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破晓红尘|查看: 11981|回复: 34
[探讨研究

周琪院士:开放环境中,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几率极低

 [复制链接]
25#
 哈斯巴仁 发表于: 2020-2-9 15:33:11|只看该作者

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什么是气溶胶?是否等同经空气传播?我们该如何预防?

源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文标题: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什么是气溶胶?是否等同经空气传播?我们该如何预防?

  2月8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提到了一个新冠病毒传播的新名词:气溶胶传播。
  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我们都听过,那么气溶胶传播又是什么?是不是随空气传播?还能不能开窗通风?

什么是气溶胶?
  简单地说,气溶胶是一些在空气中悬浮的超小颗粒,这些颗粒还可能引发疾病。
  要了解气溶胶传播,有必要先解释下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微小颗粒物。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到在说话、咳嗽或者喷嚏时,可以检测到亚微米、超微米级的更小颗粒。
  由于对空气传播认识有这样的加深,科学家进一步提出气溶胶(aerosol)的广义概念: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0.001~100微米)。

气溶胶传播是否等同经空气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向南都记者解释,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空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所引起的疾病传播,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广义上,空气传播的传播方式包括飞沫、飞沫核和尘埃。
  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指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呼气、咳嗽、打喷嚏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落在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经飞沫传播只是近距离传播,主要累及传染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
  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称为飞沫核;飞沫核可以气溶胶(aerosol)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称为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i transmission)。
  尘埃传播(dust transmission)指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以及排泄物落在地面,干燥后与尘埃混合在一起,易感者吸入后导致的传播。
  狭义上,经空气传播仅指通过在空气中可以较长时间悬浮的直径小于5微米的病原体颗粒,以气溶胶的形式播散到较远距离引起的传播,包括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
  狭义概念的经空气传播可以分为两类情况:
  (1)主要经空气传播,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但以气溶胶传播占绝对优势,如结核、麻疹和水痘;
  (2)偶然经空气传播,指主要通过飞沫等其他途径传播,但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以发生气溶胶传播,尤其是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可以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例如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二类通常不列为经空气传播,在常规临床护理中采取的是飞沫传播的防护措施。
  “当前是否气溶胶传播,尤其是广泛传播,有待进一步证实。”冯录召向南都记者表示。

空气气溶胶中是否存在病毒?如果存在,那传播距离有多远?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
  可以肯定的是,空气中的确存在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
  室内空气中的病原生物气溶胶包括病毒(流感、麻疹、水痘)、细菌(衣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和真菌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形成生物气溶胶的大小各不相同,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0.02至0.3微米的病毒、0.5至10微米的细菌和0.5至30微米的真菌。
  生物气溶胶可能以不同形式存在:单一细菌细胞或孢子、真菌孢子或病毒;几个单细胞、孢子或病毒的聚集体;或附着在其他非生物粒子上。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曾指出,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经长距离传播而在短期内导致大面积感染。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较远,能达到数十米,乃至数百米,远远超过飞沫的传播距离。

气溶胶传播方式跟公众所熟悉的飞沫传播相比,有什么区别?
  曹军骥:
  简言之,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距离不同。
  飞沫是人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排出的唾沫液滴,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而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的威胁是不是很大?
  要重视,但不必恐慌。
  气溶胶虽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而且我们还有措施预防。
  四川大学李后强教授撰文表示,由于一般气溶胶颗粒比较大,通常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医用口罩就可以阻挡。
  特别小的气溶胶微粒(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们会随风飘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对于非医务人员的普通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
  而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气溶胶存在于空气里还能开窗通风吗?
  对于一般小区的居民,能开窗通风。
  要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设医疗设施时,往往采用上进下出方式,替换房间内的污染空气。
  但需要注意,气溶胶是有可能随空气流动的,由于气流方向不当,可导致污染气溶胶流向干净的区域。
  如果有居家隔离者,必须单间隔离,或处在全屋出风的位置,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患者所在屋子门窗。
  同时注意不要用风扇等高流速设备通风,以免引起湍流,让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悬浮。

如果在不通风的环境尤其要当心气溶胶
  不通风的环境中,包含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
  比如,患者乘坐电梯后,电梯中就会有病毒的气溶胶,而由于空气流通较差,如果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传染风险会增加。
  所以,进入电梯的人都建议佩戴口罩,不能因为电梯里面只有一个人就不戴。
  此外,含病毒的气溶胶可能沿中央空调系统、下水道系统等相对封闭的循环系统进入房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全空气系统的中央空调,不同房间内空气会交叉流动,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这类中央空调一般用于商场、机场、体育馆、礼堂、影剧院等场所,所以在疫情期间要停用。
  为防止下水道的气溶胶传播,需及时给地漏加水,形成有效的堵塞,以免气溶胶逆行进入室内。防臭地漏可有效避免气溶胶逆行。

还有什么措施能预防气溶胶传播?
  关于这点,上海的发布会给了7个建议,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人员聚集活动,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来访;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北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马路上、小区里因气溶胶被感染几率很低,室内应注意通风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举办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有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那么,气溶胶传播又是怎样的传播原理呢?它是否会导致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风险进一步升级?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
  针对上述疑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大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通过飞沫途径实现传播的病毒,都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过去的‘非典’、出血热病毒等,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风险:病毒传播途径有所扩大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在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提出,目前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2月8日,在上海市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
  公开资料显示,气溶胶(aerosol)又称气体分散体系,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大小为0.001~100微米,形象地说可以想象为悬浮在空气中的胶体“云雾”。
  王贵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飞沫相对比较大一些,气溶胶则相对更小,它可能是病毒颗粒与空气中的尘埃、粉尘相结合,形成小的悬浮颗粒,漂浮在空气当中。
  “这就好比是在白天,一束光照进窗户,你有时候可以看见许多细小的颗粒悬浮在空中,这就是气溶胶。”
  王贵强认为,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但气溶胶传播,可能在一个10平方米的空间内,即使没有接触到患者,也有可能被感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病毒传播的风险是有所加大的。

原理:传播空间和浓度是限制条件
  对于新冠肺炎病毒可通过气溶胶实现传播,王贵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也无需过度恐慌。一方面,许多病毒都可以通过气溶胶的方式实现传播,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方式感染患者是要具备基本条件的。
  “第一个限制条件是密闭空间,比如电梯、医院里的病房、实验室等都是气溶胶传播的高危区域。第二,单位体积的病毒颗粒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浓度,才会导致人体传染。所以,无需过度担忧。比如你在马路上、小区里通过气溶胶方式被感染的几率是非常低的。”王贵强说。
  有专家表示,正常人一个喷嚏下去,数以亿计的病毒被呼吸道强劲的压力喷射出来,大于100微米的飞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离内,而气溶胶却可以飘散在9~10米内的空气中,经历蒸发、干燥,慢慢蜕变为被上皮细胞包裹的冠状病毒微粒。
  这些弥漫着病毒的“雾气”如果达到足够高的浓度,可以通过眼角膜等黏膜进入人体内,这就是为什么麻醉医生插管时必须要有面屏保护,插管时人体呼吸道的正压会让气溶胶涌向麻醉医生的面部。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医生胡晟认为,不用过分解读气溶胶传播,准确来说就是在空气中特定的距离传播。这个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仍是通过飞沫,气溶胶传播在医院里比较多见,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老百姓常见的传播方式。

