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4728|回复: 8
 大卫 发表于: 2014-12-17 09:31:01|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 亿年古生物化石“花落”上海自然博物馆

 [复制链接]
上海自然博物馆计划明年二季度开放
源自:新闻晨报
⊙记者:徐妍斐 晨报讯

  今天起,上海自然博物馆将开始内部调试运行,馆方将邀请专业人士、中小学生等前往参观,听取观众意见后将实施整改,进一步提升展览效果和服务质量。上海自然博物馆完成内部调试运行后,计划将于明年第二季度正式向公众开放。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览共设置起源之迷、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源等10个常规展区以及活体养殖、探索中心等教育活动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同时,引导观众探究过去、把握现在、思考未来。
  上海科技馆负责人表示,上海自然博物馆已基本竣工,部分设备设施还在调试阶段。因馆内生物标本众多,知识点广泛,专业性很强,需在正式开馆前听取各方专业人士意见,查漏补缺,力求科学严谨。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大卫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大卫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大卫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大卫 发表于: 2016-10-27 14:31:0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上海自然博物馆引进英伦大展 寻找地球幸存者

源自:和讯网
Ls0n-fxxfyev8556839.jpg
市民正在参观剑齿虎头骨模型。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上海自然博物馆重磅引进的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昨天起在自博馆B1临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作为上海科技馆国际合作交流成果之一,该展首次走进亚洲,带领参观者越过渡渡鸟和恐龙去寻找地球生命演化历程里的“幸存者”。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
  青年报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了不少曾经生活在地球上,但现今已灭绝的耳熟能详的动物标本比如斯氏燕蛾、剑齿虎等,还有现在仅存100余只活体的鸮面鹦鹉的假剥制标本。
  展览不但夺目,还“走心”。通过观看6个科学家实拍的物种视频,可以体验与科学家一起在长江上追踪白暨豚踪迹的科考过程,也可以到看似毫无生机的沼泽中去发现意外的生命形态。
  上海自然博物馆重磅引进的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昨天起在自博馆B1临展厅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将持续到明年2月。
  整个展览分为“灭绝的意义”、“拯救濒危物种还是顺应自然?”、“最后的幸存者”、“第6次生物大灭绝”、“没有人类的世界?”5个部分。
  一走进展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块硕大的大角鹿下颚骨,产地是爱尔兰,灭绝时间:10600年前。青年报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了不少曾经生活在地球上,但现今已灭绝的耳熟能详的动物标本,像世界上最大的鸟蛋──象鸟蛋(全世界据说仅有25只)、难得一见的恐鸟足和羽毛等。
  除此之外,还有世界上最小的鱼──微鲤的浸制标本,世界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现在仅存100余只活体的鸮面鹦鹉的假剥制标本,以及开角龙、渡渡鸟、蓝鳍金枪鱼、白暨豚、腔棘鱼等的精美复原模型。
  令人意外的是,除了老鼠等动物以外,连人类心爱的宠物猫狗都站上了“审判台”,因为它们的存在对于一些野生动物而言却是噩梦,成为它们走向灭绝的推手。
  展览不但夺目,还“走心”。通过观看6个科学家实拍的物种视频,可以体验与科学家一起在长江上追踪白暨豚踪迹的科考过程,也可以到看似毫无生机的沼泽中去发现意外的生命形态,比如像世界上最小的鱼──微鲤这样特殊的物种,甚至深入到婆罗洲的深处,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奥燕 发表于: 2015-7-7 08:31:00|显示全部楼层

给上海自然博物馆游客区域的几点建议

源自:和讯网
U5566P1081T2D190391F6DT20150707082907.jpg
参观区域展品密度过高、导视系统不统一等原因都会加重参观者的疲惫感

U5566P1081T2D190391F7DT20150707082907.jpg
参观区域展品密度过高、导视系统不统一等原因都会加重参观者的疲惫感

▲  Xper Group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是由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耗时8年设计建造的城市新地标,秉承了“自然生态”的建筑理念,整体建筑通透性极佳,馆内空间与馆外景观相互交融,内外穿插,新馆在展品选择与陈列方式上进行了对老馆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内容丰富,在展览设施,展示方式等各个方面做出了不少创新。但这里要从参观体验与设计心理学上谈谈这座博物馆仍可以改进之处。鸡蛋里挑骨头,我们将从参观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体验点”逐一分析。

