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王德奎|查看: 5675|回复: 62
[探讨研究] 

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图

 [复制链接]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8:58:21|显示全部楼层
C、李后强教授论四川盆地的主要特点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外流盆地,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与汉中盆地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四川盆地植物种类近万种,保护层次高。高等植物占全国总数34%以上,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有脊椎动物1246种,占全国总数45%以上,兽类和鸟类占全国总数53%。四川盆地矿藏品种多、储量大。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铝、硫、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资源,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东北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富集区之一,川中和南充等地盐岩矿储量很大。四川水能资源理论藴藏量为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
四川盆地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四川盆地二亿多年前是巴蜀湖,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四川盆地有亚洲最大最多的恐龙化石。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陆盆的沧桑之变。四川盆地是典型的菱形盆地,东西两边稍长,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四川盆地产业特色突出。早在殷商时代,即开垦种植水稻。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蚕桑、柑橘、油桐、白蜡、五棓子、银耳、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河网纵横,它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是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从两汉到唐宋时期,成都平原的蜀绣、蜀锦、藤艺、竹器、漆器等奢侈品营造工艺一直处于高度发达状态。在北宋时期,成都平原还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质货币──“交子”和银行机构──钱庄。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荡迁徙揭开了这片土地萌动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着这片土地文明的繁荣。
2)西方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图不实
A珠峰映射原理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亲历
a即使西方有一大批类似德国古DNA与古人类学研究专家斯万特·帕博教授这类能干人才,但由于缺乏对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纠缠形成过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第二个孵抱期及其人群,先祖及遗民的基因序列的大规模国内外联合考证研究,所以今日西方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路线图是不实的。分子人类学古基因检测双重验证方法是正确的,使用实验检测设备仪器是先进的,他们培养教出的一些中国古DNA与古人类学研究专家是优秀的,但不承认珠峰映射原理可证实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的存在,就像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本来应该去大山里打猛兽,却开到平原上捉飞鸟。
b、我们曾认识盐亭县文物管理方面的人员,他们学历都不高──因“文革”的影响和顶班参加工作。绵阳市防疫站医生杜安惠,她老家在盐亭县玉龙镇天垣场胥家沟,与我们同乡,她曾告诉我们,在胥家沟下半沟口的杜家沟大碑垭后山坪,上世纪农民改田改土曾挖出发现大人头型骨化石和长大腿、手骨化石──是否高大的古非洲黑人和古欧洲白人,随同“贡嘎山人”、“资阳人”等一起迁徙与杂交来过远古巴蜀,在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第二个孵抱期留下的──玉龙镇所在地的北面有座“西仔山”,传说是远古西来人居住过的地方。
c、2019年3月22日《绵阳晚报》“文化专刊”,整版发表《北川烟云洞──绵阳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一文,报道“1989年4月,北川甘溪乡群众在周边的山里挖‘龙骨’时,在甘龙洞发现一批化石,包括一颗人类牙齿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后经专家鉴定,那枚人类牙齿化石是人类左下侧门齿化石,属于青少年个体,系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至两万年” ──这与“资阳人”大约同期,反之也能证实“资阳人”的真实存在。但即使有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重视,也难打动研究“北京人”等老专家的心──困难太多。
d、2019年3月9日《绵阳晚报》“读古今”专刊,整版发表《字库塔,书写在盐亭大地上的文字尊崇》一文,报道“盐亭现存字库塔32座,是全国字库塔最多的县。位于麻秧街道办蒙子社区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子垭字库坊,是全国唯一一座字牌坊……中门内侧刻有”《文昌帝君惜字簽言》等──在盐亭县玉龙镇天垣场盘垭村上世纪初,何拔儒先生发掘的《盘古王表》龟碑,其中有“(六)城邦之美时期,约公元前4070-3150年:1、仓帝史皇氏,2、柏皇氏(共20代),3、中皇氏(共4代),4、大庭炎帝氏(共5代),5、粟陆氏(共5代),6、昆仑氏(共11代),7、西陵氏(共5代: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的翻译部分──这里的“西陵氏”5代“帝君”中,就有“文昌”的名号,可见这里的文明之久之多。那么这类文明信息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8:58:47|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e、2019年12月8日《绵阳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花林寺大殿:从元代走来的古建筑瑰宝》一文,报道位于盐亭县富驿镇的元代建筑花林寺大殿“根据大殿房梁的墨书记载,花林寺大殿建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如今已经708年……2012年,大殿进行维修施工期间,文物专家再次前去调查,并通过考古学方法,分辨出花林寺大殿建筑始建时期和后期改动的构件,还对部分木构件取样,进行碳14检测,测定始建期木材距今约700年,后期改动木材则分散在多个时间段,同时还发现了多个时代的墨书题记。古建筑在建造时,古人都会在建筑物的房梁等处,写上建造缘由和出资人等。在花林寺的大殿建筑构件上,共发现23条约1500字的墨书题记。其中,在大殿挑窝位置上面找到了‘大元保宁府’的字样,‘保宁府’正是元代设立的行政机构,当地正在辖区内。2015年文物专家用红外摄影技术重新拍摄题记,使原先因木材变色而难以辨认的墨迹清晰显现,确认了花林寺大殿创建的具体年代为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