防护:气溶胶传播“克星”是通风
  如何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通过气溶胶的方式感染到自己?
  王贵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总体而言,防护措施和之前是一致的,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都十分重要。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通风可以将飘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病毒颗粒吹散,也能够降低它的密度。所以,在预防病毒气溶胶传播过程中,通风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曾表示,新冠肺炎患者主要的症状是咳嗽,呼吸道传染疾病更多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所以大家要戴上口罩,尽量减少近距离接触。
  王贵强也向记者表示,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依然还是接触传播。“但我们需要对气溶胶传播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对封闭、不流通的空间,才会形成气溶胶,所以,对于一些人口集聚又相对封闭的场所要格外注意。”
  综合自南方+ 科学网 丁香医生 每日经济新闻等
24#
 灰鸽子 发表于: 2020-2-9 15:23:59|只看该作者

空气也传毒?专家:气溶胶中招概率比遇车祸还低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空气也传毒?专家:气溶胶中招概率比遇车祸还低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这两天,继接触传播、粪口传播之后,气溶胶传播──可能会传播新冠病毒的一种新途径开始被大家聚焦。
  “空气藏毒能飘到几公里外”“开窗通风也能引毒入室”……被网友传的“神乎其神”的气溶胶到底是啥?气溶胶传播真的这么危险?

资料图:武汉市汉阳区市民戴口罩出行。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空气传毒,是空穴来风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随着科学界对于病毒认识的逐步深入,病毒的传播途径不断被公众所认知。
  从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到看不见却“摸得着”的接触传播,从“病从口入”的粪口传播,再到空气藏毒的气溶胶传播……伴随科学研究的提升,同样提升的还有防控的难度系数和公众的恐慌心理。
  日前,宁波披露了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被感染者仅与确诊患者近距离驻留了15秒即被感染。这让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再次引发关注。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透露,有卫生防疫专家指出,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消息一出,在网络上立即成为热搜话题,“病毒在空气中可飘出几里地”“开窗通风也会中招吗”“空气传毒还怎么防”……

外送餐品上附加外卖安心卡,记录餐品接触者信息。中新社记者 俞靖 摄

让人“瑟瑟发抖”的气溶胶是什么?
  所谓气溶胶,学术地讲,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而通俗地讲,为了区别于洁净空气,常使用含尘气体或污染气体来称呼气溶胶。
  事实上,气溶胶可自然产生,比如云、雾、霾、飘在空中的灰尘,都是气溶胶。
  气溶胶也可以人工形成,比如打喷嚏、咳嗽产生的飞沫,大飞沫很快落到地面或物体表面,微小飞沫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后者属于气溶胶。
  按照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的说法,病毒的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

资料图:工作人员对候车大厅内的座椅进行消毒。张亨伟 摄

气溶胶到底能不能传播新冠病毒?
  虽然上海市的有关专家确认有气溶胶传播的渠道,但是,无论是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还是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表态,都显示气溶胶传播的途径尚待明确。
  ──国家卫健委:尚待明确
  2月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

图片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就在上海市有关专家表示可以确定的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气溶胶传播的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五版诊疗方案的修订版,有关“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的表述被重申。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发生传播
  此外,在国家卫健委网站“你问我答”栏目8日发布的内容中,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表示,目前,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
  他表示,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是足以满足保护普通公众,而不被感染的。

资料图:深圳无人机在消杀作业中。 钟欣 摄

“尚待明确”气溶胶传播怎么防?
  ──哪些具体的地方需要格外重视气溶胶传播?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生物气溶胶研究专家要茂盛对媒体表示,比如,在汽车和办公室环境中等,没有足够通风情况下,又比较狭小,特别极端的环境是在汽车里面,气溶胶传播和飞沫传播应当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
  他表示,教室也是需要考虑的环境。例如,在一间教室里有两三个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病毒气溶胶累积后,没有及时通风,气溶胶传播感染的几率就很大。地铁、飞机、高铁的通风情况相对较好,车厢和机舱都在持续与外界交换空气。
  要茂盛表示,其中如果有患者,其他健康人通过气溶胶感染的几率会随着与患者所处的距离或者气流方向有关。比如距离患者越远,也不面迎气流的方向,感染的几率就低。
  他表示,吸入病毒不一定就会感染,要看吸入的剂量与活性,剂量低且活病毒少,感染可能不会发生,不同病毒情况不一样。

资料图:贵阳花溪一小区工作人员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消毒。瞿宏伦 摄
  ──气溶胶传播在开放大气空间中让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有多大?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钱华表示,气溶胶传播病毒,远距离的感染风险远低于近距离。气溶胶远距离传播,感染风险除了和个人抵抗力相关,也和带病毒气溶胶浓度、病毒在气溶胶的活性和暴露时长相关。
  钱华表示,人呼出的带病毒气溶胶,首先以飞沫形式出来。小的飞沫会很快蒸发干形成飞沫核,若病毒在飞沫蒸发干的过程中还具有活性,这些带病毒的飞沫核被易感人吸入,或者接触到眼结膜、鼻粘膜、口粘膜就有可能形成感染。通风可以稀释带病毒气溶胶,降低传播风险。
  要茂盛也分析,患者排放的病毒气溶胶在开放环境中快速稀释,浓度显著降低,活性受到影响,被吸入的几率与剂量都大幅度减少。在附近没有近距离患者飞沫时,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比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都低。
  ──公众该如何预防室内气溶胶感染?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钱华表示:
  第一,自然通风的通风量很大,开开窗,病毒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就很低了。通风效果跟当天的风速风向、开口大小和室内外温差相关,现在季节通风量应该很大,有条件最好多频次开窗,如每两小时开窗10分钟。
  家里有新风机的开新风机,有净化器的开净化器,净化器会过滤气溶胶,包括带病毒气溶胶,同时注意不要去触摸滤网。
  第二,卫生间中也要注意。
  现在有研究表明粪便也带病毒,冲马桶时,盖上马桶盖再冲。每个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楼下的气溶胶上来。
  第三,电梯间通风很差,又是小空间,一定要戴口罩、小心触摸。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与他人隔开距离。
源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综合国家卫健委、中国科学报、广州日报
23#
 蓝色的冰 发表于: 2020-2-9 14:25:55|只看该作者

防疫科普:要重视,别恐慌!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风险?

源自:新浪新闻综合
原文标题:[防疫科普]要重视,别恐慌!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风险?

源自:光明网


  要重视,别恐慌!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风险?
22#
 数人最恋家 发表于: 2020-2-9 12:34:00|只看该作者

新冠肺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我们该如何预防?

