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Z Previous赵熙  赵尧生 2006-11-4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赵尧生 ⊙黄永言/文


  我国清末民初之际,以文章、学问、名望著称者,有五老七贤之誉,荣县赵尧生先生,即五老之一,尊为赵尧老。
  先生名熙,字尧生,别号香宋,四川荣县人,生于一八六七年(清同治六年、丁卯) 九月十三日,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在城内桂林街“香宋”住宅病故,享年八十一岁。
  世居县城北五里赵家坝,历代清贫,以耕田织布及挑运煤炭为业,至祖父国璧及父晓楼时,始兼设馆执教,先生少年聪颖,五岁即从父读经书,每及新课,旋即能成诵。
  年十二(一八七九年)已遍及十三经,且大都能背诵讲解,对论语、孟子、诗经尤为熟练,乃习作诗文,着笔简稚精洁,不同凡响。
  年十七(一八八四年)考中秀才,曾承父意设乡垫教书三年。
  二十岁时(一八八七年)罢教去嘉定府九峰书院肄业,更露头角,山长胡旅垣特为嘉许,常以课考优异给奖金,先生即以自给。
  廿四岁〔一八九一年)领乡荐,次年赴北京与会试,中进士弟,赓即赴殿试及弟翰林。时值一八九二年,廿五岁,清光绪十八年壬辰,故先生书画刊刻中有“壬辰翰林”一方。
  选翰林院庶吉士后,留京与乡人刘光第及乔树柑以诗文相征逐,志节相低砺。
  虽股试出于光绪皇帝老师翁同和之门,以无所希冀,从未趋承求助。
  逾半载告假返川省亲,乘暇主攻诗文,任荣县风鸣书院山长。
  一八九四年、廿七岁,再赴京与全官大考,领一等,授翰林院同史馆编修。
  一八九七年、三十岁,迁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
  后来名流江膝、向楚诸人,即当时得意学子。
  一八九九年,再至京供职。迄一九O一年,沪州沈采竺创办“经纬学堂”,先生应聘回川任监督,学生百余人中,即有川中闻人谢诗(字惠生)、曹笃(字叔实)、黄树中(字复生),陶恺及巾国共产党元老吴玉章等人。
  一九O三年、三十六岁,第四次赴京,担任国史馆协修、纂修等职。
  当时以先生一八九二年首次经三峡、天津进京时所作《北游集分诗百三十七首,在京流传渐广,因而诗誉益著;名士梁启超即慕名投挚称弟子,请教诗文,先生循循诱导,为之别改不少。
  一九O六年、三十九岁,奔父丧返棒,守制三年。
  四十二岁再赴京,接任江西近监察御史。
  先生秉性公正,刚直不阿,数行弹幼大僚,尤以盛宣怀借债卖路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肯为民请命,索为士林所推崇。
  一九一一年辛亥、四十四岁,适袁世凯任总现大巨,瓜欲纲罗清廷旧臣,以达成个人野心,数吠人诱致“偕重”之意,先生恶袁所为,断然谢绝:旋与弟子周善培赴口避祸,至冬乃返重庆,广教门徒,讲学济世。
  一九一三年,熊克武、杨庶堪在渝宣布独立讨哀,进攻成都,四川胡景伊报说。熊杨之乱,实赵主谋,衰曾指便加害先生,经久乃得解脱。
  一九一四年,四十七岁时,携眷返荣,遂作见志诗云;“老屋无营四壁斜,苍麟青土夹篱花。从此曹死先人侧,已是山僧未出家。· ”并见先生仕途半生,终是两袖清风,廉洁自持。从此闭门不出。终日读书作文,离意书画,以此自娱。
