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W Previous惟贤法师  法华经说什么(一) 2005-1-18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法华经说什么(一) ⊙惟贤法师/讲述 正根/录入 雷康/编



惟贤法师为弟子们开示/慈云寺/雷康 摄
皈依功德圆满后,我们一一拜谢惟贤法师。然后86岁精神矍铄的惟贤法师为弟子们开示:今天皈依很难得,是个好机缘。作为一个佛弟子,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都是至关重要的
地点慈云寺·南岸区·重庆
时间2006-7-11 18:04


第一章 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讲经缘起
  各位弘扬佛教、护持佛教的发心菩萨、各位同参道友!去年文殊院的文殊阁建成以后,我曾经在这里讲过《般若要义》,时间刚刚过了一年。现在文殊院开展每周的佛法讲座,又约我到文殊院来跟大家结结法缘,讲讲《法华要义》。看到诸位法师为佛教事业的发心,我内心非常高兴。文殊院举办的佛学讲座,突出了佛教的文化性,弘扬了佛法真理,净化人心,稳定社会,为国家安宁和世界和平,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认为,举办这个讲经法会非常必要。因为佛法精深博大,能够指导人们走上光明大道,使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这是现代的哲学名称,我现在借用一下),指导我们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甚至最终获得涅槃解脱的潇洒人生,成就圆成实性的菩提之道。

佛教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做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体现出一定的价值,不能空过一生,不能懵懵懂懂的混过一生,更不能造业作恶过一生。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好的人生观才能创造出有益高效的人生价值,我们的存在才有意义。我打个比喻,曾经有两个要好的朋友在饭店里喝酒,酒过三巡的时候,张三不胜酒力,李四还要继续喝。张三说:“哥们儿,我不行了,你自己喝吧。”李四说:“兄弟,咱哥俩感情如何?感情深,一口吞。再来几杯,醉死算了,反正活着没意思。”张三一寻思,自己虽然有点钱,整日忙忙碌碌,实在活着没名堂,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醉死算了。结果朋友俩经常一起喝闷酒。就这样醉生梦死地度过了好几年,对于工作当然越来越没兴趣,最后两人都酒精中毒,从脂肪肝演变成肝癌,丢下年轻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女,走上了不归路。这个例子便是没有人生观指导生活的下场,醉生梦死地度过了短命的一生,给世上留下的只有遗憾与苦难。如果他们早日学习佛教,情形就会为之一变,因为佛教能够给大家提供健康的人生观。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佛教的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呢?佛陀指示我们,要利用我们有限的生命,转恶成善、转邪成正、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这么四个“”字,就包含了佛教积极利他精神的人生观。

  转恶成善
  转恶成善,就是依我们信仰佛陀的信心、愿心,断灭五逆十恶等三世罪障的现生利益,成就大善根种性。什么是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破坏佛教的团结)。这五种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所以又叫无间业。什么是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等十种不善业。要断除三世罪障,即不仅仅断除现在世的五逆十恶,还要去除过去世、未来世的罪孽。断除恶业,成就善业,即行十善业,可以感得人天果报。
  修善行,我们就要先皈依佛法僧三宝,明白因果道理,勤修五戒十善,这样子可以走上“转恶成善”的道路。严守杀、盗、淫、妄、酒五戒,可以保持人生,不致堕落恶趣。修持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死后可以根据修持的品位上升诸天,享受天道的快乐。当然这是最初阶段的学佛,我们还要更进一步,修习转邪成正。

  转邪成正
  转邪成正,在佛教来讲还是属于人天乘。我们做人,这一生结束以后,要想不再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就不能再造堕三恶道的因。地狱、饿鬼、畜生要感受刀途、火途、血途的苦楚,一生中受尽诸般磨难,是很痛苦的,没得学佛的机会。所以邪知邪见很可怕,不但将失去人身,还要受万劫的苦楚。什么是邪知邪见呢?即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是名邪见。要转邪成正,就要修习八正道,即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名称,是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的二边,趋向中道法门的,即指这个八正道。

