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Y  虞集 2004-11-30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虞集 Yu Ji (1272~1348) ⊙雷康/编


  元代文学家。字伯生,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宋丞相虞允文的五世孙,其父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
虞集  虞集生于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三岁开始读书。由于当时南宋垂亡,虞集全家流离于兵荒马乱之中,无法携带书籍,其母杨氏乃对儿子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氏父子诗文。虞集从小聪慧,闻辄成诵。后来流落到长沙,才得到刻本书。此时,虞集已经尽读经书,通晓其义。家庭教育使虞集的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的编写工作。因虞集曾草诏说顺帝非明宗子,所以顺帝即位后,他就谢病回乡。
  宋亡元立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上教书,大德初年开始进京,被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继任国子助教。任教时,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各路学生风云而至,登门求教。
  元仁宗时,虞集任集贤修撰,极力主张选用深明经学和德行正派者为学官,以培养管理人材。他认为当时的学官,都是论资排辈,强加于诸生之上,有名无实,对学校有害无益。
  他论荐的人材,必先重见识。自己看不中的人,也决不因为众人称道而随声附和,以沽名钓誉。评议文章,决不欣赏那些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至于那些虚伪的奸滑之徒,文章虽妙,也不赞赏。他的这些主张,很被仁宗所器重。
  定泰之初,虞集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曾经建议以京东沿海土地听民开垦,筑堤以捍海潮。并提出:一年、两年不征翕租税,三年后看收成如何而定额征收。五年有积蓄后再任命官职,十年佩之符印,可以下传子孙。这样,即可以使东南数万民间武装,内卫京师,外御岛夷;又能发展东南沿海农业生产并保证航运正常运行,以缓和民力。虞集的这些主张虽然当时没有实行,但是后来设立海口万户计,即是采纳其说。
  文宗即位,命虞集任奎章阁待书学士。其时,文宗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仿效“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同任总裁。过了一段时间,赵世延离任,由虞集独自专领其事。虞集呕心沥血,披阅两载,全书编篡成功,共八百套。
  虞集早年斗室攻读,书“邵尧夫诗”,将书室题为“邵庵”,被人尊称为邵庵先生。虞集学问博洽,并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心解神契。当时江西先贤甚众,后生晚进者很少了解他们。虞集效法太原元好问《中州集》的风格,另作别集《南州集》以表彰诸位先贤。但是,由于病目,终于未能遂愿。平生著作万篇,稿存仅十二、三。所作散文颂扬皇室,推崇儒术,并要求进一步倡导理学。虞集能文善诗,诗文在当时号为大家。著有《道园学古录》等。
  虞集晚年告病回江西,于至正八年(公元1348)五月病卒,享年七十七岁。官自将仕郎,十二转为通奉大夫,赠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封仁寿郡公,谥文靖。虞集生长于乱世,显赫于盛世。在教学、理学和治世等各方面的不少见解,为我们留下难得的借鉴。

