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城山的
道士,著名
古琴大师。
另称张拱山,字合修,号半髯子,浙江人,丰体美髯。学琴于
冯彤云。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在
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后寓居
二王庙。
张孔山在悟道的同时,潜心研究古蜀琴艺术。他曾上溯
岷江,登达源头的弓杠岭,听山水轻咽;登临
青城山,望云海汹涌。最终他将山水林泉,谱入琴曲,创作出了
古琴曲《流水》,成功地攀上了古蜀琴艺术的顶峰。此曲创用了“
大打圆”及大量“
滚沸”与隐伏复调,由于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
滚”、“
沸”指法,以及流水的各种形态,故又称《七十二滚沸流水》,成为蜀派古琴的代表人物。1904年曾在武汉挂牌教琴,弟子甚多。
《流水》中运用的“
七十二滚沸”的技巧,在乐曲的弹奏中可得到全面的展现。悠扬的
古琴声有如巍巍高山、荡荡流水,动人心魂。此曲在1977年在美国被录入镀金唱片,选为全球优秀乐曲之一,由美国“
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携入太空,在茫茫宇宙中寻觅人类的知音,让宇宙倾听到人类心灵与自然的美妙对话。这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殊荣,也是
青城山道教文化培育出的一颗粲然明珠。
张孔山一生作品很多,由他传谱的琴曲还有《高山》、《化蝶》、《孔子读易》、《平沙落雁》、《醉渔唱晚》、《潇湘夜雨》和《渔樵问答》等,皆渗透着道家的旨趣。他在成都与
唐彝铭共同搜集
古琴秘谱,合编为《天闻阁琴谱》共一百四十余曲,为
明代以来琴曲刊本收曲最多者。
古琴大师
张孔山为收集
古琴资料,整理创编增强古曲的表现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为
张孔山修建的纪念馆就建在
二王庙后山门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