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X 玄奘法师 • 玄奘顶骨舍利幸存成都缘由 2002-7-17 | 人物 | |||||||
玄奘顶骨舍利幸存成都缘由 ⊙雷康/编 在成都文殊院内,玄奘法师的顶骨,被作为佛门圣物珍藏着。别看它只有一片指甲那么大的灵骨,在这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却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纠葛。曾经也有过关于玄奘法师顶骨的报导文章,但个别之处与事实有出入,故恐以误导误,以失其真,故在此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玄奘本名陈韦,洛州缑氏『今属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人。十三岁就出家为僧。他的二哥陈素,也是一个和尚,法名专捷。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他们兄弟二人一同来成都听道基、宝暹二法师讲经。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他在成都受戒。在这三年研究佛教经典过程中,深感汉文佛经译得不全,决心到天竺『印度』取经。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偷渡间关,秘密出国;由长安出发,经甘肃、越新疆,横断大戈壁沙漠,屡遭危难,卒达印度。当时,朝廷和突厥有边境之难规定私人暂时禁止出境,途中虽不像《西游记》所说的遇到那样多的妖魔鬼怪阻拦,但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若不是有很大勇气和魄力,那是无法克服的。 他为了学习印度文化,在印度住了十四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留学的六年,学习了当时在印度已濒临绝灭的学术巨著《瑜伽师地论》,最后并把这部一百卷的巨著介绍到中国来。玄奘在印度曾辩论战胜了当时九十六家学派的著名论师,博得印度人对他的最高崇敬。印度最大的国王『那时印度分为十八个国家』,摩竭陀国的戒日王,和另外一个国王鸠摩罗王,陪伴着他骑在大象背上,周游全印度,以示光荣。在他经过的地方,妇女们跪在路旁,把头发铺在地上,让他们所骑的大象从上面踩过,表示对他的的崇敬。他回中国时,戒日王派兵护送,把他所取的经卷,驮在象背上运回中国。并派外交使节,到中国来递交国书。唐太宗李世民也派使节到印度回访。贞观十九年(645)由印度经阿富汗、越帕米尔高原,过葱领,经天山南路入新疆以返长安。携归梵文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并将西域诸国之山川风俗及往返行程所历者,撰《西域记》。 直到今天,印度还悬挂玄奘像来纪念他。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至今还是研究印度历史的必读之书。他回国后,唐太宗召见,与谈大悦!太宗见他以一个和尚身份,竟在印度受到这样崇高的礼遇,非常尊敬他,特地为他在长安『今属西安』修建大慈恩寺,让他住在里面,翻译他从印度取回的经典。玄奘先后在长安之弘福、慈恩、西明诸寺及君宜山玉华宫译成佛经七十部,一千三百八十卷。圆寂后,他的遗骨保存在大慈恩寺内,被后人作为珍贵的纪念品珍藏着。 当时的唐高宗得知玄奘法师圆寂,即说:“我失去了国宝”,五日不上朝。后安葬于白鹿苑的浐水之东。越五载,迁葬于樊川平原建塔造寺(即现在西安的兴教寺)。迨唐僖宗广明年间,黄巢据长安,毁寺发塔,玄奘法师灵骨暴露,时有善知识见此,拾其玄奘法师顶骨一份,保存于终南山紫阁寺。 传说[北宋]靖康年间,[金朝]起兵攻打[宋朝],把皇帝徽宗、钦宗父子二人俘虏走了。九皇子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此时,天下大乱,北方人纷纷逃到南方。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金陵长干寺僧可攸,往终南山紫阁寺传得,于是将顶骨请回到期金陵雨花台之天禧寺,后建塔供之,同时,将这一历史经过,用文字刻成碑亦茂于塔中。(注:该寺创建于东吴赤乌年间,明朝改名为报恩寺)。 到了明代,朱元璋得了江山,建都应天府『南京』。将该寺重建后,改名为报恩寺,同时将玄奘灵骨塔在原寺之东,迁至寺之南生建,埋在雨花台的宝塔下面。