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W • 王伟 2003-7-2 | 人物 | |||||||
王伟 Wang Wei (~) ⊙源自: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知名摄影家、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百年兴衰泸州红伞 提起泸州红伞,很多40岁以上的泸州人都会有一种特殊的荣誉感和怀旧心情,在建国前和七十年代以前,泸州红伞就是中外驰名的名牌产品,它的产地就在泸州现在的江阳区分水镇上。 据民间传说:泸州红伞起源很早,太平天国的时候,在乐山大渡河过河的船上,有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人,好像是由大渡河上游下山来的,他长途跋涉,背上背着一把红伞,上面现出“羽翼王府”四个字,伞打开后字就没有了,但在红伞上印有“泸州制”图章。当时在船上有人发现,觉得羽翼王府是“翼王府”三字,疑他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奔告官府,衙役追来捕捉,但此人已杳无踪迹了。这个故事流传民间,说明在清时已早有泸州红伞了。 在民国初年,泸州特产──红纸伞是有名的产品,远销国外及南洋各地,人们都称赞泸州红伞工艺精湛,技术考究,制作精美。 泸州红伞的主要原料竹子,其选竹主要是泸州纳溪一带山区,在分水岭场有一家姓刘名荣盛的专制纸伞,其祖孙三代男女老幼都能制伞。同时分水岭从事手工业的杨丙生,于民国初期迁到大旺场,专做伞胚为主,伞胚、伞骨、伞把,都以楠竹为原料。每把伞36根伞骨,长一尺四寸,中间独立一根伞把。做伞胚的工序是八道工序:齐头、刮青、划扦、上削刀、上槽、检墨、钻眼、穿纤。 制红伞的原料除楠竹外,还要用纸,且多为皮纸,用油有柿油、桐油、晃油,还有用漆,装配组合后,用纸糊满,再用油晃好,晒干,收拢折成图形,然后在伞面涂以红漆,再烘干,才不漏雨,所以人们称呼为大红伞。除分水镇最有名气的刘荣盛和大旺场的杨丙生外,该地居民中有上百的人都从事伞胚的生产,最高年产五十万把。抗美援朝时期,泸州军分区曾下达三十万把红伞的任务支援前线,在大旺场杨丙生的带动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后勤部曾发给奖金二百万元(当时一万元相当于人民币一元)。 随着销路的扩大,分水镇、大旺场的红伞逐渐延伸到泸州城内经营了,四十年代初,张根培经营的泸州“建国印刷社”开创了印刷业带制纸伞的先例,后来发展到制伞和印伞花纸的许多家,泸州红伞产量大增而畅销国内外,远到越南、老挝、缅甸等地,后来联胜印刷制伞社彭福同因为调剂石印闲忙关系,并以花油纸伞销势很旺,又开办了彩色油纸伞厂并定名为“美丽坚”伞厂,据一些老人回忆,泸州花油纸伞厂只有三家,即“美美”、“元元”、“美丽坚”。不久,泸州就成立了伞业同业公会,加入了泸县商会。 但是随着各种工艺布伞的畅销,纸伞行业逐渐衰落,到现在很难看到红伞了,至此,泸州红伞这一特产已成为历史产品了。 编者按 本文已在2003-6-20日的《四川日报》蜀风(10版)发表,《四川日报》原文点击这里。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