体验点1 排队区域是理想观展的导引区
  “排队”已是任何热门场馆的特色,而在炎热的天气下等待更会让人产生疲惫感。自然博物馆排队购票环节是在馆外进行的,为了让参观者轻松愉悦地排队购票,自然博物馆可充分利用静安雕塑公园内现有的资源:公园本身绿树成荫,稍加善用便可为排队的市民提供一片阴凉与舒适,同时,参观者若是能够在排队区域接入博物馆免费WiFi,提前浏览展览信息,下载展馆App,关注博物馆官方微信等媒体,可以大大排解排队时的无聊,缓解等待的焦躁。

体验点2
“傻瓜化”的参观流线更符合认知过程

  博物馆一类的观览型建筑,必然涉及参观流线的安排问题。不同展览空间的穿插,展品的布置和交接,参观人群的引导和分散等因素都与参观体验息息相关。
  自然博物馆的流线引导方式是将参观者首先引导到顶层2F的展厅,向下逐层参观。馆方也相应地针对不同的出游群体建议了四条参观路线,分别为亲子家庭路线、小学生路线、中学生路线和残障人士路线。但是馆方只给出了宏观参观流线参考,并未涉及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建议。加之,每个展区的空间相对较大,参观者或许很难高效地了解展品的信息和知识。
  如自然博物馆的“演化之道”的展区,通过生物的演化进程来解释生物的演化之谜,在布展上有清晰的时间轴逻辑。但是该区的展品布局在实际操作上,却采用了点式分散布局,将不同的展台分散地布置在整个空间中。虽然增强了参观者的自由度,但也造成了观众浏览时的逻辑不清,方向感混乱,导致观众在各个展台之间迂回,最终,馆方强调并设置的时间轴布展逻辑也被打乱了。
  在如此大体量的博物馆中,建议利用清晰的导视系统,引导参观者的浏览路径,尽量避免迂回反复的路线,通常参观流程清晰的展厅只采用单向式贯通布局。

体验点3
配套服务设施与空间是消化信息的最佳场所

  目前博物馆已有的配套服务设施不算少,有从二层楼梯上去的餐厅,一层的博物馆商店,由地下一层临时展厅布置而成的简易的小吃店;地下二层夹层中设置的咖啡厅;地下二层还有一个贝林主题的博物馆商店。同时,每层面对中庭的主要扶梯周边还设置了部分座椅和贩卖机以供参观者临时休息。
  一切问题都考虑到了,但这些配套服务设施都独立于展厅的参观流线以外,因此在参展过程中,不同类别的展厅之间缺乏合适的过渡空间以供休憩。
  展示空间和休息空间的穿插交错有助于对参观的节奏进行调整,不至于过多的展品跳入眼球,密集型的观展势必给参观者带来心理压力。目前自然博物馆的展品颇丰,在一定体量的建筑空间内部放置了大量的高品质展品,然而在空间的设置上,不同展品和展厅之间过渡空间设置不够充裕,展厅与展厅之间一直是处于连续状态,让参观者应接不暇,没有及时放空和休息的机会。
  如果展馆可以在不同展区之间合理地放置一些座椅,设置公共休息区,提供简单的饮料贩卖机,手机充电站等服务设施,可以更好地调整参观节奏,让参观者在舒缓身体,放松精神的同时,消化展览带来的大量信息。就如同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V&A)博物馆,除了展览区域还有户外中庭,以及餐厅,咖啡馆,礼品店,书店等丰富的配套服务空间,大大延伸了参观者的体验感受。