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洪秀全占据金陵,寺毁塔圮,于是玄奘三藏之灵骨塔埋没地下,则无人知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玄奘灵骨的下落。其后又过了一百多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11月,日本军高森部队,占据南京,高森隆介拟建“稻荷神社”在原来报恩寺的废址上,在平整土地时,发现地宫,清出物品三十余件,其中一件是铜质小盒内装有顶骨一份,大约有十二公分长,八公分宽,不规则锯此形一块,同时也发现石函,从石函上文字记载,知是玄奘灵骨,随即由专人送到日本珍藏。 此信息一传出,当时有人不以为信,认为玄奘是唐朝的高僧,唐朝的京都是在长安,理应在长安附近发现。于是就查阅建康志、金陵府志等各个时期的史志。其志书上明确有记载,文字与出土石函上的文字是一致的,真实不虚。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南京,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愤慨和反对。这时,中国佛教界人士认为,玄奘是中国佛教徒的高僧,要求日本人将玄奘顶骨归还我们中国,于是发起活动,汪伪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不得不派白隆平(四川西充人)到日本去办交涉。白隆平到了日本,谒见日本外相重光葵,申明要取回这个石函。重光葵专横强辩说:“中、日两国本是一家,无分彼此,放在日本和放在中国是一样的,又何必一定要取回去呢?何况日本也是信佛教的国家,这个骨匣我们供养得很好,就不必取回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交涉,乃于1943-2-23日中日双方隆重举行了玄奘法师灵骨移交与奉迎仪式。当时,由日本驻华大使代表日方移交,中国方面当时由(汪精卫政权)外交部长褚民谊代表中方接收。 这时,北方人士闻风兴起,请求分玄奘法师灵骨为造塔供奉。据记载,南京、北平(今北京)、天津、广州各分一份,日本人水野携一份往东京。由北京的巨赞法师迎请了一块到北京建塔供养;广东的虚云老和尚迎请了一块到广东曹溪南华寺建塔供养。当时主持分配灵骨的白隆平,在分配灵骨时留下一份,抗战胜利后,由能海上师迎请一片到成都近慈寺,准备重修彭县『今属彭州市』龙兴寺残存的古塔,把它放在里面供养,但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完成。 解放后,能海上师被中国佛教协会请到北京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副会长,建塔的事也停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政治运动较多,1951年3月间,当时川西行署的副省长张秀熟和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得知近慈寺保存有玄奘顶骨一份,惟恐在运动中遗失,他们研究商量以后,采取保护措施,派当时文化局林延年和刘成碧两位同志带上公函去近慈寺,将玄奘顶骨取走,保存于博物馆。 1962年,大慈寺恢复开放,将玄奘灵骨从博物馆取出,保存于大圣慈寺『也因是当时四川省佛教协会的会址』供奉。因玄奘法师十七岁至二十一岁这五年,在成都生活,与参访高僧,学习经典。亦据传说,就是大慈寺受比丘戒。所以,有这一因缘,才将玄奘灵骨保存于大慈寺。当时,能海上师赴京参加佛教代表大会,会中获悉近慈寺老喇嘛病重,即飞回蓉城探望,住三周并举行传法仪式,由永光法师住持近慈寺,玄奘顶骨舍利亦由永光法师负责保管。 1965年,近慈寺被成都继电器厂征用,大慈寺改作他用,于是将大慈寺的僧人和文物以及所有的家具物品全部集中于文殊院,玄奘法师灵骨也就随之迎请到文殊院保存。文化革命开始后,1967年由成都市文化局派来的干部钟鼎文先生拿去妥善保存。1979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宗教政策得到恢复,文殊院恢复开放,又从文化局处取出,保存文殊院,直到现在。 以上介绍的是文殊院玄奘顶骨的由来,下面再谈一下其他各地玄奘灵骨的现况。 天津一份。原保存天津市大悲院。1956年以郭沫若为团长的文化代表团(其中成员有能海上师)访问印度,将天津一份玄奘顶骨送给印度政府,转交给那兰陀寺供奉,以作象征中印人民友好的化身。那兰陀寺是当时印度佛教中心,最高学府所在地,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十七年中最后五年就是住在那兰陀寺。 