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80|回复: 0

[2018年微雕大师周长兴:用艺术镌刻人生

 [复制链接]
源自:嵊州新闻网)他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没有上过正规学堂,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也没有拜过专门的师傅;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发明创造了钢圈,填补了汽车业钢圈缺口,获得“钢圈大王”美称;

  之后,他转身进入微雕行业,又独辟蹊径,创作出了令世人惊慕的“红楼梦室内陈设微雕”和大型微雕《华夏之宝》多宝格;

  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可谓奇人奇才。他就是微雕大师周长兴。

  名片
  周长兴1931年8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城关镇,从钢圈大王转入微雕行业,成为微雕大师,拥有“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其微雕珍品《华夏之宝》多宝格堪称世界微雕一绝,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声音
  “叶落归根,故乡情难舍,我希望有生之年,能让自己的作品在嵊州也展览一次,让故乡的父老乡亲也能看看我的作品。”

  ──周长兴

  2015年5月,春光明媚。记者在上海虹桥一处老房子里见到了周长兴。周老虽已84岁高龄,但看上去依旧眉清目秀、精神抖擞。一看是嵊州老乡来拜访他,老人显得十分开心,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苦难童年 励精图治

  说起自己的童年,周长兴长叹说:“那真是苦呀!”1931年,周长兴出生在我市市区一个家庭里,而他的家族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族中出了6位进士,都从事理学研究。崇祯年间的工部尚书就是周长兴的祖宗。但家道传至周长兴父辈便衰落了,他6岁丧父,9岁那年母亲因食物中毒而亡,哥哥也惨死于日本人的刺刀下,无依无靠的周长兴成了孤儿。当时,家中除了祖辈留下的万卷书,几乎一无所有。
  “家道败落到这种程度,除了逼着自己努力,再没有别的选择。幸运的是,我的记忆力很好。”周长兴告诉记者,上天是公平的,当自己被贫困压迫时,却发现自己有与人不同的能耐,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周长兴说,小时候看书看一次就能背出来,歌谣教一次就能唱出来,3岁时,祖父母教他的歌谣,他到现在都能唱出来。四五岁时,他在私塾读过一段时间的书,学会了识字。从此后,他就把家里的《三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找来读。“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如果曹雪芹没有受过那么大的苦难,是写不出这部书的。”周长兴说,当时,家里穷,饮食上,经常有上顿没下顿的;但精神不穷,家里祖辈留下的书就是他童年最好的伙伴,他一有空就去看书,在书中孜孜不倦地吸收着营养,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为穷,周长兴似乎比同龄的人要懂事,在他父母亡故后,周长兴没有继续上学。9岁那年,他开始了打工生涯,成为福特汽车驻华公司的钣金小童工。自食其力的周长兴没有抱怨零薪酬的待遇,而是在打工之余,敲敲打打把马口铁、银皮、铜皮,变成了小簸箕、小汽车、小飞机、小轮船。巧手又快乐的小长兴,在老板眼中,是个“将成大器”的孩子。而这些并不起眼的小簸箕、小汽车,在他的童年留下了烙印,也预示着他的人生将凭借一双手去开凿。
  闯荡上海 成为“钢圈大王”

