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W • 王华德 2004-10-7 | 人物 | |||||||
王华德 Wang Huade (1922-2-21~2008-11-4) ⊙林芷/文 属狗,成都市人。民盟盟员,中共党员。14岁拜周青云为师,学四川清音和琵琶伴奏,以后相继同李月秋、黄德君、李德才、曾炳昆等同台演出。其古琴曲《醉渔唱晚》《流水》《忆故人》《水仙操》等被瑞典、新加坡、日本、西班牙和法国巴黎电视台等录音、录像;1991年,由香港雨果公司录制的CD《蜀中琴韵》在全球发行,其弹奏的《高山》《流水》《忆故人》《醉渔唱晚》《猿鹤双清》《广陵散》《佩兰》《普安咒》《潇湘夜雨》《洞庭秋思》《水仙操》等曲目屡获赞誉。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锦江”琴社副社长。 2004年清明节,中断11年的都江堰放水节在离堆公园后门溢洪道口举行,82岁的王华德先生鹤发童颜,用千年古琴弹奏的千年古曲《流水》,将千年古堰的放水盛会推向高潮。上万游客和当地居民目睹了这一盛况。2004年盛夏,央视来成都拍摄都江堰,王华德先生在鱼嘴前再抚《流水》,老先生坐在七弦琴前,身旁是波涌浪滚的激流,耳畔有空明清亮的水声,岷江碧波撞击鱼嘴的飞珠溅玉之态,与《流水》的奔腾激越之势,汇成奇妙的乐章。2004-9-26日在青城山五洞天前,王华德一曲《流水》迎接金庸。 到达五洞天的门前,一位须眉飞雪的老者端坐在路旁,面前放着一面古琴,身边一炷香袅袅生烟。《高山流水》的悠悠琴声从老者指尖缓缓流出,穿过山林溪涧。金庸走上前来双手合十,感谢这个意外的惊喜。王华德,现年82岁,有四川琴王之称。王老对金庸说:“这个机会千载难逢,‘高山流水’送给知音啊。”据站在王老身后、且后来一直搀扶着他的女人『编者注:据说,此人姓丁,蓬溪人,50多岁,已结婚。』讲,弹奏的这把古琴可是唐代开元13年制造的哦! 地点:五洞天·青城山景区·青城山镇·都江堰市·成都市 时间:2004-9-26 14:18:52 蜀派古琴自清代以来名家辈出。先后师从易上达、龙琴舫、侯卓吾、查阜西、俞绍泽等古琴大家的王华德,博采众长,他演奏的《流水》气韵生动,“时而万马奔腾,时而小流涓涓,水声琴韵之融,堪称蜀派《流水》之楷模”。 缘起 遍访名家渐入佳境 2004年82岁的王华德这样归纳自己的一生:“苦难的童年,打难仗的青年,成熟的中年,幸福的晚年。”“打难仗”是老成都人的用语,形容底层社会的人为谋生东奔西跑颠沛流离的生活。王华德少年学艺,青年时代为生计四处漂泊,“遭遇”古琴,成为他一生最幸福、最值得言说的事。 8岁时,他偶然听到一位道人弹琴,第一次领略到古琴难以形容的超然幽渺之美。 1946年,生活稍稍安顿后,王华德拜著名古琴家(也是名中医)易上达为师,开始与古琴的不解之缘。 四川自来是文华荟萃之地,绵阳出土的汉代抚琴陶俑足见当时琴文化的普及。蜀派琴曲虽不乏轻微淡远的风格,但蜀山多危石急水,表现于琴乐,则唐代就有“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的评语。蜀派古琴在清代末以来大家辈出,如张孔山、杨紫东、李子昭、侯卓吾(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任古琴教授)、龙琴舫、俞绍泽等,各秉天赋,琴风各异,或古拙、或清丽、或豪放、或细腻,在全国影响深远。 王华德不放弃任何机会遍访名家,师从易上达先生后,又拜龙琴舫、侯卓吾、查阜西、俞绍泽等大家为师,琴艺渐入佳境,在博采众长之后,形成自己跌宕有致、流丽畅达的风格。《流水》之外,他的《醉渔唱晚》《水仙操》《潇湘夜雨》等都深得听众喜爱。 师法自然是王华德的另一用功之道。为了更得心应手地表现蜀派代表琴曲《流水》,他早年经常到都江堰岷江边观赏惊涛拍岸的磅礴之势,领略水声的清越爽利之美,难怪他的一曲《流水》,气韵生动,被行家形容为“时而万马奔腾,时而小流涓涓,水声琴韵之融,堪称蜀派《流水》之楷模”。 恩师 一代大家查阜西 1954年,王华德随川剧团从朝鲜慰问演出回国,在北京有幸成为查先生的学生,使他的琴艺更上台阶。而查先生的艺德、品格和为人处世的雍容大气,更令他获益匪浅。查先生既是声名卓著的古琴大家,也是备受尊敬的爱国人士,1949年7月,他从北京到香港,积极参与、组织旧中国“中央航空公司”飞行员和工作人员起义,并于当年11月随同起义的飞机飞回北京,为新中国作出突出的贡献。 