  八正道
  (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佛道。
  (二)正思惟,又叫正志、正分别等。分为无欲觉、恚觉及害觉,即我们意业的清净,没有过分的贪求,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心平气和地为人民服务,更没有整人害人之心。
  (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业,有所言说,即与道相应,与善法相应。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业,就是做接近善法的工作。
  (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财物要取之有道。
  (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等。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有的人说我们佛教消极,那他是不知道佛法,愚昧无知的结果。佛陀教导我们要精进地生活,不要懈怠。
  (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八)正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修习初禅乃至四禅。

  转染成净
  佛教的人生观,就是首先要学人天乘的善法,再进一步要修解脱行,也就是转染成净。染就是染污,指我们内心的染污、烦恼无明之法。净,即远离烦恼,清净之义,是法性之法。《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中说,生死之法为不净品,涅槃之法为净品。现在社会上搞环保,为什么搞环保呢?就是近年来,环境污染重──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导致生态不平衡,给地球带来很多的灾害。在佛教来讲,首先污染的是内心的污染,内心污染造成环境污染。假若内心不污染,环境就会干净,生态就可以保持平衡。所以佛法的环保工程是治本,从心理上根治污染。当然,要标本兼治,但首先要治本。内心有污染的众生就是凡夫,没有污染的就是圣人,所以转染成净,就是一条成佛作祖之路。
  由于人们烦恼重、无明重、不信因果、不信三宝,只见眼前(的利益)不见未来、只看到自己这个空间没有看到他人的空间,所以处处损人利己,造成很多不应该的染污现象。所以我们佛教,除了做好人之外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求得三业(身口意)清净。内心不起烦恼污染,口业清净,就是语言干净,身体当然也不会有过激行为,更不用说去害人了。身口意三业清净,才可以得到解脱。这就是佛教的解脱行。宣说这一种解脱行,是佛出世的因缘,它是三乘所共修,也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同修习。要成就佛道,都要走这条必经之道。诸位居士除了做个好人,奉行三皈、五戒、十善之外,要进一步提高,必然要走这条道路,这就是转染成净。

  转识成智
  最后一个是转识成智。普通的俗人,心有分别,认识不清,颠倒重重,既有烦恼障,又有所知障,不能以智慧来观察人生,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所以不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一门心思总想着自己。不能以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不能以他人之乐为自己的乐。因此佛教讲,在修解脱行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发悲悯心、发广大心。广大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此基础上,行动上就修四摄六度。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样的菩萨精神行动,在唯识学上讲就可以转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成四智(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断烦恼障就证得涅槃,断所知障就证得菩提。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转恶成善、转邪成正、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既是我们远大的理想,也是我们学佛的最高目标。这就是佛家的人生观。我们要以这种观察思维来对待人生,珍惜光阴,使人生不虚度,创造人生价值,这样就活得有意义。从这四个“”字来说,我们要走的路很长,也许前方布满了荆棘,但我们不怕重重困难,以坚韧的毅力,迎难而上,以实现我们的最高目标──完成佛道。这是第一点。

佛教的宇宙观
  什么是佛法的宇宙观呢?就是以佛教的观点,对事物的观察,对宇宙森罗万象的观察,要靠智慧,有个正确的观察。这个观察有三点,一是缘起,二是性空,三是中道。佛法主张以慧眼观察一切事物。宇宙森罗万象,包括诸多的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必须以缘起、性空、中道的智慧来观察这个复杂变迁的宇宙,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和现象,如此观察,才是正确的宇宙观。

  什么是缘起
  缘起,指一切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这个道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为佛陀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如阿含经典多处阐明的十二支缘起,谓“无明”为“”的缘,“”为“”的缘,乃至“”为“老死”的缘,“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生死相续的真理,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之理,断除无明,以证涅槃。此缘起之理是佛陀成道之证悟,为佛教阐述宇宙观的基本原理。佛陀对印度诸外道所主张“神我”及诸法具有实在的自性等论点,均予以否定,而称万有(物质界)都是相互依存,非有独立的自性,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建立起佛教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征。
  宇宙间一切法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不管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都脱不了因果规律。时间上很长,空间上很宽,但因果律是超越时间的。要相信因果,不违反困果,以因果律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看看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违反因果律?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世间伦理道德的基础。一切事物离不开因、缘、果,不管你信与不信,万有因果律却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你的相信与否而疏忽行使它的职能。你们大家想嘛,古往今来,这种因果报应的事情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就要深信不疑,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
  报应现前时,不会因你职位的高低、权势的大小而改变,人人平等,正所谓报应丝毫不爽。

