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611|回复: 8
 1熊猫
 花舞语 发表于: 2005-3-4 18:14:5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给《汉武大帝》挑错

 [复制链接]
把看的时候的挑错帖以及最后的感想总排一下吧(有些以前发过了):电视剧第一句话,啊不,都不是第一句话,而是第一行字幕,就是个bug。“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其实应该是“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 中国的年号制度始于汉武帝时。此前的皇帝,虽然也可以改元,但是无年号。象汉孝文帝曾经改元一次,因此有两个“元年”,后世区分为“前元年”和“后元年” 。汉孝景帝(也可以简称汉景帝)则曾经两次改元,因此史称景帝“前元年”“中元年”“后元年”。电视剧的开篇就是从景帝登基的那一年,即前元年开始的。 电视剧里,把“前元”当成了年号,见鬼了。到了第六集(61集版),于是出现“ 前元三年”这等滑稽的称呼。实际上,七国之乱爆发的这年,应该是汉景帝前三年(西元前154年)。 将细柳故事从文帝移植到景帝,在“秋香”身上套用了画工误昭君的段子,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丰富剧情(据说后面的匈奴部分,还把冒顿单于的事情也给挪过来了)。将窦婴封魏其侯、景帝以车驾迎梁王于函谷关等发生在七国之乱以后的事情放到前面,也可说是小不严谨而已。至于把本来由景帝自己说的由梁王为继承人换由窦老太来说,把本来由吴王刘濞说的“十四到六十二”都得出阵换成另一个猪头来说,这些大概可以算是为了平衡剧情。但自己台词里明明说把晁错“公服斩于市”(符合历史记载),最后画面还是一身短打扮就进了铡刀,这个就有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还有,可以让刘启早几年就派人去函谷关以车驾迎接弟弟,但也别让刘启在长安城楼上一直等还在函谷关的老三啊,函谷关在今天的河南灵武,离西安230公里,那是火车也要走三小时的啊。刘启打算在城头守夜乎? 据说还有人在前几集就看到了匈奴“入侵云中、代郡、武威”的报告,云中和代郡都是战国、秦朝时设置的郡县,汉初为代国封地,不属于朝廷直辖,但是郡名还在,因此提到是正常的。但是武威,那里是武帝时候才从匈奴夺取的领土、才设置的郡县,在景帝时,还是匈奴休屠王的牧场,哪里会有这个名字呢?这个bug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再就是一些用语。那时候皇家的厨房叫“庖厨”,掌管膳食的主官是“太官令”,下属有“尚食”,但第一集中,窦老太却冒出一个“御膳房”,似乎是归大嫂刚赶了清宫戏的场吧?还有“皇上”的称呼,似乎最早早不过东晋,汉朝的时候,没把握的话,还是让臣子们当面称“陛下”,底下叫“天子”“今上”的比较有把握。宦官自称“奴”、“老奴”都比较早,“奴才”听着就有些怪诞。至于外臣称宦官 “公公”,这个,这个,似乎也早了些。好在,到我看到为止,还没有管他们叫“ 太监”……真好。 另外楼上也有人提到了。汉朝的“山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山东半岛”这样的说法是不会有的。称为“齐地”会好一些。那时候的地图应该是上南下北的,但为了欣赏习惯,改为上北下南也可以吧,只是别让窦婴指着长江说洛阳啊。演员们敬业一点,学习学习央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在大蓝布上准确无误指点江山的精神。 看了六、七集,大略如此。汉朝的文字资料少,有时候是需要打打马虎眼,但基本的常识错误仍未能避免,十分遗憾。 电视剧对后宫的种种称呼是一塌糊涂的乱。 西汉初期的后妃等级,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共8等,象“婕妤”“昭仪”这些为人熟知的等级,都是武帝或元帝时期才有的。太子的正妻才称“妃”。所以电视剧里所谓“栗妃”,那是bug,此女等级为“夫人” ,应称“栗夫人”。7还是8集中,居然连“栗贵妃”都出来了……焦晃老爷子也刚又赶了清宫戏的场啊。 还有那满口的“娘娘”“娘娘”,管后妃叫娘娘,宋朝才有的风俗啊。归大嫂说“娘娘命妇”,“命妇”倒是那时候已经有的,指的是大夫之妻。至于那个画面里凑在一起募捐的有没有大夫的老婆,观众大概也瞧不清楚,让她去打马虎眼了。 