  一九二一年,五十四岁,虽曾应省长杨庶堪之聘主修“四川省志护,旋因时局不宁,未果其事。
  一九二二年、义重桑梓,乃主任重修荣县志,率门人奥白史(清优贡),曹方汉(清秀才)襄办,历时八年成事。
  一九三O年春,六十四岁将近,因孔子庙故址洒扫会产业,创办文学舍,考录当地及邻区(包括成、渝、嘉、键、筑等地)中,青年力学者约百人,进修古典文学。以三年为“小成”。尽邀县中闻人充任讲师,如虞白史讲文史,黄觉讲文字学兼哲学(佛学),借桂邮讲词赋,刘著存讲子书,曹方汉讲论孟,龙兰三(当时邮局长)教英文,吴国安(荣中教员)教数学。先生自任诗课,亲自选集《唐歌行》 作教本,从富嘉汉至李义山七言名篇,并附苏东坡歌行,共百五十三首,石印成册,传授诸生。凡此,对荣县旧文学风尚,诚裨益匪浅。
  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战起,冯玉祥将军遍厉川中各县,募资助战。时先生目己成疾,淮激于爱国热忱,欣然奋笔亲书拼联多幅,与冯义卖助国。事后语人日:“此书,用手不用目矣。
  一九四六年,七十九岁,欣喜于抗战胜利,曾应亲友之约去成都一游。终以年迈力衰,不胜酬应之苦,逾月便归。此后虽老病集身,初犹坚持读诗书,展字画不椒。久乃意兴率说,长日枯坐,延至一九四八年戌子秋逝世。
  先生治学谨严,一生勤奋律已,自幼至壮、迄老,未稍有怠,终生攻读,作诗文、习书画,孜孜不倦。
  试观一九三O年(民国十九年),庚午秋六十四岁掌文学舍时,趁重旧佳节登高即兴,赋诗中,竞有:刹劳生难号赵闲闲,年比苏公踢更斑,) , “经岁书程不放闲,今朝竹杖泄苔斑。”及“秋晚聊为一响闲,诗如作虎不成斑。”等句,屡有“恒不兀以穷年”之慨。兼之聪颖过人,故生平所作诗词文章,数以千计。
  现流传于世者,以诗而言。则有一八九二年由渝经津赴考,阅三月抵京,途中所作《北游集》诗百三十七首。
  一九O九年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时期,常与京中陈石遗、罗塑公、杨的谷诸诗人醉酷所赋诗词十首,多载于《石遗室诗话》 。余如留渝、沪讲学,游西溜、峨眉、鸟尤、成都等地,叙述沿途山川风物,或即最生情诸诗,及乡居所作杂诗,概收入一九五六年由郭老(沫若)倡印,江庸、尹石公协助校勘,诺翌周善培作序的《香宋诗前集》两册内。
  自一九一五年,乙卯起先生喜作词,两年得三百又三首。
  一九一七年亲友在成都图书馆刻成《香宋词》三卷传世。
  以文而论,先生固骄散俱佳,惟爱作散文,尤喜桐城派古文之作、现存者有:成都草堂寺、乐山鸟尤寺碑文。荣县民间散存蚕桑学堂碑、张虚堂墓志铭、詹长坡先尘神道碑、文学舍书藏记等石碑拓印品,与先大夫袁启,刘大夫(培村)传,为巴县志所撰冉慈、刘鉴、彭瀚章传等廿余篇、及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八年民国年间,先生主修《荣县志》中扼要文诃,大抵乃先生主笔或定稿,故亦可窥其大端。
  诗文以外,对戏曲、书画,造诣亦精。
  一九O二年因观木偶戏“活捉王魁”,嫌焦桂英凶相毕滩,无稍温柔敦厚之致,遂作(情探)川剧一折,继作《誓别》 后《听休》 及《其到》 三折,合为《 焚香记》 全场。词句优美,格调高稚,当时梨园名伶竞相排演,极川剧一时之盛。尤以《情探》一折,描尽女儿之失志钟情,婉转动人,询为戏剧中绝妙好词。所惜后三折与另写之《渔父辞剑》 、《除三害》 等剧本,皆已失传,寻觅无处。