  什么是性空
  什么是性空呢?一切缘起法的造作变化,如幻如化。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实体,没有常恒不变的东西,没有青春常在而不变化的东西。一般人追求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把它看得很实在。攀缘追求,贪恋不舍,所以造业无边。
  我们如此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能破除我执、法执,对一切事物可以看淡放下。要“”掉什么?空妄情,空执情。《金刚经》里讲要遣相去执,直察真相,没有这个观察,就处处以我为主体,私心杂念重重,我的这样、我的那样、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钱、我的权位,样样都放不下。放不下的就要害人,害得你为物所累,成了“我的”奴隶,连自己最根本的东西都丢掉了。放得下,看得淡,就可以对事物、对人们、对众生起平等心,既尊重人类,又尊重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因为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应该平等观察,这就可以发大悲心。佛法的“”就是本着万物一体的这个互相依存的精神,空除我执,空除法执,空除贪心。“”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了,或者什么都没有了,连正法之理都放弃了,不是那个意思!什么都没有了不是“”,那是佛教说的“断见”,这是邪见。佛教的空是要明白事物的变迁,事物的朴素依存关系,断除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达到空的境界,就是空去了小我而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去,成为自然的一份子,与自然协调,和合一味。

  什么是中道
  中道,就是看待万物时,一方面不要否定因果现象,因果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也不能执着“实有”,“实有”即对事物的偏执,要空除对“实有”的执着。所以看待人生,看待一切事物,要做到“合二而一”,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心经》里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论人生现象、宇宙现象都是如此,即不落于“常见”,也不落于“断见”。断见,就是否定因果,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比如说人死如灯灭就是一例;常见,就是认为一切常恒不变,“神我”常恒不变,一切山河大地常恒不变。有常见他就有贪心,有执着,他对未来就没有信心,懈怠懒惰,失去了主观能动性。要空除执着,所以亦有亦空,不落入断见也不落于常见,是名“中道”。
  这是佛家的宇宙观。缘起、性空、中道,这个意趣精深博大,超过世间的一般哲学。世间的一般哲学,不论东方的、西方的哲学,那个境界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在世智聪辨上用功。佛法精深博大超越了世间哲学,也超越了世间的科学,希望大家好好学习,能得到最大的受用。

佛教的价值观
  什么叫人生的价值?作为一个人,光阴很短促,在人的一生中,要获得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现在思想行为上。由思想上的认识来指导行为,做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对众生都有意义的事情才叫做有价值。
  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人生,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切:有的人机关用尽,才拼得世间荣华富贵,博得个遗臭万年;有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天下人民谋福利,虽然一生衣禄平平,却留下英名万古,永垂世范;有的人家业兴隆,平步青云,如行云流水,成为历史的过客,转眼即烟消云散;有的人能屈能伸,穷通富贵,只如过眼烟云,虽于民无利,倒图个轻松自在……人生百态,各有千秋,称讥毁誉,虽是身后之事,却看出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中国古代的各个学派在探讨人生理想与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着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等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儒家的提倡轻私利而重仁义,存天理而灭人欲,一生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功成而弗居等价值观;道家更是表现出重视精神而轻物质的价值体系;墨家的价值观主张贵“”,义即是有利于人民的行为……
  那么,佛教的价值观如何呢?我从下面几点来简单说说,提供给大家参考。

