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Y  杨明曌 2003-12-8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杨明曌 Yang Mingzhao (1909-12-5~2003-12-7) ⊙潘波 安然/文


  属,字韬甫,生于重庆市的大足县。1978年出任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生前为四川大学中文系名誉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明曌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他对中国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先生本人亦被誉为“龙学泰斗”。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国内学者称此书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
  蜚声中外的《文心雕龙》专家杨明曌2003-12-7日在川大家中走完95岁人生。

杨明曌
杨明曌
地点:不详
时间:不详
摄影佚名

  2003-12-7日晚7时,记者来到杨先生位于四川大学的芙蓉楼的家中,这套百余m2的居所十分简朴,先生安详地躺在书房的床上,大女儿杨繤伏在床前轻抚着父亲的额头和银须,深情地呼唤:“老爸,老爸!
  杨先生膝下有两儿两女,除曾获世界乒乓球双打冠军的小女儿杨莹在德国外,其他几个儿女均在成都工作。与先生相濡以沫数十载的妻子仍健在,今年92岁高寿。
  据照顾先生起居的侄孙女介绍,先生最大的爱好是养花,此外,他还爱看球赛,特别是篮球和女子排球。去年4月7日,身体一向健朗的杨先生在客厅写文章写得累了,就起身去阳台浇他精心培养的花草,不小心被绊倒,缝了7针,4月27日中午,他有点站不稳,次日就住进了医院,直到此时,先生才不得不卧床,停下了几十年来没有停过的笔。“早上8点多,我还喂他喝了牛奶,看了一会电视,11点钟家人发现他的脉搏变弱,12点过,先生离开了我们。
  先生最大的心愿是能活到100岁到北京看2008年奥运会。

书房一角 致力《文心雕龙》研究取得划时代成果
  杨明曌1909-12-5日(农历10月23日)生于四川大足县一个儒医之家,1929年考入重庆大学国文系,开始攻读《文心雕龙》。1935年转入四川大学国文系,继续钻研《文心雕龙》。1936年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部,师从著名文学批评史专家郭绍虞,并深入进行《文心雕龙》的研究。1939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中国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1978年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首批博士生导师,生前为四川大学中文系名誉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明曌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及古代文献研究,其研究领域涉及《庄子》、《左传》、《史记》、《汉书》等古代通籍,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杨先生本人亦被誉为“龙学泰斗”。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近60万字的《文心雕龙校注拾遗》。香港《大公报》专文介绍该书,认为这是杨先生继《文心雕龙校注》之后,积40余年功夫而成的硕果,解决了某些千古疑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国内学者称此书为“研究《文心雕龙》的小百科全书”,“誉满中外的洋洋巨著”。
  杨先生曾担任不少学术团体的领导,历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成都市文联主席等职。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先生老当益壮,不仅撰写了《文心雕龙版本经典录》等多篇论文,而且还完成了约82万字的巨著《抱朴子外篇校笺》,被学界誉为“皇皇巨献,真可谓千秋大业,万世宏功!”潘波安然

生活俭朴 一生最大财产是书籍
  “知无涯,学不已”,这是杨先生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这间不足10m2的书房一直被他叫作“学不已斋”。一张床、一张写字台、两个书柜、三把椅子,书房内的陈设十分简单,两把藤椅的竹垫上满是窟隆,写字台前的椅子上,两边的把手已多处斑驳脱落。指着书房里、卧室里、甚至过厅上摆得满满当当的书柜和里面泛黄的典籍,杨繤含泪告诉大家:“爸爸一生最大的财产就是书籍。
  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说,杨先生一生生活节俭,他爱抽烟,但是只抽便宜货,原先抽几毛钱一包的烟,后来抽烟的“档次”上升到了两三元一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操得臭,抽甲秀!”“杨先生生活俭朴,但是每逢哪里受灾需要捐款的时候,捐得最多的总是他!几年前,先生拿出2万元稿费和积蓄,在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建立了古典文学基金,奖励那些在古典文学上有造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严师严父 “挑剔”弟子严教子女
  “先生向来以作风严谨著称。”曹顺庆告诉记者:“先生治学严谨到什么程度呢──写东西时,哪怕错了一个字,他要么把整整一页纸撕掉重写,要么用小刀把错字挖掉,‘补’得好好的。
  先生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他招收研究生特别“挑剔”,宁缺勿滥。从1980年代初至今,他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只有10多个,他与研究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谆谆告诫学生要三勤──勤读书、勤动手、勤用思。
  杨先生的长子杨璞称,父亲对子女管教甚严,“小时候我们做错了事,他就在地上划个圈,让我们站在圆圈里头面壁思过。上小学、初中时,他要求我们每天早上必须写一张毛笔字,还要高声朗诵古诗词,之后才能上学。

意志顽强 不畏病魔研究不止
  1978年和1980年,先生不幸患病,先后动了两次手术,体质日衰,目力锐减。他的儿女们都非常着急,特别是曾获世界乒乓球双打冠军的小女儿杨莹,专程从国家乒乓球队赶回来看望和照顾父亲。家人们都劝他好好休养,但先生并没有被病魔压倒。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跑步,身体慢慢复元,银髯飘飘、红光满面、目光炯炯,好不潇洒!
  先生八十多岁时,仍每天伏案工作至少8小时以上,给博士、硕士生和青年教师作专题讲授,接连两三个小时毫无倦意。

长寿秘诀 心胸开朗性情豁达
  杨先生生前,许多人问及他长寿的秘诀。据了解,杨先生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5点多起床,每天两包烟,一斤肥肉,一年四季喝绿茶。先生常说,长寿之道在于多锻炼,晨起跑步是他每天的必修课,骑自行车也是他的一大爱好。
  先生的另一个长寿秘诀是心胸开朗、性情豁达,“十年内乱”时,先生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百般凌辱和摧残,被分派去扫马路、冲厕所。每天应付了造反派分派的“工作”回家后,先生就把房门紧闭,将过去收集的资料和各种版本翻捡出来,摊在一张大床上,继续进行《文心雕龙校注》的补订工作。先生后来在其自传中说:“‘文化大革命’中一再乔迁,我逆来顺受,得其所哉!心远地偏,正好利用要利用的时间理理旧业,搞搞科研。循序渐进,虽严冬酷暑,从未间断。

  大足中学是杨明曌先生的母校。据悉,大足中学投资150万元在先生读书旧址建成了两层楼的“杨明曌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1,000m2,按先生生前的书房“学不已斋”进行复建,杨先生捐赠的藏书和手稿都将放在这里。另外,大足中学还在校内塑了一座3米高的杨明曌大理石塑像,以激励大足学子向杨明曌先生学习。
  2005-6-15日下午3点,杨明曌先生骨灰安葬在位于大足北山石刻公园里的墓地里。

相关标签姓|属|文学家|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