说到与查阜西先生的相识,还有一段故事。 初到北京时,人生地不熟,王华德在街头漫步,想找一位老师授琴。一天,他在街头看到一纸广告:“李铁拐胡同23号教授古琴、琵琶。老师白三立”,他急匆匆赶去,如数缴清学费,学了起来。很巧,中央音乐学院来川剧团住所录音的王迪见王华德有古琴,就说,今晚我们正好有个雅集,你也来玩玩吧。王华德兴致勃勃地去了,果然是以琴会友,白老师也在那里忙着掺茶倒水。查老听了王华德的演奏后说,他(白老师)怎么能教你呢?到我这里来。 能成为查阜西的学生,这可是喜出望外之事。王华德的琴艺,也从此步入更高境界。据查阜西先生回忆,授课之初,他先让王华德“奏《陋室铭》《醉渔》《普庵》三曲,技中平,但颇虚心请益,故授以梅庵之《关山月》,三日而毕,已能取节奏……”(《查阜西琴学文萃》) 查老曾经于1930年代到过成都,与成都一批古琴演奏家相与甚欢,此时便关心地问起那些老朋友的近况。王华德只得据实告诉他,龙琴舫以往以授琴为生,土改后划为贫农,已分得土地,由其妻躬耕度日;另一位古琴演奏家裴铁侠境遇很差──他因解放前当过国民党专员,土改时成分又被划分为大地主,在当时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愁虑惊惧,度日如年。裴有一把大雷琴,妻子当年的陪嫁里有一把小雷琴(均为唐代著名琴家雷威家族所制,乃传世精品),他们于绝望中先将大小雷琴毁掉,又双双服安眠药自尽。 时为北京琴社副社长的查老得知这些情况后,痛惜不已,非常着急,他与北京琴社社长(也是溥仪的哥哥)溥雪斋联名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批示妥善解决这批老艺术家的生活问题。王华德至今还记得,当时查老也关切地问他有无工作,收入几何?他说自己拿的是川剧团最高的工资,每月90多元。查老遂点头道:那么,就都拿90元吧。 50年后,想到由于溥雪斋、查阜西先生的古道热肠,龙琴舫等几位成都古琴家得以在毛泽东的关怀下走出生活困境,王华德很为当时自己的“通风报信”之举感到欣慰。 妻子 “锦城歌后”黄德君 如今,成都上了点年纪的曲艺爱好者,不但对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李月秋耳熟能详,提起当年与李月秋同台献艺的黄德君,他们同样赞不绝口。当年,李月秋被誉为“成都周璇”,黄德君则被封为“锦城歌后”,也是一代闻名遐迩的清音大家。黄德君就是王华德的妻子。 李月秋、黄德君与王华德是合作几十年的工作伙伴,李月秋与黄德君又是形影相随的知心姐妹。合作之初,因王华德学的是川东曲子,与李月秋、黄德君的成都清音曲调难以吻合,后王经过学习、磨合,大家从此配合得丝丝入扣。王华德说,车辐先生在《锦城旧事》中描述得活灵活现的那群旧时代民间艺人中,“成都周璇”吴小秋的好朋友──热情、沉稳的清音演员玉君身上,就有黄德君的影子,那个活跃而仗义的琵琶伴奏化德,则是以王华德为原型的。李月秋去世后,王华德曾在《悼念战友月秋同志》的诗中寄寓哀思:“……清风飘兰句,音容留人间。” 当年,观众们既痴迷李月秋、黄德君嗓音的珠圆玉润,又惊讶于王华德的琵琶、二胡跟她们天衣无缝的配合,以至于当王华德偶尔不能为她俩伴奏时,已经习惯了舞台上这种完美组合的观众会感到极度的不适。 李月秋的小调柔媚、婉约、抒情,多表现风花雪月的内容,黄德君则擅长诉说完整故事的大调,她演唱的《法门寺》《思乡》《芦花》《贵妃醉酒》等曲目,令观众如痴如醉。 跟李月秋一样,当时成都各大书场争相重金聘请黄德君去演唱,她每天在各书场间辗转,几乎应接不暇。当年那些曲艺发烧友的热情,毫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他们每天兴致不减地一场场转移,追着听黄德君她们的清音。 华西大学吴先忧教授对黄德君的演唱特别推崇,他曾经为黄德君题写对联:“德美艺精,声似黄钟大吕;君歌我听,韵如流水行云。”横联“曲高和寡”。首字巧妙地嵌入黄德君的名字,而黄德君慷慨高亢的风格和流畅婉转的韵致,也被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来。这副对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掉了,但至今,王华德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他说,吴教授夸赞妻子的话,我怎么可能忘掉? 