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6702|回复: 21
 何晓 发表于: 2005-6-25 21:31:2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作家] 104岁马识途:“我们党找到了最好的带路人”

 [复制链接]
  马识途(马千木),男,1915年生于重庆忠县,祖籍湖北麻城,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1941年到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1945年毕业。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
  2014年1月,马识途举行了书法义展,卖出230多万,全部捐给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为此,文学与新闻学院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2016年12月29日,四川省作家协会决定,推举马识途为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马识途 ◎摄影:雷康
地点悦来茶园二楼·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3-01-22 10:52:49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何晓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何晓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何晓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btkj 发表于: 2018-10-20 15:08: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104岁马识途:“我们党找到了最好的带路人”

源自:新华网
iv6m-hmrasqt0404835.jpg
  很难想象这位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侃侃而谈近2个小时还中气十足的老人已经104岁。
  今天,在很多人心里,马识途老人无疑是一名作家。他自上世纪60年代正式开始文学创作,近60年笔耕不辍,共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20多部500余万字。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就改编自马识途作品《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
  2018年,10月10日,《马识途文集》北京首发式暨马识途书法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老人从成都乘高铁来到北京。作为中国作家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嘉宾们自然要称赞肯定马识途老人在文学上的成绩。但老人却更坚持自己是一名职业革命家。
  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的采访中,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作为革命者的初心和使命。
  1938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滕县沦陷、厦门沦陷、合肥沦陷、徐州沦陷、广州沦陷、武汉沦陷……国民政府为迟滞日军南下步伐,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水所到之处,房倒屋塌,饥民遍野。年底,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给国人抗战士气沉重一击。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在问:中国还有没有希望?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这一年,24岁的进步青年马千木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以后,这个辗转北平、上海、南京各地求学的年轻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寻找救国的道路。他发现,在国家民族和中华文明陷入危亡的时刻,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才可能救中国。他认定,共产党是真正救中国的党。他坚信,自己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于是,他在“入党申请表”上填上了“马识途”的名字。
  “我解放以前做地下党工作,解放以后搞建设,都是一致的。为了革命,为了救国,为了人民。”
  在10月10日的活动现场,老人将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上书遒劲有力的八个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的道路就是要靠共产党
  和鲁迅希望医学救国的志向相似,1936年,马识途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他想学习制造弹药,走工业救国之路。但目睹毕业后的学长们不是当买办就是进机关做“文抄公”,马识途很快明白,不彻底改变中国,工业救国只是一场美梦。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马识途入党的那天,介绍人钱瑛翻开了两本书。一本书里有马克思的照片,一本书里有党旗的图案。钱瑛将两本书立在桌上,把一张写着入党誓词的纸递到马识途手中,让马识途对着马克思的照片和党旗的图案宣誓。
  “我的一生经历了各种斗争、危险、折磨,很不顺利。但我从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会背叛我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马识途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是马识途入党80年始终不渝的信念。电影《让子弹飞》用了《盗官记》的框架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马识途。但如今说起导演姜文在电影中的表达,老人并不满足。
  “我尊重姜文的追求,但我书中的原意和他不一样。我写的是农民要怎样才能得到解放。靠偷靠抢,不行;立山寨当土匪,不行;抢官当县长当青天,也不行。”
  姜文扮演的土匪头子张牧之在原著中惩治了恶霸后,最终被反动派镇压砍了头。但他的一个得力手下独眼龙不知所踪。江湖传说去川北投奔了王维舟。上世纪30年代,王维舟是川东地下党的重要领导人。全文虽只这寥寥一笔,但马识途暗示的是如果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没有共产党的纲领指导和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必然是悲剧收场。
  “中国的道路就是要靠共产党。”马识途说,“现在从严治党很好,要坚持。”