体验点4
合理清晰的平面标识不让参观者迷路

  自然博物馆的导视系统采用墙面导览与地面导览的结合,然而当饥肠辘辘的参观者正在馆内寻找餐厅时,看到一个向上指示的餐厅标识,却发现本该向上的电梯正运载着下行的观众,困惑悠然而生:“到底该从哪儿去餐厅呢?”
  另外,在有着大量开放空间的 L1 生命长河展厅里博物馆使用了传统的地面标识,当参观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精美的展品上时,踩在脚下的标识已然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在此处迷路不知何去何从的观众绝不在少数。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合理清晰的平面标识不但能让参观者按照正确的路线完成游览,了解博物馆内展品的相关知识,更能让“人”与“馆”之间产生有效的交流互动,让参观过程轻松流畅。关于自然博物馆的导视系统设计,倘若能设计的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与行为习惯,自然而然地将人群引导到合理的路径,更加醒目清晰明了,必定会让博物馆的体验增色不少。
  好的地面标识设计需通过对比更加强烈的色彩和醒目的位置让参观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分辨出标识。如西班牙毕尔巴鄂文化(Alhodiaga Bilbao)中心的导视系统设计:按照内容分区引导,不同颜色的地面路径将参观者引导到不同的区域,整个引导过程连贯简洁,参观者无需过多的思考,便被轻松地“无意识”地引导到了所需区域。 

体验点5
展示信息传递板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设计

  在 F1 生命长河展厅,自然博物馆通过数量庞大且做工精美的生物模型和标本,向参观者展示了生命洪流中显赫一时的“过客”与现存的生物“明星”,极为壮观。然而,展厅中对于模型和标本的标注方式却让参观者产生困惑,许多参观者会在这询问工作人员,“究竟哪些是模型哪些是标本?”“模型和标本究竟有什么区别?”。在展品的名字后有标注的是模型,那没有标注的呢?显然设计者在制作这些说明时违背了消费者认知过程,想当然地认为除了模型之外自然就是标本了,没有必要再额外进行标注。实际上,许多参观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些基本信息。如果在展品介绍的设计的阶段,就可以详细标注上模型和标本,并且在展览的起始处说明模型和标本的区别,相信就就能有效减少参观者的困扰,让学习过程更加轻松。
  从整体来看,自然博物馆正在用心尝试,突破传统,努力为参观者提供有趣和极致的符合国际水准博物馆体验,许多对于新科技的应用:比如基于位置感知的漫游 WiFi定位导览系统,以及通过用户 UGC 模式和专家 PGC 模式结合的在线资源共生等技术设置,在中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尝试。尽管我们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分析,新自然博物馆还存在些许考虑不足的地方,但我们相信,新博物馆很快就能从方方面面提升迭代,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大家带来更加惊喜的博物馆体验。
  (作者:Xper Group,关注生活体验的独立设计师团体。)
源自:新民晚报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5-11 09:07:00|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品遭损:巨蜥断趾 海星被摸死

源自:参考消息
U2004P1T1D31816978F21DT20150511090529.jpg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微博称,因极个别不文明者的行为,馆内巨蜥的爪子被拗断,海星也感染细菌死亡。

参考消息网5月11日报道
  港媒称,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新分馆)4月开幕后,首日总客流量就逾万人,极受民众欢迎。但日前馆方称,有个别游客的不文明参观行为,导致馆内科莫多巨蜥模型的爪子被弄断、古人类头骨模型被掀开,海水触摸池内的海星更因被游客徒手触摸及擅自取出拍照后,终感染细菌死亡。
  据香港《明报》5月11日报道,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微博称,海星被摸死,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该馆义工说,看到海水触摸池的海星被人摸得快要死掉了,还有人违规把海星取出水面来拍照。
  报道说,为令参观者有更亲近的参观体验,在展馆设有海水触摸池和淡水触摸池,并有义工提醒小朋友和家长不要把海星从水中取出,但仍有少数参观者不遵守规定。自然博物馆确认,开馆至今的确已出现有海星死亡的情况,希望游客能听从工作人员指导参观互动,互相提醒和劝阻不文明行为。
  另外,在“生命长河”展区内的一条科莫多巨蜥模型,与参观者中间只隔着一道玻璃隔栏,高度稍稍超过巨蜥背部。5月9日上午,工作人员发现巨蜥的一根脚趾断开,经检查应是人为拗断的,可能有参观者强行将手穿过缝隙去摸巨蜥,不慎拗断了它的脚趾。
  据香港《东方日报》5月11日报道,博物馆内的一个古人类头骨脑容量展示台上,其中两个头骨模型也被游客强行掀开破坏。
原文标题: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品遭损毁:巨蜥断趾 海星被摸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大卫 发表于: 2015-4-25 09:31:02|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新自然博物馆并未出现拔猴毛 参观秩序好

