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ious首页 Previous服务 Previous成都市 Previous锦江区  夫妻肺片 2002-9-4服务Null
Previous上一篇
夫妻肺片雷康/编


  “夫妻肺片”这一名称,乍看之下,确实令人费解,尤其是初到蓉城的中外客人,更觉茫然。
  “夫妻肺片”既是一个菜品,随其名扬四海,也以其名开了店。
  肺片,实际是“凉拌牛杂”的另一种叫法,肺片用牛杂包括牛肚、牛心、牛舌、头皮、牛肉这些原料经专门卤水卤制后切片拌制而成的一种地方风味很浓的小吃制品。成都人习惯喊肺片,其实并没有牛肺。由于更早时卖肺片的,那是端个瓦钵,卖凉粉肺片,或者瓦钵放在长板凳一端,在其周围插了无数双筷子,吃一片给你用小铜钱记一次,为平民小吃『见:巴片儿·方言』。这时确实有牛肺,后来,因牛肺颜色难看,口感很差,所以经营者就将其取缔,成为无肺的肺片。肺片由于名声很大,人们叫得久了,不好改变,就沿其叫法,无非是约定俗成罢了。成都卖肺片的小贩多为流动性出售,其价廉物美,拥有众多的消费者。食者众多,售者也多,而最有名者莫过“夫妻肺片”了。
  1930年代初期,郭朝华、张田政夫妻二人亲自操作并走街串巷出售肺片,不管白天夜晚,也不管吹风下雨,夫妻二人紧紧相随。由于所售肺片确实好吃,超乎其他商贩所售。不但精选材料,制作也很精细,买回来的原料要一一加工,打整得干干净净,使人看见就产生好感,加之上好的调料,调合之准确,深受人们的欢迎,久而久之,被赞誉为“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人们为区别于其它人出售的肺片,给取名为夫妻肺片。后来,郭氏夫妻赚了钱,遂在少城半边桥街,现人民公园后门右侧一个单间面开店出售,其店名也就取为“夫妻肺片”了。后几经变迁,夫妻肺片迁至闹市区的提督西街扩大了经营面积,增加了牛肉等面食制品,食者不光是品尝肺片,还可以有面食充饥,夫妻肺片成为一家中型的小吃店。几十年来,夫妻肺片从开门至关门,每天顾客如云,出堂者经营排起长队,等候购得肺片与家人共享口福。
  六十年来,夫妻肺片的厨师遵循师训,严格制作,如牛杂要根据肚、心舌等各自特点掌握加热时间,达到火候一致;卤熟的原料采取复制,特别是加以精制的陈年卤水调味,成品始终保持颜色红亮、软料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的特点。夫妻肺片成为成都市有口皆碑的著名食品。1951年,夫妻肺片列为成都名小吃,199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成都名小吃,并授予证书。现在,夫妻肺片不仅为一种小吃而行市,而且常用作于高级筵席的冷碟,受到中外客人的欣赏和赞扬。而夫妻肺片店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品种,成为成都市一家名店。近年来,该店还在坐堂供应的基础上研究出转化为商品的方法,正积极准备将这一名特食品用商品的形式推向全国,以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这一佳肴。

夫妻肺片总店/总府路/雷康 摄
夫妻肺片总店,由郭朝华、张田政夫妻创办
地点:总府路53号·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2-8-31 11:56:28

  龙灿讯,2002-9-3日中午1时50分,当这些蜚声海内外的成都小吃连锁店依然生意火爆的时候,在武侯区永丰乡敬老院里,成都最后一个名小吃鼻祖、“夫妻肺片”创始人张田政孤独地离开了人世,终年83岁。
  至此,成都所有名小吃“鼻祖”无一例外地辞世。

最后的日子:她终日与爱犬为伴
  2002-9-3日中午1时50分,住在永丰敬老院里的张田政婆婆因身体不适,在大女儿郭瑞秋的陪伴下准备去医院检查。刚走到敬老院门口,张婆婆就倒了下去──她再也没有醒来,陪伴她的只有大女儿郭瑞秋、保姆许某和一条小狗。
  据张田政婆婆的二女儿郭瑞明介绍,两个月前,在狮子巷独居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并连续出现了煮饭将米烧燃的情况。但老人坚决不同意与孩子们住在一起,他们只好将老母亲送进了敬老院。
  据张婆婆的女儿介绍,3年前,外孙女怕婆婆孤独,送了她一条白色的北京犬,老人与爱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上街,爱犬寸步不离地跟在她的身边;买菜,小狗在后面推着老人爬楼梯;老人睡觉,小狗趴在床边一声不吭;每天早上5时,小狗准时跳上床将老人叫醒。今年7月10日,小北京犬在永丰立交桥附近走丢,老人在永丰立交桥周边找了一夜。女儿们立即为她重新买了一条,但老人还是对原来的小狗念念不忘。很快,伤心过度的老人出现了迷糊、生疮、皮肤干燥等不祥症状。

最后的要求:黄色的被单覆盖身体
  据老人的孩子们介绍,老人从饮食公司退休后,每月只有300元的退休金,但有女儿的照顾,经济上并不困难。她一生清贫,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在敬老院的日子里,除了亲人和保姆、敬老院工作人员,再也无人知道她的情况。
  笔者在敬老院2楼13室看见,不足10m2的房间里,只有两架普通的木床、草席和几件简单的家具。老人静卧床上,身上覆盖着黄色的被单。据说,选择黄色的被单是老人最后的要求。
  下午3时44分,殡仪车赶到敬老院,陪伴了老人2个月的保姆许某痛哭失声,老人的遗体被运往殡仪馆,失去主人的小狗追着殡仪车狂吠……
  张田政婆婆的女儿说,母亲辛苦一生,打造了“夫妻肺片”这个金字招牌,带出了成百上千的徒弟,创造了无法估算的经济价值,最后却在孤独中离去。

