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红叶|查看: 9060|回复: 26
[作家] 

刘慈欣:科幻小说让人拥有一个更开放的头脑

 [复制链接]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5-9-1 09:32:00|显示全部楼层

刘慈欣:《三体》被拍成电影处境比较险恶

源自:时代周报
2276179206.jpg
  《三体》英文版

《三体》获“雨果奖”,钛媒体对话刘慈欣:《三体》电影要么大成要么被骂死
  中国作家刘慈欣凭《三体》获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奖。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曾在数月前与刘慈欣有过一次深度对话,这也是刘慈欣最近一次系统性的讲述了其对于科技、科幻以及《三体》电影的思考。他也坦言,《三体》的电影要么是非常成功,要么是被人骂死。
  北京时间23日下午1时许,第73届雨果奖在 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 正式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 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由于 刘慈欣 并未亲自前往美国参加本届世界科幻大会,作为译者的 刘宇昆 代表刘慈欣上台领奖。
  刘宇昆表达了获奖的兴奋和期待:“翻译科幻作品很少进入美国作品,更不用说获得雨果奖了。与很多书一样,很多人和机构对这本书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很期待后续部分能够继续出版”。
  钛媒体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系列《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本次获雨果奖的是该系列的第一部《三体》(英文版
  故事以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同为科幻迷的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曾在数月前与刘慈欣有过一次深度对话,这也是刘慈欣最近一次最系统性的讲述了其对于科技、科幻,以及《三体》电影的思考:
2277360903.jpg
  刘慈欣
  中国当代科幻作家
  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
  山西阳泉长大
  代表作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及《三体Ⅲ:死神永生》)等。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异度空间,降维论的初衷是先升级再降级”
  赵何娟:大家都知道大刘老师的《三体》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降维理论,这是一种毁灭文明,让人类文明指数降低的攻击手法。但是这种理念被堂而皇之的搬上了中国互联网,成为光明正大的商业竞争法则,且备受推崇。当黑暗森林法则成为互联网经济常态,因为他能够更快速和短期内实现成功,但这种让商业文明倒退的方式,符合大刘老师您的预期,或者说这是您写此书所愿意倡导的吗?
  刘慈欣:科幻小说一个很有趣的特征,他的经济观念非常薄弱,某一个科学家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拥有一个实验室,里面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助手,做一些很神奇的科学实验,包括欧美俄国前苏联的科幻小说都有这样的情形,但从来不会去追究这样大一个实验室由谁来建的,类似这种设施规模大的惊人,这些钱是从哪来的,它的效应是什么?
  科幻作者对这种经济规律很忽视,我写作三体的理论很少考虑经济的因素,我写降维理论的初衷,想考虑下宇宙中最伟大的武器是什么,想到最伟大的武器就是宇宙规律,宇宙规律可以改变光速,可以改变人类常数,这种最有视觉震撼力的是改变宇宙的维度,由三维降为二维。
  但现在互联网行业经常所谈的规律,却是“我的层次很低,我把你拉到同样的层次来消灭你这么一个策略”,这个策略是不是正常的一个策略呢,这很难回答,但是这肯定是一个阶段性的策略。
  互联网经济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但还处于比较野蛮的阶段,现在野蛮争霸的时代已经过去,理性和规则的因素越来越多,互联网经济也是这样,互联网创造的虚拟世界,是我们的平行世界之外的第一个异度空间世界,以前的大航海时代也发现有许多新的疆域,但那还是现实地球世界。
  当然,以后我们还要进入其它的新世界,比如进入太空,进入太阳系。
  然而,在我们旧世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是否在新世界都要重新发生呢?这样是一个很残酷的事情,二次世界大战是否要在太阳系的疆域里爆发?
  我们或许能从互联网的发展中得到一些答案。
  如果用降维攻击来比喻商业战争,我其实最初想这个理论,是想说人类文明是先升级再降级,就是先从三维升级到四维,再从四维向下攻击到第三维。人类的文明最终能升级到十一维。不过很遗憾,我最终困顿于自己的想象力不够,人类的想象力都不够,我已无法想象人类升级文明之后的世界是怎样的,所以就只能直接降维了。但降维是向下攻击,不是“我的层次很低,我把你拉到同样的层次来消灭你这么一个策略”。
  文学的作者很大的目的在追求一个很好的故事,而它所代表的哲学意义、社会学意义是这个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前提是一个有好看的故事,我的降维理论就是这样。

“《三体》被拍成电影处境比较险恶,要么非常成功,要么被人骂死”
赵何娟:不知道大刘老师有没有一些新的正在构思的作品?

