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058|回复: 3
 空格键 发表于: 2019-9-18 00:08: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书人] 敦煌女儿樊锦诗:我等着大家批评我的研究

 [复制链接]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的一部自传,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出版信息
  作者:樊锦诗 口述/顾春芳 撰写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樊锦诗自述
  出版年:2019-10
  页数:492
  定价:6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传记译林
  ISBN:9787544779548

内容简介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樊锦诗,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人生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 神圣的大学
  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第五章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第六章 风雨飘摇的日子
  第七章 敦煌的女儿
  第八章 敦煌石窟艺术
  第九章 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
  第十章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第十一章 春风化雨润心田
  第十二章 四十年后终成卷
  第十三章 莫高窟人和“莫高精神”
  樊锦诗年表
  后记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空格键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空格键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空格键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空格键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空格键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空格键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就爱美图欣赏 发表于: 2019-10-25 10:32:5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敦煌女儿樊锦诗:我等着大家批评我的研究

源自:澎湃新闻
⊙记者:徐明徽 实习生:魏亚霖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她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
  近日,樊锦诗的新书《我心归处是敦煌》出版,这是她的口述史,由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记录撰写。10月21日,樊锦诗接受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请,回到母校介绍了这本新书,并和读者们畅谈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敦煌文物保护。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樊锦诗介绍,中国的石窟寺考古始于她的恩师宿白教授。“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一书,堪称50年代的学术典范。在此之后,宿白先生又把目光转向了云冈石窟研究,这实际上是第一次把石窟寺考古和理论结合起来。1996年结集出版的《中国石窟寺研究》一书,至今仍是考古系师生的重要参考。”
  宿白教授为中国石窟寺考古奠定了基础,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石窟寺考古要完成的工作远远没有完结。樊锦诗说:“考古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提供基础材料;所谓的基础,就是要包括所有方面的材料。敦煌研究院的意义,在于保存并毫无遗漏地提供所有的资料,给政府,社会和研究者。从而使得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根据这些资料,研究出不同的方向的成果。”
  樊锦诗进一步举例,比如研究壁画,不能只关注壁画本身,只关注上面的故事,要深入到壁画本身的材料,所用的颜料等等。研究塑像,要知道塑像胳膊里用的木头是什么木材,从而进一步去研究木材使用和时代变迁之间的联系。

be93-ihmipqw4075511.jpg
1964年,樊锦诗在莫高窟工作

  因此,对于石窟寺的研究,要有整体的规划。“仅莫高窟就有735个洞窟,全都要编号,然后按照编号顺序或者时代顺序,逐一调查。对石窟寺的研究,不能仅是文科的研究,也不能仅是考古的研究。各种研究手段都要利用:文字,测量,照相等等;各种学科应该结合起来:化学,美术,历史,佛教研究等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上是困难重重,比如所谓的最基础测量工作就不简单。从外面看起来,石窟内部都是一个个长方体,但实际并不是标准的形状。樊锦诗回忆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一开始不会计算复杂的几何形状,怎么都测不准。而聘请的外来测量队也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因为他们不懂野外考古的专业知识。”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其他人员,只能一步步摸索探究测量的方法。敦煌清贫苦寒的研究环境也很难吸引外来人才,他们只能自己慢慢培养人才。
  “报告出来我第一个去找宿先生。宿先生不满意我再改,宿先生哪怕骂我,我也不要紧。因为他给我提醒了,给我修改了。直到宿先生点头了,说可以了。”当时北京大学考古系另一位大家──苏秉琦教授鼓励她,“研究汉史的人,都要去读《史记》和《汉书》,你现在做的考古报告就相当于二十四史。”樊锦诗当时就下决心,不能随随便便完成这个考古报告。
  樊锦诗和她的团队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系统的科学的完整的考古报告,它不同于用眼睛看了画出来的,里面所有的资料都是测量得出。报告发表后,樊锦诗等着大家提意见,“我等着大家批评,等着大家骂人,但是没想到还被赞扬。”樊锦诗却说这是“三个臭皮匠”一起的成果,是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研究机构,为国家和社会提供详尽的资料是一种责任。
  “做出来之后,好像还可以。但问题是下一步更难。”第一期对于石窟的测量工作取得了成功,第二阶段的工作却更加困难。第二阶段的困难,主要还是技术的困难,要囊括更多方面的资料,需要更多学科的参与。
  樊锦诗也对目前的文物保护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保护是第一位的。为什么是第一呢?只要东西在,我就可以研究,我研究不了的可以给其他老师研究。再然后还可以给下一代研究,只要东西在。东西没有了,你研究什么。目前各地都在大拆大建,很多文物都面临威胁,地方领导对于保护文物没有积极性。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在,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文物对于证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文字之前的历史只有文物能够证明。”
  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代掌门人,樊锦诗的经验是,“你不能不旅游,可你也不能不保护呀。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地方以牺牲文物为代价,开发旅游资源。而很多文物遗产地的工作人员,待遇低工作难。”
  樊锦诗的石窟考古成就,正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叶侃教授总结的:樊先生做的是最基础的事情,也是最困难的事情,不得不令人钦佩;而考古界不仅仅只有樊先生,还有很多很多的人都在默默地做着基础性工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天文星 发表于: 2019-10-22 10:31:51|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源自:新浪读书
  2019年10月21日,《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活动由译林出版社、甘肃省委宣传部、北京大学联合主办。本书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dd82-ihfpfwa3016600.jpg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在10月19日樊锦诗先生刚刚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长久以来,樊锦诗先生都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将自己瘦小的身影隐于敦煌绚烂的壁画图卷之后。这一次,在杖朝之年,她终于在这部口述自传中,首度直面读者,亲述感人至深的传奇人生。