  先生书法,早年重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习苏(东坡)、黄(山谷)、米(蒂)、赵(孟颧)诸家,归里闭门后,转摹此碑,间临欧、褚,前后变化,不类一手,
  一九一七年,五十岁后,乃熔为一体,时人称为“赵派”。以县人临摹者极其普逸,风靡一时,竟有“荣县”之称。及因各方乞求书法者与扫俱增,不暇应拂。
  自一九二一年起,即于西街“方海处”裱被铺悬挂润格舍售,按纸幅大小及字数多少标价。当时川中军、政、学、商各界乞求者仍争先恐后以至,用是积资不少,先生晚年家财颇裕,借助于书写润笔,实惠颇多。
  画事始于一九一八年,初法倪云林笔意,以简妙取神,特显透力。色则丹青,形则山水,偶及人物佛像。翎毛老鹰等小品。此类画卷,既不入润格,又不以应征,概系自娱之作。常以赠送亲友,及留与家人存念,以故外间流传者甚少,世人对此特为珍视,偶有售者,义价特别高昂。
  先生集毕生精力于学求诗文,读经、史、子、集殆逸。其方略,先通读以观其全,再精读以明其要,讲投时恒的举其精辟处,提要钩玄,无稍疏遗,最能引人入胜,注意铭心。
  于经史外,尤喜读庄子、离骚,杜少陵、韩吕黎、苏东坡及厉代名流专集选集。中年喜阅佛书,以探讨哲理。积十余年在荣县故里及渝、沪等地讲学之声誉,博得海内好评。
  谓:五言古诗当以颜、谢入手。尝谓:学诗当从唐代光中心,上详八代以明其源,下迷宋。元、明、清以穷其流。为文学舍所选(清歌行》,石印成册时曾余作序,略云:‘诗之宜以唐人为宗也,凡士类能言之。其立古今而攫专长者,歌行也。五言之美,八代尽之。七言奎唐人始专工,使才尽美少至开元、天宝而大。李,王、商。岑若将日以为事。李、杜尤极其才力。杜之言似东汉,为前所未有,故曰:唐之最盛者歌行。昌黎法杜。元白诸人,各新其体,其尤新者李昌谷,晚唐一代歌行,皆昌谷体也。既明示学诗之原期,又指人以方向,讲授唐诗,则分为四期,初唐诗人沿齐梁绮艳之后,多囿于风气,能学古而不泥于古,逐渐化辱为爽,别具风格。由新体创为五言,由七育创为歌行与七律。大都气韵过人,不以精工求胜。除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外,有沈(侄期)、宋(之问)、陈(子昂)、张(九龄夕、乔(知之)、刘(希夷)诸人,皆此期大家也。盛唐诗运,如日中天,名家最多。由开元至大历间,王维、李顾、岑参、高达夫实为正宗。铺张才力,固当效法杜、韩大篇,然歌行之作,允宜从王、李、高、岑入手,处处循规蹈矩,有则不素开始。李白则神思飘逸,豪宕不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杜甫天才独植,积学最探,由于熟练文选,雄铸汉谣,象离寄怀,独创高格,遭时遇乱,庸述流离,最能横绝古今,标准百祀,无一体不备,无一家可方,尤宜师法。并谓唐人诗清新者多,拙重者少。且不主抑李杨杜之说,以为应各师其长。至若储光羲、韦应物请人,无此期之尤者。中唐、大历至太和间,刘长卿及大历十子,均著盛名,而韩愈、孟郊最能独具风格。此后,李贺咐宇宇争奇,无一平语。昌黎平生尊李、杜,实专力学杜、下笔便有古今之别,迥非同时流辈所及。并谓。韩诗刻酷努动,发硬通神,可谓少狡外别耸高峰,歌行尤多高作,联句长诗,更系韩首创。东野艰险幽深,不作流俗语言,促促短篇,实为所长。李贺琢句谋篇,独创新路,于韩杜外允属大家。。晚唐,自太和以后诗格稍降,而李商隐、杜牧之最为特出。李诗情韵极佳,不专以气格胜,而杜往往青思入骨,行气更豪迈不群。温飞卿亦多清丽之作,创为《诗余》 ,亦自不凡。