f、1998年4月28日《绵阳日报》“天下大观”版发表了一篇《盐亭嫘祖考古大发现》的文章,报道“从盐亭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有数百座密集寨子山的古生态景观与寨子山下半坡的大围坪台地。如从盐亭境内盘古圣地的天垣盘垭村袖头山、五面山以及嫘祖故里的云毓山、烟鼎山、嫘村山出发,如目角寨、新寨山、大牛山、寨子山、仁和寨、保和寨、大碑寨、母猪寨、子母寨、四面山、罐子寨、猫儿寨、麒麟寨、凤凰寨、锣锅寨、毛达寨、金铧寨、点灯山、古龙山、炎台山、大佛寨、长生寨、摩天岭、烽龙寨、四方山、佛贡寨、金垭寨、蚕丝山、水丝山、马鞍山、太皇山、石马山、阳鸛山、白象山、丝源山、王崗咀、打鼓山、铜钟山、笼子寨、玉龙山、高梁观、仁广寨、江家寨、大寨山、伏龙山、刘家寨、白虎寨、青龙寨、登高寨、南瓜寨、水秦寨、二龙寨、太阳寨、七庙寨、空相寨、天生寨、狮子寨、金凤寨、金龙寨、观台山等60多处古山寨”。类似花林寺大殿建筑有房梁墨书题记──古建筑在建造时,古人都会在建筑物的房梁等处,写上建造缘由和出资人等墨书记载,或石刻界碑记载──这是我们青少年时代在盐亭生活、读书、出行等期间,亲身在古建筑的学社、戏楼、寺庙、寨堡、祠堂等地方,也看到类似的情况──在上世纪50年代初土改的革命暴风骤雨,99%的这类古山寨的学社、戏楼、寺庙、寨堡,祠堂等古建筑,被发动起来的人们拆毁,至今已荡然无存──这种情况在“(七)跃起中原时期,约公元前3150-2230”就开始反复存在,但这类古山寨的学社、戏楼、寺庙、寨堡、祠堂古建筑房梁等处,写上建造缘由和出资人等墨书记载,或石刻界碑记载曾经留下的文字信息,会在当地部分人们的口中一代一代记忆流传。
g、21世纪初我们曾回老家探望老母,一次顺便到盐亭县天垣场赵家沟和胥家沟,考察目角寨、新寨山等处大风洞和小风洞的古山寨遗存──1950年刚解放,我们还是儿时,随跳秧歌舞的大人庆祝解放的锣鼓,到胥家沟村办事看热闹,第一次被大围坪地貌震惊──天垣场赵家沟和胥家沟两条相邻的长山沟,类似一个小写字母“m”形,在“m”山形的三横内部两沟四面的半山腰,都是山坪,农村人家房屋就修在这四条地带的半山腰山坪上,水田一般在山下。而我们老家的房子虽然隔着举溪河,但似乎也在这个半山腰大围坪水平地貌的天垣场山坪地上。那次探望老母在胥家沟小风洞山垭考察,就看见封山护林的石碑上刻写的文字中,写有1958年大跃进和1960年代的改田改土中,在小风洞山崖洞多次挖掘发现过古老陶瓷人与动物等文物。其实我们在儿时就看见和听大人说过,改田改土在天垣场附近“窑湾头”大围坪“太阳坟”挖掘出陶瓷的“摇钱树”,在天垣场附近盘垭山崖边挖掘出刻有“蝌蚪、鸟爪”形的上古文字界碑石残片,等等。
B汉藏语系珠峰映射原理泛第三极区块链
a、四川省上和各市县有关部门,可惜缺乏分子人类学古基因检测双重验证研究人才和培养能力。而且历史和国情有别,类似德国斯万特·帕博教授等分子人类学古基因学家,仅在国外,没能深入到盐亭等西南、西北内地作过分子人类学古基因检测双重验证,所公开的论文书籍不能体现珠峰映射原理指明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的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路线图,南辕北辙就事所难免。例如,2019年7月21日《参考消息》 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约翰-马蒂斯·李斯特教授等认为,汉藏语系的源头可追溯到7200年前的中国北方──如果说汉语最早的规范统一追求在中国北方,还符合语言学起源统一与政治有关的话,那么德国人更不了解,即使汉语在国家政权的高压下,文字语言规范统一了几千年的中国,方言在汉语使用的同一个省内,在不同县的人说的“土话”中同一个字的读音,区别都还很大;外国人没有亲自深入内地长期大范围跟踪了解,如何研究?况且像上海“土话”,广东“土话”,听不懂的其他人不在其数。所以即使在中国的权威专家之间,也有分歧。
b、李斯特教授的“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不完备──汉藏语系西南起源假说,符合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这种逻辑联系,是类似“珠峰映射原理”基础科学区块链的自然结果,这既能回答各地的人类起源化石发现问题,又能说明现代人种在非洲汇合杂交的起源。
c、在约20万年前,现代人从非洲走出,存在走陆路和海路的信息是:远古海洋已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明的发展也是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远古世界海洋文明的发展,与远古联合国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一是远古联合国时代海洋文明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在江河湖海岸等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等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古巴蜀盆地及其周边等处的古盆塞海岸山岩阶地上,也均发现有古船棺木、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即远古国家的起源首先从远古联合国起源开始的,这也与远古早期在非洲的海边活动相关。
d、远古人类约20万年前从非洲走出,一部分是对寒冷有适应能力的约280万年前从青藏高原来到巴蜀盆地的原始人的后裔,他们开始追寻他们吃熟食的蜀人的祖籍地,从巴蜀盆地开拓起远古联合国盆塞海文明,到盆塞海溃坝干涸的大迁徙,远古联合国被分开的炎黄部落、东夷部落、南方土著壮侗、苗瑶等族群,再度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汉族在中国最大的族群。“汉族”和古氐羌族、古彝族、古苗族等,从“盘古开天地”起就是中华民族。所谓古氐羌族、古彝族、古苗族等少数民族,是远古华夏国家共同体政权之外民族的说法,都是不实之辞;相反,他们还可能是“古联合国”的铁杆群落,不改类似居“山寨”之古志,才反有今天的“少数民族”现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8:59:15|显示全部楼层
2李斯特汉藏语系北方起源说考古实际不符
马普研究所的李斯特教授等讲的是,采用约180个基本词汇,这些词汇在所有进行比较的语言中都有相应的称谓。比如,眼睛,石头、我、你、早晨等等。然后将这些词汇输入电脑进行比较。除了制定词源谱系之外,还特别关注了农耕家庭的相关词汇。复原原始词汇后他们发现,汉藏语系原始语言中已经有了粟、羊和猪等词汇。考古发现,公元前5000年中国北方已经开始种植粟,但还没有水稻种植。即他认为没有稻、大麦或牛等词汇,这同考古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A、李斯特教授悖论一:观点先入为主
