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王德奎|查看: 5736|回复: 62
[探讨研究

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图

 [复制链接]
61#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2:54|只看该作者
B、解密长江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联系的研究
四川省政协常委胥端甫先生(1906-1992)曾说给我们的信息,实际类似解密长江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的联系,钟毓龙和何拔儒两位学人早有揭示──1982年胥端甫先生在中国驻美使馆精心安排下,从美国返回祖国成都定居,受到小平同志和胡耀邦总书记的接见。胥端甫先生1988年在盐亭县政协听到我们在研究嫘祖历史,后来他告诉我们说:他是盐亭金孔区人,和任望南是亲戚,并由任望南帮助曾任国民党甘肃定西榆中田粮处督导处长等职。1948年到台湾,任中国文化学院教授。1950年代他与到台湾老兵中的一位基层士兵、干木工活的四川三台人发起“台湾易经研究会”的成立。他回四川后,在杨超书记的支持下,在省政协也成立了“易经研究会”。研究上古史,他想到解放后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的钟毓龙(1880-1970),1933年支持盐亭何拔儒依据当年叠溪大地震及堰塞湖,联系推证盐亭大围坪地貌和天垣发现的石龟碑《盘古王表》,把远古文明立足于山海之争。
a、钟毓龙在1933年叠溪大地震后,巨大的人员伤亡激起他以新的视角写作《上古神话演义》一书。在书中,他提出史学的上古梁州,“梁州”指海水淹没山丘,只剩下山梁之背图像的转义,赞成四川上古梁州以盆塞海和大围坪地貌得名,和上古黄河曾流入过四川。钟毓龙认为懂得有远古巴蜀盆塞海、堰塞湖及先后大溃坝,也就懂得由此分别造成后来的长江下、中游的良渚河姆渡文化和江汉湘楚文化──约公元前8000-3150年在川、甘、陕为一个大地震多发地区,长江三峡和剑门关山峡因大地震的山崩地裂有合有开,在川西北地区造成过无数的堰塞湖。如果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山崩堵塞而剑门关山峡地裂分开的组合,那么还引起长江的断流。
黄河通过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剑门关,因山峡分开的峡谷流入四川,古蜀盆地就有可能从堰塞湖演变为盆塞海。而在约公元前4170-2070年,如果相反的组合──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地裂溃坝而剑门关山峡山崩堵塞的组合──即引起盆塞海下面的长江三峡溃坝,盆塞海上面的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通道剑门关的山峡重新堵塞,黄河重新向东流入大海,那么巴蜀盆地的盆塞海就会干涸,发达的盆塞海文明大部分就会向中原转移。
b、钱山漾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者慎微之先生,1896年出生在离钱山漾湖边不远的已衰败的曾富裕家庭。1940年在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成归国后,当浙江大学开设人类学专业课时,他曾一次次把珍贵的石器标本捐赠给教学收藏室。而早在钟毓龙创作《上古神话演义》的1934年夏,湖州适值大旱,钱山漾湖中的水位落至1857年以来的最低,干涸见底占全湖总面积的2/3。而慎微之当年就是趁着暑期在湖底收集到大量古石器,随后在1936年5月写出《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发表在《吴越文化论丛》上,让沉睡了数千年的钱山漾遗址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慎微之说:“若大规模发掘定能获得大量石器以及化石,可使吾人了解原始南方人之生活习惯及生产方法等”。何拔儒从钟毓龙处得到过慎微之的论文,他对年富力强的慎微之也所有了解,并且感谢慎微之对他的支持说:“不但对于整个人类学有空前贡献,即对于以前文化来自西北说,亦不攻自破矣”。
c、1936年钟毓龙完成约120万字的《上古神话演义》在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2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在1936年版本基础上,重新编排出版。钟毓龙和慎微之先生都是属于研究视野更为广阔的人,深知人类学考古比拼的仍只能是求真的世界秩序历史,而并不赞成卫聚贤等学者只强调吴越古文化的独立地位。慎微之曾向钟毓龙打听何拔儒,钟毓龙告诉通过朋友圈,知道1952年何拔儒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新中国一解放,小平同志领导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资阳人”头盖骨化石,这实际是抓人类上古史大统一方向的基础研究,被认为与完善经济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得到毛主席的支持。但社会人间潮流、风云际会是可变的,由于历史的惯性和条件限制,能跟进的不多。

62#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3:21|只看该作者
C、慎微之--钟毓龙溃坝视角良渚--钱山漾古文明
a、世界丝绸之源花落钱山漾,也向世界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有深厚古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有扎实产业技术基础等优势。这也正是世界丝绸之源钱山漾的人类历史文化起源考古,求真的生命力意义之所在;反过来也说明这种古远历史文化底蕴凝聚起来的人类智慧,来自于有创新的技术、创新的产品,同时也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方法才做得到──1933年叠溪大地震后,巨大的人员伤亡激起钟毓龙以新的视角写作《上古神话演义》一书。在书中,他提出史学的上古梁州,“梁州”指海水淹没山丘,只剩下山梁之背图像的转义,赞成四川上古梁州以盆塞海和大围坪地貌得名。今天懂得有远古联合国和其在古巴蜀盆塞海周围的分布,以及古巴蜀堰塞湖、盆塞海先后两次大溃坝,也就懂得是此分别造成后来的长江下、中游的良渚河姆渡文化和江汉湘楚文化。22年前发表在《四川丝绸》杂志1993年第3期的《嫘祖年谱初探》,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嫘祖研究》一书发表的《嫘祖年谱初编》,在第38条中写道:“公元前3137年,为发展蚕桑,嫘祖邀轩辕南下第一次到浙江巡视,在吴江、吴兴、河姆渡会见原来派出去的女友”。说明长江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是相互关心共存亡的──盆塞海干涸文明转移到中原后,良渚文明也消失。