  刘慈欣:作为一个作者认真去构思创作一个小说的话,一辈子写不出几本书来,有的人一辈子就写出一本来。《三体》写完之后的两年,第一年我写了一部分,结果写到后面自己不满意,就废掉了;第二年我又重新开始写,写了一部分之后,又不满意,又废掉了;这一年我还在写,能不能写到满意,我也不知道。

赵何娟:那你有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这个东西能不能再继续写?
  刘慈欣:这个很好判断,你写出的小说故事,你自己感到兴奋震撼,最可怕的事情是,半夜醒来,一下子就对自己的故事失去信心了,这个真是噩梦般的经历。
  周围的一切都在飞速变化,用三体中的一句话来说,“奇迹跟随着奇迹”,我们的奇迹在周围不断发生。
  赵何娟:中国的科幻电影可以用贫瘠来形容,无论是创意、制作还是产业链条都很贫瘠。但听说已有电影公司正在把您的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您对这部中国原创电影制作的期待是什么?您最希望哪个导演来导,谁来当男女主角?
  刘慈欣:我对国内的影视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大成本的影视制作是很难的,我们对中国的科幻电影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开始慢慢赶上差距,《三体》的电影制作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险恶。国内的影迷对他很期待。成功或者失败,风险都很大。
  大制作电影有一个成功方法是不温不火,没有赚钱没有赔钱,但这条路在《三体》这是被堵死的。
  《三体》的电影要么是非常成功,要么是被人骂死。对成功的希望和失败的可能,要有一个客观的估计。所以在我的预期中,《三体》这个项目所面临的其实十分险恶。
  关于女主人公的问题,三体的小说中有很多形象像科学家,在以前的传统电影中很少出现,目前我想不起来曾经创造过这种角色的演员,使美国科幻电影起飞的不是当时美国的主流导演,他们都是一些很非主流的边缘的,有很深的科幻情怀,但位置很边缘,直到他们创造了科幻电影的辉煌之后,科幻电影才变成主流。
  我目前对中国科幻电影不抱什么希望,但希望能有一个很好的开端。

“科幻被科技催生,但最终也会被科技所消灭”
  赵何娟:现在的硅谷正在发生很多事,比如我们现在创造的机器人未来都会进化到自我意识机器人的阶段,这是跟人类的大脑差不多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如今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以及类似谷歌的可穿戴设备,谷歌眼镜等的出现,很多过去的科幻都在变成现实。这些越来越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会限制我们对科幻作品的想象吗?还是说会打开另一扇窗?同时,尖端科技也会伴随越来越多的社会伦理问题,在美国的科幻界也产生过类似问题,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会反映到社会伦理的考验上,刘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刘慈欣:科学发展对科幻有很大影响。美国科幻就是在登月成功之后才慢慢衰落的,在登月之前美国曾经拍过一部科幻电影,好像名字就叫《登月》,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细节特别的精细,场面也都不错。但就因为登月实现了,现在完全被人遗忘 了。
  这很生动的反映了科技对科幻电影的影响,科幻被科技催生,但最终也会被科技所消灭。
  当我们周围都是科幻的时候,那我们就没有科幻了,当我们身边都是高科技的时候,那我们就没有高科技了。

科幻作品面临的最本质的危机是科技没有神秘感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缓解
  第一,需要我们作家自己的想象力,让我们预想未来的发展再进一步,能够比现在的奇迹更像奇迹,比已有的震撼更加震撼;
  第二个方面,从人类发展的背景的大的方面,把互联网这种越来越窄的技术向外看,向太空看,互联网这种技术很可能是非零悖论的一个解释,很可能最后所有的文明都进入了虚拟空间,大家都看不到真正的实体都没有了,这是一个危机,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星空的深处,那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的世界,这就是我的看法。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社会伦理和科幻的关系。我本人觉得科幻还是一个比较阳光的东西,他的精神内核是人类对新世界的向往,新生活的向往,对宇宙的向往,科幻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应该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与人类的未来关系极大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我认为这也是科幻作品的灵魂。
  关于科学技术的正面负面效应,在现在科技诞生之初就有这样的争论,以乐观主义为代表的伏尔泰,以悲观主义为代表的卢梭,这是一个很鲜明的对立面。对于科学技术要不要发展,很简单,通过对粮食的评价就能够看出来,粮食是一个好的东西,但他的负面作用也很大,相当多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就是因为他吃的粮食有问题,但不是粮食是活不了的,如果离开粮食人类大概一星期就会崩溃,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要时时警惕,尤其是技术带来的负面作用。

赵何娟:越来越多的科技创业者正在进入这个大时代,科幻对他们能有些什么启示?

刘慈欣: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创造力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东西,真正的创意可遇不可求,但是我们只能努力开拓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维不受眼前的某些东西的阻碍,从而尽可能的广阔,这是我一个外行对创业的建议。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5-8-7 10:35:0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三体》再入围雨果奖 刘慈欣:仍会坚持“硬科幻”写作