  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神圣的使命,在六道轮回中,生命的表演最为精彩,但它会为这些行为付出代价的,就是所谓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自然规律已经为生命的每一次行动客观地打上了标签,尽管这在现象世间来看,可能会出现为富不仁而享乐不尽的事来,但我们不知道它的前生后世的因果报应链,就不好为它做最终的裁判。但我们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有成长的过程,从低等的无知的到较高的生命形态,甚至是完成生命体验的全过程,最终成佛的使命。这种成佛的可能性使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并将尊重转化为戒律,这就是佛教徒的不杀生戒。不杀生戒,即尊重任何一个生命,因为它们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随意作出剥夺一个生命的决定。
  尊重生命,佛教徒认为会引发自尊,并认识到我们自身生命的可贵性。这种可贵,关键在于它本来具有佛性,即每一个生命都有成佛作祖的潜在力量。佛性是平等的,人人本具,这就引发了佛教徒自由平等的理念,及世界和平与宇宙和谐的强烈愿望。于是,佛教成为世界上真正使世界走向和平的宗教,它没有圣战的血腥染污,它没有蔑视人生的粗暴极权,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无私而伟岸的生命尊严。这一切,都是因为佛教徒尊重生命的原故。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中,人道,佛教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只要你成为了人,那就有了希望的光芒。佛经里有六难之说,也就是遇佛世难、闻正法难、生善心难、生中国难、得人身难、具诸根六种稀有难得之事:
  遇佛世难。值遇佛陀出世,听闻佛陀的教法,是非常难的。诸经论中开示说佛之出世,数十亿年才有一次。即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有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有弥勒佛出世。如此,佛陀的出世,颇为稀有难得,而我们的人生也非常难得,所以遇佛出世的事是很难得的。
  闻正法难。上面说遇佛世难,而听闻正法同样的困难。就算佛出世时,能生在这个世界上,仍有八难处不得见闻佛法。这八难处是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即生在佛世的众生中,这八处众生还是听不到佛法的。据《大智度论》卷九载,佛度化舍卫城时,此城曾有九亿民众,仍有三亿人全然不知佛法。所以,在缺少善根因缘的时候,虽值佛出世,也不能蒙其利益。
  生善心难。《三藏法数》中说:“善心难生,谓人生世间,宿习垢重,恶缘易染,而况邪惑蔽心,生诸贪着。若不遇善知识劝教,则终不能发心,修习善行。故云善心难生。”人生在五浊的世间,从内因来说,我们不明了真理,误解佛法,被邪知邪见所惑;从外因上说,我们会常常受到种种恶缘的染污,所谓近墨者黑,可以说想不学坏都比较难。如果不是遇到大善知识,我们是很难生起善心的。什么是善心呢,善心就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有几个时候生起了这十一种善心法。如果你生起善心多,那说明你学习佛法就有了收获。
  生中国难。这个中国,是指佛法兴盛的地方,所以大家不要感到骄傲。生在一个佛法兴盛的地方,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福德资粮具足,常常听闻善知识讲解佛法,并以佛法为准绳,实践佛教的积极人生观。但这不是很容易的事,这要大福报和历劫修行因缘的。
  得人身难。经上有一个龟值浮木的故事,在大海中生活了寿命很长的一只盲龟,它随波逐浪,每隔几分钟就浮出水面来呼吸新鲜空气。在海中的波涛上,有一块破木板随着海水起浮荡漾,在木板的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洞,大概乌龟的头能伸进去。诸位想一下,在诺大的海洋上,这只龟什么时候才能与这块破木板相遇,何况相遇时,乌龟的头刚好从破木板的洞中伸出来。这个比喻说,我们得人身与盲龟值浮木一样地难。
  具诸根难。搞艺术的人总喜欢说,残缺就是美,但我认为这种美只能是一出悲剧。人生也一样,几乎不可能完美无瑕,其它的不说,单说我们的身体,生理上的九大系统,什么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几乎每一个人或这或那都有毛病。有的是天生的毛病,有的是后天所致的毛病,有的是业障病,有的是遗传病等等,反正我们总会有一大堆的毛病缠身。若是小点的病也罢了,如果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毛病,那这一辈子就真的很艰难了,不但自己生活难以料理,还会连累自己的亲人朋友。这就是诸根难具呀。
  上面讲了六难,说明能生为人就是大福报,人,是六道的中心点,人可以上为天,也可以下堕于地狱,人可以成佛,人也可以成魔。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非常特殊,是六道众生的枢纽。大家得人生,生于中国,能听闻佛法,诸根具足,得遇善知识,非常难得。就更要珍惜人生,努力修行。