李斯特教授是先就建立汉藏语系产生于中国北方,才作搜集对大约五十种古代和现代汉藏语言进行的分析比对,制定词源谱系,复原语言源头的基础词汇作比较:如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大量同源词,即可认为这两种语言属于相关语言。反之,同源词越少,说明两种语言的源头相差较大,两种语言分开并独立发展的历史也越悠久。但马普研究所的专家也承认:人们对汉藏语系语音和语法演变历程的研究不像印欧语系那样彻底,因此语言学家只局限于有充分记录和描述的语言。可见他们违背了“说话的语言并不等于书本知识文字”的基本常识。
B、李斯特教授悖论二:以偏概全,不识南方
李斯特教授把公元前5000年中国北方没有水稻种植,不说“稻”话,不用“稻”字,就以偏概全,当做等于中国南方不种水稻,不说“稻”话──但2017年6月长江下游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建开挖地基时,现代器械破开土层,翻挖出5000年前堆积的已经炭化了稻米。如果这不是真的,国家不会让400万的前期投资打水漂,因为这才是硬证据。而且1988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稻谷遗存,距今约9000多年,将中国的稻作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这类事实,有利汉藏语系起源于西南说。
而且说“稻”话的还有,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约7000年的炭化稻谷和原始耕作工具,比当时认为最早的印度的稻作历史早3000年。1993年至2005年湖南玉蟾岩4次挖掘,发现距今约14000-18000年的古栽培稻和原始陶片。1995年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古水稻。1996年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约6500年。2004年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6500年的古代稻谷。2007年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发现大量炭化谷糠和完好的灌溉系统。2012年至2017年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发现大量炭化稻谷及古水利工程。2014年湖南澧县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出土距今约9000年的炭化稻米。
C珠峰映射原理铸汉藏语系成最早世界大语系
汉语、藏语、羌语、缅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合称为汉藏语系──这正是在第二个孵抱期的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立足起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及“远古联合国”的核心地带。该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但是最早世界大语系,母语使用人数仅次于印欧语系。复旦大学张梦翰教授等对109种汉藏语系语言的近千个词汇词根-语义组合进行谱系建模、重构汉藏语系诸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对用的文字拼音注音方案来自哪里?有否统一的权威拼音注音标准?就只管自话自说用其自己的标准去解读证明,闭口不谈“说话的语言并不等于书本记录的文字”等因素,可见国内外以“造伪”和“去真”的各类语言学家,对汉藏语系内部各语支亲缘关系、分化时间以及起源地点都以偏概全,难得到源语实验的统一验证解答。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8:59:41|显示全部楼层
3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揭大湘西起源说
湖南大学杜钢建教授的《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书中,揭示无论是古希腊的三大民族,还是古罗马三大民族,他说都是在不同时期,从中国移民到西方的。而且杜钢建教授从祖源上来推论,都起源于大湘西地区。他还说英国早期的两大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也都是起源于中国──“英国人具体源自于哪里呢?来自于中国的古英国”。
中国的古英国在哪里呢?他说在现在的湖北。湖北现在有一个县叫英山县──夏商时期中国的古英国在这里,所以现在叫英山县(民国叫英县)。杜钢建教授是根据《圣经》说:“该隐作为亚当的儿子,到伊甸园的东边,用他儿子的名字命名叫诺德建立的第一座古城,也就是考古发现在6200年以前,在湖南的澧水流域叫城头山的城市”等──苏三教授和杜钢建教授都根据《圣经》,但两人结论却相反。
苏三教授说中国人来自西方,但杜钢建教授的《文明源头与大同世界》一书结论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西方各民族来自先夏和夏朝以后华夏民族的迁徙──华夏上古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渐移民西方,形成后来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西王母、共工文化以及禹王开启夏朝以后的夏商周三代文化,都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产生了作用。欧洲主要民族来自中国──古希腊的希克索斯人是夏朝塞种人的一个部落集团,祖先是黄帝裔子少昊金天氏。腓尼基人移民希腊的底比斯城市以及西西里等岛屿后,才有希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腓尼基人主要是黄帝老师封鉅的后裔,其主体构成部分是华夏地区的封国人,此外还包括舟人、方人和房人。达那厄人是来自中国夏商时期的丹族人,源于尧帝后裔。达那厄斯出自埃及以色列部落的丹族,因此与希克索斯人也有一定的亲族关系。古罗马的不同族群来自中国。
古罗马的传统文献表明,最古老的三个部落萨宾人、拉丁人和埃特鲁斯人,都是来自中国古代的游牧部落。萨宾人和萨莫奈人主要源于古代中国的苏毗人部落。鲁佩齐人、法比人和昆克体人主要来自古代中国的羌戎部落。古罗马埃特鲁斯堪人属于吕底亚人,吕底亚人是来自古代中国的羌人。其实杜钢建教授不根据《圣经》,用珠峰映射原理铸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也能揭开大湘西起源说──大湘西靠近远古巴蜀盆塞海东南边,山水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与昆仑山脉相贯通。昆仑山又称昆仑虚,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具有“万山之祖”的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大湘西是它的东南出口,文明是一体的。
