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X • 夏尚林 2003-6-30 | 人物 | |||||||
夏尚林 Xia Shanglin (1927-4-13~) ⊙一帆/文 有一种胸怀 比天空更辽阔 有一种情感 比大海更深沉 ──题记 孤儿之家 2003年的“七一”前夕,笔者走进了夏尚林位于新津县的普兴镇场上的家。 推开门,是几间年代久远的木屋子,窄小、低矮,摆放的旧桌子、旧椅子、旧书架……无不流露出沧桑,除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辆二手摩托车(夏尚林平时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外,夏家简直找不出什么时代的气息。但就是这个家,从1989年起,先后收养过13名孤儿,他们有的已经长大成人自谋生活了,有的在抚养了一段时间之后被养父母领回了家。目前家里还有6个娃娃。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不幸身世,不是父母双亡无法生存,就是因种种原因家庭无力抚养,但他们都在夏家找到了温暖。最幸福的莫过于张琴和张勇了。他们分别从4岁和8岁来到夏家,现在已长到十一二岁了。夏老为了以后他们能继承夏家的房产,特意将他们改名为夏应琴和夏应虎。 夏尚林夫妇·普兴镇·新津县·成都市> 由于笔者到访时未到放学时间,家里还显得较为冷清。“放了学娃娃们回来就不一样了,简直要把屋顶掀翻,一个要洗澡,其他的就都要闹着洗。”夏尚林老伴陈淑芳慈爱地说。夏家还有一个特殊人物,她就是藏族姑娘茨拉。茨拉是个苦命的女孩,从小死了爹妈,跟着叔父长大,16岁时被人骗到成都,后来被市公安局收容所收容。2001年,夏老到收容所讲课时了解到她的情况,为了让这个女孩彻底忘掉过去,开始全新的生活,夏老把她带回新津县,托人让她在镇上一家美发店当学徒。茨拉目前正与镇上一名青年热恋着,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可能是收养孤儿出了名吧,不时地有人要把孩子送过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乐意把这儿变成‘孤儿之家’。”夏老乐呵呵地说。 武工队员 夏尚林是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在贫苦家庭,曾到药铺当过学徒,在做学徒期间就与地下党有过接触。1948年5月,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8月,地下党成都市委在新津县组建武装工作支部,担任支部书记,组建地下武工队,后兼队长。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武工队组织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他遭到通缉追捕,一直到新津县解放时才与上级党委接上头,但他一直坚持地下斗争。解放后新津武工队扩大到750多人,配合解放军与胡宗南部队作战多次,战功赫赫。解放后,武工队改编为独立营,他任教导员,后调至眉山地委工作。(有关武工队的情况新津县党史资料有记载) 对那段辉煌的历史,夏老仍记忆犹新,每回忆往昔,他总情绪激昂:“我的前半生,可以说都是在血雨腥风中度过的,与敌人暗地里周旋,与敌人真枪实弹地干,在战火的洗礼中我成长起来,奠定了我人生信仰的基石。” 越到老年,夏老对党越是如杜鹃啼血般地忠贞,尽管在“十年动乱”中他遭到了冲击,一直到1983年才平反昭雪,但他对党的感情至始至终没有改变。去年春节,他把“我是共产党员”的对联贴在门楣,为的是接受群众的监督:上联是“为人民终身服务”,下联是“请公众监察言行”,有趣的是,还吸引了外国朋友的眼光,把这幅对联作为当今中国共产党员的言行风采拍摄下来了。今年,他又把“共产党员”贴了上去,上联是“党的宗旨时刻铭记”,下联是“愿为人民服务终身”。 菩萨心肠 采访那天,正赶上夏老为受伤儿童四处筹措的资金被盗,总共900元钱,夏老自己出了300元。如何是好?正当夏老急得团团转时,女儿回来了,二话没说,就把这900元补上了。“我父亲一副菩萨心肠,我们从小就受到感染了。”女儿在新津县的黄渡中学当会计,平时工资也不高,但她掏钱帮“菩萨心肠”的父亲是常有的事。 在普兴乃至全县,夏尚林都是出了名的好人,人们都尊敬地称呼他“夏老”。谁家有什么困难,邻里间有什么纠纷,残疾人要就业,人们就爱想到夏老,这些年来不断有人通过信件或直接到家求助,夏老往往都是有求必应。究竟做了多少好事,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有感于残疾青年就业难的情况,夏老1993年自筹资创办起了金华皮革制品厂和福利社,先后收留了12名残疾青年来厂学技术,残疾青年们在这儿也感到家庭般的温暖,不仅可以免费学到技术,而且得到了生活补贴,夏老还为他们牵线搭桥组建家庭,其中如熊英,曾因肺病咯血,到厂后夏老亲自掏钱为其治好了病,如今她的孩子已经七岁了。 兴乐乡『编者注:现并入花源镇』80多岁的孤寡老人毛婆婆,连续4、5年时间了,夏老每年分几次资助300元钱,长期资助的贫困学生花桥镇的林华、黄渡乡『编者注:现并入方兴镇』的林涛等分别读到了大学、高中及小学;还有临时性资助就更多了:2001年花桥镇的王冬梅,无钱交学费,资助她200元;普兴镇一宋姓妇女找上门说丈夫无钱治病,又资助她100元…… 在捐资助学过程中,夏老感到仅靠自己的力量实在是杯水车薪,于是他萌生了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的构想。在各方的支持下,1999年6月,全省第一家农村社区教育协会──徐祠教育服务协会正式在普兴镇成立,他被选为会长。四川大学的邹文铨副教授闻听此事后,主动找到夏老,激动地连声说:“向你学习”,主动承担起了普兴镇一农户子女的入学费用。 