源自:新闻晨报
⊙记者:徐妍斐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近一周,果然迎来预计中的大客流。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博物馆之一,馆中的1.1万多件标本几乎零距离面向观众,丰富的展品和现代化的展示技术让参观者都不虚此行。在开馆首日两次启动临时限流预案后,工作日的自然博物馆虽客流回落,但昨天下午购票仍需排队一个小时,一天参观人次近万。

猴子标本离观众有距离
  为让参观者更近距离欣赏展品,自博馆的许多展台都是开放式的,近在咫尺的模型标本只设一层并不高的玻璃,陈列距离稍远的展品则仅有象征性的围栏。这样的展览方式也对参观者文明观展提出了考验。
  开馆首日,曾经出现过猴子标本被拔毛、人体标本颅骨被掀等说法,但自博馆进行了澄清,称经核实未出现“猴子标本被拔毛”的情况。记者昨天在该展台看到,各类猴子标本虽是开放式陈列,但由于设置在展台相对里面的位置,并非手臂可以触及的距离。“如果要拔毛,那得爬到展台上面去了,一般人肯定不会这么做。”一名参观者表示。在演化之路“由猿到人”展厅,一些观众用各种颅骨模型操作着如“脑容量测量”“颅骨复原”等互动游戏,部分会涉及到颅骨模型的搬动。在场的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当天的参观秩序总体较好。

防虫防霉,馆内莫吃东西
  出于大客流下的安全考虑,自博馆禁用自拍杆。虽然参观者拍照、自拍的热情很高,但记者三次入馆,都没有发现违规使用自拍杆的情况。大多数观众都能具备文明参观的意识,尽管许多标本模型触手可及,但几乎无人伸手。不过,记者昨天也在场馆中看到,个别参观者还是出现了摸模型的情况。在会动会吼的“窃蛋龙”模型身后,一名小女孩伸长手臂去够“窃蛋龙”的彩色尾巴,而她母亲竟然还鼓励她多摸几次,好让她父亲来得及给她拍照。这一行为也引来了其他儿童的争相模仿,但一名带着小男孩前来的母亲随即上前劝阻。
  从标本今后的保护,特别是从防虫防霉的角度来说,要求观众不能在展区内吃食品,但昨天记者也在展区内发现个别参观者有吃东西的情况。有参观者表示,精彩展品需要大家共同爱护,呼吁文明观展。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4-20 13:47:00|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自然博物馆回应猴子标本被拔毛:传言不实

源自:中国新闻网

  微博回应
  中新网4月20日消息,据上海科技馆官方微博“上海科技馆”消息,针对“自博馆开馆首日有猴子标本被拔毛”的说法,馆方澄清,开馆首日虽火爆,但观展市民游客秩序良好,展现了较高的文明素质。经与各展区工作人员核实,未出现“猴子标本被拔毛”情况。
  据东方早报此前报道: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首日2次限流 猴子标本被拔毛
  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首日迎来2次限流,开馆2小时馆内瞬时承载量已突破4000人,部分标本、设备受损。

一只猴子标本被拔毛
  80后潘女士的女儿正在探索中心的化石挖掘区探寻恐龙蛋化石。潘女士认为,只有一个餐厅一个咖啡厅无法满足这么多参观者的就餐需求,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在博物馆内找到适合母婴休息的地方,3岁孩子的午觉是在咖啡馆里度过的。
  专业策展人士周先生称,自博馆的空间设计、互动设施等各方面水平在国内属于数一数二。只是,有些标志不够清楚,比如参观者若是没有做过详细的攻略就会错过增强骨骼等互动项目。
  为了让上海市民能在新自然博物馆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回忆,在新馆1.1万多件标本模型中,有800多件曾在老馆展示过。博物馆标本部的工作人员王军馥表示,虽然人人记忆中的大恐龙没有出现在新馆中,但是老馆的马门溪龙仍旧在迎接新老参观者。
  一名原本应该伏案研究的自然史研究员昨日也加入解说员的行列,他心疼开馆首日就被拔毛的猴子标本,还有那个被参观者掀掉了头颅的人体标本。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闭馆之后,他们都会进行修复,“今天的损耗应该挺大的”。
原文标题:上海自然博物馆回应“猴子标本被拔毛”:传言不实)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大卫 发表于: 2015-4-20 13:31:00|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自然博物馆:你知道它是怎么造出来的吗