b、、长江下游渊源于古巴蜀盆塞海早期时代的长江三峡溃坝──溃坝会冲走大量的人和财物,会有人组织商量一起到下游去寻找,而带去原先文明并有所发展──这种形成下游的“积水文化”中心区是:约公元前8000-3150年在川、甘、陕为一个大地震多发地区,长江三峡和剑门关山峡因大地震的山崩地裂有合有开,在川西北地区造成过无数的堰塞湖。如果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山崩堵塞而剑门关山峡地裂分开的组合,引起长江断流,黄河通过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剑门关山峡分开的峡谷流入四川,古蜀盆地就有可能从堰塞湖演变为盆塞海。而在约公元前4170-2070年,如果相反的组合──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地裂溃坝而剑门关山峡山崩堵塞的组合──即引起盆塞海下面的长江三峡溃坝,盆塞海上面的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通道剑门关山峡的重新堵塞,黄河重新向东流入大海,那么四川盆地的盆塞海就会干涸,发达的盆塞海文明大部分就会向中原转移。以此类推第一次长江三峡上面的盆塞海地裂大溃坝,发生在良渚河姆渡文化产生之前;第二次同样的长江三峡大溃坝发生在江汉湘楚文化产生之前。组织救灾、抗灾,巡行天下,如果嫘祖类似远古联合国的“秘书长”,历史上称她是“行神”、“道神”,这也正是她的一种责任和任务习惯性常态。
c、从何拔儒先生整理的巴蜀盐亭龟碑《盘古王表年表》可知:中原黄河文明的崛起是:“(七)跃起中原时期,约公元前3150-2230:1、轩辕氏(共3代),2、祝融氏(共2代),3、昊英氏(共9代),4、古皇有巢氏(共7代),5、朱襄氏(共3代),6、阴康氏(共3代),7、无怀氏(共6代),8、神农氏(共8代)。(八)大同王土时期,约公元前2230-2070年:1、黄帝有熊氏(共3代),2、颛顼,3、帝喾,4、尧,5、舜”──这主要是巴蜀盆塞海干涸文明转移的结果,但这里的转移分叉到西亚、印度和东欧等地区的主干也不少,相反是一直受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远古联合国影响指导的良渚--钱山漾古文明 ,却也分担和承包了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完整向中原黄河文明转移的任务──良渚--钱山漾离西亚、印度和东欧太远,而且良渚接近苏北、鲁南和中原,之先良渚文化吸收的第二个孵抱期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早在反过来影响到了鲁南苏北一带的大汶口龙山文化。
d、因有此亲缘关系,早先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鲁南苏北一带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也许比来自主流的第二个孵抱期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更容易吸收良渚文化──如这两种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常有互借现象: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有良渚文化的风格,而江苏新沂花厅遗址也证明这两大集团文化有过相互的碰撞。而且良渚文化早先吸收沉淀的诸多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因素,也为夏商周所吸纳,如礼玉制度,鼎的使用,甚至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也是直接来自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所以说,远古巴蜀盆塞海后期的长江三峡溃坝,对其良渚--钱山漾影响的中断,与长江下游文明后来发展的中断和回归也有关──正因为如此神奇之故,在先秦文献及汉晋以来流传的神话传说中,不见远古时期存在于这一带的部落与部落集团,直到吴越文明兴起的春秋中晚叶才重新起步。
e、蒙文通先生的“三系说”和徐旭生先生的“三集团说”,都是将长江下游视作盆塞海溃坝后的洪荒无人的空白之区的一面。但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考古发现却证实这里,也早有华夏先人在盆塞海溃坝后,有相互支援,顽强抗震救灾英勇的一面──正由于此,才有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到杭州湾地区,北包括苏皖接壤地区以宁镇地区为中心,有自前5000--前3400年的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的马家文化;前4000--前3200年的松泽文化;前3200--前2200的良渚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序列完整的文化区系。即有杭州湾宁绍地区,太湖周围和苏杭地区,以及以南京为中心的苏皖接壤地区等三个明显的中心──这种下游“积水文化”有其稻作农业、干阑式建筑等自己的特点。如良渚文化出现的成套的礼玉、土筑“金字塔”的高坛建筑和规划严整的聚落、古国军事民主制等等,都与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相似,如和盐亭远古盆塞海时期大围坪“金字塔”的山寨、高坛、竹木凉亭以及玉器等古联合国制相似,令人惊讶。

63#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2-18 19:03:44|只看该作者
4)洪水朝天传说揭示古文明多体一元
a、伊甸园与大洪水是原始印欧人的记忆吗?