  学徒10年,周长兴已是精通汽车零件的钣金工。薄板、中板、厚板、汽车翼子板,他无所不会。直到1954年,23岁的周长兴怀着一腔热情,开始闯荡上海,因为手艺过硬,刚到上海时,周长兴经过亲戚朋友的介绍,很快到一家汽车维修厂做临时工,敲汽车尾气管。虽然是汽车尾气管,但周长兴还是一丝不苟,认真工作,他精湛的手艺,也常常受人称赞。
  1957年初,上海市政府将全市的钣金工组织起来,集中到上海交通局汽车修理厂,专门修理各种各样的汽车。那时的小轿车没有国产的,全是进口的老爷车,周长兴出类拔萃,统领一个专修小轿车的小组。
  当时正值“大跃进”年代,国家需要能手修理拖挂车。那时,大家都没接触过,毫无经验,而且最难的是没有替换的钢圈,各地纷纷想办法,做实验,但无一成功。
  听说这件事情的周长兴在一次小组讨论上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党和政府这么支持,怎么会搞不出来呢?”这话不知怎么被局长知道了。第二天,局长王继奋亲自来到厂里,对周长兴说:“小周,你来搞。我支持你,我们一起搞。”王继奋局长是长征老红军,深得周长兴敬重。于是周长兴领命,组织调研,开始研发钢圈。
  说起那段时间,周长兴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钢圈制作关键是要机器设备制造生产,而这个生产机器设备正是他设计制造的。他为了制造这台机器连续两个星期没有睡觉,整天往工厂里跑,一颗钉子穿破鞋戳进肌肉也浑然不知,直到领导命令他睡觉,他脱下鞋子,发现钉子已经在脚上化脓了。“我当时只觉得脚上有点异常,有点痛,但是实在没有时间去脱鞋看。”周长兴说,当时,如果不是领导命令他睡觉,他还不会睡觉。就在睡觉那一刻,他也是不安心。刚睡下,就听到外面有人在机器上操作,手受伤了。周长兴一听,马上跳下床,可房间门打不开,原来领导为了让他多睡一会儿,特意把门反锁了。但他马上跳窗而出,到车间继续工作。
  就这样,苦战了8个月,也就是1959年3月8日,第一个508毫米卡车钢圈诞生在周长兴和他同事的手中。这个钢圈填补了国产卡车钢圈的空白。由此,周长兴在汽车界一举闻名。1964年上海汽车钢圈厂成立,周长兴任技术组组长,他带领同事,逾越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钢圈制造上不断突破。周长兴自己也数不清得了多少个市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的奖项,业内都把他称为“钢圈大王”。
  54岁转身进入微雕行业

  正当周长兴在钢圈事业里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作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措:1985年5月,也就是54岁那年,周长兴提前退休,转身进入微雕艺术领域,集中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现心中的梦想中去。他的这一举动,当年让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这么早退出钢圈事业太可惜了。现在看来,他当年的选择也是深思熟虑的明智之举,正因为当年的毅然决然,才有了今天的微雕大师。
  “我从小就喜欢敲敲打打,对好看、精巧的事物特别喜欢。”周长兴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常会跑到竹编厂那里看老艺人编各种作品,从小就充满了对艺术的向往。
  在周长兴的家里,记者看到了无数微雕作品,当然让周长兴最为自豪的就是他的“红楼梦室内陈设微雕”和《华夏之宝》多宝格。“进入微雕事业后,我就一直想做一套传世之作。我反复思考,最终选择了《红楼梦》为表现题材。”周长兴告诉记者,他从小读《红楼梦》,对红楼一直有特别的情感,而且《红楼梦》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周长兴觉得是值得创作的素材。敲定题材后,周长兴开始反复研读《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分析设计出书中主要的经典场景、家具、器物、文房四宝等陈设共计5600余件。这些作品都需要通过手工一件件雕刻出来,是何等庞大的工程!况且要让书中各场景的室内陈设通过微雕艺术形象完美再现,不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还要讲究场景设计、布局构思、刀工笔法等,但这些在周长兴眼里都不是问题。
  从此,周长兴每天伏身于家中那片狭小的空间,沉浸于“红楼”作品的构思中,摆弄着自己精心搜罗来的四大山系的各种奇异名石,琢磨着《红楼梦》陈设的意境,思考着相关主题的微雕表现方法,一发不可收。为了红楼工程,周长兴几乎成了机器人,他日日伏案,工作最长的时候一连几天,每日工作超过18个小时,用手中的刻刀把《红楼梦》里的陈设一一用精美的微雕表达出来。
  “红楼雕刻,很大一个过程是案前准备过程。”周长兴告诉记者,他是半路出家的,要仿古、复古,必须懂古,为此,他每天都细读《中国收藏》《红楼梦研究》《中国文物世界》等书刊杂志和有关陶器、青铜器、瓷器等书籍,细心揣摩各个朝代的文物造型、色泽、质地、纹样、形制,缜密考证,力求忠实于原著和还原于历史,做到胸有成竹后再操刀创作。伴随着他夜以继日的操劳,“红楼工程”中的怡红院、潇湘馆等场景陈设逐渐成型,方寸之间,形神兼备,令人拍案叫绝。随着岁月流逝,他的红楼作品渐渐增多,后来,在女儿的协助下,周长兴花了10年的时间,红楼工程终于大功告成。他的作品一时间在微雕行业名声鹤起,震惊海内外。在完成“红楼工程”后,周长兴又开始一个更大的工程制作──《华夏之宝》多宝格。
  多宝格是把数千年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有代表的文物珍宝聚集在有限空间内,并进行有序整合。它是周长兴受“红楼梦室内陈设微雕”启发,将视觉延伸扩展到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探究历代文物之精华,将“红楼”室内陈设不能容纳的文物精华,浓缩再现于多宝格中。在多宝格中,记者看到了远古时期的古陶和彩陶、红山文化玉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漆器、唐代三彩、宋代瓷器、明清时期的景泰蓝、金银器以及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作品形态各异,造型生动,刻工细腻,大者如盈握,小者如芝麻。器物上的纹样、铭文、图案都栩栩如生,它体现了华夏先祖的文明和非凡的创造力,又尽显周长兴的高超艺术构思和微雕技艺。
  多宝格是周长兴的呕心沥血之作,周长兴告诉记者,多宝格艺术微雕目前已经有1200多件,这些微雕都是他一刀一刀刻出来。由于整天和石材打交道,经常会吸入一些粉尘,久而久之,周长兴的呼吸系统受到了严重侵害,他患有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中度肺气肿,而且经常吐血。但周长兴还是一直坚持,除了卧床不起,几乎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
  如今,已经到84岁的高龄,周长兴还是不肯歇息,他还需要对多宝格进行最后的整理。因此,周长兴并不满足于已成型的作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淘汰更新,不断自我挑战和超越,每年更换原作品内容5%,每次以崭新的艺术风貌呈现。多宝格的作品也精巧精致,蕴含深厚文化历史内涵,耐人寻味,经得起行家们挑剔审视的目光,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华夏之宝》多宝格许多作品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独辟蹊径 创制石壶