U5826P1081T2D185385F6DT20150420121323.jpg

  上海自然博物馆内景
  4月19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除了精彩的展品外,这座仿佛从静安雕塑公园里自然生长起来的“绿螺”建筑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月18日下午,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楼报告厅展开一场名为“自然而然”的对谈,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方Perkins+Will(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国际招标和评审的原上海规土局历史风貌保护处处长王林、原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建生以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副院长陈剑秋共同讲述“绿螺”从规划到建成的八年故事。
  规划:低矮的建筑也可以成为城市地标
  对于交通大学建筑师教授王林来说,静安雕塑公园的这个项目可以追溯到十年前。
  彼时仍在上海市规土局历史风貌保护处的她解释说,在最初的城市规划中,这块地皮曾经是住宅的开发用地。现上海市委书记、时任上海市长韩正认为,当时 的上海需要更多的绿色空间,同时城市也在寻求艺术与文化的普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规土局就将这块用地调整为绿化区域,遂有了建设一个雕塑公园的设想。
  岂料方案刚刚设定,新的项目打乱了原来的计划。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上海要在市中心建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变电站之一,落址就在现在静安雕塑公园的东侧。市政设施与公园的关系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考虑的问题。
  变电站落成后,事情却又有了转折。这块位于静安的黄金宝地被相中作为自然历史博物馆新馆的落脚处。“在雕塑公园所有规划已经落地的情况下,平衡那么多项目的同时又要保持公园的完整性,新的建筑还要同环境融合,周围还有居民和学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召开了国际竞标。”王林说。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文化地标,设计者总是希望体量越大高度越高越好,但是从规划者的角度来说,在保障功能的情况下则希望建筑尽量低矮。王林说,“我们原来将控高限制在15米,后来稍稍放宽到18米。”
  “作为全程参与方案征集和评审的一员,我现在可以说一说当时的情景。”王林回忆道,“国内外一共有十家设计单位参加竞标,最后评审在两个方案之间争 执。”她提到的其中一个方案外表华丽,突出自我,“作为公共建筑,一定要建成所谓标志性的,但是闪亮的建筑一定会存在和城市的不融合性。”最终中选的美国 Perkins+Will建筑事务所的方案在外观上有自己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它胜在对环境的强调。
  王林解释说选定这个设计有三个原因:一是它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最精彩的鹦鹉螺形态让自然博物馆仿佛从地上生长出来,屋顶圆弧的设计使人 能感到建筑的存在,又没有减少公园的绿化;二是其功能设计的合理性,不论是展示方式、空间布局、流畅性都显示出成熟且细致的考量;三是对细胞墙概念的提 出,这点也是最打动王林的地方。细胞墙既有对中国元素的仿造,还将承重、采光、概念等方面进行了结合。
  设计:环境与建筑共同讲述自然的故事
  在介绍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设计之前,Perkins+Will的全球设计总监Ralph Johnson先聊了聊以前的项目。1990年代初设计的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同样处于公园之中,建筑模仿这个区域200多年前沙丘移动变幻的形态,同时打通室内外的空间,让整个公园与建筑共同讲述自然。而2000年位于南京的泉峰国际贸易公司总部是PW(Perkins+Will)在中国的第一个项 目,建筑师将属于中国传统园林的许多元素融合到这个既本地又世界的企业办公楼中,特别是对庭院的现代化处理,成为亮点。
  “这两个项目的经验后来都被我运用到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设计中。” Ralph说道,一开始他就被鹦鹉螺(nautilus)这种自然界最纯粹的几何体所启发,既有螺旋升腾的上升感,又有一个核心可以组织内部的交通流线。Ralph展示了他为这个项目竞赛初期所画的草图,“8年过去了,完成的建筑和草图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确定了鹦鹉螺的形态,设计师又将主意打到了螺旋屋顶上,这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造型被用来种植大片绿色植被,建筑因此被称为“绿螺”。