我们党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多年前,马识途在上海参加一次会议时见到了聂荣臻元帅。聂帅问:“马识途,你识途了吗?”马识途还未回答,聂帅又说:“识途也不易哟!”
  “我现在最幸福,因为我们党找到了最好的带路人。道路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党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走过很多复杂曲折的道路,如今走到正确的道路上实属不易。我佩服习近平同志,带领大家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马识途对新华每日电讯说。
  在马识途眼中,难能可贵的是“清醒”二字。中国是大国,但离现代化强国还有一段距离。在十九大报告中,“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国道路指明了方向。
  “今天的党中央非常清醒,知道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困难是什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2020年、2035年、2050年,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我相信我们做得到。”马识途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解放前在隐蔽战线进行斗争,解放后搞建设,马识途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一辈子都在思考、追寻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正确的道路。但80年风雨,他的内心也痛苦过。
  上世纪60年代,马识途被下放到四川南充县任县委副书记。他看到老乡生活艰苦,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搞革命牺牲了很多人,就是为了将来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什么农民的生活还是这么困难?为什么我们努力工作,还是没有让老百姓满意呢?”
  在刚刚迈入改革开放的1980年,马识途到中央党校高级研修班学习。参加学习的同志都爱争论,大家有时面红耳赤、有时捶胸顿足、有时痛哭流涕,但争论的焦点还是──中国的道路到底在哪里?
  幸运的是,时间让马识途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1931年,16岁的他出三峡经汉口到北平考高中,乘船、住店、坐火车,几经周折。此次出席自己的文集首发式和书法展,马识途乘高铁从成都到北京只用了不到10个钟头。
  老人欣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17年他为建党96周年书写的一副对联:“自古清谈多误国,而今苦干来兴邦。”
  “现在我们党的路子找对了。对我们经历过这么多复杂历程的人来说,心里真正知道清谈误国、道路正确、埋头苦干的意思。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我认为是最好的。”

知识分子首重爱国
  1931年,马识途在北平念高中。一天,他随同学到和平门外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去听一个讲演。到了一看,原来演讲人是鲁迅先生。这是马识途第一次见到鲁迅。被称为民族脊梁的鲁迅先生是马识途最敬佩的人之一。
  1940年,鄂西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马识途妻子和刚满月的女儿被捕入狱。为了避免马识途身份暴露,党组织让他投考西南联大,到昆明去隐蔽。1941年,他考上西南联大外文系,一年后,转到中文系学习。
  在10月10日的《马识途文集》北京首发式上,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主席、中科院院士潘际銮称马识途是西南联大的骄傲。当年,潜伏下来的马识途在联大发动和组织学生,曾参与领导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一二·一”运动。
  在西南联大,虽然马识途把很多精力放在了革命工作上,但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名师云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李广田、陈梦家等知名学者的开明与博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和马识途交往最深的当属闻一多先生。马识途曾任鄂西特委副书记,闻一多先生的侄子黎智(闻立志)是鄂西特委下面的一名县委书记,后来去了延安。因为黎智同志的关系,闻一多先生清楚马识途的政治面貌。后来,闻一多成为民盟重要领导。马识途就是中共和闻先生之间的主要联系人之一。
  闻一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在西南联大,马识途经常陪闻先生一起回家并聊天。闻先生曾对他说过,想去延安看看共产党的领导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在马识途心中,知识分子首先要爱国。“当时中国快灭亡了,全中国都要起来奋战。何况我们有点知识,受点教育的人,更是要站起来。”
  为了革命,马识途的第一位妻子英勇就义,大女儿和他失散了20年。
  谈到民国知识分子,马识途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当年有的知识分子,牺牲流血,为国家奔走。但也有的知识分子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思想落后顽固,甚至沦为汉奸。这样的人,我不赏识。”
  坚持人民史观的马识途认为,知识分子最大的长处是提供智识,给国家提供智库。“真正的精英知识分子应该知道中国往哪里去,该怎么走。”马识途说。

我的写作是为革命呐喊
  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还是个十几岁的学生时,就读到了马识途的短篇小说《找红军》。不过,当年阿来看的那本书没有封皮。他一直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阿来到四川省作协参加培训才知道作者是马识途。
  在10月10日的《马识途文集》北京首发式暨马识途书法展上,阿来致辞说:“马老这么大岁数却一直坚持写作,90岁以后几乎每两年出一本书,100岁以后还写了两本,这种奋斗精神,即使年富力强的人都难做到。”
  《马识途文集》共18卷,有3卷的内容是首次编辑出版。马识途在现场宣布,接下来还有两本书即将出版。
  2016年,马识途写了一本人物回忆录《人物印象──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他将自己记忆中敬佩的人物写下来。其中有他从事革命工作接触到的领导,也有鲁迅、巴金、吴宓、夏衍、曹禺、李劼人、吴祖光、艾芜、沙汀这样的文坛名家。他总共写了90多个人物。
  去年,马老被查出得了肺癌。他在病房里仍然继续《夜谭十记》的续集《夜谭续记》的创作。和前作一样,还是10个故事。
  当年《夜谭十记》的第一个故事《破城记》中的前半段内容《视察委员来了》原本是1942年马识途在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习作。后来因为继续革命工作,马识途中断了写作。直到1960年代,在韦君宜(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鼓励下,马识途才重新开始创作这10个故事。等到1982年写完最后一个故事《军训记》,已经距1942年写下第一个字过去了整整四十年。
  “当初,韦君宜跟我商量要把这个系列继续下去,《夜谭十记》《夜谭续记》《夜谭新记》……后来,她去世了,没人监督我,也就搁下了。现在我104岁,过几年要去找她报账。”马识途风趣地说。
  虽然年过百岁,马识途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写作是把我的思想说出来。作家写作的目的是为天下立言。”
  革命是马识途的道。马识途称,自己的写作主要是为革命呐喊
  采访末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请他签名。马识途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了“文以载道、书以载道、新闻也应载道!”(记者:李坤晟、童方、张书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老乡亲 发表于: 2017-4-14 08:22:00|显示全部楼层