  先生讲授诗篇,于唐诗最能评述每一期主要倾向,与作家风格,及学习重点,尝谓初唐诗歌,优沿六朝之体,至盛唐王、李、高、岑、李、杜诸大家为一变,中唐,则昌黎为一变多元镇、白居易又一变,元、自轻易、自鸣其家,当时号为长庆体者是也。稍后,则刘长卿,李商隐,社牧之同有盛名。然长卿非玉溪,樊川可比也。晚唐,则皮、陆而已。全唐诗人,枉子芙所诣至深,至工、至备,学者能深于杜,再尽各家之长,则尽善矣。
  谓宋诗,欧阳修好于气局,王介甫极为用心,于庸后能自行胸臆,开经独行者,苏东坡也。不知东坡者,多以七古为特长,七律不可为训,反醉心放翁,竞相仿效。惟姚姬传以苏公七律用梦得香山格凋,妙处非刘(长卿)白(居易》所能及。黄山谷诗,刘意学社,含句句做,入思深,造句奇,笔势健,其“登快阁”一七律,劲气行文,虽东坡不易及。梅宛陵工于平谈闲运,能自成一家。宋白南渡,气格较卑。陆放翁虽歌行逊于杜、韩、苏、寅之沈郁顿挫,然善于激发忠愤。挥张才力,共七律尤属造勺精能,声色俱佳,故能振宕一时。诗至放翁判古今之界,自放翁以后为今人之诗,皆放翁启之也。金、元诗人,)以元遗山、奥道园为最著。遗山才与情称,气格壮厉,少作便气宇不凡,当金之乱,大多沉痛激烈之篇,七言妙处,几欲步武东坡,伤乱愤发,短与放翁同感。虞道园沉声顿挫,五盲含蓄扁致,七言深浑局妙,律诗更多蕴藉不露。明诗极一时之盛,上下古今,自有地位。前后七子,为李、何为大家,尝谓:情诗不及明诗,清文则较明人多能成家。明诗中历述李西涯,李空同、刘诚意、高青邱、徐祯卿、李攀龙诸人均各有长短;长则能开一代风气,短则以诗为诗耳。而二李为能自振。余如杨用修才气翩跪,各休均工,亦属可取。清代诗人,以吴伟业才气俊发,善以元(祺)白(居易)之体,写初唐之调,格虽不高,每多名篇。余如袁(子才)、王(渔祥)、蒋、赵、各有深诣。时人以五渔洋、朱竹沱,查初f 下为清诗三大家。姚姬传诗义皆显于当时,其诗探入杜法,善以山谷之气,运剑南之词。王阎运才识优越,汲古较深,惟诗之工不及明七子,而识则过之。
  先生于诗词文章,无不精习,尤爱写诗论诗。平期对诗文总评有如下述:先生诗友陈散原,陈石遗诸人,均主学宋诗,推重王介甫,杨诚斋为大家,并有梅宛陵可超越王摩沽之说j 先生则主唐、宋传并重,不可编倚,《石遗宝诗话》 中多载其说。
  先生教诲作诗有五要五忌:要有其意,要刻切,要字字作;题要针对内容,不可空泛冗长读前人名篇,姿认真分析体会,不可滑口混过,专事皮相。忌狠琐之三家村土腔;忌油土腔滑调之江沏气;忌陈陈相因、空泛无味之词多忌随使凑和,尤忌以诗求名,随便刻集。文章之道,力主广采八代之精英,深究唐宋之准则,骄散并重,以散文为主。以萧统《 昭明文选》 ,姚姬传《 古文词类纂》 、曾国藩《 经史百家杂钞》 ,列为必读。又谓‘古人绝好文章,于识度、气势、情韵,气味四者必有一长,贵在学者能精滋求之。指出效法古人者,莫善于韩退之,能尽去古人形儿,取共精华,虽有摹拟,不易寻得共还。他如汉之杨于云、唐之柳午厚,学古而形貌过于似古人,非不卓然名家,终属一病而已。先生在时,家中藏书数千卷,尝用蝇头细字,精心评点。前文所列主要经史,及杜少陵、苏东坡等鼎鼎名家诗文集,竟有评点达几部者,成都草堂寺即藏有先手评点杜诗四部,足见先生以勤奋律已之功,为何如央。

1982-8-10日拟稿1983-5-5日清稿

相关标签姓|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