源自:钛媒体
原文标题:新冠肺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我们该如何预防? 来源:精选

  丁香园,作者为程重生。
  澎湃新闻消息,在 2月 8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表示,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我们都非常熟悉: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那么气溶胶传播又是什么?跟一般的空气传播有什么区别?对我们的威胁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传统的呼吸道相关传播途径中有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和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飞沫传播指感染者呼吸道中飞出的液滴(直径>5μm)直接接触易感者的面部粘膜引起的接触性感染,由于飞沫直径较大在空气中迅速下沉,故多为近距离传播。而空气传播则是泛指易感者吸入含有病原体的微粒,因传播距离相对较远而界定。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在说话、咳嗽或者喷嚏时,周围可以检测到亚微米、超微米级颗粒,对空气传播认识加深,进一步提出气溶胶(aerosol)的概念:广义的气溶胶指悬浮在气体(如空气)中所有固体和液体颗粒(直径 0.001-100μm)的集合。而狭义的气溶胶指能够悬浮在空气中的更小的固体和液体颗粒。

简单来说:气溶胶的本质是能够悬浮在空中的微粒。相较于一般的空气传播来说,气溶胶能悬浮得更久、飘得更远。就好比走在路上闻到烟味,但身边明明没有人,这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的气溶胶。
举个例子

  要进一步理解气溶胶传播,需要明确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以咳嗽为例。
  时间点①:A 产生羽流状气溶胶,B 同时受到大直径的飞沫接触和小直径的微粒吸入,而远距离的 C 未受影响。

(图片来源:Jones RM,Brosseau LM.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J Occup Environ Med.2015;57(5):501-8.下同)
  时间点②:气溶胶开始扩散,许多大的颗粒开始沉降,B 只吸入小直径微粒,C 仍未受影响。

时间点③:气溶胶进一步扩散,大颗粒沉积在地面,B 和 C 均可吸入小直径微粒。


狭义的气溶胶传播指的就是时间点③C 吸入悬浮微粒的这个过程。
  暴露气溶胶后,气溶胶在呼吸道中的沉积与微粒直径和呼吸道部位有关,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提供的简化模型,大致情况如下表格:


气溶胶传播,对我们的威胁有多大?
  四川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撰文表示,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 0.1 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而对于非医护人员而言,在实际生活中,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进入人体。同样,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病毒量能致病的可能性不高。

极为细小的气溶胶质点能催化或摧毁病毒,因此害处不大。大直径的气溶胶质点,能吸附病毒,但只要配戴合格口罩就能防控。因此,对于气溶胶传播病毒,我们要重视,但不要恐慌。
医务工作者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哪些医疗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包括:气管插管和拔管,支气管镜检查,诱痰,心肺复苏,气道开放式吸痰,尸检,雾化治疗,收集鼻咽拭子,高流量吸氧,经面罩正压通气,高频震荡通气,以及钻牙、洗牙等口腔科操作。
  单纯的飞沫传播,一般的外科口罩即能起到防护作用,而一旦明确存在气溶胶传播,医务工作者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1)传染源控制:给病人戴上口罩。
  (2)确保将患者安置在符合要求的隔离设施中。
  (3)适当使用个人防护设备(PPE),包括经过认证的 N95 或更高级的呼吸器。
  此外,检验科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到气溶胶的风险。标本在进行离心、接种等操作时应严格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气道来源的,如痰标本、肺泡盥洗液、胸水等更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条件受限的实验室,应尽量做到在打开器皿、移液等操作中动作轻柔、缓慢,离心后静置 10 min。尽量减少由于操作导致的气溶胶播散。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根据相关规程做好分级防护。

应不应该开窗通风?
  若要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适当的通风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设医疗设施时往往采用上进下出的层流替换房间内的污染空气。
  但需要注意,气溶胶是相对的,当其它不适当的气流介入时可使原本沉降的微粒(尤其是干燥后的飞沫核)在湍流作用下重新悬浮,或使原有污染气溶胶流向非污染区域,扩大传播范围。

这一点对居家或办公人群较为重要,例如居家隔离病人必须单间隔离,公共区域或其它房间自然通风时必须关闭病人所在屋子门窗。也不要采用风扇等流速高的装置以免引起湍流,重新悬浮微粒。
大众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除了开窗通风,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比如上海的这场发布会就指出居民防疫要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访沪计划;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 75% 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带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写在最后
  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微博回应道:「最佳证据表明,病毒经飞沫传播。而飞沫较重,难以在空气中漂浮。但此病毒是一种新病毒,我们将继续监控任何可能的传播方式。」世界卫生组织驻华工作组也在持续评估WHO方案是否有效,暂时没有见到世界卫生组织调整相关建议。
  美国疾控中心、欧洲疾控中心、英格兰公共卫生署等机构也先后发布各自的日常生活防护指南,核心内容仍然是防范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这些建议都表明,做好现有防护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有效防护新冠肺炎,我们需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但暂时不必对于气溶胶这类次要传播方式过于担忧。
§ 参考文献
  1.Tang JW,Li Y,Eames I,Chan PKS,Ridgway GL.Factors involved in the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and control of ventilation in healthcare premises.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6;64(2):100-14。
  2.Jones RM,Brosseau LM.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J Occup Environ Med.2015;57(5):501-8。
  3.Tellier R,Li Y,Cowling BJ,Tang JW.Recognition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agents:a commentary.BMC Infectious Diseases.2019;19(1):101。
  4. https://www.cdc.gov/infectioncontrol/basics/transmission-based-precautions.html
  