  虞集与杨载(1271~1323,字仲弘,浦城人,后迁居杭州。先以布衣应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后于恢复科举时,登进士第,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有《杨仲弘集》)、范梈(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人。出身贫寒,以荐举为翰林院编修,后任福建闽海道知事。有《范德机诗》)、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富州人)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虞集说:“仲宏(杨载)诗如百战健儿,德机(范梈)诗如唐临晋帖,曼硕(揭傒斯)诗如美女簪花(一作:三日新妇)”,而他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据说揭傒斯听到这种评论,颇不高兴,因为揭的诗写得是相当典重的。虞集诗歌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他在《挽文丞相》一诗中,对宁死不屈的南宋忠臣文天祥充满了哀悼,以至有人这样说:“读此诗而不泣下者几希!”文字亦流畅宛转。另有《从兄德观父与集同出荥州府君,宋亡隐居不仕而殁,集来吴门省墓,从外亲临邛韩氏得兄遗迹有说:“我因国破家何在,居为唇亡齿亦寒”,不知为谁作也?抚诵不觉流涕,因足成一章,并发其幽潜之意云》一诗,也流露同样思想感情。在《赵千里小景》诗中,他说“残云野水三百年”,也有凭吊宋亡的意思。虞集生二岁而宋亡,但由于元代民族关系紧张,以至在作品中表露出民族意识。
  虞集有些诗还写及了民生疾苦,如《次韵陈溪山□履》、《杞菊轩》等。此外,他对元统治者推行的民族仇杀政策,颇表不满。他更多的诗是赠答应酬、内容空泛的作品。虞集生长在社会和平安定时期,他的诗词一般都写得清和淡远。一派承平气象,如《无题》诗表现一种朦胧的境界,《闻机杼》则呈现雅淡的画面,《腊日偶题》、《听雨》、《宫词》等给人一种安祥幽静印象。虞集的诗风格严峻,声律圆熟。
  虞集的词作今存20几首,大都叙述个人闲愁情思,缺乏社会生活内容,景物描写亦平平无特色,惟〔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引人注目,其中有句说:“杏花春雨在江南”,勾画江南景物,令人神往。杏花春雨本用陆游诗意而加以翻新。据说和他同时的诗人陈旅、张起岩都很欣赏这首词,而当时机坊还把它织在罗贴上,作为艺术品供人赏玩。
  虞集的散文多数为官场应酬文字,颂扬权贵,倡导理学。当时宗庙朝廷的典册,公侯大夫的碑铭,多由他撰写。但也有一些书信传记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陈□小传》写宋代进士陈□守常州以身殉城的事迹,褒扬其忠义。又如《答刘桂隐书》对刘氏不出仕,十分称赏,赞扬刘“霜降冰涸而松柏后凋,沙砾汰除而黄金独耀”。这里对忠于赵宋王朝的人物的歌颂和他在诗歌中流露的民族意识是相通的。
  虞集还有一些散文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社会人情物理的深刻体会。《海樵说》着重阐明“大烹以养贤,推之使天下皆得其养”的道理,《医说赐易晋》强调医生应有仁爱的心肠,等等。著有《道园学古录》50卷。

游龙井诗
  虞集是元代延,至顺间(公元1314~1333年)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描写江南美景的名句“杏茶春雨江南”,就出于他的手笔。虞集的诗文和生平活动中与茶有关联的虽不多,但他一首游龙井诗,却是赞颂龙井茶的奠基之作,在我国名茶史上值得记上一笔。《次邓文原游龙井》全文如下:

杖藜入南山,却立赏奇秀。
所怀玉局翁,来往絇履旧。
空余松在涧,仍作琴筑奏。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
入门避沾洒,脱屐乱苔甃。
阳岗扣云石,阴房绝遗构。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坐我薝蔔中,余香不闻嗅。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讲堂集群彦,千蹬坐吟究。
浪浪杂飞雨,沉沉度清漏。
令我怀幼学,胡为裹章绶。

  龙井,是杭州西湖的一处山名;山上有一眼泉池和一座寺院,也都以“龙井”名之;这里还产茶,亦称“龙井”。可是在虞集《游龙井》诗之前,有关龙井的文章诗词中还没有提到茶过;在有关杭州产茶的读者多史料中亦未见有龙井产茶的记述。虞集这首诗,不但记述了龙井产茶,而且把龙井茶的采摘时间、品质特点,以及品饮时的情状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杭州产茶,唐代陆羽茶经》只记:“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只载:宝云茶,香林茶和白云茶。虞集是第一个夸赞龙井茶的。虞集《游龙井》诗一出,明清两代俱以龙井茶为绝品,西湖其它诸山所产均不能及。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紧……其地产茶,为南北山绝品……宝云、香林、白云诸茶,皆未若龙泓之清馥隽永也,龙泓今称龙井,因其深也。”由此也可见虞对茶的鉴品之精到在行。龙井茶有今日隆隆声誉,虞集这率先一唱功不可没。

相关标签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