但杜钢建教授没有在巴蜀盆地生活的亲身经历,也不认识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揭大湘西起源说的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图路线──他也是南辕北辙。杜钢建教授认为:古人类经过漫长进化,一部分人逐渐迁徙到昆仑山一带,所以关于昆仑山的传说很多。如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远古时代的人类还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居所,四处行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这是造成今天许多地方争抢同一个远古名人的根本原因。后来,人类祖先的一部分顺着黄河、长江向东迁徙,才到的中原和四川盆地,走向亚洲和世界,因此有北京周口店人,有四川资阳人、重庆巫山人、云南元谋人。另外一部分到了古印度和两河地区,再走向非洲、欧洲,直至全球──1910年人们最早于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后又在肯尼亚、希腊、土耳其、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我国云南省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经鉴定,腊玛古猿大约生存在1400万年前至800万年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即元谋人,距离现在大约 170万年。等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0:10|显示全部楼层
4从非洲起源到五大古文明起源的统一模型研究
A珠峰映射原理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多体一元黑洞
从国内的杜钢建、何新、王传超、苏三、付巧妹、吴秀杰、张梦翰教授等专家,到西方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斯万特·帕博教授和约翰-马蒂斯·李斯特教授等专家的观点,基本代表了中外学术界主流内部存在类似的“多体”。认真研读这些“多体”的论点论据,其实是统一的──他们都因不提人类起源及文明的第二个孵抱期论的青藏高原第三极原理,但他们都提供了论证各自观点的很多实在的事实──这是我们很看重的。他们不认可考古证明存在源于约公元前6390--公元前3150年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及远古联合国,一是他们不像我们就出生在嘉陵江流域原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貌的核心地区,有数百座古山寨城邦遗存和大围坪地貌可寻;二是在传言前辈何拔儒等学者的观点影响下,我们数十年都这些地方生活工作并默默无闻地进行暗中验证;他们却没有条件和组织能力,到我们揭示这些核心地区进行验证和数十年不断考察。
但正是像杜钢建、何新、王传超、苏三、付巧妹、吴秀杰、张梦翰、斯万特·帕博教授和约翰-马蒂斯·李斯特教授等国内专家的“多体”观点,包围珠峰映射原理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图的真实,这反而成为一个研究多体一元的“黑洞”。由此才有近年来四川省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等专家,纳入他们集体的“天府学”、“宽窄学”研究──“去伪”与“存真”,把人类五大古文明何来何去,推进到类似“黑洞辐射说”的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图的新版本──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珠峰映射原理。
a、“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图,第二个孵抱期除在远古巴蜀外,国内其它省市也还有人争抢的”。由此原理主张实地考察──如地质学家、搞冰川冰臼考古的韩同林教授,赞同第四次大冰川期地球说,论证除赤道地区外曾是一个大冰球,所以非洲大陆赤道地区成为现代人类的起源地──被称为“人类起源及文明的第一个孵抱期”──如果对应“大爆炸宇宙学”,类似宇宙开端的“奇点”大爆炸。
b、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所长邓涛教授,他带领的团队通过青藏科考发现冰河世纪中,许多动物的祖先就起源于青藏高原,此后扩散到世界各地──这类似“大爆炸宇宙学”研究后接着“暴涨宇宙学”研究:这是把青藏高原第三极原理用考古证明存在源于约公元前6390--公元前3150年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及远古联合国。把此拟设对应类似“暴涨宇宙学”,拟称为“人类起源及文明的第二个孵抱期”,可再联系霍金黑洞辐射理论。
c、即人类从高等动物起源的统一性,联系青藏高原第三极原理的西藏雪山高原,因带耐寒基因的古人下到巴蜀盆地生活,通过吃熟食(烧烤,熟、苏声、蜀义)再进化,在约200万前的世界第四次大冰川期开始后,迁徙到非洲大陆赤道热带地区,与那里的古人类一起生活、杂交,进化为现代人类。在第四次大冰川期开始结束的约20万前,从非洲走出,分陆路和海路在约10万--2万前在亚洲东部海岸折回,终于在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立足起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如果把这个“人类起源及文明的第二个孵抱期”类比多体一元“黑洞”,那么类似霍金黑洞辐射现象:例如,约20万前从非洲走出的还分散在巴蜀远古盆塞海文明外的现代人,也会不断地被吸引进入这个多体一元“黑洞”,加入到文扬教授说的“天下人”队伍的“远古联合国”;但逃逸离开的智人,也许就类似2019年5月我们在北欧六国旅游,听北京国际旅行社领队李志杰导游一路说的早期“维京人”的祖先。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0:34|显示全部楼层
B、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黑洞辐射新说”
事情并没有完,“黑洞”──第二个孵抱期的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立足起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及“远古联合国”,并不像霍金黑洞辐射理论说的宇宙黑洞在吸进正量子后,会因正、负量子中和,慢慢收缩变小。因为“远古联合国”的巴蜀盆塞海山寨立足起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还有一个类似的“暴涨宇宙”期──从西南少数民族传说盘古王南迁和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暗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中原、古希腊等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就是此“暴涨”扩散到古印度、中东、埃及和古地中海克里特岛、西西里岛等地领头的人文始祖及群体造就的。最好的说明是,这五大文明发源地,都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狭长地带内:古黄河中原是东面一端,西面另一端是古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且以青藏高原成大致对称。也许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盘古王传说”和《盘古王表》传说,就是亚历山大国王和帝国传说的母本。