21#
 大小姐 发表于: 2020-2-9 12:15:57|只看该作者

气溶胶传播,国家卫健委最新解释是“尚待明确”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气溶胶传播,国家卫健委最新解释是“尚待明确”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对于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今日,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发布的文章中表示:“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说:“卫生防疫专家告诉我们,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9日上午,国家卫健委新公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其中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国家卫健委:气溶胶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关于病毒传播途径,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第四版诊疗方案描述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第五版诊疗方案修改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
  同时,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今日发布的文章中也表示:“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
  对于此前第五版传播途径的更新,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2月5日解释,是基于对临床疾病的不断认识。大部分病例都是以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为主,但最近在粪便中检查出核酸检测阳性,不排除经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第五版诊疗方案及时将这些经验纳入到方案当中,指导临床的实践。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同日介绍,气溶胶传播存在于呼吸道传染病中,但新型冠状病毒有没有气溶胶传播,目前不明确。消化道传播目前也没有更多的证据。
  9日上午,国家卫健委新公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维持了这一判断。其中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世卫组织:最佳证据表明,病毒经飞沫传播
  有网友也在线向世界卫生组织提问:新冠病毒能否通过气溶胶传播。世卫组织2月8日在回答中并未证实,而是提出:“最佳证据表明,病毒经飞沫传播。而飞沫较重,难以在空气中飘浮。”
  但此病毒是一种新病毒,世卫组织将继续监控任何可能的传播方式。
  呼吸科专家:多在医院操作中产生,其他环境一般没有
  2月8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座谈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表示,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气溶胶产生有一定条件,一般在医院ICU中因为患者使用呼吸机和其他呼吸治疗操作而容易产生,因此救治烈性呼吸道传染病需要负压病房。其他环境一般没有气溶胶微粒,大家不用担心。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也表示,第五版诊疗方案写入“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主要是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在进行如气管插管等操作时,应注意采取空气隔离措施,如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
  科普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今日发布的文章中也介绍,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飘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实验室主任曹军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与飞沫相比,气溶胶更小、传播更远。
  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都会排出的液滴,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其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而飞沫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
  世卫组织此前发布的《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指导文件中提出,例如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术、心肺复苏、插管前人工通气和支气管镜检查等操作,会产生气溶胶。
  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今日发布的文章中介绍到,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是足以满足保护普通公众,而不被感染的。
  空气中有新冠病毒吗?还能开窗通风吗?
  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号“健康中国”今日发布的文章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飘浮。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
  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指出,一些产生气溶胶的操作会增加传播冠状病毒(SARS和MERS)的风险。为了预防产生气溶胶操作的空气传播,应该确保进行这些操作的医护人员:
  1、在充分通风的房间里操作,即每个患者的空气流量至少为 160 升/秒的自然通风房间或每小时至少换气12次,且使用机械通风时可以控制空气流动方向的负压房间;
  2、使用防颗粒物呼吸器,其防护程度至少应达到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的N95、欧盟FFP2标准或同等标准。使用一次性防颗粒物呼吸器时,必须检查密封是否良好。要注意如果佩戴者有胡须,可能造成呼吸器不能正确贴合;
  3、保护眼睛(即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4、穿着干净、无菌的长袖袍服和手套。如果长袍不耐液体,在进行预计会产生大量液体并可能渗透进袍服的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使用防水围裙;
  5、将房间里的人数限制在患者护理和支持所需的绝对最低限度。
  多知道一点:
  哪些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未证实,但是现在已经发现的很多病毒性疾病是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比如同为冠状病毒的SARS病毒。
  气溶胶是胶体的一种,以空气为分散系,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是病毒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应急工作安全手册(2008版)中区分了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以及所需要的防护措施。其中,空气传播指一些直径小于5 微米的病原体(如结核、麻疹和水痘等)可飘浮在空气中,在易感者吸入了带传染源的空气时发生感染。防止空气传播感染应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还要附加以下预防措施:将病人安置在负压病房;进入该房间前必须佩戴防护口罩,必要时,要先让病人佩戴好口罩。而飞沫直径一般大于5 微米,常常不会溅出一米以外。
  早在1月22日,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中,已经提到,在为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实施可能产生气溶胶操作(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气管切开等)时,医务人员应当如何实施个人防护,包括戴护目镜或面罩,穿防体液渗入的长袖隔离衣等。
  新京报记者检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的资料发现,目前已经证实多种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包括SARS、诺如病毒等。
  一、SARS病毒
  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有关,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2003年发现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是其典型代表。
  SARS病毒在室温24℃条件下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泻病人的痰液和粪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约15天,在塑料、玻璃、马赛克、金属、布料、复印纸等多种物体表面均可存活2-3天。
  SARS的潜伏期通常限于2周之内,一般约2~10天。人群普遍易感。SARS病人为最主要的传染源,症状明显的病人传染性较强,潜伏期或治愈的病人不具备传染性。
  目前已经证明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人”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手接触传播;“动物-人”果子狸/蝙蝠-人(可能)。
  但是,同为冠状病毒引起的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并不能通过气溶胶传播。2012年,MERS在沙特阿拉伯首次得到确认,病死率约35%。MERS病毒传播途径相较于SARS病毒少很多,主要是:“动物-人”单峰骆驼-人(可能)“人-人”密切接触(有限)。
  二、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毒的传播途径易实现,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经污染的手、物体和用具,以及呕吐产生的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多暴发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工厂、大型游轮等人群聚集场所,国外还有在飞机上暴发的报道。
  诺如病毒可随病人的粪便、呕吐物排出造成环境污染,在外环境,如物体表面、污水、垃圾、地表水、食物中可存活较长时间。感染诺如病毒后多在48小时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以呕吐症状更多见,故也称之为“冬季呕吐病”,病程一般2-3天,预后良好。
  三、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
  周围有感染汉坦病毒的鼠类,然后才导致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鼠类感染汉坦病毒后为无症状持续性感染,长期携带病毒,持续性排毒,可在鼠尿液,粪便和唾液中检出病毒,其中肺中病毒的浓度最高。
  当含有汉坦病毒的鼠尿液和粪便被搅起,飘浮到空气中时,人可通过呼吸含汉坦病毒的气溶胶而感染;也可以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鼠尿液,粪便或鼠窝,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黏膜而感染;还可通过被鼠咬伤而感染;或可通过被鼠类体表螨类等寄生虫叮咬而传播。直接人-人传播未见报道。
  四、麻疹病毒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儿童生命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可经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麻疹病毒的传播主要包括:
  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麻疹病毒通过咳嗽、喷嚏、与病人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进行传播。含有病毒的分泌物通过病人呼吸、咳嗽等排出体外并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麻疹病毒在空气中或受感染物体表面2小时内可保持活力和传染性。病人传染期一般在出疹前后4天内。
  麻疹的流行可以造成众多死亡,尤其是营养不良幼儿的死亡。在已基本灭除麻疹的国家,国外病例输入仍是重要的传染源。
  五、肺鼠疫
  自然界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鼠疫,这些染疫动物都可以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尤其以啮齿动物(鼠类、旱獭等)为常见,跳蚤吸血也能传播鼠疫。
  人类通过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细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这种直接接触感染甚至可以通过非常细小的伤口形成感染,如手指的倒刺等。
  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患者通过呼吸、咳嗽时便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这种细菌悬浮物极易感染他人,造成肺鼠疫暴发。
  接触肺部感染的染疫动物,如感染鼠疫的狗、猫等,也可以直接经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当鼠疫菌感染人发展成为肺鼠疫时,即使在疾病早期也有传染性。肺鼠疫人传人的传播方式可造成鼠疫大流行,其波及地区远远超出疫源地范围。
  六、其他及细菌性传染病
  通过空气传播或者气溶胶传播的病毒还有很多,比如水痘病毒、流感病毒等。狂犬病毒也可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是通过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或通过移植已感染病毒的器官感染狂犬病现象很罕见。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尚无流行病学证据支持人际之间通过空气传播拉沙病毒。
  此外,一些细菌疾病也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比如肺结核、炭疽和白喉。
  结核病又叫“痨病”,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侵害人体肺部,发生肺结核。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孢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飞沫、气溶胶、密切接触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白喉是疫苗可预防疾病。我国近年来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平均保护时间约为10年。我国2007年至今,未报告白喉病例。
  布鲁氏菌也容易通过气溶胶传播,国家疾控中心还通报了2019年兰州兽研所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
  2019年7月24日至8月20日,中牧兰州生物药厂在兽用布鲁氏菌疫苗生产过程中使用过期消毒剂,致使生产发酵罐废气排放灭菌不彻底,携带含菌发酵液的废气形成含菌气溶胶,生产时段该区域主风向为东南风,兰州兽研所处在中牧兰州生物药厂的下风向,人体吸入或黏膜接触产生抗体阳性,造成兰州兽研所发生布鲁氏菌抗体阳性事件。2019年12月份,兰州大学学生和教职工中陆续检出抗体阳性,超过3000人次。
  新京报记者倪伟 李玉坤
  编辑:吴为 周博华 校对:何燕
20#
 叽歪大佬 发表于: 2020-2-9 11:46:00|只看该作者

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一文看懂气溶胶究竟是什么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文标题: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一文看懂气溶胶究竟是什么

  8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卫生防疫专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不过,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对病毒传播途径有这样的表述──“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染途径尚待明确”。


  这意味着,截至发稿时间,气溶胶这一传播途径尚未获得官方确认。
  不过,对于这一新词汇,不少小伙伴表示好奇:“气溶胶”是气体还是胶?它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1
  个头小小 如漆似胶 能飞会飘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其实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颗粒。
  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沉降速度很慢。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就达到1小时以上。而环境中又总有风吹草动,于是这些颗粒几乎永远不会沉降,始终停留在空气中。这也是为什么抽烟的人早已经消失不见,烟味还久久不散的原因。