  成佛是佛教的终极价值观
  佛教认为我们的目的是要成佛的,成佛是我们的必然趋势,是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当然需要我们自己的进一步努力。
  成佛是我们刻苦修行的自然结果,是我们人生福德资粮完全具足的状态,也是人生完全放弃自我,融入到宇宙大我中的实在。成佛不再有烦恼,是潇洒而自在,永恒而幸福快乐,自主而纯洁的生命状态。

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今天开讲《法华经》的要义。
  《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百界千如”,离不开一“”,也就是离不开心灵建设。
  这一点结合起来非常有意义。《法华经》讲后,接着还要讲“华严”、“净土”、“般若”,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善缘,认真学习,学会如何进行心灵建设,能从讲经法会中得到受用,这是我所希望的。
  《法华经》是中国天台宗的主要经典,而这一个天台宗不单只是本宗派而已,它涉及到般若宗(三论宗),涉及华严宗(贤首宗),涉及慈恩宗(法相唯识宗),几个宗派都联系牵涉起来,也就是说诸宗融贯起来了,很重要的!天台宗讲“空、假、中”,离不开般若宗中道思想;讲“一切唯心造”,不能离开华严思想;讲“一念三千”,离不开唯识思想。所以各宗派可以融合,理趣不二,这个很重要。
  所以开讲《法华经》要义,在今天来讲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在正式讲经以前,讲这个缘起。因为时间关系,《法华经》共是7卷28品,比《华严经》少,比一般经卷还多,三天之内比照正文来讲不可能,所以只有讲个大纲,提炼出要义。这个大纲也不按照天台大师的《法华要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的框架来讲,只能点到为止,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大家在法会后,深入经藏。

附一 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道坚法师
  中国佛教能够经得起二千多年的历史考验,并成为中华文明儒释道三大精神主流之一,其因缘虽然众多,诸如佛教文化的精深、中华大地特有的大乘气象以及佛教四众弟子忘我的传教精神等等。所谓不懈的传教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弘法利生事业,这是我们奉行的大乘菩萨道积极利他精神的主要实践项目,其中包括佛教的文化、教育、出版、环保、传播、信息、慈善事业等等。而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是传播佛教、践行佛法、引导正信、树立佛教形象等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历史上受到了中国佛教先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五,一是菩提心理念,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即一个佛教徒的基本任务──力求完善自我人格和心灵的升华,最终成为觉悟宇宙人生的圆满境界;视一切生灵皆我六亲眷属而愿将圆满的佛法教授给他或为他提供学习佛法的方便,不遗余力地传播佛教。而下化众生的种种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
  二是佛教的慈悲度世理念,《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中,慈心观及悲心观,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
  三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轮体空”,即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须。
  四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经论上一般称之为八福田,即造旷路美井、水路桥梁、平治险路、孝事父母、供养沙门、供养病人、救济苦厄、设无遮大会等。对八福田思想进行分析,其大致可分为二,即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
  五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均予我有恩,析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
  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关于福利事业的开展,在《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论说有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令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贤首法藏大师在《梵网戒本疏》中开示佛教福利事业为八福田,即“一造旷路美井,二水路架桥,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危厄,八设无遮大会。”这些都是开展佛教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
  中国佛教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贡献巨大,现根据震华法师的《僧伽护国史》及与佛教慈善事业相关的资料记载,略述几点,求教于方家。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有了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专门用以救济贫穷等。到隋唐时的三阶教,无尽藏的规模空前,影响之甚,令统治阶级眼红到强行没收的程度。然而,慈善基金会的形式却仍然在寺院里保存下来,在宋代为“长生库”,在元代为“解典库”,流传到日本叫“无尽会社”。
  二、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自北魏创“僧祇户”始,至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则天武后长安年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为全国性的佛教慈善组织,影响最为深远)。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组织,悲田院的名称虽有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即有系统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等等。
  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医院──养病坊、疫病坊。南齐时“设六疾馆,以养贫民”,(《南齐书》二十一卷)梁武帝普通二年(521)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梁书》卷三)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河南)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疬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之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养病坊和疫病坊则始自隋唐,还流传到了日本,是成熟的慈善医院形态。
  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佛教的菩萨行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语,所以佛教有大量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善举,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护生止杀,以及对稀有物种的保护。放生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其动机在于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现代佛教的动物保护、生命关怀、动物救助等组织,皆应运而生。二是功德林(即佛教徒的义务植树活动)的种植,仅以《洛阳伽蓝记》的记载,佛教植树造林活动在南北朝时期已初具规模。如景乐寺的桑林,并州(山西)武德寺慧觉法师带领信众种植的枣园,苏州通玄寺慧旻法师植梓树十余万株,泗州(江苏)开元寺为除水害而植松、杉、楠、桧等万余株……
  五、公共设施的建设。《佛说诸德福田经》的七福田,就有六项属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在佛教徒的实际行动中,他们修建塔寺亭台楼阁,公共浴池,造船义渡,修桥补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设公共厕所(古代称为圊园)等常见的公共事业。佛教在历史上作了大量服务人群,造福大众的事,因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爱戴。
  除此之外,佛教尚有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藏经楼)、开设义庄(即免费存放尸骨的地方)、救济贫穷孤独灾难、生活技能培训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
  历史的足迹遍布,当我们走在一段清幽的林间小道,也许这是我们祖师曾经用血和汗彻成的路和功德林;当我们品尝一口甘冽的清泉,也许正是我们祖师曾经为方便行人设置的义井;当我们畅游于祖国大好河山时,也许是我们祖师曾经精心设计的园林美景……
  历史的已经成为历史,我们需要再次创造历史。可以肯定,我们现在有诸如厦门慈善基金会、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河北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等等慈善组织的形成,为社会主义的福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愿大智大悲者及更多的有志之士共同参与到佛教慈善事业中来。
  佛教慈善事业再次像历史一样的兴盛,我将期待着这一天的来临,这是佛教再生的希望。我相信,在诸位佛教徒及有爱心人士的努力下、支持下,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佛教徒的救济;哪里有困苦,哪里就有佛教徒的支援;哪里有心灵的渴求,哪里就有佛教徒的慈悲的声音……
  我希望,我愿意,将我的三业──身口意参与到佛教慈善事业的建设。我更希望更多的佛教徒加入到佛教慈善事业中来,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再创祥和而清净的世界。