源自:观察者网
U12592P112DT20150807092846.jpg
刘慈欣
  近日,刘慈欣的《三体》再次获得了美国科幻最高殊荣之一“雨果奖”的入围提名,在被问及是否有获奖的希望时,刘慈欣表示其他入围的作品很有影响力,外界的评价也很高,所以感觉胜算不大。不过《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表示比较喜欢《三体》这部作品,但对于之前媒体报道的乔治·R.R.马丁表示《三体》很有希望获得“雨果奖”的说法,刘慈欣认为是媒体报道有误。
  之前,今年“雨果奖”的入围提名经历了“小狗门”(即美国右翼科幻作家组成了“悲伤小狗”联盟,认为自己受到了“雨果奖”的歧视,于是发起运动提名他们所喜欢的作品和人,并让粉丝们积极投票提名这些作品和人入围“雨果奖”),中国粉丝猜测刘慈欣的《三体》英文版因此未能入围。如今《三体》入围雨果奖,有媒体认为《三体》的一出一进同“悲伤小狗”有密切的关系,至少此次入围是因为两位被“悲伤小狗”推荐的作家不满“雨果奖”被政治所控制而愤怒退出。
  对于因“悲伤小狗”而使《三体》未能入围的说法,刘慈欣认为固然“悲伤小狗”的拉票行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即便没有拉票,《三体》是否能在一开始就顺利入围也不可而知。“雨果奖”的结果将于8月下旬揭晓,对于国内的科幻迷来说,依然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美国科幻偏离“硬科幻”道路,或对评奖有影响
  有评论认为,美国的科幻小说越来越偏离“硬科幻”的道路,反而有很多反对科技的主题,对此刘慈欣认为:“这可能算是科幻作品的一个发展方向,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现代文学发展趋势的影响以及目前科技发展和科技带来的负面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一般被科幻读者称为“硬科幻”,即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同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软科幻”相区分。但因为《三体》同美国主流科幻文学的风格还是有所区别,所以可能对在美国的获奖也会有影响。
  刘慈欣表示将来自己的创作风格有可能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但目前为止还会坚持自己现在的科幻创作理念,即写作这种技术型的“硬科幻”。

《三体》电影可能会限制科幻迷的想象力
  《三体》电影最近已经杀青,进入后期制作的阶段,明年就能上映了。对于影像会不会限制读者想象力的问题,例如《三体》中没有对三体人有形象方面的描述,但电影中却一定要呈现三体人的形象。刘慈欣则认为影像的作用是相反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幻小说所描述的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人们都没有见过,它们只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之中。把它们图像化之后就能把作者的想象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展示给读者;而另一方面对于阅读较多科幻小说、对于科幻有所了解的读者来说,把科幻小说中的想象用图像固定下来可能会对他们开放式的想象产生限制。

中国何时能走出“科幻中世纪”?
  《虫》MOOK的序言中,科幻作家罗金海说到“科幻中世纪”在中国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而刘慈欣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曾经一段时间对于科幻作品的误解造成的,所以科幻作品的写作和阅读在中国的起步较晚。
  而在类型文学风生水起,纯文学却越来越小众的时代,科幻小说是否能够抓住机会尽早走出“中世纪”呢?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总体印象上奇幻作品的读者似乎要多于科幻作品的,刘慈欣认为这可能是人们印象中会觉得阅读科幻小说需要一定的门槛,而读奇幻小说则不需要。
  或许《三体》电影的上映能为科幻小说带来更多的读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5-7-28 09:32:00|显示全部楼层

科幻作家刘慈欣:《三体》成功是个偶然难复制

源自:大洋网-广州日报
2391977316.jpg
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
  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消息,天文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一时间,“地球表兄”、“地球2.0”等说法在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之作的《三体》三部曲也再度被网友提及。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在中国的销售量总计已超过100万册,成为几十年来中国最热销的科幻小说,并将被改编成电影。2013年,他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第一次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
  日前,记者专访了《三体》作者刘慈欣,他表示,相比科幻文学比较发达的美国,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很难通过一部或者几部小说就能够弥补。而对于被推上“世界高度”的《三体》,他认为,《三体》的成功只是一个偶然,这种机遇可能以后不会再来了。
⊙作者:广州日报张丹

实习生杨天娇
刘慈欣和《三体》

  科幻作家,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在中国的销售量总计已超过100万册,成为几十年来中国最热销的科幻小说,并将被改编成电影。
  广州日报:中国科幻领域现在是个什么水平?
  刘慈欣:世界上科幻文学比较发达是在美国。相比来说,我们还在初级阶段,一方面,文学的成熟度不如他们,他们搞这个将近一个世纪了。另一方面,差异是在受众群体市场,我们的读者人数、销售量、作家人数,跟美国都差很远,大概是美国十分之一的水平。
  广州日报:你是怎么开始科幻小说创作的?
  刘慈欣:1998年前后。主要动机在于我本人是一个科幻读者,看得多了,就想写了。
  广州日报:你是位工程师?
  刘慈欣:对,其实国内写科幻的,都是业余的,包括我也是业余的。

谈《三体》成功:
“有很多偶然因素影响”