  在“红楼梦室内陈设微雕”有不少内容涉及茶具文化,说到茶具文化,不得不说周长兴的另一个重要创作,就是他的石壶制作。周长兴的石壶创作也是从“红楼”陈设中衍生出来,他不但创制了许多极其微型的小石壶,也精致创制了上百把大石头壶。
  在周长兴的记忆中,最早一把微型石壶“双身石壶”是在1984年12月20日完成。他的石壶创作追求自然,利用石材的可塑性特点,精雕细琢,注意体现石材凝重的特质,融入文化内涵、艺术意境、雕刻技艺和个人风范,形成了周氏石壶特有的艺术品格和魅力。更重要的是,周长兴注重在石壶上铭刻。他在石壶表面上镌刻正、草、行、隶、篆,包括石鼓文、甲骨文等各种书体,还镌刻名诗雅言、花卉虫草等内容,“我觉得在上面镌刻这些,会让石壶更加有神,更加有灵气。”周长兴说,他的石壶创作是爱好,他想把茶文化传承下来,并以特独的方式发扬光大。虽然他的石壶声名远扬,但市场上很少流通,主要为海内外藏家所寻觅。
  无论石壶制作还是石头微雕,周长兴总能独具慧眼,找到合适的石料进行创作。这一方面与他的独特眼光和取材构思有关,但另一原因则是,他对石头的痴爱,看到一块石头,他用手一摸,一看,就知道石头的质材,适合做什么。周长兴没有享受奢侈生活,在生活中唯一的嗜好就是收藏,特别喜欢收藏各种奇石。只要看到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他总是毫不吝啬自己的钱,将它收入囊中。在闲暇之际,他便愉悦把玩一块来之不易的石头,怡然自得。
  如今,周长兴的石壶也深受市场欢迎,很多富豪都纷纷掏钱想购买他的作品。但他从不把作品放到市场上去流通,他说,他的石壶只想给懂它的人欣赏、收藏,不想用金钱来衡量价值。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和周长兴聊起了嵊州。说起老家,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周长兴说来到上海创业后,就一直心中记挂着嵊州,在他脑海里一直映着剡溪悠悠、北直街车来人往的情景。记得最后一次返回家乡,他还作了一首诗:“剡溪溪水长源流,沧桑变迁几度愁;癸亥重返生身地,无限感慨涌心头。”周长兴说,叶落归根,故乡的情是那么难以割舍,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让自己的作品在嵊州也展览一次,让故乡的父老乡亲能看看他的作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千牛花露露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千牛花露露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千牛花露露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千牛花露露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千牛花露露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千牛花露露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西安杜牧墓遗址变成菜地 是“文物太多”惹的祸吗 墨雅清心──徐士彬书法作品展在北京展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13:44,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