夏老不是富翁,除了退休金,他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两老口每月的2000多元退休金,除用于基本的生活开支及订阅报刊杂志外,就全部用在社会资助上了。夏家平常吃得非常俭省,两老口的衣服更是多年来未置一件。去年,成都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感慨地说:“夏老家的生活还不如一般农民。”但夏老在社会捐助上又是那样慷慨大方。据统计,10多年时间里,夏老前前后后在扶助残疾人就业、支持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等社会公益事业上花了10多万元。 义务教员 花桥镇长寿村村民林水清,曾因事被判刑入狱,党籍也被开除了,人变得非常消沉,夏老在无意中结识了林水清后,一有空就找他谈心,帮助他改正缺点。慢慢地,林水清有了转变,后来,林水清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并帮助抓捕逃犯,重新赢得了党组织的信任,在入党转正的那一天,他泪流满面地说:“不是夏老的关心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目前,林水清还担任了长寿村的支部书记。 1987年,自新津县成立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以来,夏老一直担任常委,并兼任教育局、普兴镇关工委副主任,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心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为了帮助残疾青年或贫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他经常要在有关部门不停奔走,反映情况,争取支持。为了节省钱,不管烈日当头还是寒风吹颈,他都从不坐公交车,而是让孙儿用摩托车驮着在普兴镇与县城之间来回奔波,其执著的精神让常人难以理解。 从1983年开始,许多中小学都请他去做报告,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武警部队也请他前去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教育等的讲座。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作报告近200场,听众达4万多人。为了讲好课,夏老每天要翻阅《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等大量报刊,对有些段落还要背育,这对于一个76岁的老人来说,实属难能可贵。夏老做报告从来一文不收,当有单位要赠送他白糖、罐头等物品时,都被他婉言谢绝。时间一长,夏老又多了个“义务教员”的雅号。 老有所乐 对离休后的生活,夏老有“四不讲”原则:不讲资格老,不讲功劳大,不讲待遇低,不讲组织照顾不够。这“四不讲”倒使他在老年人中显得有些标新立异,夏老自己也说:“我的这几不讲可能有同志要皱眉头,但我认为人退休心不能退休,共产党员的觉悟不能丢。”常言道: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夏老的“乐”就在牢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全身心都奉献给了社会。 夏老在普兴镇街上买了4间铺子,约400m2,买时就说好是给孤儿孤女们的,现在这些铺面由两名残疾青年和两个已收养长大的孩子经营,卖烟酒副食和皮鞋,虽利润不大,倒也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夏老的4个儿女中有2个在农村,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夏老除给孙儿上学时帮补一点学费外,平时从不给什么钱。“我倒不是亲疏不分,关键是看谁更需要帮助。” 夏老平时随时揣本记事本,专门记录需要资助及调解的民事纠纷。他在当地威信极高,不管有多大的事,只要他站出来说两句,矛盾就不知不觉地化解开来…… 从1985年起,夏老曾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2000年还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受到中央关工委的表彰,去年又被评为成都市文明市民,面对荣誉,夏老谦虚地说:“荣誉应该属于党,我只是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 后记 在建党82周年前夕,笔者采访了共产党员夏尚林,尽管人们对他的先进事迹已差不多耳熟能详,但笔者认为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提倡“三讲一树”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夏老的素材应该不断地被挖掘提炼,大力宣传。也许在“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里,夏老是属于“犯傻”的那一类,但他对党、对人民的那份痴情,那份“傻劲”,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也净化了社会,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本页图片由作者:一帆提供 【作者申明】我同意《巴蜀网》发表我的作品,同意《巴蜀网》编辑部向其它媒体推荐我的作品,或向其它媒体颁发转载使用许可。一旦其它媒体决定刊用,请《巴蜀网》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它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