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X  谢无量 2001-7-24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谢无量 Xie Wuliang (1884~1964-12-7) ⊙雷康/编



  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康有为、齐白石、李叔同、林散之、毛泽东、沙孟海、沈尹默、谢无量、吴昌硕、于右任)之一。

谢无量
谢无量
摄影佚名

  名大澄,字仲清,号希范,别号啬庵,属,四川省乐至县北乡金马沟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工书擅诗,长于文学,性洒脱,嗜杯中物,好樗蒲戏,所书楹贴条幅、册页扇箑,多不加盖印章。
  谢无量幼随父迁居安徽芜湖、庐江。他六岁在芜湖“憩园”定居。是年入芜湖私塾,回家父亲亦教其四书和习书法。他九岁能吟诗作文,他不喜八股文,爱读史书,古散文和五七言诗。十岁曾写“咏风筝”诗:

儿童心怀巧,剪纸作飞鸢。
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

看出他对死啃书本的怨气。后又转至池州学堂,十二、三岁,基本读完四书。在芜湖与马一浮同学成为莫逆之交,因马一浮岳父汤寿潜是当时立宪派人物,后来成为辛亥革命领袖之一。汤寿潜谢无量的父亲谢凤岗是挚交,谢无量又拜汤寿潜为师,两家老小均算密友。汤寿潜曾与章太炎组统一党,主张废八股科举考试,名著有《危言》,在老一辈影响下,谢无量马一浮均参加辛亥革命。年青时汤寿潜为谢和马介绍龚自珍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和著作,并劝他们去上海、北京开阔视界,了解社会形势。谢去北京适逢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掳掠,义和团奋起抵抗,慈禧光绪逃往西安以及清官吏见洋人就逃跑等形势,谢触景愤慨,沿途写了一些激昂慷慨的诗歌散文。他在文章中自问:“不了解中国,不学习西方,寸步难行。”他下定决心,天天读书报。他还告诉马一浮,首先应读梁启超的论形势的著作。1901年谢在父亲和汤寿潜鼓励下,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现改名交通大学),同在南洋公学交往较密的同学、老师有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等十余人,经常议论国家大事。公学中文系教授有蔡元培。谢无量是中文系学生,他还选读了英语,师友间互相砥砺切磋,思想随着进步,师友间提出“推翻清室”的主张。又与马一浮、邵濂存、马君武辞学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同在上海创建《翻译社会》,出版“翻译世界”月刊,着重介绍西方民权思想和西方近代文学。因清廷干预南洋公学教学内容,罢课罢教,顿时风起。谢无量也撰文支持学潮,同时谢无量又参加《苏报》、《国民日日报》的编辑工作,义正严词宣传民主革命。《国民日日报》主笔章士钊,发表“哀哉!天国之民”,他激动更大。
  1902年谢无量回四川,与四川学者相玉詹、廖世襄等密谋,发起推翻清廷四川总督赵尔丰的活动。不久,上海的《翻译世界》月刊和《苏报》被迫停刊,谢无量回上海,得到在上海的日本进步人士驹悦(曾任苏报馆长)支持,去日本京都留学。
  1904年9月由日本回国,应安徽公学之聘,作文科教授,他对朋友说:我还肤浅,既当先生,也还要当学生。当时在美国的马一浮寄给他英文本《资本论》上册,他细心阅读。马一浮从美归国,彼此谈论中外民主革命形势,有闲同游镇江焦山、杭州、南京等地,在游金陵北极阁时,即兴赋诗:

男儿未死中原在,极目斜阳只涕零!