  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就叫做气溶胶(aerosol)。之所以翻译为“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度类似。因此,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并且在空气湍流的推波助澜下飘向远方。飞沫核中若有冠状病毒,再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
  2
  “粪口传播”的方式可能是气溶胶
  2月1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在某些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RNA)阳性。虽然RNA不等同于有活性的病毒,但也使得粪便中存在病毒的情况成为可能,这让“粪口传播”引起关注。详情见


  “粪口传播”最可能通过气溶胶和呼吸传播。这是因为与呼吸活动类似,排泄活动也可以产生气溶胶。排泄活动也是牵扯到软物质和复杂流体(液体和气体)的力学过程,这些过程甚至可能比较剧烈,因此产生气溶胶是也很自然的。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之远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个相关的研究证据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涉及437个马场的马流感传播事件。这些马场间距平均距离约为1公里,最远达13公里。马流感开始时,隔离政策的宣传和执行都很到位,没有马与马的近距离直接接触,但仍发现很多马被感染。原来,感染区域与风向也密切相关:马流感在气溶胶模式在固定风向的作用下可能具备公里级的超长距离的传播能力。


  3
  温和的呼吸:防不胜防的危险
  与喷嚏、咳嗽、说话相比,病毒携带者的正常呼吸是最温和的活动,但也是最防不胜防的。在呼吸的时候,肺部在做大量、长时间的雾化,并且雾化的颗粒极小。病毒携带者哪怕不咳嗽、不打喷嚏,也可能悄无声息地不间断地释放含病毒的气溶胶。
  科学家发展了动物模型来研究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甲流的几内亚猪(guinea pig)模型。感染了甲流的几内亚猪会有发热症状,但是不咳嗽,这就排除了大飞沫传染的可能性。但研究发现,相距三英尺的两个笼子中的几内亚猪仍然可以被感染,这是呼吸导致的气溶胶传染模式的有力证据。

△几内亚猪(资料图)
  4
  病毒浓度或随距离急剧下降
  有学者认为,在气溶胶状态下,一小时后病毒都可能保持感染能力。他们认为呼吸道上皮细胞可能脱落并成为病毒离开人体的载体,为病毒保持活性提供条件。而这一小时内气溶胶凭借风势可以上青云,也可以传播到几公里外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即使病毒能通过气溶胶进行长距离传播,随着距离的增长,病毒浓度也会急剧下降,会达到远远低于感染剂量的水平。
19#
 帮5买 发表于: 2020-2-9 11:34:36|只看该作者

气溶胶传播:新冠病毒的超长时空之旅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文章来源:赛先生
  在2月8日14:00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介绍: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那么,什么是气溶胶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重视气溶胶传播?


撰文 | 邓巍巍
喷嚏:唇齿间的小台风

  在影视剧里,如果看见一个反派在害人之前发表长篇大论,这个坏蛋九成是要很快挂掉的。病毒传播也类似:声势越引人注目,反而越容易预防。
  比如我打喷嚏,在一番忍无可忍之后不仅要做仰天长啸状,还要配合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的遮挡动作,并且发出很大声响。周围几米的人都可以随之做出自我保护动作──远离或捂脸。
  从流体力学的角度看,打喷嚏是一个剧烈的雾化(atomization)过程。人的呼吸道、口腔、鼻腔内都附着液体膜。微微清风可以吹皱一池春水;但风再剧烈些那些褶皱就更加深化,直至破碎、离开水面成为雾滴。喷嚏的气流速度可达50米/秒,堪比15级台风,于是瞬间吹皱了腮帮子、吹碎了口水。
  MIT的Lydia Bourouiba教授专门研究打喷嚏,被誉为“喷嚏女皇”。下图是女皇团队拍摄喷嚏后的液滴轨迹。绿色代表上百微米的大液滴,惯性强,射程远至两米,但是很快沉降。红色部分是几微米的小液滴飞沫,惯性弱,被空气粘性作用减速,并且瞬间蒸发成为微米级的颗粒,也叫飞沫核。

喷嚏的高速摄影图像(图源:Bourouiba等[1])
  喷嚏和咳嗽都是人们呼吸活动的最剧烈形式。相比之下,说话属于不那么剧烈的呼吸活动,但仍然会产生飞沫(唾沫星)和飞沫核。可以想象,针对说话产生飞沫的研究要更加复杂,不仅有语言、音量的区别,还与爆破、平滑等不同音节类型相关。
  此外,研究的难点之一在于人与人的巨大个体差异(heterogeneity)。William D。Ristenpart团队发现,这世界真的有“喷子”(“speech superemitters”)存在──他们讲话的时候释放的飞沫是平常人的十倍以上,并且与所讲的具体语言无关(Asadi等[2])。

个头小小,如漆似胶,能飞会飘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
  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几乎不下沉。定量来说,静止空气中同一高度的小颗粒停留时间跟其表面积成反比。对于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为1小时以上。而环境中总有风吹草动,于是这些颗粒几乎永远不会沉降,始终停留在空气中。这也是为什么抽烟的人可能早已经消失不见,但余味还久久不散。
  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叫做气溶胶(aerosol)[3]。之所以翻译为“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度类似。因此,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并且在空气中湍流的推波助澜下漂移到远方。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活性。若是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2月1日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某些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RNA)阳性。虽然检测出 RNA不等同于是有活性的病毒,但可能性是有的,这使“粪口传播”引起关注。
  不过,“粪口传播”不大可能通过吃,而主要可能是通过气溶胶和呼吸传播。这是因为与呼吸活动类似,排泄活动也可以产生气溶胶。排泄活动也是牵扯到软物质和复杂流体(液体和气体)的力学过程,这些过程甚至可能比较剧烈,因此产生气溶胶是也很自然的。
  2003年,香港淘大花园E座发生321人感染SARS病毒,致死42人,就被认为极大可能性是气溶胶传播。感染病毒的排泄物在上百米高的污水管道中下落,与气流的相互作用也形成一个雾化过程。这些雾滴通过8楼的管道裂缝和几家住户没有被水封好的U型管逃逸,最终蒸发成为气溶胶形式的感染源。由此可见,公共卫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容不得短板。

2003年SARS病毒在香港淘大花园E座传播示意图(其中的“水花”为气溶胶)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之远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一个相关的研究证据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涉及437个马场的马流感传播事件(Davis等 [4])。这些马场间距平均距离约为1公里,最远达13公里。马流感开始时,隔离政策的宣传和执行都很到位,没有马与马的近距离直接接触,但仍发现很多马被感染。原来,感染区域与风向也密切相关!这些证据说明马流感在气溶胶模式在固定风向的作用下可能具备公里级的超长距离的传播能力。
  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极高,比如深圳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因此具有长距离传播能力的气溶胶不容忽视。