  由于地面高度的限制和融于自然的要求,博物馆2/3的建筑都处于地下,对于如何解决地下的采光功能,就不得不介绍南面的细胞墙了。这个三层结构的细 胞墙最内层是通高的大玻璃,将阳光直接引入中庭,中间层是较粗的钢结构,主要起到承重的作用,而最外层的纤巧“细胞”则用来遮阳,也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
  在整个螺旋的中心点,是一座称之为山水花园的垂直景观,园林就这样被演绎到了自然博物馆之中,细胞墙则如雕塑一般屹立其中。螺旋体盘旋而起,到正立面有一个昂首的长方体形态,这个拉锁幕墙就是博物馆的入口处。
  东立面的生命之墙是一整片垂直于墙面的绿化,象征生命。这里还有一条艺术拱廊,另外也是13号线的地铁出入口。北立面的岩石墙则象征地壳板块。
  曾有人提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老旧和昏暗视线恰恰提供给参观者一种探索的神秘之感,Ralph回应说,在室内他特别设置了同样的空间和可控调节的灯光,所以并不成问题。
  在PW的设计理念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使建筑成为公园的一部分,还要和周围的住宅形成良性关系,并和城市相呼应,“我们希望它(自然博物馆)成为一座从内而外讲述自然的建筑。”Ralph说。
  建造:尊重设计师的理念
  在被主持人要求谈谈落实设计师的方案过程时,原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建生感叹说,“提到这个话题就很沉重”,引来在场许多建筑师的会心笑声。设计师要 建成一个能让大家公认的标识性建筑,要将艺术、文化、科技、自然相结合,作为建造方,当然要尊重设计,尽可能地将图纸变为实际。“但是画出来的和实际做的 不同,看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很困难。我们所遭遇的困难远远不亚于建筑师的苦思冥想。”顾建生说。
  他举了外立面十分“酷炫”的细胞墙为例。建造方曾经一度想取消这个设计,但是没有了细胞墙的自然博物馆根本不能体现设计师的概念,而如果要做下去,又面临很大难度。“如果只是规则的双曲面,定位几个节点,马上就能计算出来了,但这是不规则的曲面体,还是双向倾斜,于是该用抛物线还是双曲线,圆还是椭 圆,谁也搞不清楚。建筑师给我们出了很大的难题。”
  经过计算机的模拟计算出节点坐标,到了现场进行拼接时又出现了小问题,只能再改,改完以后再拼却还是没有成功。自然博物馆让建造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千 变万化:早上拼接的模型,实际安装时间却是在中午;春天计算的节点,实际操作却在八月酷暑。温差变化让数据和材料无法对接,只能继续计算、模拟、再安装。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剑秋介绍说,整个细胞墙共选取了八种标准型拼接,每一个节点的角度都不相同。PW中国区总经理兼董事吕羽笑着提醒大家去看细胞墙的时候要知道这不仅仅是漂亮的白色肌理,而是“有血有汗”的。
  被自然博物馆搞得“很沉重”的顾馆长也不由感叹,“希望以后建筑师可以尽可能地考虑所有因素,又或许大数据之后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这样我们的建造就不不会像现在这样艰难了。”
  即将开放的自然博物馆融合了市政规划、建筑设计和工程建造的多方配合,同时它也是全国领先的绿色节能建筑的典范。
  据了解,“绿螺”外部的螺旋长廊暂时不对公众开放,对此,王林却很有信心,“我相信以后能够以优质的管理,让所有市民都登上绿螺的顶端,俯瞰静安雕塑公园的全貌。”
源自:中国文化传媒网
 楼主|大卫 发表于: 2015-4-18 10:31:01|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首个主题制自然博物馆亮相 藏品近29万件

源自:中国新闻网
U6749P1081T2D185263F6DT20150418094628.jpg
“生命长河”主题区部分陈列

U6749P1081T2D185263F7DT20150418094628.jpg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外墙,其细胞核样式镂空设计寓意自然生命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

世界首个主题制自然博物馆亮相
  4月17日,主题制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进入开馆“24小时倒计时”。目前,博物馆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9万件藏品。常年公开展示的标本/模型覆盖地球七大洲,总计1.1万余件,其中,珍稀物种标本1000余件。
⊙记者:王琳琳摄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03:43, Processed in 0.2652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