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36氪
原文标题:最前线 | 停业45天,海底捞采取了哪些“自救”措施? 来源:海底捞2019年上半年业绩公告
北京时间3月11日下午,海底捞(06862.HK)官方微博宣布,将于3月12日起,在中国大陆地区的15个城市恢复首批85家门店的营业,并为顾客提供堂食服务。
首批恢复营业的门店,主要位于二三线城市,北上广深地区门店均不在恢复名单内。其中杭州、南京、成都、青岛均有10家以上门店营业,占首批恢复营业门店的65.9%。
制图:36氪
1月26日大年初二,海底捞宣布关闭中国内地所有门店,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停业的45天,海底捞在专注防疫同时,也在积极采取行动,挽救线下门店的大幅损失。
主营收入或受疫情影响
由于顾客密集型的特点,决策周期最短,餐饮是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的行业。2019年春节假期期间(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在餐饮业大放异彩的春节假期停业,势必会导致餐饮企业在2020年的严重萎缩。
中烹协调研数据显示,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间。海底捞作为餐饮类标准化、规模化极高的餐饮品牌,也必然承受着餐厅堂食的主营收入流失。
根据最新一期财报(2019中期报告)显示,海底捞目前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量已达到550家,同比增长74.05%。其中主营业务餐厅经营收入达113.31亿元,占比96.9%。同店销售增长4.7%来到63.28亿元,人均消费由100.3元/人上涨至104.4元/人。
源自:海底捞2019年上半年业绩公告
为此,在疫情门店关闭的情况下,2月15日,海底捞恢复北京部分外送门店后,又陆续恢复了上海、西安、深圳等城市部分门店的外送服务。
2月29日,海底捞又推出“开饭了”系列方便菜肴,入局半成品市场,并在其官方App、外卖点餐平台和多个电商平台上线。同日夜间,海底捞首次在淘宝直播“在线涮肉”,4小时内吸引了200万观众。
根据海底捞最新一期财报显示,外卖业务占海底捞总营收的1.6%(2019年中期报告)约为1.88亿元,也就是说,尽管丰富了外卖业务的产品结构,并通过半成品菜系入局外卖新市场,但外卖业务为海底捞带来的收入或也只是杯水车薪。
现金流足够维持疫情冲击
根据恒大研究院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示如此长周期的停业时间,房租、工资、利息等刚性费用将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部分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传导,引发局部性危机。
而这样的结果有可能进一步加速抗风险能力强的头部品牌集中效应,当疫情期间受到的抑制得到释放后,报复性消费的重点会向头部品牌逐渐倾斜。海底捞的护城河优势相对比较稳固,自有的供应链管理、独特的管理制度营造出的可复制门店、规模效应三大优势,将帮助海底捞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据中信建投测算,租金和原材料对海底捞的现金流无太大影响,费用支出主要以人员成本为主,预计海底捞停业状态下单月开支约3亿元,但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较充裕,在假设停业1个月的前提下,仍可支持拓展门店250~270家,足以应对疫情的冲击。
根据彭博一致预期,海底捞2019年下半年预计收入达155.48亿元,同比增长61.5%。2020年上半年预计收入达94.20亿元,同比下降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