  广州日报:有观点认为,科幻文学很多是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宗,你怎么看?
  刘慈欣:可能有这方面的问题。科幻本身是创新的文学,需要新的构思,新的想法,这本身来说就比较困难。就科幻的题材,不单在中国,在外国也一样,还是处于一个不断重复、有限的题材。
  广州日报:《三体》是否脱离这样的局限,相当于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或想法?
  刘慈欣:不赞同这种观点。《三体》不是新的领域,新的想法。相反,《三体》描写的题材是科幻里最老的题材,都是外星人入侵,这在科幻小说诞生之初,就有作家写过了,而且现在也不断在写。它不是全新的领域与题材,即便在国内的科幻小说中,之前描写这类题材的也有很多。
  广州日报:其他小说没有取得《三体》这样的成功?
  刘慈欣:是,它们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但《三体》的题材不是全新的题材。
  广州日报:《三体》成功有哪些因素?
  刘慈欣:说坦率的话,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有各方面的机遇,刚好各方面的力量合在一起。不光我不清楚,出版者也不清楚。因为《三体》之前之后的科幻小说都很难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具体说这本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可能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里面。和它的内容肯定有关系,但不得不承认里面有很多偶然因素。具体是什么偶然因素,只能说有些能感觉到,比如说《三体》第三部产生影响的时候,正好是微博兴起的时候,微博有意无意对它起到宣传作用。
  中国的科幻文学在世界总体来说,还差得很远。不可能通过一两部作品就把中国科幻作品带到一个世界的水平,这不现实。

谈“《三体》电影”:
“只有部分参与”

  广州日报:《三体》拍电影了?
  刘慈欣:《三体》的外景部分在上星期都拍完了。现在已经不用看剧本了,无论认不认同都已经拍完,开始进入后期制作了。
  广州日报:《三体》拍摄当中你有参与吗?
  刘慈欣:只有部分的参与。电影的主要创作人是导演、编剧。
  广州日报:国内拍科幻题材的电影是比较少一些。
  刘慈欣:对,在经验方面肯定是不能和美国相比。
  广州日报:不过《三体》不但在国内拿过奖,在国外也有些影响力。
  刘慈欣:目前在美国确实有影响力,获得过五项科幻的提名,但是并没有拿到任何奖项。在亚洲的科幻文学界确实是第一个。

谈《三体》之“火”:
“这个机遇可能不会再来”

  广州日报:《三体》火了,你其他的科幻作品会好卖一些吗?
  刘慈欣:没有。还真没有什么带动。这是很反常的现象,按理说对一个作家的作品会有带动,但是对于我这个没有带动,多少有些失望。
  广州日报: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刘慈欣:以前不敢确定,四五年过来,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三体》的成功是一个偶然现象,不会重复。有人说这么说是我谦虚,但是目前来说不得不承认,这不是我谦虚。《三体》碰到的是一个机遇,这个机遇可能不会再来了。
  广州日报:非常偶然?
  刘慈欣:如果想再次成功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成功的作家确实有这样的实力,本身作品就很厉害,也可能有第二个成功出现。因为在我们目前的文化领域也好,在阅读领域也好,话说回来每一本畅销书都有偶然因素,很难说很多畅销书是怎么畅销起来的。举个例子,《狼图腾》这本书写得不错,题材也好,表现手法也好,但你能想到这本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内蒙古的书会成为畅销书?都有偶然因素,包括出版商、作家、读者也好,说不定突然畅销起来。包括现在很多畅销书说不清楚它为什么畅销,比如一些短篇小说畅销,在以前是很难畅销的。这个也给作者一个平常心,就是说你的书不畅销,并不是你的错,并不是因为写得不够好。反过来也一样,它肯定有别的因素在推动的。所以,创作者要有平常心,机遇很重要,不是说你有实力就能成功。

谈“新地球”:
不会成为科幻小说新线索

  广州日报:如何看待李淼的批评?
  刘慈欣:他对《三体》其实是很大的宣传,作用完全是正面,不是对立。无论是《三体》对他的书,还是他的书对《三体》,都有很重大的意义。我还给他的书写了序的。(注:日前,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科普作家李淼曾公开指出《三体》中的物理理论到处是“硬伤”,对此评价刘慈欣欣然接受,“我在发电行业的计算机领域是内行,但在其他学科,我是外行。”)
  广州日报:NASA称发现新地球,能否为科幻小说提供“启发”?
  刘慈欣:作为写科幻的人,肯定会关注。但它不会对科幻小说产生新的启示。因为这些东西不论在科学上,在天文学,还是科幻小说,它早就是可以预料到的。人们早就知道这样的存在,因此就不会感到意外。这不是一个很震撼、不可预料到的发现,它本是一颗早就可能存在的行星。
  广州日报:这种类地行星被发现,现在网友就会与《三体》中的外星文明夹杂在一起。
  刘慈欣:因为早在《三体》之前,在科学界也好,其他方面也好,早就确定这样类似的行星是存在的,人们对于“外星文明”早就有了自己的想象。

谈“生活”:
“抱着平常心来写书”

