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8|回复: 0

[2019年张锦文:接受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复制链接]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张锦文:接受教育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人物名片 张锦文 58岁,河南新乡辉县人。1978年,放弃参加高考的机会,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守望大山41年,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不到三百人的小小村落,先后走出三十多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
  9月4日,新学期第一天,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拍石头乡中心小学6年级的第一堂课是校长张锦文上的,因为暑期施工,张锦文走进教室时,黑色运动鞋上浮着一层泥土,深色裤子上还挂着一些白灰。
  这是一节思想品德课。张锦文用带着辉县深山区口音的普通话向学生们提问:回到阔别两个月的校园后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这堂课上,张锦文想告诉学生们的是“感恩”,感谢家人的陪伴,感谢父母辛苦劳作的付出。
  这是张锦文乡村教师职业生涯的第41年。1978年,全校成绩名列前茅的张锦文接受了村干部的求助,选择放弃高考回村当了一名小学乡村教师。前25年,他在位于深山区的乡村小学,是三十多名学生的全科老师。后16年,他在拥有227名学生的辉县最大乡村寄宿小学当校长。
  41年里,他无数次走过悬崖峭壁,磨破三百多双千层底布鞋。现在的他,瘦小,黝黑,常年穿着一件带着破洞落满粉笔灰的白衬衫,自己的学生们走出了层层叠叠的大山,而他还在守望着大山。
  前一秒数学课 后一秒语文课
  在未搬进如今的拍石头乡中心小学前,张锦文在深山区简陋的屋檐下送走过一届又一届学生。
  这个叫寨凹的村小学位于太行山深处,是1978到2003年期间张锦文任教的地方。路边那棵已经枝繁叶茂的翠柏,是他二十多年前种下的。
  村小已经被废弃,张锦文看到那些已经几乎倾倒的石墙,还会想起自己那些调皮的学生,曾经在课上开小差时,就会透过石头间的缝隙,探向教室外面的世界。在冬季,风像刀子一样,沿着那些墙壁的缝隙杀进来,剜在师生的身上。为了止住孩子们和自己手脚上那些流脓的冻疮,张锦文在上学的路上拾些树枝柴火,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在教室内生火取暖。
  那时在寨凹村的村小里能教三个高年级的老师只有张锦文一个人。三个年级的教室,也只有一间。上个世纪,“复式班”一直是在农村地区民办教师、队办教师中最为流行的教学方式。
  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同一间教室里,一节课45分钟,张锦文要把这时间拆成三部分:一排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排学生预习语文课的生字,另一排学生做数学作业。张锦文可能上一秒还在教低年级的前排学生算术,下一秒就要提醒后排稍高年级的学生拿起语文课本,朗读课文。除了语文算术,张锦文还要教自然常识,所有的作业,也都只有等学生们放学后,拿到家中批改。
  “我打一辈子光棍儿,也要在这里当个好老师”
  张锦文在最初任教的几年里,曾因为家庭的原因两次萌生了退意。
  1982年,张锦文22岁,作为适婚青年,家里考虑给他找一份更挣钱的工作,为娶亲做准备。
  张锦文的表哥已经落脚在西安,这一年,他准备介绍张锦文到西安工作,表哥骑了一辆自行车载着张锦文准备前往新乡市转车,但还没走出乡里,出走的消息就被村干部知道了。张锦文兄弟俩在前面骑,村干部也找了辆自行车在后面追……经过村干部一番劝说,张锦文第一次出走宣告失败。
  第二次在1985年。在征得村干部的同意后,张锦文离开小学,在政府办公室谋得了一个职位。上班后没几天,新学年开学,村干部又找上门来。原来,村里没能找到接替张锦文的乡村老师,孩子不能没学上,村干部只得再次来请张锦文回学校。
  “这次回学校的经历很不一样。”张锦文回忆,那些围在校门口的学生和家长,一直在等着他。“他们一看到我回来,就迅速把我围了起来,有学生抓着我的衣襟一直不松手,孩子们似乎是松了口气,跟我说‘老师你总算回来了’。”
  这是张锦文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对孩子们和乡亲们的意义,张锦文一直记得村干部和家长当时对自己说的话,“张老师你辛苦辛苦,只要你在这里,我们的孩子就不会辍学”。听完之后就觉得,我认了,即使我打一辈子光棍儿,也要在这里当个好老师。
  六万公里攀山路
  张锦文的老家在寨凹村的山坳里,距离任教的小学,只是从山上到山下的距离──两公里,但张锦文每天中午回家吃饭,照看父母,一天往返两个来回,就是8公里。
  在平原地区或者城市生活的人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8公里。山路最窄的地方只有20厘米,一边是峭壁,一边是陡坡。山里的路陡峭,步行时迈出的腿需要抬高,这样的路,张锦文走了25年,步行的距离超过6万公里,磨坏了母亲和妻子为他制作的三百多双千层底布鞋。
  这从山上到山下的路途曾间隔着生与死。2000年农历重阳节,张锦文的父亲病重在家,似是能够感到生命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老父亲一大早在病榻上叫住自己的小儿子,央求他今天不要再去学校上课,希望他能够最后一次为自己穿上体面的衣服。张锦文听完后点了点头,可一出门望向山下的孩子,还是快步跑下了山。“我当时心存侥幸,没有想到父亲真的会在当天去世。”上午的课刚上到第二节,家里托人从山上带来消息,老父亲离开了人世。一年后的2001年腊月,张锦文同样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这是张锦文心中抹不去的痛楚。“当时家里人骂我不孝。我作为老师,又怎么会不懂得身为子女的责任。可是我当时想的是,如果我这一天不在,三个年级的学生又有谁可以去教呢?”
  “我更想做那个雪中送炭的人”
  张锦文在乡村任教的这41年来,所教班级成绩在整个辉县名列前茅。大山深处,原本不足270人的小小村落,也在这41年里走出了30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硕士、博士。41年前,他是四百九十多万乡村民办教师中的一员,随着上世纪末国家发布了关于解决民办教师的相关政策,1998年,陈锦文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试,转为公办教师,也曾连续六年在全乡的小学教师考核中名列第一。
  张锦文说自己一辈子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在山区也想要做出成绩,能够给学生们好的基础教育,看他们成才。
  “当老师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好的教育,是能把目光投向那些平凡的大多数,乡村教育更是这样。大多数学生其实只要能够发现自己对于生活的兴趣,哪怕做一些平凡的工作,努力能达到自己家庭中还未企及过的高度就可以了。在这样的前提下,接受教育,是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虽然孩子们的路只有这一条,但实际上张锦文的路却不止一条。辉县教育局副局长赵振宁提到,张锦文有不止一次的机会,可以离开深山,去城市教学。
  为什么留下不走?张锦文觉得,对一些条件好一些、或是生活在城市的家庭和学生而言,接受好的教育是锦上添花,而乡村地区的教育,更像是雪中送炭。教好这里的一名学生,让他认识到知识的可贵,让他从山区混沌度日的困境里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价值,往往能够让一个家庭的命运发生改变,“我更想做那个雪中送炭的人。”
  【70年感言】
  今年是我当教师的第41年,四十多年来,教育教学条件、环境、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我对教育的热爱、对教书育人责任和使命的担当。──张锦文
⊙记者:田杰雄 编辑:胡杰 校对:翟永军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断弦有谁听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断弦有谁听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教师节 | @亲爱的老师 我想对您说 “枯燥”的思政课是如何成为明星课的?──记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云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11:22,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