1、今儿个还看见廷尉判决“凌迟”之刑,汉哪儿有凌迟?连“凌迟”这二字都还不是作刑罚讲呢。“凌迟”的本意是形容逐渐的、缓慢的衰退的样子。后来先是引申为人的不得志。比如三国志裴注里就用这个词形容费诗,说他不招刘备喜欢的时候用的,若以为刘黄书是把他剐了,那大错了。这个词被用来形容酷刑,是宋以后的事,剐刑目的是让人渐渐的、缓慢的痛苦死去,所以又引申到这里了。 2、我汗,居然景帝还口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三国李康的《运命论》啊… … 3、卫绾对景帝说“臣赋闲在家……”,“赋闲”,晋人潘岳作《闲居赋》,始有此语…… 4、梁王大骂“到头来,却为那一只黄口小雀作了嫁衣裳” 为他人作嫁衣裳 ── 唐温庭筠《贫女》诗 5、经大钟提醒,剧中梁王果然提到“霜打的黄瓜”,喷,黄瓜这东西,张骞通西域得之,而且在石勒忌讳“胡”名改为“黄瓜”前,都是叫胡瓜的…… 6、王皇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7、(别的朋友挑的)汲黯出场的时候,镜头里有太子太傅卫绾让他先行的镜头,错了,因为太子太傅除了作为太子老师外,还管着东宫所有属官,而汲黯仅为小小的太子洗马,六百石官儿差太子太傅较远,不可能走在前面。 又,太子洗马掌宾赞受事,哪有什么太子老师的任务?怎可能打太子的手板心?编剧为提前表现汲黯的公正,编了这一情节出来,徒增笑柄! 8、中行说劝单于用间杀郅都,说“三十六计之第三计,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说始见于南朝檀道济。而当时是哪“三十六策”,显然也与后世不同。今本三十六计,是晚近之人所编列的,其中的一些词汇,显然还在南北朝再之后。如第一计 “瞒天过海”,是唐朝故事,“笑里藏刀”,则出自唐李义府。汉初之人,怎能言此? 9、卫绾教刘彻匈奴事,曰吕后使大行令张释之复单于书。然而,实际上,作复书者为当时的大谒者张泽(泽,阉人也,后平诸吕时有功)。“谒者”,汉初一为郎中令属官,一为“中书谒者”,内府属官。张泽既为宦官,所任当为中书谒者。此与 “大行令”相差何远?况且当时无“大行令”之官,前帖已明。编剧此处误张泽与释之为一人。张释之,文帝时始以赀入官,为骑郎,历任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廷尉。景帝后为淮南相。从来未曾作过典客、大行之属。以其作过的最大京官廷尉,不过秩千石。 又,吕后复信内容,除卑词之外,所贡献者,不过车马而已。剧中却添了美女黄金一大堆,似乎觉得汉家的脸面还丢的不够厉害,需要再涂抹涂抹一般…… 10、此前,刘彻振振有辞:“高祖气吞万里如虎”…… 11、啊,果然看到景帝说“周亚夫的折子,准了”…… 奏折,折本奏章,明清时用。果然是汉服清宫戏哦。 12、另外,……果然景帝就提到匈奴“到了武威”。呜呼,武威原是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开边得之,“武威”,就是彰显汉廷武功之意,这景帝时期哪里来的武威??太搞笑了。 尤其搞笑的是,景帝是说“匈奴入了雁门、到了武威、入上郡、取苑马”。苑马是汉朝于边疆所置马场,先不论。那三个地名,雁门在今山西北部、武威就是姑臧,在甘肃河西走廊、上郡在今陕西榆林附近。学过中学地理的人可以构想一下匈奴这次入塞的路线图……路痴啊…… 查了一下,无疑问,这是说的景帝中六年的匈奴入侵,只不过……把“武泉”说成武威……,另外,把后二年冯敬战死一事也给挪到一起了。 武泉,地在今内蒙古,在雁门关外。汉书景纪称“入雁门、至武泉”,其语不通,或雁门内另有一武泉?不得而知。 1、今儿看明白了,孝景帝是被卫绾一语咒死的。太子冠礼行完,老家伙跌撞而去,但明明还喘气儿呢,卫绾冲刘彻一撇嘴:“去,去见太皇太后……”,这不,已经被老家伙当死人对待了……(剧情硬伤) 2、小皇帝上台,诸官觐见,这官爵一报,热闹可就多了。这里不说每个人是否官爵都对号的问题,那无所谓,就说常识。第一个卫绾说的还对,第二个庄青翟也还行,第三个许昌,问题来了:“柏至侯太常尹”,柏至侯对,这“太常尹”是个什么东西?翻遍25史,你能找到“太常”,找不到“太常尹”。 然后第四个什么平昌侯窦世国,这个人和栗贲一样,虚构的,但这个侯名号是有的,不管了。第五个又乱了:关中侯戴盼,还是虚构人物,但这“关中侯”,汉朝没有啊,汉朝有的那是关内侯。关中侯是曹魏设的啊。那位说了,不对吧,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里有“关中侯申屠嘉”啊,靠,那定是后人把“内”误抄成“中 ”了。申屠老儿当过关内侯,查其汉书本传可知。 后面的就全胡编了,建宛、陵安、阳明、世宁,这四个侯统统没听说过。