  广州日报:《三体》三部曲创作花费了多长时间?
  刘慈欣:大概用了五年。但是之前还有很长时间的,包括想法萌发,完善,这个时间很长。
  广州日报:《三体》火了之后,对你的日常生活有没有改变?
  刘慈欣:没什么改变。只是一本书而已。
  广州日报:毕竟《三体》畅销,版税也算当年最高了。
  刘慈欣:从这方面来说,这在科幻小说里面肯定是市场最好的,是远远超出其他的作品。但是与其他的畅销书相比,它还很一般,无论是市场还是各方面。
  广州日报:未来有什么打算?
  刘慈欣:继续写科幻小说,但是写得比较慢,需要时间。
  广州日报:今后还会写出像《三体》那样的书,或者尽全力构思类似新的想法?
  刘慈欣:一本书产生这样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书的本身,它还有很多的机遇。这种可能性很小。我是抱着比较平常的心态来写书。也有作家一本接一本地成功,但是这样的作家少之又少。大部分作家作品可能很多,但是成功的可能只有一两本。(注:刘慈欣大学毕业近30年来都没有换过单位,一直在山西阳泉的一个发电厂做工程师。)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5-7-25 22:31:00|显示全部楼层

刘慈欣:2018年人类世界会怎样?

U12136P112T3D750963F48DT20150629181014.jpg

  活动现场
  2014年6月28日下午3时许,九届银河奖得主,中国科幻大神级作家刘慈欣携新作《时间移民》及《2018》空降北京雨枫书馆东单馆,好友李淼也带着《三体中的物理学》来到现场,与来自全国各地热情的“磁铁”们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互动。另外,《时间移民》《2018》已经在和阅读电子首发,编辑短信 搜《时间移民》或《2018》发送到10658080直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阅读。
  作为中国科幻迷中最有影响力的本土科幻作家之一,“大刘”走到哪都会遇到热情的粉丝。而且其中不乏一些物理学专业人士与资深科幻迷。在活动现场,“磁铁们”也分享很多自己关于科幻与物理的奇思妙想,但怎样把这些物理学的知识变成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对此,大刘表示物理学中的一些想法本身都是很科幻的,即使被科学证实的观点,只要作者有足够的想象力,能找到宇宙、自然、科学与人的直接关系,这些点子就可以变成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
  《时间移民》是刘慈欣2014年出版的最新作品,刚一上市就曾取得了入围“2014中国好书”的优异成绩。虽然是“大刘”的新作,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内容“大刘”从多年前就开始构思动笔,是他1998年至2006年期间所创作的科幻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合集,也是“大刘”二十余年创作生涯的精华之作。
  在《2018》中,刘慈欣成功地将极致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并对未来的人类社会规则进行了精彩的假设。大刘在现场表示,通过《2018》,他想告诉粉丝们与科幻迷们,一个良性的社会,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环境之下,人们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也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人性不能丢失,人性的光芒不能磨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5-6-11 10:32:00|显示全部楼层

