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W  文翁 2001-7-15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文翁 Wen Weng (生卒年月不详) ⊙雷康/编


  本名文党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任蜀郡守。鉴于蜀郡文风不盛,在成都首创学官,正式建立学校,招收各县子弟入学。同时派遣张权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法令政策,学成回蜀任教师。为了鼓励青年入学,规定入学者可免除徭役,成绩优秀者可以为吏。此后蜀郡文风大盛,“比于齐鲁”。影响所及,巴郡、汉中也先后建立学校,朝廷命令全国仿效。文翁所立学校名“石室”,又名“玉堂”,今成都石室中学,相传即在其旧址。
  秦王朝时,因焚书坑儒,行“挟书律”,禁止私人办学,四川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汉初],废除“挟书律”,文化教育事业逐渐得以变革。
  汉景帝末年,汉王朝任命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姓文名觉,字仲翁,泸江舒县人(今安徽庐县人),自幼好学,精通《春秋》,曾做过郡县官吏,为人任爱。他受命入蜀后,“见蜀地偏僻有蛮夷风”,又“承秦之后,学校夷陵”。为改变蜀地文化落后状况,移风易俗,文翁决心兴办教育。
  文翁首先从郡县小吏中选拔思想较开化而聪敏有才的张宽等十八人,亲自教导,然后送到京师进太学,跟从博士学习,所学科目除儒家经典,还有法律等。几年后,这批学生学成归来,文翁即委任他们担任郡中的高级职务,或任教师,并按次序推荐到朝廷,有的做了刺史,太守。文翁这一举措,为巴蜀地区培养了高水平的治国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
  在文翁的影响下,巴郡、广汉郡也办起了学校,四川的整体文化水平迅速提高,《汉书.文翁传》说:“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四川的文化学术水平竟有同当时我国文化最发达的齐鲁地区相比美的程度。汉武帝高度评价文翁在蜀兴学之举,下令天下的各郡国建立官办学校。这样,我国最早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从文翁石室开始,就逐渐推广到全国。

文翁石室
  成都四中,以前叫石室中学,又称“文翁石室”,是全国第一所地方办的学校。
  公元前141年,[西汉]景帝后元3年,当时的蜀郡太守叫文翁。文翁是安徽庐江人,少好学,通[春秋],经郡县考察、推举,在景帝末年做了蜀郡太守。这位文翁太守,曾凿江口,引水灌溉今新繁一带一千七百顷田地,卓有成绩。但是,文翁最重要的功绩是兴办学校。据《华阳国志》记载:“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作玉室,在城南”。这里,写得很清楚,一是文翁办了一所学校“文学精舍讲堂”;(注:精舍:旧时书斋、学舍,集生徒讲学之所),二是这所学校是石头砌的房子──“石室”。文中还说“一作玉室”。所谓玉室,不过是石头的质料好些而已,比如汉白玉类;三是这所学校的地点“在城南”,也就是现在成都四中的校址。值得注意的是这所学校有几个特点:第一、学生来源是“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下县”,即蜀郡所辖之县,具体地说,就是成都周围这十多个县。选拔到学校读书的标准是“敏有材者”,即是说,是聪明,有才能的人,倒不一定是富豪人家。第二、注重实际锻炼。文翁每次到各县巡视、考察时,“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意思是从学校选一些经书读得好,品行端正的学生同他一道去,叫这些学生宣扬教化,传达命令。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接触社会、锻炼自己的好机会。第三、选送学生去全国最高学府──国子学,去“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国子学在当时京城长安(西安)学生去学两个专业:有的在一些对经书有研究的博士那里继续深造,有的则去学法律。比如,文翁就曾派了张淑等18人去京城学习,这些学生回蜀郡后都担任重要职务,张淑一直作到郡守、刺史。第四、当时著名作家司马相如也曾在这所学校教书。据《蜀志·秦宓传》:文翁遗址(司马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故地理志日:文翁介其教,相如为之师。由于这所学校办得好,许多人“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学校的声誉非常高,影响非常大,蜀地文化发展很快,可以同当时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齐鲁”媲美。

石室中学/雷康 摄
石室中学,以前叫成都四中,又称“文翁石室”,[西汉]景帝后元3年,当时的蜀郡太守叫文翁创办,是全国第一所地方办的学校
地点:文庙前街·青羊区·成都
时间2001-10-6 16:06

  由于蜀郡办了学校,办得好,成绩卓著,后来汉武帝“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书》说,这是“自文翁为之始”。就是说,“文翁石室”是个全国最早的第一所地方办的学校。
  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汉成帝时,蜀郡太守高联(陈留人,在今河南)进一步修葺学校房舍,“又增造二石室”。后来,益州(管巴郡、蜀郡、黔中郡)改这所学校为州办学校,于是蜀郡又在桥南岸建了一所学校,《华阳国志》说这所学校“其道西城故锦官也”。可见,两所学校距离不远,郡立学校约在今倒桑树街附近罢。
  学校到唐以后[五代]时期,后蜀孟昶广政元年(公元938年)在校刻石经,以作为当时国家统一的教科书。宋代复增刻,并立有石经室,共有刻石一千多块。自宋至元、明,毁于兵祸,石刻不知何往。抗占期间,开火巷,拆城墙,在文庙西街上莲池缺口得一残石。这一残石,现存省博物馆。
  清代康熙时,这所学校改为锦江书院。
  清乾隆、嘉庆年间,四川总督蒋攸亲笔为这所学校题辞:“文翁石室”。这一题辞刻为匾额,现挂在成都石室中学图书馆前。
  清代光绪末年,这年学校改为成都府中学堂。
  民国初年改为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简称“联虫
  三十年代,改为省立成都石室中学。
  解放初,改为川西石室中学。
  1953年,改为成都第四中学校。
  1988年,恢复石室中学名称。

  沫若在1957年3月亲笔为学校题楹联一副:


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


横批:“求实务虚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