温和的呼吸:防不胜防的危险
  与喷嚏、咳嗽、说话相比,病毒携带者的正常呼吸是最温和的活动,但也是最防不胜防的。这是因为,在呼吸的时候,肺部在做大量、长时间的雾化,并且雾化的颗粒极小。肺是神奇的器官,像一棵倒置的大树,主干分成枝丫,支气管在肺内多次分支可达25级,最后形成基本单元肺泡,直径跟头发丝相当。有种假说是:肺泡在一呼一吸之间,所夹的粘液分开,像一个小肥皂泡破裂,瞬间产生极小的小液滴。这些液滴完全没有惯性,会随着呼出的气流出来进入空气中(Tellier等 [5])。此外,肺炎是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说下呼吸道的病毒含量更高。而成人约有4亿个肺泡,总表面积上百平米,并且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通过RT-PCR测量甲流患者每分钟排出3至20个RNA,其中近90%的呼出颗粒直径小于1微米(Fabian等 [6])。换算一下,大约15分钟的呼吸,病毒数目即可达到甲流的感染剂量。也就是说,新冠病毒携带者哪怕不咳嗽、不打喷嚏,也会悄无声息不间断地释放含病毒的气溶胶。因此,确诊和疑似的病人要坚决隔离。
  科学家发展了动物模型来研究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甲流的几内亚猪(guinea pig)模型。感染了甲流的几内亚猪会有发热症状,但是不咳嗽,这就排除了大飞沫传染的可能性(Lowen等 [7])。但研究发现,相距三英尺的两个笼子中的几内亚猪仍然可以被感染,这是呼吸导致的气溶胶传染模式的有力证据。

得了流感也不会咳嗽的几内亚猪(guinea pig)
  再来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健委、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中提出的传播途径,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重视气溶胶传播。在这三种传播途径里,“直接传播”(即“飞沫传播”)可以通过戴口罩有效防护,而且喷嚏基本上是声势浩大的一锤子买卖;并且通常咳嗽的频率也较低(流感病人大约每小时咳嗽两次左右)。“接触传播”途径可以靠勤洗手、勤消毒来切断。早在1982年Bean等[8]就发现流感病毒在硬且光滑的表面可以存活24-48小时,但在皮肤上5分钟内病毒的感染性就减少100至1000倍;流感通过手口典型的感染概率仅为万分之一至百分之一(Nicas & Best [9])。也就是说手口接触不大可能成为主要病毒传播途径。相比之下,我们对“气溶胶传播”途径的认识还显得薄弱。
  有学者报道[10],在气溶胶状态下,一小时后病毒都可能保持感染能力。他们认为呼吸道上皮细胞可能脱落并成为病毒离开人体的载体,为病毒保持活性提供条件。而这一小时内气溶胶凭借风势可以上青云也可以传播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长距离伴随着病毒浓度的急剧下降,可能远远低于感染剂量。
  但是这会引申出不少有意义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比如,以人流密集的火车站、传染病医院为中心,含病毒气溶胶密度在几公里之内的扩散是怎样的?相对恒定的风向导致的局部病毒浓度偏高是否可达到感染阈值?楼宇的间隙是否有导致局部浓度升高的可能?地貌突变和建筑周围产生的回流对气溶胶是否有富集作用?这些研究可能成为城内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提供定量依据,相应的结果甚至对气溶胶形式的恐怖袭击也有借鉴意义。

官宣的新冠病毒传播途径

春天在哪里?
  SARS也好,流感也好,都是在冬季肆虐,在春夏之交消亡。这种季节性特征人类早就意识到了,但是对流感季节性的成因至今还有争议[8],因为四季分明的地区与热带的地区的季节性无法用统一的理论解释。而季节更替对应的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研究者就继续深究这两个因素。但究竟是温度,还是湿度,抑或是相对湿度(实际湿度与饱和湿度之比)还是绝对湿度,仍然都没有定论[5]。持不同意见的文章发表到Science的都有[11]。
  一篇最近出炉的论文[11]指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颗粒在过饱和水汽中的长大成感染性强的尺寸。气管是个非常湿润的环境,而呼入冷空气,会让气管内温度降低,水汽冷凝在飞沫核上,长大成为非常适合深入到下呼吸道的尺寸,增大感染概率。反之,热带环境中湿度高、气温高,吸入的潮湿空气也会使飞沫核长大。你如果没看懂,一是怪我没说清楚,二是因为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是个非常复杂、跨越超长时空的复杂问题,需要跨越学科的精诚合作,从医学、生物、流体力学等多个角度协作才会给出完整的答案。
  对我个人而言,这场疫情也是一个反思自己科研态度和方向的机会。
  我在读博士期间文章主要发表在气溶胶方向的两大杂志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和Aeros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它们的影响因子都只有3左右,在中科院也排不到一区。博士毕业后适逢美国接连经历伊拉克战争、反恐和次贷危机,科研经费变得更加紧张,科研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变味。在州立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时候,展示影响力(impact)最“公平”且无脑的方式就是去追逐文章的影响因子;而材料科学的许多杂志影响因子高很多,发表也显得短平快。同样研究雾化和液滴,可以为气溶胶服务,也可以为材料处理(打印、喷涂)服务,于是去蹭钙钛矿的热点,而逐渐远离了气溶胶。
  写这篇科普小文查阅文献时,自己重拾了若干年前的熟悉,在感觉温暖的同时也内疚和汗颜。许多传统的、朴实的学科都在逐渐让位于时髦的、炫酷的方向。基础学科与实体经济的地位和处境相似,都太难了;但是基础空心化之后迎来的很可能是大厦将倾。我盼望,疫情过后,我们的科研土壤可以滋养朴实无华的学科,可以催生百花百草百树齐放的春天,在下一个风暴来临时有足够充分、足够多样的准备去应对。

⊙ 作者简介
邓巍巍,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研究领域为微小液滴的流体力学过程与应用。
18#
 用来等待 发表于: 2020-2-9 11:34:04|只看该作者