a、从“熟”人、“蜀”人到“苏”人,有学者想到两河流域出现的苏美尔人可联系“蜀”人。按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讲:“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支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湖北学者胡远鹏教授就直说:苏美尔人就是蜀人,这从《山海经》以及《旧约》可以得到印证,这个“东方某地”,就是中国的四川。再据保存盘古王表地方的天垣传说:盘古王在盐亭县祠窑坝领导爆动建国后,并没有实行终生制,而是以“传播发明、天下大同、幸福共享”作为立国之纲,率先垂范。
b、“盘古王”卸位后,他带领部分人马行舟渡海到南边云南,进入缅甸,沿印度的恒河水,横穿印度出海,乘阿拉伯海的季风,进入波斯湾,再沿海峡到达阿拉伯半岛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第一代苏美尔蜀人的来源。以后又从埃及和两河流域渡过地中海,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等复制“远古联合国”的巴蜀盆塞海山寨立足起的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因此中国南方多盘古王的传说。
c、对此,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知识产权局高工王文光教授 2019年9月16日给我们写信,帮助我们作归纳说:“1,地球在上古时代可能完全是一个水球,因地壳运动,后来才出现陆地;2,地球的第一块陆地在哪里?回答只有一个答案,在珠峰地区,因为自今珠峰是地球上‘长’的时间最久、最高的陆地;3,水是生命之源,人的原始‘故乡’在海洋;4,珠峰是第一个从水里‘长出来’的陆地,是第一个带着生命从水里‘长出来’的,也就是说第一个人的‘生物形态’是从这里演化、进化来的。因为只有陆地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天然环境; 5,人类诞生在珠峰,珠峰在中国,人诞生在中国的推论是能成立的;6,人类诞生在珠峰地区,后来向外迁移,迁移到适合人类生存的任何地区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7、丝绸并举科学与人文分子人类学
1)《嫘祖研究》一书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意义
A、《嫘祖研究》一书介绍
为缘寻找、为爱坚守远古联合国,都因我们就出生在嘉陵江流域有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的核心地区,有数百座古山寨城邦遗存和大围坪地貌,在传言前辈何拔儒等学者类此观点的影响下,数十年都这些地方生活工作并默默无闻地进行暗中验证,终于有了第一部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成果──1993年7月《嫘祖研究》一书,由都都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曾得到绵阳市人大、盐亭县人大和政协的支持;绵阳市政府市长马敬洪同志亲自审批给予出书经费;四川省委老领导杨超书记题写了书名,众多省、市、县领导给出书题词。中共盐亭县委宣传部给书写的《序》中说:“希望一切有关嫘祖是否为盐亭人的争论,最好抄当代高新科技的研究,如用分子考古学、遥感考古……等国际先进科学成就来论战” ──这是近70年来在县级领导部门指引嫘祖研究的方法,特别是“争抢”嫘祖出身地的其他各省市县领导部门中,没有这样明确提出过的。它的意义是显然的──提升了科学的硬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1:00|显示全部楼层
B、苏三教授质疑丝绸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苏三教授在《发现文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中国在全球文明发展探讨》的书稿第五章中说:“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的北线在原始时期即已存在……希伯来人由于这一时期大批进入中国的人群来自西方和北方到东亚发展,大批繁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一带出现,是为仰韶文化。东北则是赤峰附近的红山文化异常耀眼。从基因测序到文字起源,到一系列特殊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推断,有一条远古的丝绸之路从新石器时代前后就一直存在于东欧和华北之间”。苏三教授在她的书稿中还说:半数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由欧亚大草原南部的游牧人或半游牧人书写的。中国三代的形成秘密就围绕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交通要道里,并且与雅利安文化有密切关联。标志着古老丝绸之路最北方两条道路的开通──炎帝可能行走的是最常规的丝绸之路,黄帝走的则是更北草原之路,具体来自哪里目前不清楚”──这里可见苏三教授并不想承认丝绸起源于中国;即使提到炎帝的丝绸之路和黄帝的丝绸之路,也说“具体来自哪里目前不清楚”。而实际苏三教授心里却一直在暗示:“与雅利安文化有密切关联”。苏三教授也用分子人类学谈论中国夏商周三代先人基因的形成秘密,但都是引用西方学者的资料,很随意,没有可古基因检测双重验证的硬度。
C、《嫘祖研究》一书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意义
1993年第3期《四川丝绸》杂志发表的《嫘祖年谱初探》,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嫘祖研究》一书发表的《嫘祖年谱初编》,都提到现代人类在第四纪大冰期后期,约20万年从非洲走出存在文明起源的第二个孵抱期问题,实际就暗指是“远古联合国”。这是把早期人类社会组织形态发展序列,分为“远古联合国时期”、“部落游团酋邦时期”、“王国国家时期”等三种分类。以四川盐亭县流传的天垣《盘古王表年表》设为上古编年史,从盘古到嫘祖的人类进化的第二个孵抱期巴蜀盆塞海文明,可以追溯到非洲人类进化的第一个孵抱期,但只有第二个孵抱期才可划为“远古联合国时期”。夏朝以前到嫘祖可划为“部落游团酋邦时期”。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等可划为“王国国家时期”。正是有远古联合国第二个孵抱期巴蜀盆塞海文明,也才有产生后来出现的《易经》、《山海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墨子、庄子、惠子、孔子、老子等古代著名经典和文化名人的基础。“嫘祖研究”分子人类古基因检测硬度有:
在该年谱第83条中写道:“公元前3092年,为开辟丝路,嫘祖轩辕巡视东北,并到了朝鲜”。据《参考消息》报道: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重视朝鲜上古史研究,1994年金日成主席生前为此视察了檀君陵。因为朝鲜自古就有“檀君神话”,传说天帝之子桓雄天王率领3000人马自天而降,来到太白山顶的一棵神奇的檀树下,造就了古朝鲜开国鼻祖檀君王俭。在平壤市郊江东郡的檀君陵现还存在;尽管日本曾盗掘过该陵墓。在金日成主席的指示下,后来朝鲜社会科学院还是在陵墓中发现86块人的遗骨和一些遗物,经现代科学手段的多次检查,证明遗物的年代是约公元前3016年的。这是《嫘祖年谱初探》经受的一次严峻的国际考验。
2) 《嫘祖研究》一书反思文明起源的标准
A摇钱树、货币、科技关注良渚--钱山漾
a、《嫘祖研究》一书下编“嫘祖与上古文明”中,有专门论述《分子考古学与王姓起源》、《嫘祖时代的冶铜技术》、《中国上古第一个石斧制作场》等篇章,但重中之重该书还是关注文明起源第二个孵抱期的丝绸起源上。因为我们在四川盐亭乡下山区农村,从下就听惯大人们说“摇钱树”的事情──我们小时候就想:“钱”怎么会变成了“树”?“钱”变成“树”会不会像树结果一样,生出很多钱?
