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W  吴虞 2001-12-26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吴虞 Wu Yu (1872~1949) ⊙雷康/编


  字又陵,属,出生在四川省新繁县龙桥乡『今属成都市的新都区的新繁镇』。1891年入成都尊经书院,戊戌政变后,转学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1905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1910年回国,先后在成都县中学、四川法政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西成报》总编辑、《公论日报》主笔、《四川政治公报》主编等职。1917年后任四川法政专门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等校教师。“五四”运动期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家族制度为专制制度之根据论》、《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吃人与礼教》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21年起,先后受聘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任教。著述有《吴虞文录》、《秋水集》、《吴虞日记》、《吴虞文集》,编有《蜀十五家词》、《国文撰录》、《宋元学案粹语》等。

  近日,四川师范大学校园内塑起了一座孔子雕像,据报载是国内最高的。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四川与孔子相关的另一“之最”。20世纪初,老乡吴虞反孔最激烈,被新文化的领军人物胡适之誉为“四川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文录〉序》)。只所以说他“”,是因那阵子,胡适之一帮搞新文化运动的朋友不过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另一领军人物鲁迅也才三十出头。而吴虞已年过不惑。这“”字是带着敬意的。
  其实,吴虞对旧势力的反抗开始得很早。1892年,20岁的吴虞师从吴之英王闿运的得意弟子)。他“澹于希世,不事科举”,时人戏称其为吴山人。1905年,带着堂弟吴君毅和所教家馆的弟兄三人赴日求学。1907年,从日本回国,继续在成都教书,并在报上发表文章,还一度主编《蜀报》。在课堂上发表反孔,尤其是非孝、非礼的言论,他曾在廖季平主持的国学院教书,廖坐在门外听。课后,廖对吴说:“你有多大本事,敢非孝非礼?”吴回答:“这都是古人早就说过的,又不是我的创见。”廖无言以对。吴虞后来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道家法家均反对旧道德说》等著名文章中,常引道、法诸家之说以反儒,如引老子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提出“然则六亲苟和,孝慈无用”之说,大胆声称:“虽蒙离经叛道之讥,所不恤矣。
  著名川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说,吴虞侧身新文化运动,功在反儒,他反儒的核心,在于非孝”(《为〈吴虞集〉的出版说几句话》)。这和他的家庭生活颇有关系。他与父亲感情早已不睦。1892年,母死,即被父亲赶到新繁乡下,到辛亥年,父子大打出手,涉讼法庭,经年不休。官司虽赢,但吴虞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的叛逆之举,受到卫道名流的攻击,成了“名教罪人”,被逐出四川教育界。但他有学问,尤其对先秦诸子颇有研究,加之在《新青年》等杂志陆续发表文章,已经名动海内。1921年夏,受蔡元培、胡适之邀请,到北京大学任教,历时四年。期间往来较密者有马幼渔、沈伊默、胡适之、钱玄同、周作人,后来还有郁达夫,与李大钊也有接触,并曾签名于李大钊主稿的《非宗教同盟第二次宣言》。吴虞在北大开诸子文及国文二门课,盛名之下,起初听课者甚众。因为他只重校勘注释,对思想学术的分析,发挥较少,后来便不受学生欢迎。加之不免旧文人习气,生活上搞得太荒唐,弄得满城风雨,学生亦加责问,二十年代中期只好打道回川。此后吴虞逐渐沉寂,礼佛日勤,三十年代后出世思想更浓,1940年代后,杜门不闻外事,几乎成了隐士,在四起的流言中抑郁而终。不过,吴虞至死未改反孔非经的初衷。

亲友
  堂弟:吴君毅

相关标签姓|属|教育家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10-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