附二 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简介
  重庆市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是重庆市佛教协会主办的专业慈善机构,于1993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佛教希望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工程、支持特困病患人群、修建希望小学、赈济灾难和救助孤儿等社会慈善事业,是中国大陆佛教界的早期慈善组织之一。
  慈善功德会收到的每一笔捐款,都全部用于慈善事业,从未运用过善款作为办公等事业性费用。惟贤老法师曾说过:“捐助善款的菩萨们,不管你捐助数目的多少,你的善心将会得到菩萨的加被和佛陀的保佑。我在佛菩萨面前向你们保证,你们捐助的每一分钱善款,我们将为你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让它真正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对于捐助对象,我们首先深入调查,了解救助对象的真实情况,并写出捐款报告,经审批后,善款将由我们老会长,83岁的惟贤法师亲自带队送到求助人的手中,不管是天寒地暑,或路途多么的遥远。
   救助贫困母亲工程,是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的慈善事业之一。它的开创是因为惟贤法师的一次贫困山区考查之行,在一个陡峭的山峦上,我们自费考查团一行正艰难地在羊肠小道上爬行着,忽然被前面一个小山样的移动物体所惊骇,当它靠近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发现,那小山竟是一个中年妇女背着刚刚砍来的薪柴,手里还牵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山坡上的风紧紧地吹,那位瘦弱的母亲,却在顶风而行中更显出刚毅与顽强。山峦,夕阳,斜风,背兜靠在土坎上,涓流的汗,和着甘甜的奶汁,孩子吃的很香。稍息片刻,不经意间讲述着一个伟大而平凡母亲的真实故事:丈夫去年打工,狠心地丢下了孤儿寡母,死在外面。公公婆婆长年卧病在床,全家几口人和几亩薄田,全凭一个妇道人家张罗。说完,抹一把泪,抱着半睡的孩子,背上像山一样的柴,坚强地走了。
  考察回来后,惟贤法师流着泪说:“现在是我们体现菩萨道救苦救难的时候了,救助这些苦难的母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领取微薄补助金的出家师父们慷慨解囊,正在修复重建的重庆各佛教寺院节衣缩食,纷纷捐出净资,终于,救助贫困母亲工程正式启动。
  重庆希望工程自开展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修建了二十三所希望小学,使二万四千多名贫苦师生得到资助:生命垂危的优秀教师杜长江、陆袁平、谭露重返讲台;14岁的山区孩子黄国仙做眼复明手术;13岁的张勇换心脏瓣膜……。
  按照国家规定,此类慈善救济募捐,可以提取百分之十五用作办公经费,但我们希望工程组委会一分钱都没提过,送款下乡的所有费用、连穷孩子给您回信的邮票都是我们自己出钱,国家审计部门结论说:“重庆佛教协会希望工程组委会93年7月成立以来募得捐款已全额捐助希望工程,无余额。由于希望工程有关的费用支出均由委员会成员个人自愿承担,从而保证了筹集资金的专款专用。
  愿更多的善士和朋友参加到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的慈善事业中来!