后来大了才听明白,“摇钱树”是赞美桑树──因为桑树长桑叶可养蚕,蚕结茧可缫丝织绸;丝绸布都是富人才能做得起的衣服,但农民可以把生产的丝绸卖成钱──更惊讶的是听大人们传说,在女娲时代开始养蚕缫丝织出的绸,先是作为钱币运用的──这是何等高的文明!所以1993年出版的《嫘祖研究》这本书,用意不仅在首创用分子人类学高度的考古标准比赛对人文始祖、养蚕治丝发明家嫘祖的研究,而且实际暗中对西方的文明起源标准,也在作大胆的反思。
2020年第2期《求是》杂志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教授发表的文章《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中说:“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被首次发现。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良渚联系丝绸,是2015年6月25日湖州钱山漾遗址获“世界丝绸之源”命名──良渚古文明遗址与钱山漾古丝绸遗址的关系是:良渚文化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等遗址为代表。 21世纪以来,考古学界确认了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它们正好衔接起了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由此,环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大致建立。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1:29|显示全部楼层
b王巍教授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里,针对良渚古文明遗址提出:“什么是文明?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是什么”。他说:“当前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不乏并非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是文明社会,其特点十分鲜明,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也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其学术意见也往往被西方学术界所忽视”。我们赞成中国权威学者王巍教授站出来,质疑西方的文明起源标准,推进世界五大古文明多体一元的上古史大统一研究。
c、王巍教授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提出了判断是否进入文明的四条新标准。王巍教授说的这四条标准是:第一,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第二,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第三,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四,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具有暴力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教授解释说:“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三要素’中的两条文明判断标准,即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正是中华文明不同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地方,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但以王巍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新时代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忽视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使命感的对探索“资阳人”与人类上古史大统一史的重视缺少对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纠缠形成过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第二个孵抱期,及其人群先祖及遗民的基因序列的大规模国内外联合考证,和研究总结。
这可以看出王巍教授提出的四大标准:生产力、王权、城市和国家,和西方学术界的三大标准:冶金术、文字和城市,实际都是在珠峰映射原理论证的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多体一元“黑洞”,瓦解之后的体现,即属于古文明后期的标准,而与现代文明标准接近。这里根据我们和前人数十年对人文始祖、养蚕治丝发明家嫘祖故里的实际考察和研究,也提出人类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三条标准:城邦国家、货币贸易、王表年表,作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
B文明标准城邦、货币、王表三要素之辩
a、“城邦”国家的说明。我们说,王巍教授去除西方标准中的“文字和冶金术”是对的。但王巍教授用“生产力”来代替“文字和冶金术”,并不能体现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第二个孵抱期的文明高度与特征。一说“文字”,类似苏三教授《发现文明》书中说的5500年前--3250年前的西亚文字、中国甲骨文字,古埃及文字、克里特线性文字、迈锡尼线条文字、汶查文字、腓尼基字母等,仅仅是一些刻符或记号,并不能长篇造句叙事,而且只掌握在上古人群的上层极少数人中,并不流传通用。其实文盲也是旧社会能生存的现象。
郭沫若先生说:“半坡彩陶上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据《嫘祖研究》一书中的《上古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华民族上古文字最初应是结绳文字,发展到草节注义、注音文字,即卦爻太极文字,再到天干地支文字──上古人把摆卦爻用的草节茎棍,还推进发现卦爻有26个供拼音的集注音、注义、编码、缩写等于一体的功能──卦爻是《易经》最早的基本符号文字,由横线的阳爻“-”和横线中空白的阴爻“--”两种爻象组成。但把阳爻“-”减去阴爻“--”等于一个“点”(―---=•),类似可显示在电脑上一样,如果保留“•”点子显示的卦爻,按每卦三爻重叠排列,可构成26种卦爻基本符号,恰好对应26个汉语拼音文字类似的26个英语字母,而具有集注音、注义、编码、缩写等于一体的功能,可承担起传递上古语言和信息的任务。这就是所谓远古联合国广泛使用的太极语卦爻文字。然后才是甲骨文字,接着才开始史后文字时期的那种顺序。
再说“冶金术”,即金属的使用,上古人已发现自然界有铜矿石、铁陨石和天然纯块,虽然极少,但可以在贸易中交换获得。据《嫘祖研究》一书中的《嫘祖时代的冶铜技术》研究,在离盐亭县不远的中江、北川、彭县等地都有铜矿。养蚕和冶铜术连在一起,首先是冶铜燃料杠炭的发现──养春蚕有时要木炭升温,在川北有一种青杠树,是放养柞蚕的一类树种。这种木头很硬,在封闭的窑中经过燃烧炭化,就称为杠炭,是一种冶铜能燃烧较长时间并能产生出较多热量的极好木炭。我们不赞成把“文字和冶金术”列入上古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准,就是在第一层次时期它们的出现极其初步,并不流传通用。而货币贸易的交流更广,更满足人们的要求,就像不识字的人也能认识钱一样。
由此说到西方和王巍教授共同认可的“城市”要素,之所以我们要换成“城邦”国家,是因“城市”与现代“城市”的概念,区分标准难定──“城市”最小应以一般“县城”称号的大小成片房屋相近,但至今发掘的上古文明遗址,规模太小,仅像一个村庄。规模大一点的,建筑高级一点的,都是第二层次时期的遗存。相反,“城邦”的一个点,可以像一个村庄,但在同一个时期,在相互不到几公里的距离就有成十成百的“村庄”城邦出现,更能体现上古文明起源的特征。。
