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人物 PreviousZ  周企旭 2003-1-4人物Null
Previous上一篇
周企旭 Zhou Qixu (1944~) ⊙源自:吴野


  转瞬之间,认识周企旭也是20多年了。岁月如炉,最能让人显出他的本真与价值。以20年时间看一个人,大致可求准确。周企旭是四川戏剧理论界一个真心爱川剧、真正懂川剧、在川剧的史、志、论上都做出了使人不得不另眼相看的重量级人物,就是放在全国戏剧理论界,也会为四川戏剧理论界增光添彩。
  可是,他又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在商潮滚滚,人人都忙着挣钱的时候,在机关里不少人为谋一官半职弄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在学术圈内多少人为职称评定怄气伤肝的时候,他总是自甘清贫,守住寂寞,不急不躁地进行着他的川剧研究,完成一个个连获大奖的重大课题,写出一篇篇引起戏剧理论界重视的文章。是他不懂那些事儿的“玩法”吗,也不尽然。是他真的就心静如水,波澜不惊吗?有时他也难免会有点不大不小的牢骚。可是,他就能静下心来,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搞着越来越不时髦的川剧理论研究。为什么?你只能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他就是他。
  在川剧理论界中,他可算得上是一个“稀有品种”──双料的“科班出身”:演川剧他是科班出身,搞理论研究他竟然也是科班出身。他12岁就参加了川剧团。在本团接受一年的培训后,又到专区演员进修班进修一年,擅长文武生,担任过不少传统剧目的主角。同时,他还奋力撰写戏剧、曲艺作品,年纪轻轻就成了江津地区小有名气的文武全才式的人物。特别幸运的是,在文革十年动乱终于结束后,他以33岁的年龄考进了四川大学,就读于中文系,成为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名校四年,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积累多年的戏剧创作与演出经验,经过他的勤奋学习与深入领悟,便不可阻挡地上升为他今后进行川剧理论研究的强大动力。这样难得的艺术积累与学习深造的机遇,再加上以后数十年抓住川剧史、志、论锲而不舍地深钻苦研,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剧人论剧》这部论说精微、饶有新意的佳作。
  读他今年出版的新作《剧人论剧》,你可以看到,在研究视角的择定、研究方法的更新、参照体系的选择、乃至选题的确定等方面,他都宁可舍现成之途而另辟蹊径。
  他学养深厚,视野开阔。他敢于把对川剧这个地方剧种的思考,放在世界戏剧、中国戏剧的演进历史中来掂量。从人类文化学的高度,在世界审美思维与戏剧流变的进程中,来剖析川剧独有的审美特性。这使他获得了一个空前阔大的思维空间,也使他得到了诸如“川剧形成、发展的生命过程,即是20世纪初以来四川地域生存主体追求真善美、创造新生活本质力量的戏曲化、地方化、现代化的感性显现过程”等许多前人少有涉及的论断。
  他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但在学术探索上却敢于特立独行,不为既成之见所囚。他挑战“川剧形成于明代”的既成之说,违背川剧爱好者希望川剧历史“越古越好,越早越好”的心理走向,实事求是,据史实而立新说,认为:“应从艺术人类学的深广度上,将川剧审美活动视为特定时空的生命状态,将作为审美对象的川剧视为一种表现现代四川生存主体生命意识的‘现代戏曲’的新生代”,从而提出了“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戏曲的一个新生代”的崭新观点。此论一出,自然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川剧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肯定与否定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的实事求是的学风,他的长时期的深入求索,他的持之以恒、言之有理,对于日见沉寂的川剧理论研究正不失为一剂兴奋剂。
  从事川剧理论研究,自然不必都会演川剧,更不必都要是川剧的“科班出身”,但是,读到这部理论文集中的许多文章,尤其是收集在《微观篇》和《振兴篇》中的文章,你自会感叹,剧人说剧,确是不同一般。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有言:“不通一艺莫谈艺”。自然,艺术鉴赏、艺术批评也是其中之一艺。但是,40多年的戏剧生涯和深厚的学力功底,却使周企旭能自由地出入于演艺界与学术界之间,打通二者间可能有的隔阂,既能避免就事论事、视野狭窄之弊,又不会有大而不当、隔靴搔痒之憾,使他对川剧某些特定论题与某些具体剧目的论说,透出了一派别有见解的风韵。正像韦陀踏开慧眼后,所见便自不同一样,读一读周企旭的这部著作,你会说:不错,那就是他。

相关标签姓|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