0b49-ihfpfwa3017143.jpg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新书发布会嘉宾合影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国家文物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人事司司长朱晓东,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勇,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真福,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陈炎人,敦煌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赵声良等出席。到场的还有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机构的考古文博、史学、美学专家以及其他领导与同仁。发布会由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主持。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纷纷对《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的出版表示祝贺,认为这本书展现了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感人事迹,弘扬了以莫高窟人为代表的考古学人的坚守与付出的精神,展现出民族文化代际相传的动人精神。
  发布会上,樊锦诗和孙真福总经理向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馆,北京大学宣传部、图书馆、文研院、艺术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甘肃省委宣传部、文物局、敦煌市、敦煌研究院赠书。

bc6e-ihfpfwa3015822.jpg
樊锦诗先生发言

樊锦诗:我要为敦煌留史
  樊锦诗成长于上海,北大毕业。生于南国的她,却一毕业就去了敦煌,这一去,就是五十七年。樊锦诗六十岁受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八十岁退休。在同龄人颐养天年、子女承欢膝下的时候,她拼劲全力把莫高窟的文保事业推上一个新的高峰。她率先在全国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樊锦诗先生在发布会现场说,写这本书是她不可推卸的责任。千年前的古代艺术家为我们留下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老一辈的莫高窟人无怨无悔地把青春、把一生奉献给敦煌,甚至他们的子女都没有上过大学,把子孙也奉献出来。她要把老一辈莫高窟人的工作精神告诉世人、留给后代。樊锦诗先生的一生,照应着敦煌研究院的发展,她觉得有义务把无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化为文字,为敦煌留史。
  樊锦诗先生与本书撰写作者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一见如故。通过跟顾春芳教授的接触,她觉得顾春芳是一位可信的学者,于是欣然答应了口述的请求。顾春芳为这本书,研读了大量有关敦煌的书,所下功夫之深,另樊锦诗非常感动。樊锦诗先生说:“碰到顾老师是我的大幸,如果我碰不到她,不知道这本书今天能不能出来。”

5cc8-ihfpfwa3015293.jpg
撰写作者顾春芳发言

顾春芳:樊锦诗与敦煌是不可分的
  本书的撰写作者顾春芳说:“用四年的时间为这样一位令我发自内心尊敬的人写一本传记非常值得。”为了写这本书,她无数次与樊锦诗先生在电话里彻夜长谈。“她允许我问,也允许我写,毫无保留的向我敞开,给予我创作的自由。”
  樊锦诗与敦煌是不可分的,写樊锦诗这个人,如果脱离了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就写不出一个真实完整的樊锦诗。顾春芳教授深知这一点,她阅读了樊锦诗所有的文章:在敦煌学上已经或试图突破的问题,在遗产保护方面抓住的问题,以及她把握的重大问题。
  老一辈学者的真情口述,青年一辈学者的细腻记述,共同记载了这段珍贵的敦煌记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不仅是樊锦诗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几代莫高窟人献身大漠的一份历史见证。为了保护莫高窟这座人类绝无仅有的人类文化遗产,多少莫高窟人甘愿献出自己的一生,这是莫高窟人留给民族和国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樊先生怀着对敦煌的深情,对众多前辈的敬意,为千年敦煌立传、为莫高窟的未来写史。阅读樊锦诗,就是阅读一部敦煌现代发展史。这部民族文化优秀传承者个人传记的出版为国家、为民族留下这些珍贵的记忆,记录下这些高贵的灵魂。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也会继续坚守他们的精神,并会通过记忆将这份精神传递下去。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内容简介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
  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本书图文并茂,除随文黑白照片外,另附16页彩插,尽显敦煌之美。
  所有图片均由作者及敦煌研究院提供,部分图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