b、“货币”的说明。用“货币”贸易来作上古文明起源第二的特征概括,西方和王巍教授共同都没有提到。这是《嫘祖研究》一书联系“摇钱树”赞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发现的──据古文献《淮南子·说林篇》记载,约公元前5070--4170年立足山海的女娲氏时期,就已懂得“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的道理。这里桑林表明,是代指市场交易使用帛币。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货币助长了经济的无形之手;这些功能的发挥,所以女娲王对万事都能理顺。传到约公元前4170--3150年嫘祖的城邦之美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
因为古籍《淮南子》一书记载女娲氏成就的“桑林生臂手”的变化,说的就是货币类似无形之手,对社会有拉动作用的影响。为什么女娲氏的“桑林”意指“货币”,是因当时的养蚕抽丝织出的绸布,类似今天金融界的“黄金”作用。1999年10月7日《绵阳日报》第3版发表的《绵阳丝绸话沧桑》一文,说的是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把“科商”提升到了高科技竞争的层次──从“桑林生臂手” 意指“货币”,意指龙凤经济贸易──八千多年前至五千多年前,巴蜀盆地由于女娲突变纪等地质灾变形成过盆塞海;灾难把盘古文明推进到了远古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的阶段,由此绵阳城邦贸易与商业活跃。那时绵阳梓潼山成了一处“香格里拉”。这里山上产有多种名贵木材、香料,特别是梓树是海上贸易可造容数十人大舟的好材料。再说林间飞翔的朱雀之毛也为最高珍宝,由它而产生的羽毛镶嵌、羽绣工艺闻名四海。因为梓潼城邦人用类似鹦鹉、野雉、火鸡等朱雀的五彩羽毛制成各种衣饰、摆设,可以作城邦国家盛典中的高级礼品和做旗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1:58|显示全部楼层
梓潼七曲山周围半山腰上的大围坪城邦,其作坊店铺和居民住宅栉比鳞次。梓潼先民靠着海上的航行与外界发生广泛的联系,同时也造成了工商业与航海业的发达。海,造就了他们的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海,使他们去超越陆上那有限的生存空间;海,诱惑他们去从事正当的海上贸易和海外探险。据传说,此时梓潼城邦的国王、城主和邦君,已被称为“文昌大帝”或“文昌帝君”──“盘古王表年表”把中华海洋文明起源提前到了约公元前5070-4170年到约公元前4170-3150年的立足山海时期和城邦之美时期。配合这个时期的龙凤经济,从“凤”联系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用五彩羽毛制成的各种衣饰,广而推之是商品生产,以及商品经济需要的是多样性,体现的是原始海洋文明的工业化。
而“龙”则联系长蛇、联系独木舟,再联系巴蜀盆塞海的海洋文明用樟梓树造船,推动海洋文明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贸易,广而推之是市场经济,体现的原始海洋文明追求的科学和民主化。如果人类最早的顶尖优势文明,起源于8000多年前的巴蜀盆塞海的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那么就能说明中国和世界后来的海洋文明和城邦文明的渊源问题。因为在这些顶尖优势文明产生之前,嫘祖、夸父、盘古、女娲、伏羲、蚕丛等先王,已经在巴蜀盆塞内陆海及四周城邦之间,演习操练远古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即龙凤经济或龙凤文化多时了。
c、“王表”的说明。“王表”年表概念,对应王巍教授提出的四大标准中的“王权、国家”概念,和接近西方总结三要素中的“城市”概念,更明确实在,时间需要长。因为王巍教授说:“出现最高统治者──王”、“出现埋葬王、其他高等级权贵阶层的专门墓地和随葬高等级礼器的大型墓葬”,就代表“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社会阶层分化显著,少部分社会上层精英垄断社会管理权(如军事指挥权、原始宗教祭祀权)”──类似代表了文明起源。但在文明起源的后期,少部分社会上层精英垄断社会管理权却很普遍──一段时间,一个地方的一个“流寇”人也可以称“王”,如果不能构成几代人,十几代的现象,并不能显示是一种文明时代。其次,有几代人称“王”,但类似神话,没有真实具体的“王表年表”,也不作数。
这里要说明的是,上古还没有“年”的概念,有记“天”数的概念,以致《竹书纪年》、《史记》、《春秋》等古籍中的“王表年表”,出现一个人活几千年、上万年,这肯定与人类分子学的事实不符。但这并不能说《竹书纪年》、《史记》、《春秋》等古籍中提供的“王表”人物就一定不存在──只要把这些古籍中人活几千年、上万年的“年”,改换成真实的“天”计数,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李学勤教授说:“古代近东的古文字材料里,有不少王表或名年官名表。有的表相当详细,甚至记及月日。这类材料的时代,有些本身就很古,如埃及的帕勒摩石刻,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年表》等,为重建当时年代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中国的情形不同,文献中的世系、年表,出现的时代都比较晚。商和西周的世系,虽有甲骨金文可予证实,但缺乏近东王表那样系统的在位年数。这是我们年代学研究的不利条件之一” ──其实这是新时代忽视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使命感的对探索“资阳人”与人类上古史大统一史的重视缺少对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纠缠形成过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第二个孵抱期,及其人群先祖及遗民的基因序列的大规模国内外联合考证,和研究总结造成的──埃及的帕勒摩石刻、两河流域有《苏美尔年表》,和巴蜀盐亭有龟碑《盘古王表年表》是一致的。
这正说明“王表年表”是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世界性统一标准。李学勤教授还说:“《竹书纪年》是魏国史家的作品,记事终于魏襄王20年(公元前299年),比埃拉托斯特奈斯要稍早些”──张强博士执笔的《古代近东与西方古典年代学研究综述》一文提到,西方古典年代学第一部系统的作品,“是公元前三世纪末埃拉托斯特奈斯所著的《编年史》。他利用当时在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工作之便,广泛涉猎前人著述,在综合希腊不同编年体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纪年体系”。可见外国古代文明的年代学,所能凭借的材料也不外是传世文献记载、古文字铭刻以及其他考古学的成果。传世文献一般是年代学研究的起点,比如人们对古代近东的知识,最初只能依据《圣经》及希腊、罗马的一些作品。即使在现代,传世文献仍有宝贵的研究价值。如埃及古史的王朝系列,见于公元前三世纪僧侣曼涅托的《埃及史》,近世的研究只是对曼涅托的系列做了修正和补充。
张强博士在讲两河流域年代学时说:“由于初史时期研究资料的匮乏,两河流域年代学者一般采用由文献相对丰富的晚期向早期推进的研究方法”。既然这与何拔儒先生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也极为类似,为何《竹书纪年》和何拔儒先生以巴蜀盐亭龟碑整理的《盘古王表年表》得不到承认──以“王表年表”作文明起源的标准,也是为与古代近东和西方古典“王表年表”整理使用方法标准上统一的要求。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2:27|显示全部楼层
3)        溃坝──良渚--钱山漾古丝绸文明
A、    为啥长江中下游同时有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