刘慈欣:我把写了两三年的下部小说全部作废了

3197274034.jpg
记者胡雯雯实习记者李嘉丽
  作为中国科幻迷中最有影响力的本土科幻作家之一,“大刘”的每一次出现,似乎都伴随着狂热的粉丝。近期他出现在广州方所,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李淼的新书《三体中的物理学》一同做分享。结果,200张门票在10分钟内被抢光,近千名书迷将方所挤得水泄不通。
  这位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曾任计算机工程师的“理工男”,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其中,他的《三体》三部曲更是一版再版,翻译成英文后推向海外市场,被媒体和读者抬高到“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之作”的地位。
  刘慈欣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通常,科幻小说似乎并不被主流科学家看好,甚至被后者轻视,但大刘的书是个例外。李淼坦言,自己是偶然在书店翻到《三体》的。第一次读了几页就放下了。后来再捡起来,就一本接一本地读了下去,直到把他之前所有作品都看完。“他的书特别有想象力。看了大刘的东西,就像看金庸一样,你都不想看别的同类作品。大刘对物理学非常熟悉,这是让人吃惊的,他想探索现代物理学给未来提供的无限可能性。”
  既是理论物理学大师,也是诗人和科普作家的李淼,笑言自己在看《三体》时,一面想学大刘的长处,另一面也想挑挑缺点。有趣的是,他的《三体中的物理学》并不像大家期待的那样,在挑《三体》里的漏洞。他更着重的还是借助三体来介绍物理理论,并利用轻松的文本和各种有创意的例子,比如描述真正的三维物体进入四维空间时发生的变化等,让人脑洞继续扩大。
  在大刘看来,能引来真正的科学大师以其为灵感,用前沿科学理论让它进一步延伸,可能是一部科幻小说的最大成果。“科幻小说可能是科学催生的,但它不是为了普及科学,而是借助科学来丰富故事资源,构造更好的故事。科幻作家当然要提升科学水平,但你再提升也有限,达不到专业水平。这个时候,就需要真正的科学家不断鼓励他们去写,去开发更多的故事资源。科学和科幻是一对好基友,它们的感情发展了一两个世纪,现在在西方它们有闹别扭的趋势,但是我作为中国的科幻作家,希望这对基友的激情持续下去。”
  Q:是不是所有人都在问,您的下一部作品什么时候出来?
  A:唉!我其实已经写了一部,而且写了两三年,但现在全部作废了。突然感觉这个故事失去了吸引力。这是一个作家的噩梦……我采用的,并不是商业写作的手法,没有套路,所以每次都写得很慢很痛苦。我想追求独特的想象,如果别人也想到了这些,我就失去了创作的激情。美国人写科幻题材,不光构思框架,还要把细节都想好,才抓紧时间赶快写的。我下一部作品已经构思了两年,刚刚想到一半。
  Q:您监制的电影《三体》开拍了吗?据说宁浩的《疯狂外星人》中您也是编剧,是不是想将电影作为一个创作方向?
  A:《三体》在小兴安岭开机了,我没去探班。因为我能起的作用,主要在视觉上,比如宇宙飞船外星人来了,荧幕上该是什么样子,要做成什么特效。确实,视觉化的科幻表达有个好处,因为很多画面是文字难以描绘的。我创作时也是先出画面,再写语言。但我没有那个能力和资源啊!我要是能拍电影,早就当导演,不写小说了。我很羡慕一些可以自己当导演的作者。
  Q:如果选个好莱坞导演来拍您的作品,最想给谁拍?
  A:很多啊,诺兰、斯皮尔伯格、卡梅隆……但是我的书给国际大导演看过,他们似乎完全不感兴趣。为什么?人家愿意看你的书就很不错了。你还问为什么?好莱坞选片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流程的,他们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我们不要一厢情愿。
  Q:您构思的事物,有什么是未来很可能实现的吗?比如太空电梯?
  A:这是个材料学的问题。我曾经收到过一个华裔科学家送的礼物,是一根小绳子,我非常喜欢(可惜珍藏得太好,后来找不到了)。他说这是目前最好的碳纤维做的,里面的丝抽出来,可以延长400多公里而不折断。太空电梯有3万多公里,400公里还有点差距,什么材料才能拉这么长不断,又能承重呢?但在我前段时间作废的小说里有个场景:一个天才工程师想到个折中办法,每400公里加一个推进器,让每一截电梯的强度和张力重新开始。但推进器要24小时不间断工作,需要一种很神奇的能源,这里我就先不剧透了。
  Q:当得知有理论物理学大师在研究你的书时,你是什么反应?
  A:忐忑不安。我之前就知道李淼老师,知道他是个科学家,诗和小说还写得很好。我其实不是怕他挑出漏洞来,这太正常了,科幻小说又不是写给专业科学家看的。当然,宇宙幻想小说可以给生物学家看,生物小说可以给物理学家看,这是互相启发。但要到科幻小说里挑漏洞,你算来对地方了。那我到底怕什么?怕他像别的读者一样赞扬这本书,那他的形象就在我脑海里毁掉了,他肯定是冒牌的科学家。当他说后面两本读不下去时,我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
  Q:但他后来又看下去了,还连看了两三遍,并就着它写了书。
  A:是的,我觉得,当科幻作品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现代科学展现的世界观后,人们想要比较准确的知识和内容,就需要科学家来进一步地工作,写出面向大众的科学传播著作。今天《三体》能够引出李淼写这样一本科普读物,也是我作为作者感到最大的欣慰之一。
  Q:如果火星移民计划可行的话,您会去吗?
  A:我觉得这个移民计划就是个骗局!参与的人对上火星的技术一无所知,才会花这么多冤枉钱。一句话,在地球的沙漠上做一个自循环的生态系统都做不出来,你能在火星上住?活一个月估计就差不多了。火星移民计划预算说是60个亿,当年登月亮花了260个亿,比现在的2600个亿还要多。根据严肃的预算,登火星起码要5000个亿,差一点也不能差太多吧!所以我觉得这个计划不靠谱。
  Q:您最近在看什么书?电子书跟纸质书更喜欢哪个?
  A:如果一本书同时有电子版和纸质版,我一定会看电子版。你一个写科幻的作家,就要用前沿的方式。人们都在哀叹纸书的衰落,好像电子阅读就不是阅读一样!纸业取代了竹简,所以竹简就很古雅,纸就很低俗吗?这个电子化的转型是必须的。
  我最近在看的是奥尔迪思的科幻史《亿万年大狂欢》,之前在看布莱恩·阿瑟写的《技术的本质》,还有《隐藏的现实》。都是很值得推荐的书。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能超越当初把我吸引到科幻领域的《2001太空漫游》。
 楼主|红叶 发表于: 2015-1-26 10:32:01|显示全部楼层