苍桑70年
  20世纪30年代初,成都金河街黄冒中学的门口,常有一对年少夫妻挑着担子来此摆摊,卖的是凉拌牛肚、牛肺、牛肠、牛头皮。这些东西都是牛身上的“边角余料”即“废料”,可这些东西经过夫妻俩精心研制的配料拌出来就让人垂涎三尺。时间长了,顽皮的学生就用纸条写上“夫妻废片”悄悄贴在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有的还大声吆喝:“夫妻废片、夫妻废片……”一个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长顺街有一“张婆酒铺”,有好酒而无好菜,店主遂邀夫妻俩在铺前摆长摊。某天,一客商被“夫妻废片”的口味所折服,竟送来一金字牌匾,上书“夫妻废片”4个大字。从此,“夫妻废片”名正言顺了。这时人们才知道男的叫郭朝华,女的叫张田政。解放后,夫妻俩被成都市饮食公司收编为国营企业的正式职工,“夫妻废片”也更名为“夫妻肺片”。
  1995年,张婆婆的大女儿郭瑞秋提出她才是正宗“夫妻肺片”的传人,并随后将夫妻肺片更名为郭氏“夫妻废片”,并注册了商标。安静了40年的“夫妻肺片”突起波澜。随后,张的二女儿也加入“肺片”之争,一场关于正宗“肺片”的争论就此开始。
  据知情人介绍,成都饮食服务公司将“夫妻肺片”的品牌作为打天下的法宝。而张婆婆的子女则以“废片”的历史渊源另开炉灶。两个肺片之争会不会削弱该品牌的整体形象?饮食公司与张婆婆的后人有联手的可能吗?张婆婆走了,但身后事依然未了。她一手打造的名小吃品牌将何去何从?

渊源争论
  2002-9-4日下午再讯,张婆婆去了,留下了诸多的眷恋和牵挂,但身后事却异常冷清。2002-9-4日下午4时许,我们在永丰敬老院张婆婆的灵堂发现,除了亲友,成都市饮食服务公司的人依然没有露面。与此同时,围绕着小吃品牌“夫妻肺片”渊源的争论再起波澜。
  亲友:饮食公司仍没露面张婆婆的灵堂搭设在永丰乡敬老院内,有点冷清。
  昨日下午,我们在灵堂现场看见,花圈都摆在灵堂外,稀稀拉拉的,大多是子女、亲友、以及退休后带的徒弟们送的。转了好几圈,我们没有发现张婆婆生前的单位、被她视为“娘家”的成都市饮食服务公司的花圈。张婆婆的女儿说,从妈妈去世到现在,饮食公司的人一直没有露面。
  张婆婆的大女儿说,妈妈55岁时退休,但休息了一年后又被饮食公司请回去坐镇,一干就是十几年,到71岁才退了休息。二老为“夫妻肺片”成为知名品牌奋斗了几十年,饮食公司对老人的后事不闻不问实在让人寒心。
  对饮食公司老人不是“夫妻肺片”原创的说法,郭瑞秋十分气愤,她说,1930~1940年代二老就被称为“夫妻肺片”,也是成都市唯一被称为“夫妻肺片”的饮食小贩,这是老成都人都知道的事实。
  饮食公司:品牌是集体打造的昨日下午,我们将张婆婆的死讯告诉了饮食公司的工作人员。成都市饮食服务公司办公室严主任说,他们已经从报上看到了这个消息。接着,他对张婆婆是“夫妻肺片”创始人的说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中华老字号》第三集已经对“夫妻肺片”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上个世纪30、40年代,成都皇城附近很多地方都在卖“肺片”,不能说肺片是张婆婆夫妇的“专利”。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实行公私合营,一些商贩被编入国营,张婆婆夫妇才带着做肺片的技术成了国家的正式职工。夫妻肺片真正成为知名品牌是60年代的事。他还解释了张婆婆夫妇被称为夫妻肺片的缘由,当时卖肺片的人很多,但张与丈夫郭某是夫妻一起上阵,顾客们才把他们做的肺片叫“夫妻肺片”。
  他认为,“夫妻肺片”成为知名品牌是饮食公司集体的功劳。
  严主任称,退休职工的问题都是由下面的饭店自己出面看望,公司里没有派人去敬老院看望张婆婆。希望“夫妻肺片”连锁下去随着张婆婆的去世,许多问题也许永远成了一个谜。张婆婆的子女介绍,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许多无法跨越的障碍,他们不想纠缠名分之争。但父母留下的技术必须得到发扬光大。
  据悉,张婆婆夫妇膝下无子,只有郭瑞秋、郭瑞明姐妹,现郭瑞秋继续着父母的工作,但在第三代人中已经出现了无人接班的情况。
  郭说:“让争论和等待继续,‘夫妻肺片’还有戏吗?那时,母亲将永难瞑目。

地址:总府路53号
电话

相关标签成都·地理|成都·旅游
下一篇Next
发表评论
 
关闭本页
最佳浏览:IE 7.0,1024x768 | 维护日期:2008-04-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