分析远古大地震串形成巴蜀盆地内的堰塞湖到盆塞海,又由大地震引起的不同阶段的巴蜀盆塞海长江三峡的几次大的溃坝──溃坝会冲走大量的人和财物,活着留下失去亲人和东西的人群中,会有人组织一部分人商量一起到下游去寻找,最终会有人留在下游“积水区”生活,他们带去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并有所发展──我们称这种“积水文化”,会形成长江中下游东西相像的两个古丝绸文明文化区,构成了长江与黄河流域古地貌和历史形成的不同,为解读这些地区的考古文化面貌和结构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a、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从1•2万年至8千年前的大冰川末期起,巴蜀地区曾发生和存在过多次大地震造成的“堰塞湖”,以至盆塞海现象。有人问:“巴蜀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岷江注入这个海,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击平原,但是,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啊!”。因此如果不是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有人不会相信堰塞湖的存在──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曾一度把它说是“谣言”。
盆塞海这些8000年前的“堰塞湖”,类似四川省茂汶地区的海子,是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地震,形成叠溪城发生的大地陷造成的。而所谓“四川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的知识,这并不是“溃坝”研究的对象。中国近代的地质知识,学西方才不过百多年,很多东西,中国地质学界并没有系统研究。直上世纪70年代发生唐山大地震,才有人相信大地震会有山崩地裂的情况。对远古史的地震──盆塞海──海啸有关联的研究,是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后,人们想起浙江学人钟毓龙在1933年8月25日发生茂汶叠溪的8·0级大地震之后,写作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巨著暗示的课题──那次大地震,叠溪镇地区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之内,几乎笔直地隐落,呈单条阶梯状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河道堵塞,形成地震堰塞湖。崩塌的山体在岷江上筑起的银瓶崖、大桥、叠溪三条大坝,把岷江拦腰斩断,使流量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断流。截断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扫荡田园农舍,牛马牲畜。经过30多天的倒流,因叠溪超过银瓶、大桥两坝的高度,注入叠溪坝内的江水又倒淹银瓶崖、大桥两坝,使三座地震堰塞湖连成了一片。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四五十华里,最宽处达四五华里。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形成大小海子11个,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死亡6800多人。
震后第45天,即10月9日,岷江上游阴雨绵绵,白腊寨公棚地震堰塞湖崩溃,江水猛增。傍晚,高160多米的叠溪坝崩溃,积水倾湖而出,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江中浪头高达20丈许,吼声震天,10里之外皆闻。沿江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人畜逃避不及者,尽被卷人水中,又有 2500多人丧生。地震罕见水灾引发钟毓龙研究众所周知的大禹治水。他研究了500余部中国古籍后发现,现在的黄河在帝尧以前也曾流入过四川──四川盆地,地处祖国西部或西南,是中国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上游的交汇处,也是东、西方人类文明的交汇处,还是远古云南元谋人、陕西兰田人、广西柳州人、重庆巫山人等的交汇处。如果一万至五千年前四川盆地因地球局部地质大灾变,曾经形成过盆塞海(堰塞湖的扩张版),古梁州有过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那么说明五千年以后的东、西人类的海洋文明,已在五千年以前的巴蜀盆塞海演习过了几千年。
b、上古黄河曾流入过四川实地遗迹地质考察,是1984年春节后盐亭县科协去看望和慰问林业局长、市人大代表黄明俊同志,他长期坚持驻守在盐亭鹅溪镇和岐伯镇镇原来的剑河乡、来龙乡和茶亭乡一带植树造林。在这次慰问中当走在鹅溪镇一条山顶的路上,看到这条长约一里山顶路,整体满山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我们被惊呆了──古书上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貌变化说法;如果说鹅溪镇这条山顶路满山表面才看见是鹅卵石的话,那么1982年春我们参加盐亭县委到后溪乡梅花村搞土地承包到农户,看见梅花村走马岭整个山是断开的,整个裸露的山岩断面也是镶嵌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梅花村走马岭与梓江河还隔着一座大山,说明它不是梓江河边的地貌变化造成的。而听人说:“剑门关的豆腐好吃,是因做豆腐的黄豆,是种在剑门关镶嵌鹅卵石的山坡地里的”──由此看来,从剑门关到梓潼县,再到盐亭县的鹅溪镇和岐伯镇,以及到后溪乡和梓江河下游的盐亭的玉龙镇,有一条断断续续连接起来的已经消失的古大河故道。
联系钟毓龙先生的“上古黄河曾流入过四川”的研究,这条已经消失的古大河故道,就是上古黄河曾经流入过四川的地质遗迹。1990年6月30日《绵阳日报》发表了《上古黄河曾流入过四川》一文,并收入到《《嫘祖研究》一书中。
c、2010年第4期《第四纪研究》杂志,发表李海龙、张岳桥、李建华的《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论文。中国地质科学院李海龙博士曾告诉我们:2008年“5•12”5·12大地震发生后,张岳桥研究团队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白龙江等长江上游水系作野外考察。他们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岷江上游,在史前7-1万年(主湖期可能是3~4 -1万年)期间,存在一些长约30Km,河道堵塞近10公里大型的堰塞湖。更为有趣的是,这些堰塞湖在大约1万年左右全部溃坝了,其水量足以淹没整个四川盆地。
李海龙等人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定位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这些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因为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是如何形成的?有环境地理学家认为,远古长江和黄河上游四川、云贵、青藏、陕甘等地区高山冰川,在20000-8000年前的第四纪大冰川末期的迅速融化,不仅会改变当地的地质情况,也会引发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及其溃坝等灾难性后果。20000-8000年前的第四纪大冰川末期气候变暖,使得全世界的冰川绝大多数都出现融化现象,其面积和厚度都在缩小,这不仅改变了当地高原地区的地貌,而且加上8级以上的一些不同时期的大地震,极有可能诱发长江和黄河上游西北、西南高山及丘陵地区的洪水和滑坡,形成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间断变化的景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6:30,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