刘慈欣:我的科幻是沉重的

  有媒体将2015年称为“科幻电影元年”,仅刘慈欣就有《三体》、《乡村教师》、《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5部作品将被搬上银幕。日前又传出消息,中日两国将成立“漫画制作委员会”,联手把刘慈欣的代表作《超新星纪元》改编成漫画。有关的对谈交流会由微像文化和《劲漫画》共同主办。南都记者在他下榻的酒店咖啡厅采访了大刘。
  如果没有提前看过照片,大概很难将眼前这位中等身量、不太善言辞的中年人,与想象力丰沛的中国科幻文学“大神”联系在一起。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就是个普通人,聊些普通事。”
  刘慈欣对电影改编的情况作了澄清:确实有5部作品的影视改编权转让,但并不是都已经开拍。据他透露,顺利的话,大概在2016年才能看到《三体》的第一部。将由宁浩执导的《乡村教师》进展也较快,最新一版的剧本很出色。
  不过上述几部都是刘慈欣以前的作品,《三体》最新一部到今天也有5年之久。尽管粉丝苦盼,大刘的新作还是遥遥无期,他现在究竟在写什么?采访中刘慈欣透露,自己曾经花了两年时间想写一个有关能源的小说,具体的设想是在月球表面贴满太阳能电池发电,然后用微波传送回来。但是后来他发现日本有位教授提出了类似的想法,顿时就好像“明知女朋友已经出轨,你还在那和她相处”一样失去动力。“说起来不恰当,但真的就是这个想法。你写的时候吧,怎么想怎么别扭,被人想过了。你能硬写下去,但相当难受。”
  尽管《三体》已经红了好几年,但刘慈欣坦言自己也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自己的作品中只有它大受关注。在他看来,《三体》也并不比《球形闪电》等高出太多。他认为,之所以能在国外卖得还不错,“可能主要的吸引力在于,这是中国的科幻。或者更俗地说,(他们好奇)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非科幻没法表达的东西。”这是刘慈欣不愿意看到的,他更希望西方读者看中国科幻“是因为它是一部科幻小说,而不是因为它是中国小说”。科幻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其中的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我们面对的,往往是整个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危机。它是一个最具有世界性的东西。”
  虽然有工科男的不善言辞和木讷一面,但整个采访中,刘慈欣的兴致都不错。当记者问到是否喜欢哲学时,他一口否定:“完全不感兴趣。我一直认为哲学是跟在科学后面的,科学的任何一个新发现,都会把哲学带向一个新的方向。”他还讲了一个笑话:“三个系的系主任去校长那里申请经费,有物理系、哲学系、数学系的。校长对物理系教授很不满意:你要这么多钱,你看人家数学系的,要一叠纸、一捆铅笔和一个废纸篓就行了,你再看哲学系的,连废纸篓都不要!”(笑)

科幻作为类型文学,很难从文学品质来评价
  南都:有消息说你调到阳泉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工作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刘慈欣:我现在没有去哪工作,就在家待着。(调到)文联,也不完全是假的吧。但是我没去那工作,关系是在那。具体我的单位在哪就不说了,说了很麻烦,有读者知道的话。
  南都:姚海军曾说与美国科幻相比,中国科幻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差别而不是差距。差距可能主要是在市场上。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
  刘慈欣:我基本认同。因为科幻作为一种类型文学,如果从文学品质来评价它,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读者来说,他们自己喜欢的就是好作品。
  当然在文学方面的差距也不是说没有,也有一点。因为美国科幻相对来说在文学上比较成熟一些,因为它经历了很多时代的延续发展。我们的科幻虽然起步并不晚,清末民初就有了,但中间屡次中断。到现在而言,我们的科幻在文学上还比较不成熟。同时我们的科幻作者比较年轻,不像美国大部分作者岁数比较大。在阅历各方面的限制,可能文学上有一些不成熟。但这个差距并不太大,真正差距大的就像姚老师说的是在市场上,多大呢?连人家十分之一都到不了。这是个巨大的差别,很难赶得上。
  南都:是说在科幻这个链条上,在文本之外,影视、动漫和其他衍生产品,还差很多吗?
  刘慈欣:电影的差距比文学差距还大得多,(中国科幻电影)几乎是零。科幻(电影)不能说完全空白,也做过尝试。中国第一部科幻片民国就拍出来了,后来上世纪50年代也拍过。80年代到现在也有零星尝试,但影响力都很小。
  衍生出的玩具什么的,这块也几乎为零,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你比如说《三体》,几乎没有衍生品。也就是有个T恤,还是一些爱好者在小店偷偷摸摸做出来。
  南都:你曾经说过,《三体》之外你的作品也并不是很畅销,其他作品的市场反应如何?
  刘慈欣:我昨天还和姚海军在谈这个问题。科幻不乐观,从销售这个严峻的现实就看得出来。按常理说一个作家如果有一部作品产生影响,会带动以前的作品。我的《三体》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力,按说应该带动我其他的小说销售。但是,单卖的并没有带动。我的作品是这样,别的作家更不用说。到目前科幻市场还是没有启动起来。大部分科幻作品,比较好一点的也就是卖五万册左右。这些年没有出现很有影响力的作品,有影响力的作家也十分少。

