸在太平洋战争中散失。
  1940年12月,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期间创作了毛泽东像、斯大林像、鲁迅像等许多雕塑和速写作品。
  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了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被推为解放区美术的代表作。该作品后被胡宗南军队捣毁。
  1945年抗战结束,参加华北文艺工作团到达张家口,在华北联合大学(后改为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创作张家口解放纪念碑(后因撤离张家口而中止)。1948年春创作《交公粮》、《埋地雷》等年画。土改期间,他向县政府建议,使石家庄毗卢寺及其中的明代壁画等珍贵文物得到保护。同年冬开始创作圆雕《民兵》。

王朝闻
王朝闻
摄影佚名

  1949年初,参加北平艺专的接管工作。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后,任教授兼副教务长。承担全校文艺理论创作方法课和雕塑系的创作课教学。
  1950年,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了毛泽东浮雕像。
  1951年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圆雕《刘胡兰像》。同年兼任《人民美术》主编。
  自1949年春开始,十个月内连续在《文艺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美术评论文章五十二篇,结集为《新艺术创作论》出版,其中有些文章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由于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客观需要和主观上的兴趣,逐渐由雕塑创作转向文艺理论研究。
  195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工作,参与组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1954年调至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编《美术》月刊。并受文化部委托筹组民族美术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
  1953年为《斯大林全集》封面创作斯大林浮雕像。1960年为《列宁选集》封面创作列宁浮雕像。
  从1949年到1966年,十七年期间共出版了六本论文集。继《新艺术创作论》(1950)之后,有《新艺术论集》(1952)、《面向生活》(1954)、《论艺术的技巧》(1956)、《一以当十》(1959)、《喜闻乐见》(1963)、(《隔而不隔》,因文化大革命至1998年才出版)。这些论著在新中国的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五十年代后期,他的文艺评论虽以造型艺术为主,也广泛涉及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他的理论发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在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1961年开始,主编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并多次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演和座谈,着重探讨群众的审美兴趣和需要。此后,对美学理论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
  1974年,由“五七干校”分配到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后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1977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任美术理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0年完成的专著《论风姐》,源于“文化大革命”被迫停笔时期对极“”思潮之下种种形而上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1988年离休后,仍以“夕不甘死”的精神进行研究和写作。在其后20多年中,他的美学思想得以升华,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而注重从审美关系入手,揭示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心态的客观规律。这期间出版的著述有:

一、论文集
  《欣赏、创造与认识》(1978)、《开心钥匙》(1981)、《不到顶点》(1983)、《再再探索》(1983)、《了然于心》(1984)、《审美的敏感》(1986)、《似曾相识》(1987)、《会见自己》(1991)、《东方既白》(1994)、《一身二任》(1998)、《趣与悟谐》(1998)、《书信、题词选》(1998)、《断简残篇》(1998)。

二、专著
  《论风姐》(1980)、《审美谈》(1984)、《审美心态》(1985,获中国图书奖),《雕塑雕塑》(1992)、《〈复活〉的复活》(1993)、《神与物游》(1998)、《吐纳英华》(1998),《石道因缘》(2001)。《王朝闻集》(22卷,1998,获1999年国家图书奖)。

三、选编著作
  《王朝闻文艺论集》(全三集)(1979)、《黄山石》(1981)、《适应与征服》(1983)、《麦尼埃的雕塑》(1985)、《王朝闻曲艺论文选》(1986)、《论戏剧》(1987)、《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1991)、《美术谈》(1991)、《我的游踪》(1992)、《雕塑美》(1994)、《从心上来》(1998)。

四、主编著作
  《美学概论》(1981年,至今已印行29次);《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卷,1993,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美术史》(12卷,1998);《八大山人全集》(5卷,2000,获2001年国家图书奖)。

王朝闻95寿辰照
王朝闻95寿辰照
地点:北京市
时间:2004-4-18
摄影佚名

  王朝闻是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实践者。他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的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圆雕《民兵》等作品,都属于新中国美术的代表作。2001年,王朝闻获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颁发的的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2002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一届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王朝闻是熟谙实践的美学家。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通过数十部近千万言的著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美学既是艺术家的美学,也是哲学家的美学,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他一生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关注艺术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他十分注重美育教育,为提高文艺工作者和群众的审美素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他对川剧的编剧、表演,也有独到的见解。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王朝闻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11-11日23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2004-8-9日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的《忆毛星》一文是其一生写的最后一篇文章。
  夫人:解驭珍“朝翰闻道,载德以归”,这是书法家欧阳中石为纪念王朝闻先生书写的挽联。2004-11-23日上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领导、首都各界人士以及王朝闻先生家属亲友共数百人在八宝山参加了王朝闻遗体告别仪式。
  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李鹏、尉健行、李岚清、唐家璇、陈至立、孙家正、李从军等领导,中组部、中宣部、文化部以及中宣部文艺局等单位,以及社会各界送来花圈,表示哀悼。
  上午9点半,离告别仪式还有半个多小时,八宝山第一纪念室门前已经聚集了很多胸前佩戴白花的来宾,既有许多平常难得一见的老艺术家,也有很多学生模样的年轻人。
  “王老在政治上保护了我,业务上培养了我,工作中重用了我。”美术理论家、《美术》杂志原副主编华夏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了王朝闻先生对自己的帮助。他告诉记者:“王朝闻先生主编《美术》杂志,第二年就把我从武汉调来,让我承担编辑部主任一职,具体负责编辑业务工作。工作中,他敏锐而果断,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文艺方向。”在华夏眼里,王朝闻是一个智慧而勤奋的学者,他对于很多艺术现象的研究都很独到,研究艺术理论没有时间限制,研究已经完全融入他的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把王老往批判台上拖,他却一直回头看,研究起了脚印在地上所留下的轨迹;上厕所时,他又会对墙上斑驳的水渍感兴趣……
  对此,美术理论家邓福星深有同感。作为王朝闻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邓福星告诉记者,自己曾协助老师从1983年开始编撰《中国美术史》,这一编,就是17年,和老师可以说是情同父子。他回忆说:“王老指导学生,注重让学生掌握方法,看重学生的独创性,讲求‘和而不同’。他的文章非常通俗、平易,不仅是给学者看的,大众都可以读懂。
  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王朝闻在生活中则是非常平易近人的,用华夏的话说,就是“人情味儿很浓”。他颇为动情地告诉记者:“我爱人曾被错划为‘右派’,那段日子,我非常痛苦,王老就放我两个月假,让我去杭州散心。这和当时许多人的做法是有天壤之别的。他和青年人也非常合得来,常和我们编辑部一个姓方的小伙子‘摆龙门阵’。

相关标签姓|美学家|雕塑家|教育家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