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W  汪绍良 2003-6-25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汪绍良 Wang Shaoliang (?~) ⊙韩蓁/文


  永丰古镇的老街狭窄而又拥挤,一逢赶场天,那摩肩接踵的人流往往把这条老街挤得水泄不通。为了抢生意拉买主,那些杂七杂八的摊子还直往街心钻。本来就狭小的街道这下就显得更窄了。

制售毛刷·汪绍良/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制售毛刷·汪绍良
地点:永丰村·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5-23 9:37:11

  在这些琳琅满目和高低错落的摊档中,夹杂着一个极不起眼的毛刷摊子。一只脱了漆的旧圆桌上摆放着两排老式毛刷。这种老掉牙的东西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能叫得出它的名字,说得清它的用途。它是由一个长4寸宽2寸的厚竹片钻出几排小孔,再在小孔中穿连上粗糙而略带柔性的棕丝,削减平整,打磨光滑而成的,是五、六十年代家家必备的洗刷工具。后来有了搓衣板,再后来又出现了洗衣机,它的地盘就日渐缩小,直至被赶出统领了数百年的洗刷领地而被人遗忘。想不到在这个古老的乡场上还能遇见这古老的家什。
  摊主也就是制作毛刷的工匠。他坐在摊子后面一边守摊一边制作。坐椅旁边的地上放着一只木质拐杖,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残疾老人。他姓汪,叫汪绍良,已年近古稀,住在离街四、五里外的双河村。他从小就是残废,没有成过家,几十年都是一个人过活。从他记事起,他就与棕丝绳索结下了缘。先是搓拴猪仔的绳索,后来又做棕刷,全凭那双骨节凸露老茧重迭的手养活自己。那些年人年青,生意又好,养活一张嘴还算绰绰有余。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现代化一发展,他那老传统就每况愈下了。
  现在,作为村上的“五保户”,他每年的口粮和每月40元的生活费都由镇政府按时送上,已不需要再为生计而奔波了,然而,他又何以每天要瘸瘸拐拐往返十几里赶这场赶那场而弄得疲惫不堪呢?

制售毛刷·汪绍良/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制售毛刷·汪绍良
地点:永丰村·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5-23 9:37:15

  老人一边熟练地往竹板上穿连棕丝一边笑着对我们说:“一是闲不住,我又不打麻将不喝闲茶;再就是还有人要用它,我丢不下这老手艺。”他目视着自己的作品,苍老而质朴的脸上流露出浅浅的得意。问他每天能卖多少把。老人回说“多时二、三把,少时不开张。”我们按照他提供的数据粗略计算一下,每把毛刷卖1元5至2元,每把利润也只有6角至1元钱,一个月赶20场,每场平均卖两把,每月赚的钱也超不过40元,再除去10元的摊位费,就所剩无几了。幸好老人已被政府“”了起来,不然他可就生活无着了。

制售毛刷·汪绍良/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制售毛刷·汪绍良
地点:永丰村·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5-23 9:38:10

制售毛刷·汪绍良/牟礼镇/邛崃市/雷康 摄
制售毛刷·汪绍良 『上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024x768,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永丰村·牟礼镇·邛崃市·成都
时间2003-05-23 9:38:49

  我们对老人的话深信不疑,也真心希望有人能继续使用老人的手工制品,哪怕一场就那么一把、两把也好啊。

编者按
  本文原标题为:“七旬翁与他的老手艺”。
  本文已在2003-7-4日的《四川日报》第11版发表,《四川日报》原文点击这里
纪实
  1. 2003-05-23日(上):二拍古镇永丰场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相关标签姓|工匠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