受俄罗斯文学影响最大
  南都:你的知识储备非常多,我们知道你喜欢军事类的书,你主要受哪些书的影响?
  刘慈欣:科幻作家里像克拉克、阿西莫夫这些(对我影响比较大),更传统更早的像凡尔纳、威尔斯,对我影响并不大。另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奥威尔,写《一九八四》的那个。文学方面的影响,可能旧俄罗斯文学对我影响比较大,像托尔斯泰。
  南都:你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俄罗斯文学,具体喜欢哪些作品?
  刘慈欣:接触俄罗斯文学是我们这代人的普遍现象,那时候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俄罗斯文学分三个时代,真正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黄金时代,像托尔斯泰的三部曲这样的作品。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战争与和平》。另外像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我影响都非常深。另外一个托尔斯泰(阿·托尔斯泰)写的《苦难的历程》。也包括苏联时期的文学,《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等。
  当然这个影响也不全是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苏俄文学有一种厚重感,它的语言、文笔、叙述方式,不太适合科幻文学。但我被影响了,你看我的作品中有强烈、旧俄文学那种东西,很凝重、很不活跃,没有那种空灵感、跳跃感。这不是现在读者喜欢的。像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其实拍得不错,但大家都不看,票房惨败,不是电影拍得不好,是太沉重了。我的科幻也是这样,《三体》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南都:传统文学还读过哪些作品?
  刘慈欣:看得比较少,国内国外零零星星看过一些。看过村上春树、马尔克斯、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的。特别提一本,国内有本书对我影响出乎意料地深──王蒙的《青春万岁》。虽然我不喜欢诗,但他开头的诗我都能背下来,对我的科幻创作影响也很大。他那本书很纯地描写出理想主义的传统,虽然他描写的那个时代也未必是理想主义的。在他笔下上世纪50年代初的社会充满阳光、没有杂质的感觉,对我影响很大。
  南都:如何看待科幻作品的文学性,是否在这方面有新的考虑?
  刘慈欣:我的文字肯定不会改变。阿西莫夫说过,科幻文学的语言,一大要素就是透明。你让读者直接看到的是内容而不是语言。科幻是内容的文学,不是形式的文学,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我的语言努力想做到这一点,让读者忘记你的语言,看到里面的东西。不可否认,你让我写华丽的语言,我也写不出来,工科男么(笑)。但是我还是有意让自己的语言不要变得不透明。
  科幻有它自己的美感,有与文学不同的美。我有一篇小说是《带上她的眼睛》,是说一个地航员,航行到地心进行科学探索,结果到六千多公里的地心后出故障回不来了,飞船上只活下来一个小女孩。她就要在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过一辈子。小说就是写男主人公怎么知道地心的这个遭遇,但知道以后通讯就断了。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个小说的结尾,他很怀念那个小女孩。他说以后无论走到哪,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无论我走到哪,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这句话不读科幻的人体会不到它在说什么。很简单,地球的半径都是一样的,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离她更远了。这个美感,普通文学不会出现,只能出现在科幻里。科幻中有一种很独特的美。

观众还没看过科幻的好东西,这对《三体》很有利
  南都:你曾经编了一个写诗软件,是不是对诗歌创作的调侃?
  刘慈欣:我是个码农,我就是搞计算机的。我对诗也不感兴趣,只是对编程感兴趣。我编出来之后把诗给一个诗刊寄过去了。编辑说你的勤奋我很钦佩,但是有一点,从头到尾一点进步没有,风格始终一样。至少有一点我很骄傲,他没有看出来那是电脑写的。当然那会儿电脑很罕见,相信那个诗刊编辑部没有电脑。我那个软件编得很费力,编了好几个月呢。一是玩,二是学习,当时C语言是个很新的语言,我得掌握它,掌握它就得编点东西。
  南都:《三体》中文版总共卖了多少?
  刘慈欣:累积的销售数字(从出版商、《作家富豪榜》、网店作者补贴几方面来看),到现在是四十多万套,单本很难统计。(收入?)肯定比一百万多。我从来没说过只挣到一百万。
  南都:《三体》的影视改编权很早就卖了?
  刘慈欣:2009年就卖了。那时科幻文学影视改编的市场还没现在这么火。科幻电影没有这么受关注,价格肯定不能和现在比。
  南都:很多读者担心电影拍坏了。
  刘慈欣:拍总比不拍强嘛。未必你等,环境就好了,都不一定。我们搞科幻的就这样,一般不规划三年以后的事,谁知道三年以后什么样?我下一部作品肯定是三年以后了,那会儿纸媒还有没有?几年以后地球还有没有了?(笑)而且几年后电影环境也会改变,未必会向好的方向改变。
  现在还有一个有利之处,《星际穿越》一上映很受欢迎,虽然美国人反应平平淡淡,我们科幻圈也平平淡淡。为什么?因为咱们的观众还没有看过科幻的好东西,这个对《三体》来说很有利。等观众什么都看见了你再弄?所以说现在拍也很有利。
  南都:你刚才也说自己是“工科男”,你对这个标签认可吗?
  刘慈欣:很认可,十分认可,这不是贴标签,我就是这个身份。工科毕业出来当工程师,一当三十年。(大家对工科男有固有印象:不善言辞,不浪漫……)不错啊,不错不错,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今天是聊科幻所以聊得好,要是聊别的,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6:40,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