附三 惟贤法师小传
  惟贤法师,俗名邱兆红,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新林黑堡堰村(徐家湾)人。生于1920年农历5月21日。两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不久又亡,父母早逝,少小失恃,全仗四姐邱兆莲抚养成人。少年惟贤过早地品尝到了人间的苦辛。
  他七岁时开始读私塾,三年便读熟了《四书》、《五经》。十至十二岁在蓬溪县白塔寺出家,拜定光法师为师,深得定光师爱护。出家后仍背着书包念完了小学,写出了《小沙弥的新年》一文载于当时的蓬溪县报上。十三岁至十五岁时,到南充集凤王恩洋先生创办的“龟山佛学院”学习。
  1936年,惟贤法师到重庆缙云山,考入太虚大师创办、法尊法师主持教务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成为汉藏教理院最年轻的一名学生。在汉藏教理院,他由普通班升至专修班,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佛学基础。此时的惟贤,学识精深,才华横溢,诗文并茂,并会藏语英语,他频频在《海潮音》、《佛化》周刊上发表唯识、因明诸多论文,深得太虚大师、法尊大师的喜爱和器重。尤其是太虚大师对惟贤耳提面命,更是给予了他极大的教益。
  1938年,法尊法师为惟贤授沙弥戒,21岁在开县大觉寺依止雪松法师受比丘戒。
  1941年毕业后即开始了他的弘法事业,随雪松法师在开县创办了大觉佛学院,先后任教授、教务主任、副院长等职。同时创办并主编《大雄》月刊,着有《心经讲录》、《唯识纲要》、《因明纲要》、《淡泊诗集》、《大觉诗稿》、《中国佛教青年之前途》等著作和刊于全国佛教报刊杂志上的若干佛教学术论文。
  建国初,法师任重庆能仁寺佛化学校教导主任兼重庆市佛教协会筹备工作组秘书长。1954年蒙冤受屈,在铁窗里度过了二十六年零十个月的漫长岁月,法师靠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和坚定不移的信仰撑过劫难。
  1980年,法师回到重庆慈云寺,领时命、顾大局、理万机,投入到弘法利生的繁忙工作中,先后创办“佛教希望工程”,成立“佛教慈善功德会”,创办“母亲工程”,开办僧伽培训班等。
  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市佛学院院长、重庆慈云寺方丈等职务。如今虽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并且左腿在前年(82岁时)因接电话而不慎摔断(只经过一个半月即得康复),却依旧四处奔波传戒、讲学、弘法、参访,走西北、下江南,登天台、上庐山,赴鸡足、飞灵山,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为佛教人才的培养竭尽全力,为佛教慈善工作的开展四处呼吁。
  惟老还曾参访过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和美国等国家,并深深的感到应学习国外先进的弘法经验,用电脑、网络等先进弘法方式来更好地为众生服务。
  惟老所到之处,作狮子吼,宣妙法音,处处展示着敏捷的才思、严密的逻辑和健康、饱满、与时俱进的精神。其才华横溢不减当年!其广博的悲心可昭日月!法师秉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全身心实践人间佛教精神,到处救苦救难,弘扬正信佛法,使佛法能够为现实人生服务,令人生充满解脱、快乐和幸福!

相关标签姓|属|佛教|僧尼居士|慈云寺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