苏三教授在《发现文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及中国在全球文明发展探讨》的书稿第四章中说:“《旧约》中的方舟落脚地亚拉腊特山,本身就是个著名的火神崇拜中心。中国的炎帝也可能就是亚伯拉罕的原型,同时亚伯拉罕很可能也是印度河流域梵天崇拜的一个表现,祂就是一位火神或火教的大祭司。当然,岁月漫漶,路途遥远,这些神话与宗教故事不可能清晰严格对应,更多时候他们可能是一种重叠混合。伊甸园与大洪水的故事都不完全是神话杜撰。全世界都有大洪水的故事,这应该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传奇事件。结合分子人类学,《旧约》里的大洪水很可能是原始印欧人的记忆”。
《发现文明》书稿中,苏三教授述说自己长年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她对夏商周中国三代起源的假设体系是:“三代”是由一个类似希伯来人的长途贸易团体殖民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希伯来人以及《旧约》的深入了解,希伯来人的最初核心部分是印欧人。根据气候变化,他们在冰期之后南下到土耳其东部地区是完全可能的,至于大洪水故事中的诺亚方舟落脚地位于土耳其的东北就更是一个‘证据’。《旧约》的伊甸园,按照《旧约》描述坐落在今天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地区,距离最早的小麦驯化基地和哥贝克利圆石建筑群非常近。因此,大洪水就应该是在距离土耳其不远的地区,黑海或某些时候与之连接在一起的里海附近是其首选”。
b、从中华各民族到世界诸民族中,都有“洪水朝天”说法的困惑──如何解释史前有过的那一场毁灭性的大水?即“洪水朝天”的远古传说?西南石油大学常健民教授曾认为,世界诸民族中洪水朝天的远古传说,反映的是他提出的地球翻转观念──洪水朝天的传说中的那只船,能被冲上了欧亚大陆交界的阿尔卑斯的山顶,只有地球翻转才有这样大的力量。当然常健民教授把地球翻转说,联系对“洪水朝天”的远古传说,也反映了远古存在局部地质大灾变的事实。
如果一万至五千年前四川盆地因地球局部地质大灾变,曾经形成过盆塞湖到盆塞海,古梁州有过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那么说明五千年以后的东、西人类的海洋文明,已在五千年以前的巴蜀盆塞海演习过了几千年──拟设这里“远古联合国”产生的文化、故事、传说等真实发生的历史,在盆塞海干涸后随着人类的迁徙和权力中心的转移,会分散到世界各地──从中华各民族到世界诸民族中的。
c、特别是洪水朝天的远古传说,也许正是巴蜀盆地远古存在过盆塞湖或盆塞海的映射──盆塞海产生毁灭性的大水的“洪水朝天”景象,是顺理成章的。盆塞海文明干涸后,从中华各民族到世界诸民族按各自新的现实地缘和理解的需要,作彻底的文化、故事、传说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2001年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董仁威教授,带领准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的四川师范大学张昌余教授等三位学者,来绵阳市科普创作交流会作指导。
张昌余教授讲从黄帝上溯女娲及盘古,是中国古史的神话阶段,从黄帝以下才是人文阶段理论。绵阳市此时正拟设打造“绵阳远古文明会客厅”,会后他们这批学者由绵阳市图书馆馆长、绵阳市民俗研究会会长张尔君先生陪同,被请到了盐亭,又由盐亭县旅游局副局长胡彬先生陪同,作了热情接待;察看了盐亭嫘祖镇的嫘祖陵修复第一期工程建设,以及嫘祖、西陵、玉龙等三镇收藏的古桑、蚕、丝有关的文物、化石,和冰川冰臼遗迹、大围坪地貌与古山寨群城邦遗址等。最后张昌余教授离开盐亭时感叹:四川存在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是真实的,从国外的《荷马史诗》到国内的《山海经》等远古神话,这都能把谜解开。可见远古人对盆塞海与洪水朝天共存的真实性用神话包装,让其流传用心之苦;而今人容易“遗忘”,也没有可奇怪的。
参考文献
[1]苏三,三星堆文化大猜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2]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5月;
[3]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
[4]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5]陈超,量子引力研究简史,环球科学,2012年第7期;
[6][英]罗杰•彭罗斯,皇帝新脑,湖南科技出版社,许明贤等译,1995年10月;
[7]文小刚,量子多体理论──从声子起源到光子和电子起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8]何新,何新世界史新论,现代出版社,2019年9月;
[9]王传超,川西羌语支人群的遗传结构,科学网王传超博客“自由精神与人文理想”专栏,2015年3月2日;
[10]王德奎、赵均中,嫘祖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11]王德奎,“绵阳第一碑”与盘古王表石,文史杂志,2000(2);
[12]王德奎, 嫘祖文化研究与经济建设综述,凉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3]岳定海、王德奎等,嫘祖故里大揭谜,伊犁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14]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求是,2020年第2期;
[15]王德奎,嫘祖年谱初探,四川丝绸,1993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03:07, Processed in 0.031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