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物 | ![]() | ||||||
《杨尚昆回忆录》 杨尚昆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杨闇公之弟,属羊,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编者注:而非农历五月,详见《杨尚昆回忆录》的“第一章 潼南双江镇”』生于四川潼南『今重庆市的潼南县』的双江镇人,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入上海大学学习,从事学生运动,年底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3年1月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共中央局党校副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军团政治委员。1934年被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长征初期,与军团长彭德怀指挥三军团,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在血战湘江中,于界首阻击敌军,掩护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渡江。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主张。随后与彭德怀率部北渡赤水,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协同第一军团歼灭吴奇伟纵队,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第一方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合后,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拥护中央北上抗日战略方针,随右路军北上。9月任陕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 ![]() 到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直罗镇战斗。1936年2月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东征和山城堡战斗。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次年11月任书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加强党的建设,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同时创办中共北方局党校,培养军政干部。协助朱德、彭德怀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的“扫荡”、“清剿”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 前排左起:李伯钊、谢觉哉,中排左起:邓小平、林彪,后排左起:杨尚昆、XXX『编者注:请知者告知』合影留念 地点:延安·陕西省 时间:1938-10月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期间 摄影:佚名,雷康收藏并翻拍 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47年春,兼任中央警卫司令员,组织中央和军委机关安全撤离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与书记叶剑英统筹后方工作。1948年3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后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诬陷迫害。 1978年起,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广州市委第一书记等职。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第二年9月任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8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协助军委主席邓小平,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新问题。领导改革军队体制和干部制度,调整配备领导班子;加强院校建设,加速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和健全军队建设的各项根本制度。强调加强军事训练和军事科学研究,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后勤建设,提高部队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作了深入探索,促使军队在精兵合成、提高战斗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他是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79年增补),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89年11月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后,他协助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92年10月和1993年3月,杨尚昆先后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和国家主席的领导岗位完全退下来,直至逝世。 ![]() 从杨尚昆雕像的后面,用他的视野看去,北方的风云,脚下的山川,四季的良田,寄望的后人……还会看到象征这位国家元首献身革命的四段光辉历程的四根风帆柱牌坊 地点:杨尚昆陵园·梓潼镇·潼南县·重庆市 时间:2002-9-21 16:07:24 时间:雷强
| ||||||||
|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