别慌!气溶胶中招概率比遇交通事故还要低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文章来源:科学网
  2月8日,“科学网”公号发布的《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尚待明确,专家建议“宁信其有”》引发广泛关注。
  当天,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也指出,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也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不少网友瑟瑟发抖,表示“再也不敢开窗户了”“只能选择蹲在家中不出门”。
  对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生物气溶胶研究专家要茂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指出:“在附近没有近距离患者飞沫时,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比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都低。”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钱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忠伟也就气溶胶传播的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
  《中国科学报》:有消息证实,新冠肺炎病毒除了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这些传播途径的区别是什么?
  要茂盛:
  病毒传播感染主要有3种途径。不同情况下,这3种传播途径的主导地位有所不同。
  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患者触摸过的物体表面暴露,包括电梯按钮、扶手和厕所把手等,然后通过手接触鼻子等暴露。
  但是,接触传播导致大规模疫情暴发的可能性比较小。
  飞沫传播在近距离交往的场景下具有主导作用。距离患者2米之内,当他咳嗽、打喷嚏时,健康人暴露风险会非常大。
  当然,飞沫传播也相当于一种气溶胶传播,是一种由人喷出来的、携带病原体的气溶胶。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气溶胶携带病毒浓度往往比较高,因此健康人一旦暴露,感染几率很高。这就是为什么呼吁大家戴口罩。
  在开放空间如公园等,病毒飞沫传播占主导。
  气溶胶传播,在封闭和半封闭空间,与飞沫传播是同样重要的传播途径。
  在通风条件不好且又比较狭小的空间里,假如有一个患者,他的呼吸、咳嗽、打喷嚏产生的携带病毒的气溶胶浓度会马上累积起来,很快升高。一段时间后,在其内的健康人的感染几率会非常大。
  因此,考虑和重视气溶胶传播应当是在通风条件不好的封闭或者半封闭这个具体情况下。
  《中国科学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病毒会在气溶胶中有较高的活性?
  钱华:
  紫外线、温度和湿度都和病毒在气溶胶中的活性相关。
  一般来讲,有些病毒喜欢高湿,有些喜欢干燥。不过,我们人类最喜欢的40%~60%湿度,是病毒不喜欢的。
  《中国科学报》:哪些具体的地方需要格外重视气溶胶传播?
  要茂盛:
  比如,在汽车和办公室环境中等,没有足够通风情况下,又比较狭小。
  特别极端的环境是在汽车里面,气溶胶传播和飞沫传播应当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
  教室也是需要考虑的环境。例如,在一间教室里有两三个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病毒气溶胶累积后,没有及时通风,气溶胶传播感染的几率就很大。
  地铁、飞机、高铁的通风情况相对较好,车厢和机舱都在持续与外界交换空气。
  其中如果有患者,其他健康人通过气溶胶感染的几率会随着与患者所处的距离或者气流方向有关。比如距离患者越远,也不面迎气流的方向,感染的几率就低。
  当然,吸入病毒不一定就会感染,要看吸入的剂量与活性,剂量低且活病毒少,感染可能不会发生,不同病毒情况不一样。
  《中国科学报》:那么,气溶胶传播在开放大气空间中让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有多大?
  要茂盛:
  患者排放的病毒气溶胶在开放环境中快速稀释,浓度显著降低,活性受到影响,被吸入的几率与剂量都大幅度减少。
  在附近没有近距离患者飞沫时,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比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都低。
  钱华:
  气溶胶传播病毒,远距离的感染风险远低于近距离。
  气溶胶远距离传播,感染风险除了和个人抵抗力相关,也和带病毒气溶胶浓度、病毒在气溶胶的活性和暴露时长相关。
  人呼出的带病毒气溶胶,首先以飞沫形式出来。
  小的飞沫会很快蒸发干形成飞沫核,若病毒在飞沫蒸发干的过程中还具有活性,这些带病毒的飞沫核被易感人吸入,或者接触到眼结膜、鼻粘膜、口粘膜就有可能形成感染。
  通风可以稀释带病毒气溶胶,降低传播风险。
  《中国科学报》:如果开放空间里,有一个患者经过了某个地方,同时还伴有咳嗽、打喷嚏后,路过这个地方的人,感染几率如何?
  要茂盛:
  在开放空间里,病毒传播感染以飞沫传播占主导。
  所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首先排除存在近距离的飞沫传播。
  那么这个场景应该描述为:一个患者在某处打了一个喷嚏,另一个健康人在“不久后”路过这个地方。
  接下来,他“恰好”吸入了经气溶胶传播的病毒,由于病毒的浓度经大气稀释后已经降至很低,也许就是一个、两个病毒,不足以侵害人体。
  结果是,他不但被感染概率很低,还有可能在体内产生抗体,增加这个健康人的抵抗力。
  另外一种情况是,患者经过的地面上的扬尘再悬浮,浓度相对较高。这种情况可能需要注意,但感染几率也比较小。
  《中国科学报》:那么,确定气溶胶传播,需要担心的是像汽车、办公室、教室等这种半封闭或者封闭环境,而开放环境是不需要过度担心的?
  要茂盛:
  对。考虑感染的几率,需要考虑病毒的浓度与活性。
  在公园、户外这种开放环境中,对于相隔患者距离比较远的健康人,病毒很快被稀释,浓度会显著减少。
  即使吸入,应该也是小概率事件,剂量不足以导致感染,不需过度担心。
  当然,如果靠近医院比如雷神山医院,病毒排放源浓度强且持续,附近的空气存在风险,需要考虑。
  黄忠伟:
  在良好的通风条件下,气溶胶中的病毒浓度将会迅速降到很低水平,感染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如果在公共场合,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要远一些,戴口罩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认为公众不用太恐慌,事实上空气中本身就有一些病毒,一般对人体没有太大危害,影响不到我们的健康。
  《中国科学报》:公众应该如何做好通风,防止室内气溶胶感染?
  钱华:
  第一,自然通风的通风量很大,开开窗,病毒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就很低了。通风效果跟当天的风速风向、开口大小和室内外温差相关,现在季节通风量应该很大,有条件最好多频次开窗,如每两小时开窗10分钟。
  家里有新风机的开新风机,有净化器的开净化器,净化器会过滤气溶胶,包括带病毒气溶胶,同时注意不要去触摸滤网。
  第二,卫生间中也要注意。
  现在有研究表明粪便也带病毒,冲马桶时,盖上马桶盖再冲。每个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楼下的气溶胶上来。
  第三,电梯间通风很差,又是小空间,一定要带口罩、小心触摸。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与他人隔开距离。
17#
 摩天方 发表于: 2020-2-9 11:16:00|只看该作者

专家:气溶胶传播没那么可怕 建议每天开窗通风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专家:气溶胶传播没那么可怕,建议每天开窗通风

