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368|回复: 1
 红叶 发表于: 2019-1-6 03:32: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书讯] 跨文化的复调人生之旅:《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读书
vzmV-hrfcctm9296566.jpg
《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钱锁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呈现幽默大师林语堂思想深邃的一面
  为现代中国思想史重启新文明的探索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的山村,自十岁时离开故土,毕其一生,辗转旅寄。在国内,考究语言,创办报刊,为当时文坛一开“幽默”新风;在国外,针砭时事,引介东方,以独有见地诠释“吾国与吾民”。
  这部传记,笔路延绵,跋涉文山史海,溯沿思想轨迹,寻绎其生平,藉以重新发现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更欲还原出兼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语堂。
  鲁迅、胡适、林语堂,他们的精神遗产,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知识思想资源。而林语堂留赠后人有形及无形的一切,将对新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别有深远的启发意义,亦为跨文化交际与互动带来崭新的理解。

⊙ 作者简介
  钱锁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现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专治中西文学文化研究,编著中、英文作品多部,包括专著Liberal Cosmopolitan:Lin Yutang and Middling Chinese Modernity、Lin Yutang and China‘s Search for Modern Rebirth等。

编辑推荐
▲ 林语堂视“批评”为现代知识分子标识。本书力图揭示的,正是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批评家的林语堂。
  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林语堂坚定捍卫“德”“赛”二先生,修正了许多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论调。他又善于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出一套“抒情哲学”,并将之推向世界,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性进程仍具备可用资源与活力。
  林语堂的跨文化之旅是跨国性、全球性的。他不单纯是译介中国文化,更是在跨文化翻译行为中,将批评的视野扩展面向整个现代文明。

▲ 题材新颖。本书有别于市面常见的、着重描写生平事迹的林语堂传记,尤其关注林语堂思想层面,认为他与鲁迅、胡适二人,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思想纵横轴上的三个坐标。
  本书以现代中国知识史、尤其是中美知识交往史为背景,追溯林语堂穿梭中西文化的跨国之旅,考察其中、英、德三语创作,展露中国现代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 作者征用第一手材料,特别是挖掘、翻查了大量国外书信文献,使读者能够更完整、深入地了解林语堂的思想内核与演变轨迹。又以历史学家的严谨考证与跨文化理论视野相结合,重塑林语堂在现代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经典地位。

媒体推荐
  在中国知识圈内,林语堂的地位介于胡适和革命家鲁迅之间。──史沫特莱
  林语堂在向西方世界阐释他的同胞的风俗、心愿、恐惧和思想这方面,无人能及。──《纽约时报》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9-4-16 20:31:2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林语堂传》作者钱锁桥对话顾彬谈“世界文学中的林语堂”

