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52|回复: 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4-12-31 18:44:5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透过成都看西部文明的复兴

 [复制链接]
如果说,当代中国的历史是由东向西写的;那么,古代中国的历史则是由西向东写的。追溯往古,西部开发在先,东部开发在后,这是不争的史实。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今日西部大开发,正是古代西部开发在现代舞台上更加辉煌灿烂的再现。而西部文明的复兴,东西部文明的协调均衡的发展,则意味着东方巨龙的真正腾飞,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西部曾经是东部 古代中国的历史是由西向东写的,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的西北考古大发现,印证了这一点。中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至迟到公元一世纪,中国西部就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中亚及欧洲联系起来,形成了连成一体的欧亚文明。这证明西部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民族迁徒、商品贸易,宗教传播、文化艺术交流,以及战争、部族血仇冲突都首先发生在西部。 二十四史中,《史记》有《西南夷列传》,它记载了汉武帝时由中央政府主导,正式开发西南地区;《汉书》有《西域传》,它总结和记载了汉以前至汉兴以来,历代经营西北地区的经验。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 根据以上史料及20世纪考古发现的材料,我们完全可以说,西部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今天东部在对外交流上相似的作用。西部曾经是“东部”,曾经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际交流频繁的地区,曾经拥有过辉煌的文明。 后来,西部文明衰落了。西部文明衰落的世界史原因,是十五世纪后,世界范围内的海上贸易扩张起来,海路终于取代了“丝路”,西部与世界隔绝了。 西部文明衰落的中国史原因,则是过度开发。西部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八千年前,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农业区域,有了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集约化农业。但是这种农业方式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由于农业技术早熟,而人口数量比粮食产量增长更快,在人口的压力下,人们不断地垦荒造地,最后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使森林草地、湖泊、山林湿地、水源、河流遭到毁灭性破坏,生态急剧恶化。干旱、风沙、荒漠化、沙漠化日益侵蚀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历史曾赐给西部繁荣的好运,又使它堕入封闭、贫困、落后、愚昧的怪圈。 今天,历史又为西部的第二次大开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能把握机遇,西部文明的复兴是必然的。 天府之国叫四川 要开发西部,必须研究包括历史、地理、气候等在内的国情。所谓国情总是具体的,“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国情就具体地存在于县情、市情、省情之中。 四川古称巴蜀,巴蜀自古以成都为中心,观照成都也就是观照了全川。 成都,濯锦之城,芙蓉之都,今为四川省会,位处“天府之国”腹地、襟两江(岷江、沱江)而屏三山(青城山、峨嵋山、邛崃山),控西川而引巴渝。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府河南河,二河环绕,水源充足。东则龙泉山一脉近拱,筑绿色屏障,调温差于适宜;北则青城山千峰远卫,万木吹嘘,葆空气于清新;西则田园广阔,自流灌溉,号称粮仓;南则丘陵宛延,植被天然,山水俱佳。盆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金堂有十里柑桔,新都有三秋桂子;彭州牡丹国色北至,温江菊花天香西来;龙泉驿四季水果,万亩桃花,口福眼福俱饱;都江堰一水中分,千里灌溉,粮食蔬菜皆丰。成都如此优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了最适合、最有利的天然条件。 成都,历经2310年风雨沧桑,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为西南形胜之地,三代帝王之都,汉代以来便享有中国“五大都会”之殊荣,城内有王建墓展昔日帝王之气象,城郊十陵显往古王侯之龙脉。成都又是历代人文胜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相如、子云,为两汉文章之首;“花间”一派,集五代文人之群;陆游因入蜀而方为诗人,李杜由居蓉而下笔千言。三苏诗文,字字珠玑,光华璀灿;武侯功德,悬之日月,千古称颂;峨嵋山寺庙高耸,佛光普照;青城山道家风骨,仙气充盈。至于书画之盛,则被推为“举天下之言画者,莫如成都之多”。走在成都老城,足之所履无非古迹,目之所及皆为名胜,可谓一砖一瓦一典故,一草一木一传奇。历史不可复制,传统不可预设。成都悠久丰厚的历史传统,又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了最适合、最有利的人文条件。 成都自古“三城相重,格局独特;两江相抱,渠桥密布”。城中繁花似锦,河里舰般迷津,街上闾阎扑地,商贾云集。如今的成都不仅保留了古代的繁华和富庶,而且增添了时代特色,登上了现代化的阶梯。东西南北干道全长20余公里,将全城十字贯通,干道两侧高楼林立,店铺密布;天府广场一星定盘,一二三环路圈状辐射,形成不同特色的圈层。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传统民居散点布局,特色小区相对成片,呈三分天下之势。成都作为中国西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已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而以电子一条街为代表的电子工业正异军突起,成为一大支柱产业;300余个科研机构和28所高校的强大阵容,正在将科技、文化、教育产业推向全国前列;有号称全国六大航空港之一的双流机场,加之高速公路东贯西达,奠定了西南交通枢纽的地位;城乡成交额、城市居民万人拥有商业服务点本已是全国大城市之首,近年来持续火爆的股市、邮市、糖酒会、文化节、彩票热等等更是在全国风光独占,使成都商业人气两旺盛。凡此种种,又为人们的商贸发展、事业成功提供了最适合、最有利的社会条件。 但是,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一柄双刀剑,它造福于蜀中先民,又遗患于现代川人;它赐给成都美丽、温馨、舒适和丰厚,又让成都背上历史的包袱,造成蜀人观念上的落后。说蜀人落后在观念,可谓一语中的。