而且,再怎么的,侯爵名号前面冠的是封地采邑名啊,这四个名字,没有一个是史料记载过的汉朝地名。这汉书,有地理志啊,你随便找几个侯国安上不就完了?这史记、汉书,都有各种功臣表啊,你挑几个人不行吗?非tm乱编。 最后一个桃侯刘惠,这个侯的名称是有的,当然这个人西汉没有,东汉末有一个。还有,似乎三国演义里铺陈刘黄书历代家谱,里面有一代叫刘惠,呵呵。这无所谓,只要这个爵位是存在的,或者可能的,就可以了。但是刚才上面那四个,是不可能有的。 3、窦太主自称大字不识几个,却经常一语惊人,“听说都是奉皇上求贤诏而来的三教九流”。三教……儒道释,至少两家,那时候中国还没人听说过…… 要表达这个意思,用“诸子百家”不是挺现成的吗? 我看的进度已经明显慢过电视台了。今儿听了田、韩一段儿对话,先是一句“你是属猫的”,这12生肖最早是东汉才有的,配合12地支,属相应该出现的更晚。然后又是一句“如今的内阁”,喷,“内阁”这东西……还差1500年哪。 阿娇纠正刘彻:“什么姑妈,得叫岳母”。“岳母”衍生自“岳父”,“岳父”衍生自“泰山”,称老丈人为“泰山”是唐明皇时候郑镒的故事…… 胡导勇于承认剧情剪辑硬伤,见其敬业,但对于语言上的硬伤,恐怕不是靠一句刻意使用现代语言就能打发过去的。更何况,就算可以不顾及“国色天香”出自唐诗,今天又出了个“尚书房”,据看的快的人说,前几天还被我说万幸没有出现的“ 太监”还是一不留神在后面出现了,这当真是汉服清宫戏不成? 工作太多,没时间看,昨天看了一点(已经是电视台前天播的了吧?),发现这部戏已经铁了心要把“封禅(shan4)”一律读成“封禅(chan2)”了。另外,刘安的宝贝儿子说赵、王是“替罪羊”,“替罪羊”这个典故,一般认为出自圣经,但孟子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用羊替牛),所以,勉强也算可以吧……虽然我个人认为现代汉语的“替罪羊”一词实际上是外来语…… 庄助就是严助,这是因为汉书作者要避刘庄的讳。电视剧把严青翟改回了庄青翟,挺好(因为武帝时不可能避东汉明帝的讳),但这里大概是没注意这也是个避字。东汉人为了避这位小爷的名讳,麻烦大了,把“老庄”都改成“老严”。 继续(我看的太慢了,刚刘彻在山洞里练兵):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这句话,该剧到现在为止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对了,今天看到韩安国又对刘彻用这句,还说“陛下必为一代之名世者” ,这就荒唐了。“名世者”是与“王者”对应的概念,是指的辅佐这五百年一出的王者的人,孟子当时还说:如今的名世者,“舍我其谁哉”。这韩安国若以“名世者”自况,也“舍我其谁”一下,牛是牛了点儿,意思倒对,他居然把皇帝说成“ 名世者”,这是要刘彻去辅佐谁?? 2、后面,刘彻来了个“无物之阵”,以我陋学,这似乎是鲁迅先生发明的词汇。 3、刚多看了两句,又来了,韩安国劝刘彻:“何不面壁止观、涤虑玄览”。后四个字是老子道家里有的话,不妨,前四个字,那是佛教禅宗的观念和用语,汉朝时候断没有的。 4、上林苑的鹿为什么左耳上都挂着个方型塑料块? 仅以最近的这段来看,剧本编的实在是很垃圾,前面卫子夫扛大包、卫青被绑架的情节,虚构并非不可,但如此粗制滥造,实在是让人恶心。卫青被绑,同行的人中居然一眼看到绑匪驾的是窦太主家的马车,我靠,这剧本的想象力还不够去拍一部三流武侠。这已经不是历史剧的水平问题,而是作为电视剧的智商问题,以我那老娘亲半点历史不懂分不清汉唐之人,凭着浸淫国产电视连续剧二十年的丰富经验,看到这里也不禁哑然失笑,打了两个哈欠。窦太后搞什么“祖制”修理小皇帝,不伦不类。窦氏既然崇尚无为,却祭起皇帝上朝不准时、不操心国事的大旗,这不是在抽自己嘴巴?而且整个桥段安排的粗鄙不堪不算,还暴露了一常识错误。那张世告诉老太太,今天乃是“八月十五”“团圆的日子”。汉朝有元旦、有三月三、有上巳、有五月五、有七月七,何时冒出个八月十五?八月十五中秋节,最早是赏月,以此时令当秋季之中,又逢月圆,而渐成习俗,早不过南北朝,至唐始普遍。而且,很多风俗,更是传自高句丽。至于其被赋予“团圆”之意,那是自圆月而来,更加晚了。汉朝人没有八月十五赏月之习。 然后那东方朔搞沙漏的鬼,这个情节合理不合理、妥当不妥当且不论。朝散后庄青翟给老太太打小报告,说东方朔把沙子藏裤裆里,老太太哈哈一笑。是该笑。汉朝的服装“绔”就是俩裤管,哪儿有裤裆?那是开裆裤。东方朔沙子藏裤裆里?哈,那不是走一路洒一路? 对了,开头几集中有提到“高丽参”,我开始一想,汉已有高句丽,简称高丽,也无不可吧。但现在再一想,荒谬!