源自:新浪读书
  2019年4月14日,“熟悉的陌生人:世界文学中的林语堂”暨《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行,本书作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钱锁桥对话知名德国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特邀教授顾彬,共同探讨中国读者既熟悉又陌生的双语作家林语堂。
  林语堂1916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一个洋派十足的青年,能说一流英语,浸染西方知识。毕业后,林语堂上北京任清华大学英语教员。清华当时还是赴美留学生的预科学校,由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兴建,亦逐渐成为提倡西学的中心。1916年至1919年清华任教期间,林语堂经历了一次“文化反差”,反省自己的西学背景,探寻自己作为中国学人的文化根源。
  顾彬表示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便读过林语堂的著作,对他来说,林语堂是一个既保守又开放的人,对于刚开始学习汉语的自己,林语堂的书非常深刻;即便当时阅读的是从英文转译的德文版本,顾彬依然能感受到文字的优美。而钱教授则在较晚的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接触林语堂,这位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人很快吸引了自己的注意,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林语堂的思想世界远比自己想象的广阔。
  被顾彬誉为中文世界研究林语堂第一人的钱锁桥,在他看来,林语堂是21世纪非常需要的思想家,例如他的论述中对于女性的看法,放在今天来说也不会过时,“林语堂虽然说过女人的事业是婚姻,但其实在他的一生中,他非常支持女性要接受教育,接受先进思想,与时俱进。”林语堂也和许多现代作家不同,他出身于基督徒家庭,太太廖翠凤家境优渥,受过良好教育,林语堂家庭生活和谐美满,一辈子没什么桃色花边故事,他曾去信赛珍珠表示自己不会写女性话题:“写女人这章有问题,因为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头就大。我仔细斟酌过宇宙间大部分问题,都能理通顺,唯独一讲女人,往往就自相矛盾。”
  林语堂的英文好人尽皆知,但是英语好并不是他最主要的特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作为中英文双语作家,而且处女作也是英文作品(发表于圣约翰大学学生刊物《回声》上的一篇小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了。林语堂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引进西方文化的“幽默”概念。“幽默”这一现代汉语新词,正是由林语堂敲定,现在已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词。“幽默”是西方文化主要特征之一,林语堂选定“幽默”进行跨文化翻译,当然有赖于其对西方文化深厚的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林语堂此举旨在使传统文化摆脱宋明理学的教条与束缚,让中国文学与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提倡生动活泼、平易近人的文体,旨在引入新的世界观。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德语作家并不是德国人,例如卡夫卡,但他的作品依然被列为德国文学。对于双语写作的林语堂来说,他的英文著作也算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吗?钱认为,这是围绕“民族国家”的概念而产生的论断,中国的现代性就是与西方文化碰撞,抗争和融合的过程,用狭隘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去评判,会屏蔽掉很多优秀的作品,对于文学作品,需要更加开放的标准来归纳,而世界性文学也需要更多元的评价。
  跨文化的研究,需要跨文化的背景,在场没有谁比身为德国人却研究中国文学、文化的顾彬体验更深。顾彬谈起来中国的求学历程,坦言自己是研究鲁迅出身的。在他看来,林语堂与鲁迅的不同,在于林语堂提倡“同情”他人和幽默感,而鲁迅更加倾向抗争,以及“更少的幽默感”。钱表示,鲁迅、胡适、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思想的三个坐标,对于21世纪的今天,林语堂的做法更加适合当代精神,“林语堂爱玩也会玩,他自己创造了打字机,痴迷科技小发明,爱自驾出游,喜欢宴请,是个十足的吃货。这些让他听起来和我们现在生活很相近”。
  在林语堂看来,中国文化传统不仅对中国现代性转型,同时对世界文明都是宝贵的资源。但在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下,我们对此首先得重新评估。有了西方引进的新知,中国得以考察自己的历史,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资源,以便同世界接轨并提升中国立于世界之地位。
  鲁迅和林语堂可以说是“异性相吸”,钱表示,鲁迅是很典型的中国江南士大夫阶层人物,而林语堂自幼接受西方教育,“穿西装,用刀叉吃饭,鲁迅是不是在林语堂身上看到了中国人的另一面?林语堂在周氏兄弟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人格化的表现,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这是他们虽然不同但是互相吸引的原因,同时林语堂与鲁迅在气质方面有相似之处,是一种诗人的批判性气质,林语堂是个‘自由的精灵’,鲁迅也是”。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现代性开启于对儒家经典诠释的反叛。新文化运动时期,“疑古”风气盛行。只有对经典的权威性质疑,才能重估一切固有价值,为现代中国开创一个新的文明。但是“怀疑”风气很容易泛滥,也是现代学人激进化的标志之一。林语堂在国学领域的训练,不仅使他在文化涵养方面游刃有余,而且赋予他较为公允的角度,体现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整体姿态。
  一如钱锁桥在书中所言,林语堂、胡适、鲁迅代表中国现代知识思想的三个坐标。他们的遗产都是21世纪中国的重要知识思想资源。在21世纪,中国必将崛起成为世界强势大国,而林语堂的“遗产”会对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特别有用,更有启发。
vzmV-hrfcctm9296566.jpg
《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钱锁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简介
  呈现幽默大师林语堂思想深邃的一面
  为现代中国思想史重启新文明的探索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的山村,自十岁时离开故土,毕其一生,辗转旅寄。在国内,考究语言,创办报刊,为当时文坛一开“幽默”新风;在国外,针砭时事,引介东方,以独有见地诠释“吾国与吾民”。
  这部传记,笔路延绵,跋涉文山史海,溯沿思想轨迹,寻绎其生平,藉以重新发现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更欲还原出兼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语堂。
  鲁迅、胡适、林语堂,他们的精神遗产,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知识思想资源。而林语堂留赠后人有形及无形的一切,将对新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别有深远的启发意义,亦为跨文化交际与互动带来崭新的理解。

⊙ 作者简介
  钱锁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现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专治中西文学文化研究,编著中、英文作品多部,包括专著Liberal Cosmopolitan:Lin Yutang and Middling Chinese Modernity、Lin Yutang and China‘s Search for Modern Rebirth等。

编辑推荐
▲ 林语堂视“批评”为现代知识分子标识。本书力图揭示的,正是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批评家的林语堂。
  作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林语堂坚定捍卫“德”“赛”二先生,修正了许多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的论调。他又善于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出一套“抒情哲学”,并将之推向世界,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性进程仍具备可用资源与活力。
  林语堂的跨文化之旅是跨国性、全球性的。他不单纯是译介中国文化,更是在跨文化翻译行为中,将批评的视野扩展面向整个现代文明。

▲ 题材新颖。本书有别于市面常见的、着重描写生平事迹的林语堂传记,尤其关注林语堂思想层面,认为他与鲁迅、胡适二人,共同构成中国现代思想纵横轴上的三个坐标。
  本书以现代中国知识史、尤其是中美知识交往史为背景,追溯林语堂穿梭中西文化的跨国之旅,考察其中、英、德三语创作,展露中国现代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 作者征用第一手材料,特别是挖掘、翻查了大量国外书信文献,使读者能够更完整、深入地了解林语堂的思想内核与演变轨迹。又以历史学家的严谨考证与跨文化理论视野相结合,重塑林语堂在现代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经典地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2:5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