  1907年谢无量任北京《京报》编辑,他撰文揭露清廷陆军第三镇统制兼办天津巡警的段芝贵,段以12,000两银子收买歌妓杨翠喜,献给工部尚书戴振,以谋升为黑龙江巡抚。振动了京津两地,群起弹劾,逼得段芝贵和戴振辞官,但《京报》也被迫停刊。谢无量又去任上海中华书局作编审,事态稍平息,谢无量又与在上海的四川进步人士周紫廷等,筹划恢复《蜀学会》,庚即与在京的“四川会馆”联系,1908年谢住北京译学馆,翻译国外进步著作。同年8月谢完成《诗学指南》初稿,在中华书局出版,作为青年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重要读物。
  当时四川同全国一样,宣扬打倒满清、废除科举等行动。宋育仁等提出:学习张之洞在湖北创办新学──首先办废除科举教学后的存古学堂。1919年遂买了成都外南门街杨遇春故第,作存古学堂校址,得到批准。赵学使推荐在京的谢无量任存古学堂监督(即校长),是时谢无量才25岁。谢上任后,设理学、经学、史学、词章;增设地理、算学、医学、英语。存古学堂缺乏图书,又缺资金购书,谢无量与四川总督尹昌衡、四川学使赵启霖协商,将已停办的尊经、锦江两书院的百万卷图书全部由存古学堂接管。尚缺的中外名著,另由存古书局排印,书局地址原在卧龙桥街,后迁青石桥街。学堂聘请名流任教。如曾学传、相赞襄、吴之瑛、罗时宪等。谢无量亲教理学。存古学堂之设立为以后的四川大学奠定了基础。谢无量当时26岁,自知根基尚浅,谦逊地拜吴之瑛为师,谢既是校长又当学生,传为美谈。
  为了扩大这所学府,从各方面培养人才,设立近代学科教学,将四川军政府枢密院的原址扩大为学堂校址,并更名为“四川国学院”,又增加一批学术名流作教师,谢无量恭推吴之瑛为校长,自己作副校长。谢无量更受尊重。校舍仍不足,国学院又迁三圣街,还扩大至大慈寺。课程增加了天文、工程学和地方志等。增加的教学名流有廖平、曾瀛、李尧勋、释园乘等30余人。谢无量为增聘名流,日不暇暖,奔驰半年。存古学堂和国学院为学术界和新文化界培养了众多人才:如郭沫若李劼人周太玄、刘晦愚、王光祈、相子敬、蒙文通等。
  此后,革命形势的发展,谢无量再去京沪,为反对北方军阀混战和上海南京的新文化运动的吸引,参与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的撰稿和编辑。当时有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傅斯年等互相研究写稿,都一致支持孙中山先生的广州革命政府,谢亲去广州拜会孙中山,后又在广州大学任教,与孙中山常往来,中山先生聘谢为北伐大本营的特务秘书,主持文稿工作,并任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又受孙中山委托,到东北及北京、天津与段琪瑞、张作霖、冯玉祥组成“三角联盟”,减少了北方的军阀混战。
  孙中山逝世后,潜心改志,从事教育与学术。1926年应南京东南大学(后名中央大学)之聘,作历史系教授兼主任。教学中介绍和宣传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后因国民党对他教学内容的干预,引起学潮,谢无量也被迫离开东南大学。1928年他又受上海公学之聘,任教授兼文学院长。他主讲西方文化发展及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讲稿已编出版)。
  中日战争爆发后,谢先去广州、香港为抗战募捐,受到杜月笙的监视,得到在法国教学又回国的陈雪湄女士帮助,并在澳门结婚,然后回到重庆。1942年回到家乡四川,1942年得到挚友马一浮之聘,到乐山市的复性书院任教。抗战之际,各地名教授云集四川,在复性书院同时任教的有熊十力、刘百闵、梁漱溟、沈尹默、赵尧生、陈布雷、寿毅等。书院设玄学、儒学、禅学、诗教等课程。谢无量讲禅学和诗歌(讲稿后印成《佛学大纲》)。谢讲课时,欢迎学生中途提问,增强学生记忆和辨析能力。次年谢无量的学生,当时在四川大学教书的蒙文通教授推荐,谢无量任四川大学城内部中文系主任。稍前,谢无量但懋辛之聘,曾任重庆中国公学文学院教授兼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谢无量一生任教了十个大学,在中国文化教育界算是毕生尽瘁。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中国古田制考》、《中国妇女文学史》、《谢无量书法》等。以学者身份终其生。
  谢无量著作等身,以其文史及词章方面的辉煌成就,名重今世。他并不以书家自居,初也不以书家名。那种异于常规的“孩儿体”书法,不太受世人青睐。但有真眼力的人知道,谢无量乃藏龙卧虎,本不是一般俗家俗字所可比肩的。
  于右任先生曾说,谢无量的书法“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余于笔,我自愧弗如。
  沈尹默先生也曾赞曰:“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
  谢无量书法,要说来源,他夫人说是“师法二王,游心篆隶和[南北朝]碑刻”。但我们现在看谢先生的字,是看不出多少前人的影子的。书法到他那个境界,已不再是技巧问题,他已完完全全在写他自己。
  谢无量的字,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已经由绚烂归于平淡;它看上去稚拙,实则博大精深,背后有一般人不易企及的学养支撑着,故与俗书无缘。当然,这种“孩儿体”是学不得的。不下字外工夫,却唯稚拙是求,结果必然堕入魔道。

评论
  书法越来越向着一个非常专业的方向前行发展时,是否也存在“思成为‘哲学’……思却消失了”的问题?历史上的那些被我们尊为“书家”的人们不知有“表现”,也不知有“视觉冲击力”,更不知有“展厅效应”。然而他们的书迹既非不合理法,也非没有意韵。但是,他们确实是在当今的“书法创作”所不曾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来“”和“”的。
  谢无量先生不以书家自称,他是一个学者,他把书法和诗都作为抒写自己胸襟的一种方式。他真正花费在书法上的时间也多是用于读帖,他与鲁迅是同种类型的“书家”,他们的书法好象是不讲求法,而那些耐人回味的东西却自然随意地从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是学养、天分和对书法传神写意的本质特点的超悟成就了他们的书法。观其书作,一眼看不出看其所宗,反复体味中便发现他同时继承了晋帖的气韵生动和[南北朝]碑刻书法的质朴自然,同时也受了些沈曾植书法的影响。他的书法无一字毫宕一笔险怪,出以闲逸,又骨健神清、气宇轩昂。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用这段话来阐释谢无量书法我想也未尝不可,虽然完全从“”的角度来讲,其书作中也存在不少任笔为体的地方,但将他的书作同处处讲究法、笔笔讲究来历的沈尹默、邓散木的作品挂于一处时,还是觉得在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那种对比差距确实是较为明显。
  可能是被当今社会过度提倡效率、讲求功用、注重结果(所有这些必定造成一种短期行为)所涵盖的原因吧,许多学书人不约而同地将“谢书”作为了直接取法的对象,而他们又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是雕琢满纸、意纤笔薄,是乍见动目,再寻索然。失去内涵的形式表现对于真与美是最大的抹杀,“谢书”中所体现的东西确也只能从字外而得。

荣昌折扇
  谢无量曾撰联赞誉荣昌折扇:

海棠香国,新看画栋连云,占尽三巴风月;
蛱蝶名工,制就齐纨指暑,凉生两戒河山。

荣昌折扇由于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故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近几十年,荣昌折扇生产又有长足发展,已有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全棕、檀香、绸面、羽毛、胶质等345个品种;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

相关标签姓|属|书法家|中国大文学史|二十世纪巴蜀学者书家简论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