编辑推荐
  锦瑟年华去,莫高永留诗

▲ “敦煌的女儿”首度自述传奇人生
  长久以来,樊锦诗先生都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将自己隐于敦煌绚烂的壁画图卷之后。面对公众,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这一次,在杖朝之年,她终于决定在书中说出自己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 深度解读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与惊世之美
  从藏经洞的惊世发现,到第259窟禅定佛永恒的微笑,莫高窟的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作为世界上最了解并深爱着敦煌石窟的人之一,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将敦煌石窟的深远历史与绝美艺术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

▲ 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
  从百年前藏经洞文书的失意流散,到如今中国敦煌学研究的蔚然成林;从大漠中寂寥荒凉的无人区,到举世瞩目的敦煌研究院;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几代莫高窟人饮冰茹檗、披荆斩棘,谱写下一曲波澜壮阔的敦煌乐章。

▲ 详细披露“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于花甲之年接手敦煌研究院,就面临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莫高窟告急!樊锦诗以其远见卓识,带领新一代莫高窟人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先进理念和高精技术保护石窟遗产,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敦煌”工程。这一壮举背后的艰辛历程,将在书中首度披露。

▲ 讲述敦煌故事,弘扬莫高精神,讴歌中华之美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正是莫高窟人的精神写照。在这里,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永恒闪耀。
 红叶 发表于: 2019-9-18 10:28:44|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出版

源自:新浪读书
86c1-ietnfsq1669304.jpg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樊锦诗/口述 顾春芳/撰写
  译林出版社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
  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
  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本书图文并茂,除随文黑白照片外,另附16页彩插,尽显敦煌之美。
  所有图片均由作者及敦煌研究院提供,部分图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

47fc-ietnfsq1667140.png
1957年7月2日,樊锦诗(右)与胞姐樊锦书

0dc3-ietnfsq1668351.png
1965年,与彭金章莫高窟合影

[编辑推荐]
  锦瑟年华去,莫高永留诗

▲ “敦煌的女儿”首度自述传奇人生
  长久以来,樊锦诗先生都很神秘。她单纯简朴、低调谦和,将自己隐于敦煌绚烂的壁画图卷之后。面对公众,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说我了,还是说说敦煌,说说莫高窟吧”。这一次,在杖朝之年,她终于决定在书中说出自己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 深度解读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与惊世之美
  从藏经洞的惊世发现,到第259窟禅定佛永恒的微笑,莫高窟的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作为世界上最了解并深爱着敦煌石窟的人之一,樊锦诗以考古人的博识、文保人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将敦煌石窟的深远历史与绝美艺术娓娓道来,引领读者踏上一场纸上敦煌艺术之旅。

▲ 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
  从百年前藏经洞文书的失意流散,到如今中国敦煌学研究的蔚然成林;从大漠中寂寥荒凉的无人区,到举世瞩目的敦煌研究院;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几代莫高窟人饮冰茹檗、披荆斩棘,谱写下一曲波澜壮阔的敦煌乐章。

▲ 详细披露“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于花甲之年接手敦煌研究院,就面临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莫高窟告急!樊锦诗以其远见卓识,带领新一代莫高窟人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先进理念和高精技术保护石窟遗产,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敦煌”工程。这一壮举背后的艰辛历程,将在书中首度披露。

▲ 讲述敦煌故事,弘扬莫高精神,讴歌中华之美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正是莫高窟人的精神写照。在这里,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精神之美,永恒闪耀。

[名家及媒体评论]
  前有常书鸿,后有樊锦诗。
  (樊锦诗坚守莫高窟五十余载)功德无量!──季羡林
  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叶舟,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家,《敦煌本纪》作者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54年。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CCTV《朗读者》
  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而我们今天真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董卿
  樊锦诗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敦煌石窟保护和研究事业。她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实践者、管理者,真的很了不起。──赵声良,敦煌研究院院长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她穷极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在她的生命足迹里,品到了坚毅,读到了专注,也深深感到那个瘦弱并不伟岸身躯里,包裹着一颗高贵倔强的灵魂。──《光明日报》
  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中国文化报》

247c-ietnfsq1664350.png
2004年8月,樊锦诗在莫高窟第272窟

1c2e-ietnfsq1666091.png
星空下的莫高窟前部分舍利塔

作者介绍
樊锦诗

▲ 2019年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 2019年“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获得者
▲ 2018年“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 2017年《莫高窟第 266~275窟考古报告》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 2009年 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顾春芳
  上海宝山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
  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樊锦诗与顾春芳相识于2014年的敦煌,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
  樊锦诗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

[作者的话]
  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
  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樊锦诗
  我突然明白了樊锦诗愿意一辈子留在敦煌的原因了。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在这里无需寻找,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
  她选择了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顾春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8 22:04, Processed in 0.2964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