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3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9-5-16 14: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路径建

 [复制链接]
源自:贵州日报  :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八大重点任务之首,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因而充分有效地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寻找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合适路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坚持基本方略与民族地区特殊性相结合
  坚持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
  实行民族地区的差别化支持政策。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民族文化产业、民族地区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税收政策、外力支持等各个方面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以推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将人口较少民族贫困村的脱贫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点。《贵州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三五”专项建设规划》于2017年2月印发实施,要整村推进,加强产业带动,将特色产业扶持、特色村寨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团结等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坚持文化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充分发挥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精准扶贫,要在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扶志又扶智,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体系,逐步扩大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充实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
  通过文化扶贫,充分激活少数民族群众的内在动力,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解放群众的思想观念,提高脱贫积极性,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动力。此外,要紧紧抓住“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身建设工程”,推动大文化与大数据、大扶贫战略的深度融合;推动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有效实现文旅结合;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实现“活态保护”,在民族地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断推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精准扶贫的工作。

坚持政府导向与社会协同相结合
  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离不开政府的责任和引导。坚持政府导向和社会协同相结合,调动社会扶贫的积极性,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强化政府在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市场引导等大层面、大格局的责任。
  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企业、协会、文创设计者、相关研究人员和少数民族同胞协同发力,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存在手工效率低、品牌建设弱、产业发展较为分散、营销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因而,要创建更为开放的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寻找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坚持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
  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放在首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的精髓部分,要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有效利用民族文化这一资源宝库,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有效转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寻求多元有效的方式,传承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传承保护不意味着封闭守旧,维持静态不变,产业开发并非一定对文化资源造成破坏。贵州要充分利用挖掘已有的民族文化,充分借鉴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探索出符合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特征的产业开发模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坚持品牌打造与融合发展相结合
  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国际、国内外、省内外著名品牌。增强贵州品牌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拓展品牌的业务范畴和业务能力,满足民族文化产业高中低档的不同需求,抢占民族文化产业在国际、国内外的市场,加快加大贵州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节奏和步伐。
  要坚持民族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政府文化保护及相关产业部门要积极倡导民族文化产业化创新,实现“文化+”,推进文化与一产、二产、三产的融合,实现与农业、工业、文化旅游、民族体育、生态、民族医药保健等行业融合协调发展,不断培育新产品、新业态,不断延伸相关产业链和价值链。

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能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族地区因为地缘相对偏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也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能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就是这个土壤和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互为影响的,要有效坚持两者的结合,形成互为促进良性循环状态。

坚持传统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引进相结合
  将民族文化本土人才的培训、培养作为重点。贵州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文化产业的大进步大飞跃需要大量的具有民族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统型文化人才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因而传统型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培训要作为重点来抓,这一工作在“锦绣计划”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中已经得以体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一经验和工作要继续沿袭下去,同时要细化人才的分类和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在培养培训“精准化”的同时,也加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训培养。
  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训培养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发展路径,除了将人才送出去培训,还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和文化产业高层次综合性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引入人才的体制机制,提供人才成长的平台和土壤,充分发挥引入人才的才华和模范带头作用,有效利用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模式和路径,实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精准扶贫、民族群众精准脱贫的步伐。
  (执笔:尹爱华)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改革开放与中国民族学的繁荣发展 多样的文明,创造世界共同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3 15:36,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