成都话中有一个方言词──“资格”,可说是这种落后观念的关键词。成都话“资格”,指正统的东西,与其对应的方言词就是“歪”。 蜀人推崇“资格”的东西,在观念上其实就是崇拜“正统”的东西。 蜀地百姓思想上的“正统”观,主要来自“三国文化”,具体说来自“三国戏”和“说三分”评书。京剧《甘露寺》中乔国老有一句唱词:“(刘备)他本是中山靖王的后,与当代的天子一脉流”。就是宣扬和强调“刘皇叔”的血统是资格的,是正统的。成都是蜀汉的首都,这个以蜀汉为正统的观念,影响了一部成都史。 蜀人的这个资格观,使人们失去了“人生天地间”那种顶天立地自我存在、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意识,满足于“人在单位”的保险安适。于是在蜀人的生活中,就有重国有经济,轻个体、私有经济;重官府、轻市场;重官员、轻商人的倾向。 这种资格的封建正统观念,怎能公正地对待经济上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文化上怎能容许不同的机制? 在这次西部大开发中,愿“资格”的蜀人少些“资格”,多些出路。 说“东”道“西”南辕北辙 除了西部的“国情”在地理、历史、气候上有别于东部外,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也很不相同。中央已经表明西部不搞经济特区模式,就是说不能照搬东部。 可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已开发二十多年了,人们对开发事业,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势,但是用“东部思路”来套西部问题,必然是说“东”道“西”,南辕北辙。 西部大开发,是在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作出的决策,因此,西部大开发的市场经济取向是肯定的。 既然是市场经济取向,那么资金、项目、人才,甚至政策供给都应由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这和东部沿海当年开发时的市场环境很不一样了。 西部开发也有和东部开发完全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要开放,首先要放开。东部是从为企业放权,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放开”的,而西部面临的首先是放开市场。 此外,西部的改革开放在向度上也有所增加,有新的特点:一、对外开放,适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直接携手WTO。 二、对内放开,允许民间资本、民间资源参与开发。今天,中国的“民间”已经成长起来,6万亿银行存款余额,说明它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参与开发。 三、对历史开放,重振当年“丝绸之路”的雄风。这一点是由西部的历史决定的。历史决不会往回走,但历史上历代都有针对西部的制度创新,其思路或可借鉴。 关于开放的第三点,有一个有趣的例证。一位美籍学者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时的经济,发现中国为了抗战,调动了全部资源,甚至为此恢复了中世纪的两项经济制度:共产党方面恢复了“屯田”;国民党方面恢复了“驿站”。 这说明,在具体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借鉴历史,作出新的制度创新。 西部有西部的特色,西部有西部的逻辑。 历史告诉西部 按中国传统史学,中国的经济文化向来习惯划分为南北,时代越晚,南方的份量越重,“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 “南方”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越到后来越往南移,这和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南迁是符合的。唐代以淮河、汉水以南为南方,明代为科举考试所定南北的界限,又向南到了长江,一直到“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都是官方认定的南北界线。 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南方概念早已变成深圳、海口、厦门、珠海这些沿海城市。 南方,意味着开拓、进取、发展、繁荣。 旧有的史学研究,认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不断南移,源于三次大的动乱,一是“永嘉之乱”,二是唐代“安史之乱”,三是北宋“靖康之难”。而三次动乱,都是因北方少数民族南侵,造成中原地区的灾难,“四海南奔”造成了文化南移。 这种旧史学,最大的缺陷就是过于注重政治、战争的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 西部,又可以理解为一个现代概念,与历史观念对应,西部只能对应“南方”。西部概念,与旧史学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充分强调了自然生态、资源、人口等因素。现在划入西部的地区,大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 史实上也是如此,西域古国,《汉书·西域传》载有三十六国,实际数超过五十五国。而主宰这些国的命运就是水,那里有水,能养活多少人,国王的臣民就有多少人,水流到什么地方,国的领土就有多大。一条河流改道了,或者一眼泉水干枯了,紧跟着一个国家就消失了。 中亚沙漠里那些半为沙掩半裸露的古国遗址警示我们,生态环境对历史的作用决不可低估。 历史还告诉西部,资源观念的树立,也是事关命运的事。 西部人很早就形成了财富观念,先秦时期的巴蜀,就出现了巴寡妇清这样的亿万富婆,秦始皇还给予表彰,汉代四川也有卓王孙这样的大富豪。 但西部却缺乏资源的观念,乱垦荒、滥伐木,并不始自今日。 当然,资源的观念是很晚近才形成的。例如对于水的认识,先民的水意识,首先是防洪,进入农耕时代,水的作用是农田灌溉,然后才有水利工程,近现代才有水利枢纽工程,然后才有水能开发,直到现在,才提出水资源的开发。 可见,一个现代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既需要历史组验,也少不了历史教训。 历史告诉西部,西部大开发,观念要先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达州,我离开四年都没有回去的城市! 达州日报达州晚报怎么了?
2# 四姑娘山
 巴全 发表于: 2004-12-31 23:53:34|只看该作者
成都古益州,蜀汉故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物阜民丰。自古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说,说明四川为治国之重,而成都又为治川之重!楼主多发点这类贴,让后学们认识这样一个道理:历史是现实的起点,是未来的基础。
3# 峨眉山
 罗松涛 发表于: 2005-3-4 20:40:54|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研究非常人可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5 16:01,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