南京一份。当时一分为二。其一份于1944年在玄武湖边小九华山(古舟覆山)上建功立业塔供养,至今犹在;另一份,原保存于博物馆,改革开放后移于灵骨寺,2000年又从灵谷寺分出二分,一份送给台湾新竹市的玄奘大学保存;一份送给西安大慈恩寺供奉。 北平(现北京)这份。原建塔供奉于北海公园内,解放后因此地改做他用,将玄奘顶骨取出保存于中国佛教协会广济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 广州这份。原保存于广州六榕寺,至今下落不明,可能遗失。 日本这份。原供奉在日本长畸玉县慈寺,后移奉于奈良药师寺。1955年日本人将灵骨分出一份送到台湾,现供奉在台湾日月潭的玄奘寺中。 附件一:出土石函文字 宋代天圣五年石刻文字(在石函之面):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顶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天圣丁卯二月五日,同缘弟子唐文遇,弟文德、文庆、弟子丁洪审、弟子刘文进、弟子张霭” 明代洪武十九年,石刻文字(在石刻之另一面): “奘法师顶骨塔,初在天禧寺之东岗大明洪武十九年受菩萨戒弟子黄福灯,□□□□□普宝迁于寺之南岗三塔之上,是岁丙寅冬十月传教比丘寒守仁谨志” 附件二:唐三藏法师玄奘灵骨隐显转移之迹 玄奘法师,以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五日,示寂于玉华宫(1286年,编者注:原文如此,但我不明白)初塔于湹東,越五载,移塔于兴教寺,是为兴教寺塔(距长安城二十余里)唐僖宗永明年间黄巢陷长安兴教寺塔见发,灵骨暴露及巢既平有善知识迁安于终南山之紫阁寺(李白尝有望终南山紫阁寺诗)宋真宗天圣间,金陵僧可攸由紫阁寺迎灵骨至金陵雨花台、琉璃宝塔于天禧寺(距今九百五六十年前事)明洪武十九年,天下既定奠都金陵朱皇帝报其亲恩,特建大报恩寺于雨花台,建三藏塔于寺中,以天禧寺琉璃塔之奘师灵骨奉安于大正藏塔,按之明万历金陵梵刹志,历大罪可考见,清代咸丰初年,太平军据金陵毁一切佛寺,大报恩寺并三藏塔俱被毁灭无迹,及乱平,雨花台畔只有数椽三藏殿作寺,而三藏塔何在,则无人知之矣。民二十六年倭寇来侵,雨花台下,有金陵制造厂,寇据之。仍为兵械制造厂。三十年入秋而后,寇之管理斯厂者,有高森隆介其人,高森笃信其国之稻荷神,为建稻荷神社于雨花台,掘地为基,因发现废塔之故址爰尽发掘,得石函一,函纵横可一尺五寸,函边有石刻二,其一,宋天禧寺建琉璃塔时比丘可攸记,由终南山紫阁寺奉迎奘师灵骨而建塔于此之记事也。其二,则明洪武十九年,大报恩寺成,由天禧琉璃塔而奉安灵骨于三藏塔之记事也,(此石之拓本二纸,嘗保藏之,今在北平某书夹中)函中藏灵骨焉。高森隆介既发现此石函,因考见明万历金陵梵刹志宋咸淳建业志,书之是唐三藏法师玄奘灵骨,真实不虚,于是欲举以往日本,为建塔以弘毅扬圣教,且夸耀其发现之功德。三十一年春,平在北平,初闻奘师灵骨发现于南京也。则大不置信,以为奘师灵骨,自应在长安兴教寺塔,无在南京发现之理,适案头有明万历金陵梵刹志,获读大报恩寺三藏塔记,始审知奘师灵骨固有由终南山紫阁寺南迁于雨花台一段史实,又到南京摩摩三藏灵骨石函上之刻文而观附随灵骨之一切藏铭,进而读慈恩三藏法师传、唐太宗文皇帝所制圣教序,于是感叹玄奘大师,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重,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之功德,为莫可比,今者灵骨出现于世,我生何幸置之,使果如日人之愿,悉举以往日本,则中国遂失奘师之灵骨矣,震旦苍生,何所感动,而深识玄奘法师也哉,爰建议,愿为四众分诸灵骨,在北平为建塔,以弘扬圣教。北平四众莫不待望特以为不可能耳。经营久之,因缘成熟,以三十一年十二月,与五台广济茅蓬住持寿冶法师到南京,受分灵骨三粒(每粒大可指许),以三十二年一月六日飞至北平,四众皆大欢喜。爰有刘击成居士,合四众之力,为奘师建塔于北海北岸,九龙壁,观音殿之故基,以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正午塔落成合尖。其时适值日本天皇广播投降也(谓建塔灵微,此为最大)。 颀所分得奘师灵骨三粒,其一粒藏入九龙壁新塔地下,一粒经斩云鹏为天津四众请去,又其一粒,妈以归近慈寺能海老法师者(一九五一年三月间由川西文教厅取去)其余骨粉尚留北平广济寺中供养,其或隐或显,移转分散,若或使之,而其所在,必大放光明,兴教崇化,苍生罪而还福也。 民国三十八年三月白隆平识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