王华德对妻子黄德君充满怀念之情,妻子2002年去世后,他在《哀祭老伴黄德君》的诗里寄托了绵长的思念──从两人年少初识到妻子弥留之际他与她手牵手难以割舍的每一幕,都似乎记忆犹新。 1938年,他们在少城公园为黄河灾民赈灾义演时认识,年方17的黄德君风姿绰约,令比她小几个月的王华德怦然心动。年少调皮的他还故意将一只黄狗推去惊吓胆怯的黄德君。当时两人都在学艺,此后各自为生活奔波,直到几年后才又相聚。1942年,经历六、七年“单相思”的王华德终于与黄德君订亲并举行婚礼。 以后,他们相濡以沫,携手走过60年漫长人生,“君唱清音我伴琴”,“清音响彻锦官城”。两人既一起领受着观众的衷心喜爱,也一同饱尝过旧社会艺人的酸涩。他们都曾远赴朝鲜前线,在硝烟未散的坑道中为志愿军演出,也在冰天雪地的川藏线上慰问过解放军和藏族同胞……到了晚年,夫妻俩又悉心教学,无论是黄派清音,还是王华德的古琴,都得到各自学生的传承。『编者注:2002-11-6日(农历十月初二),黄德君因病辞世。』 《流水》 千古绝唱蜀中琴韵 痴迷古琴的半个多世纪中,王华德与千古名曲《流水》缘分至深。 古曲《高山流水》反映《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二曲,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清代著名蜀派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许多“滚拂”手法,借以增强水势湍急、波涛汹涌的艺术效果,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或《大流水》。近代著名琴家管平湖演奏录音之《流水》,被美国选辑入太空探测器金唱片中,对宇宙广播。 王华德是张孔山的第四代传人,他弹奏的《流水》,既深具《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特色,又融入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自然界的各种水声被琴声描摹、渲染得淋漓尽致。 2004年清明,都江堰在离堆公园后门溢洪道口举行放水节,上万游客和当地居民目睹了这一中断11年的盛会。82岁的王华德先生鹤发童颜,身着黑、紫相间的缎面外套,弹奏《流水》。千年古堰、千年古曲与千年古琴相得益彰,将放水盛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2004年盛夏,中央电视台来成都拍摄都江堰,栏目编导邀请王华德先生再抚一曲《流水》,王华德建议就在鱼嘴前鼓琴。老先生坐在七弦琴前,身旁是波涌浪滚的激流,耳畔有空明清亮的水声,只见他先凝神屏息,继而猛滚慢拂,须发飘拂。琴声骤起,时急时缓,奔流回环,岷江碧波撞击鱼嘴的飞珠溅玉之态,与《流水》的奔腾激越之势,在背景秀美而凝重的都江堰汇成奇妙的乐章。 摄制组成员和围观者都连声叫好,王华德自己也沉浸在酣畅淋漓的高峰体验中,觉得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再难寻觅。 王华德从古琴中得到“最高级的享受”。他一向觉得,自己同样造诣深厚的琵琶和二胡是用以谋生的,而被他形容为“比音乐还音乐”的古琴则是怡情养性的最佳载体。在他看来,既悦耳又悦心的琴曲能让人超越庸常的现实,到达超凡出尘的境地──仿佛另一个更美妙的“现实”。 从前,著名画家陈子庄先生、赵蕴玉先生尚健在时,与俞绍泽、王华德等古琴家每周有一次雅集,大家或作画或吟诗或鼓琴,其乐融融。赵蕴玉曾不胜陶醉地说,古琴曲比茅台还醇。王华德至今深以为然。 王华德性格豁达乐观,常常编顺口溜以自娱娱人,博得旁人开怀大笑。这是一首他自己颇喜欢的顺口溜:古琴玄妙不晓得/只知抹挑与勾剔/高山流水信手弄/有节拍来无节拍/无法与有法/有法与无法/借问此人在何处/成都有个某大爷。 完全就是一幅怡然自得的自画像。有人说,最后一句的“某大爷”很应该改成“王大爷”,王华德便捻须微笑,他何尝不是这个意思呢?显然,老人在用幽默和一点点矜持代替谦虚。 通讯地址:成都老东城根街八号省曲艺团。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