  (记者:海阳)2月9日上午,国家卫健委新公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其中显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前一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表示:“卫生防疫专家告诉我们,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这一说法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那么,什么是气溶胶?病毒是如何通过气溶胶渠道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进行防控?新京报记者专访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环境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钱华。钱华此前已经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关于室内环境及生物气溶胶项目十余项,参与编写世界卫生组织的医院内自然通风控制传染疾病指南,有着丰富的气溶胶相关研究经验。
  以下为问答内容。
  新京报:什么是气溶胶?
  钱华: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通俗而言,气溶胶就是悬浮于空气中的液态或者固态的物质,比如雾霾就是同时包含着液体和固体物质的气溶胶。
  新京报:病毒是如何经由气溶胶而传播的?
  钱华:从病毒传播的角度而言,病人喷嚏、咳嗽、讲话、呼吸等活动会呼出带病毒的飞沫。其中大的飞沫会很快沉降到地面,小的飞沫中的水分会在几秒内蒸发干形成飞沫核。小飞沫与飞沫核可以合称为气溶胶。
  所谓飞沫核,就是飞沫水分蒸发干之后残留的类似灰尘的物质,其直径通常小于5微米,可以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如果病毒在飞沫蒸发干的过程中没有死,还具有活性的话,那么病毒就会吸附在飞沫核上面进行传播。
  另外,如果病人的大便中带有病毒,冲厕所时也会形成带病毒的生物气溶胶。这些带病毒的飞沫,及蒸发干后形成的飞沫核被易感人吸入,或者接触到眼结膜、鼻黏膜、口黏膜,就有可能形成感染。
  新京报:与空气传播相比,气溶胶传播有什么样的特点?
  钱华: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airborne)一样,都主要依靠飞沫核。但就传播范围而言,飞沫核可以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可能会传得比较远。但是人是具有抵抗力的,病毒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能致病。随着扩散距离增加,飞沫核的密度也会被稀释,其感染风险随着扩散距离增加而降低。
  新京报:病毒在气溶胶中能够存活多久?
  钱华:这个问题没有定论。飞沫在水分蒸发形成飞沫核的时候,由于盐分浓度升高等原因,病毒死亡率会比较高。但等到蒸发完成后形成飞沫核,附在飞沫核上的病毒死亡就比较慢了。此外紫外线对病毒也有杀灭作用,因此在阳光下病毒存活时间会更短。
  此外,不同病毒喜欢的温度、环境各不相同。由于病毒有包膜结构,一般认为病毒比较喜欢干燥环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学者提出新冠病毒喜欢低温环境,但老实说我还没有看到实质的数据或论文。
  新京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需要格外注意气溶胶传播病毒?
  钱华:在不通风的密闭空间内要格外注意。通风差的场合中病毒浓度会上升,如果暴露时间又足够长,风险就比较高了。
  新京报:过去有没有某种传染病经由气溶胶传播而大面积扩散的例子?
  钱华:本世纪的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症这两种空气传染病都涉及气溶胶传播。但由于大多数传播都是在2米以内的近距离发生的,很难判断是气溶胶传播还是飞沫传播,学界对此还有争议。在SARS疫情期间,香港淘大花园曾发生过疫情集中暴发的情况。这是唯一一个显著的案例。
  新京报:普通市民应该如何防范气溶胶传播病毒?
  钱华:第一,自然开窗通风,病毒稀释到一定程度,风险就很低了。通风效果跟当天的风速风向、开口大小和室内外温差相关。当下季节,通风量应该很大,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多频次开窗,如每两小时开窗10分钟。家里有新风机的要用起来,有净化器的开净化器。净化器会过滤气溶胶,包括带病毒气溶胶,但是要注意不要去触摸净化器的滤网。
  第二,卫生间中也要注意。冲马桶时,盖上马桶盖再冲。每个地漏灌上水,把水封做好,防止楼下的气溶胶上来。
  第三,电梯间通风很差,又是小空间。在电梯中一定要戴口罩、小心触摸。除此之外,要勤洗手、勤擦洗、与他人隔开距离。建议有关部门对高风险场合,如医院隔离病房排出的空气进行处理。
  气溶胶传播没有那么可怕,所谓“到处飘着病毒”是不严谨的,除非你家正好就在一个重要的污染源附近。普通市民还是继续按照以前的防范措施,勤通风、勤洗手、戴口罩,照着做就行了。
⊙记者:海阳
16#
 活在匣子 发表于: 2020-2-9 10:26:00|只看该作者

担心有气溶胶还能开窗透气吗?7个问题看专家回答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原文标题:担心有气溶胶还能开窗透气吗?这7个问题,看专家怎么说……

  2月8日下午上海的新闻发布会上
  专家强调,新冠肺炎传播途径
  除了直接传播、接触传播
  还有气溶胶传播
  许多人担心飘去飘来的气溶胶
  是不是一不留神就被吸入身体里了
  那岂不是防不胜防?
  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记者采访了
  武汉5位传染病专家
  受访专家:
  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内科李发久副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何美安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科李晓宁主任医师

哪种环境气溶胶感染风险会更高?
  :气溶胶在空气如影随形,会不会突然飞来一群有病毒的气溶胶?</b>
  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说,气溶胶是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形成空气中的小液滴。它并不是一直飘,很容易沉降,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和接触传播防范要求相同。
  即使是飘的状态,一来我们有口罩防护,所以提倡正确戴口罩,口罩要遮严口鼻,尽可能减少面部和口罩边缘之间的缝隙。二是病毒致病也要达到一定的量,在空旷、人少的环境里,气溶胶被稀释了、吹散了,微量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不太可能让人“中招”。
  在封闭的空间,如电梯、办公室,气溶胶感染风险才会高一些,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聚集,排队时相隔1.5米到2米左右是个比较安全的隔离距离。

制图:张莉

患者呼气会形成气溶胶传播吗?
  :一位携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在附近,他呼出的空气中是不是就饱含了带病毒的气溶胶?</b>
  郭威说,正常呼吸的情况下,位于肺部这种下呼吸道的病毒没那么容易出来,倒是猛烈地咳嗽、咳痰时,更可能产生气溶胶,这和飞沫传播是一致的,其实气溶胶的传播途径也包含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之中。
  气溶胶的传播对医护人员防范的意义更大。提醒他们在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采取空气隔离措施,比如戴防护口罩、护目镜等。

楼上的气溶胶会不会飘进我家里?
  :邻居中有感染者,楼上的气溶胶会不会飘进自家来,到底还能不能开窗透气?</b>
  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说,开窗透气是必要的,要保证空气流通,室内换气,气溶胶随之吹走,空气不流通,别说新冠肺炎,其他呼吸道疾病也容易上门。她建议,一天可以开几次,总时长可保持在2-3个小时。她认为,如果不是恶劣的生活习惯,比如随地吐痰,这种传染的可能性很小。总之,开窗透气,更新室内空气,即使有气溶胶也会沉降,按照防范接触传播的要求,用消毒液拖地、擦桌子,都可以防范。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科李晓宁主任医师进一步说明,楼上楼下有隔离病患的情况下,需要灵活掌握。例如点式楼房的窗户直接和邻居对开的,要错峰换气,或者不开那一扇窗;如果楼间距不大或者是老旧小区,人口居住密度很大的话,而且在已知周围有感染病人时,不建议频繁地开窗换气。因为万一邻居家的换气时间和自己家正好一致,而恰好风向还朝着自己家吹,那么有可能将别人家的空气和自己家的流通了。
  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内科李发久副主任医师也认为可以开窗通风,如果和患病邻居隔得比较远,应该没问题。气溶胶的传播大部分都是在封闭的房间当中,比如说实验室、医院诊室,释放到大气当中,气溶胶的传播能力会比较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何美安教授认为,市民加强防范没有错,但适当开窗是必要的,要选择好开窗时机。

电梯里的气溶胶会不会等着我?
  :电梯被认为是高风险地带,会不会前面一个人留下了带病毒的气溶胶,正好被后面一个人吸入?</b>
  许绿叶认为,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所以之前推荐的防范举措都是有效的,减少出门,不聚会,必要外出时戴紧口罩。建议身体不接触电梯空间,按电梯键时,可以用纸巾隔一层再按,回家后立即洗手。

踩上了气溶胶怎么办?
  :气溶胶会沉降,如果踩上了气溶胶怎么办?</b>
  专家认为,不用过于担心,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室外和室内穿的鞋子都是分开的,出门穿的鞋子可以放在门口,不放到室内来。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参照为鞋子消毒的方法,在鞋底喷洒消毒水。

¤ 温馨提示
  冲洗马桶会产生气溶胶吗?</b>

  :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内检测出了病毒,冲马桶会产生气溶胶吗?</b>
  专家提醒,粪便中会有病毒,冲洗马桶的水流也会产生气溶胶,建议把马桶盖盖好,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冲完马桶,还可以用消毒液擦拭马桶盖。
  关于下水道和马桶是否造成楼上楼下传播病毒,专家们认为风险不大。李晓宁主任建议下水道的消毒可以在每天晚上没有人使用的时候,用84消毒片或84消毒液放进下水道或马桶里,注意如果它是金属的就有腐蚀性,如果是PVC的管道就没有问题。
  李晓宁主任强调,家庭里还可以多采用换气扇来促进室内空气的排出。卫生间和厨房在用84消毒的时候,一定要开通风设备,就是要开换气扇通风,防止中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04:12, Processed in 0.4056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