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而有辽东,以后才有高句丽县、高句丽国。景帝时,哪儿有什么“高句丽”?更加不会有高丽、高丽参…… 说到犯讳,前几天刚想表扬这剧这里还不错,没碰那几个字,唉,终于还是犯了, 64集本的第29集,窦老太太和刘彻商量着去西域的事,老太太叹到:“你怎么去睦邻安邦啊”,呜呼,太祖高皇帝。 昨天下完了后34集,跳着看了看,决定不再在这个戏上一集一集浪费时间了。虽然挑了很多细节的毛病,但这个戏的失败与康熙帝国一样,在剧本(虽然它对历史的尊重态度要强很多)。几个好的演员是救不了一个先天不足的剧本的。我的感觉,这个剧的拖沓冗长乃至乏味,仅次于去年的NHK大河剧《新选组》。 我国搞长篇历史剧很多,但是可以看出剧本是很薄弱的一个部分。反而倒是一些短剧还不错。说到汉宫戏,从陈家林那部汉武帝到现在这部,都不如当年张丰毅主演的那个《淮阴侯韩信》令我印象深刻。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舞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舞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舞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罗松涛 发表于: 2005-3-4 19:10:46|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以经济为前提,质量当然就不能保障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4 22:00:23|显示全部楼层
你如戏说历史,历史也将戏说你。今天你在写历史,明天历史也将会写你。今天你看历史,将来你就是历史。
 leikang 发表于: 2005-3-4 22:08:25|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好文章。

看来,凡历史剧都必须请史学家来当顾问,

否则,不得拍摄,而误后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何晓 发表于: 2005-3-5 20:39:16|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纸帆船 发表于: 2005-3-5 21:16:30|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搞历史的吧!火眼金睛快弄得编剧和导演下不了台!佩服!

偶觉得拍汉武帝玩了四千万元,还是与烂白菜的清宫戏一样,宣传帝王将相的专制,于国民是补药还是壮阳的春药?!与社会怎样和谐?!

不过长安的霍去病墓倒去值得一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万亚民 发表于: 2005-3-6 15:16:31|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佩服楼主历史知识之渊博!
 何晓 发表于: 2005-3-6 18:09:52|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万亚民在2005-3-6 15:16:31的发言: 不得不佩服楼主历史知识之渊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谭成钢 发表于: 2005-3-7 22:53:54|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楼主历史知识太渊博,而是而今的剧作家、编剧、导演、演员等等等等太白痴。如象《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一集中,曹军抢吃玉米就太滑稽。玉米是被哥伦布从美洲大陆带到欧洲的,已是十五世纪以后的事,居然被移植到东汉末年,相差一千多年。还有明朝才从东南亚引进的红薯,也曾在多部描写明以前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出现。只要是读过明代《甘薯疏序》这篇极普通的文章,就不会这样滑天下之大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8 20:05,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