马识途向四川省图书馆捐书 含线装书66册及177页手稿等

源自:华西都市报
_i3B-fyeiwny2325575.jpg
马老现场在捐赠目录上留下亲笔签名。
  4月13日上午,“百岁文脉,世纪书香”──革命家、作家马识途捐书仪式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103岁高龄的马老亲临现场,向图书馆捐赠了自己珍藏的部分古籍、手稿以及书法作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甘霖出席仪式,并向马老颁发收藏证书。马老所捐文献同步在四川省图书馆二楼大厅展览。
  虽已103岁高龄,但马老坚持站着发表了一番感言。他说,向省图书馆捐赠了几十本残书、十几张手稿,“竟让大家都来参加这个仪式,不胜荣幸,十分感谢。”
  马老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将自己的收藏,捐给公共图书馆收藏,“这样珍贵的书籍,会得到很好地保存并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还表示,除了此次捐赠的善本、手稿外,他还跟图书馆说好了,用现在出版的图书再来“换”他收藏的古书。“主要是《说文解字》这类书,我现在经常都还需要翻阅。”四川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文献研究性强,学术价值高,是重要的学术资源。
  捐赠仪式结束后,马老在家人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省图书馆。马老透露,自己如今依然每天都在阅读,包括经典古书和当下出版的新的书,杂志、报纸等,“读到老,学到老。”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马老的捐赠
线装书22种66册,包括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堆絮园刻本《词律》,(清)蔡昦评点的民国六年(1917)《赠像全图东周列国志》二十七卷(16册),张慎仪撰的《蜀方言二卷》(民国刻本1册),(明)李实撰写的、民国四年(1915)四川存古书局刻本《蜀语一卷》(1册),曾国藩纂的《经史百家杂钞》(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本二十六卷5册),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学整理社铅印本的柳宗元《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由(清)王士祯撰的《带经堂诗话》(三十卷首一卷1册),(清)郑燮撰的《板桥集》(民国二十四年(1935)新文化书社铅印本1册),庄蔚心编的《宋诗研究》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大东书局石印本1册等。
  珍贵手稿12种177页,包括:
  《回来了》《山水风物人情──波兰纪行》《创作需要真诚──看<红衣少女>有感》《祭李白文》等。

书法作品9幅,包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蝉噪林愈静 雀鸣山更幽》《八十五岁自寿七律诗》《四川省图书馆》等。
  马老的发言
  一点喜悦──“我竟留名于省图书馆。”
  一点遗憾──“曾经有近万册图书,其中也有一部分具有收藏价值的书,在时代的动荡中,几乎被毁灭殆尽。”
  一点许诺──中国现代文学馆要收藏马老的作品和日记、杂记手稿50余本,“四川省图书馆同志也曾提出应在四川留下复印件,我在此承诺。”
  一点希望──“四川的文化底蕴深厚,估计不少,或许还有一些古今著名学者的手迹,我就看到省图书馆有出版了的,我希望四川的古籍和名家手稿的收藏、整理和出版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红叶 发表于: 2016-1-21 10:32:00|显示全部楼层

102岁马识途将出新书 "忆"两次见鲁迅细节

源自:华西都市报
1523880550.jpg
  马老在电脑前修改作品。
  2014年8月,当时已是百岁高龄的著名文学家马识途,推出他的人生百年回忆录《百岁拾忆》,既是文坛盛事,也是人间佳话。在共22万字的《百岁拾忆》中,马老奉行“学习巴金说真话”的精神,用真切坦诚的态度,将自己的成长往事、革命生涯以及文学创作等百岁人生故事,繁简有致给予讲述。时隔不到两年,2016年伊始,又传来了“马老要出新书”的好消息!1月19日上午,华西都市报记者从马老的女儿马万梅处了解到,马老的新书名为《人物印象──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是一部人物回忆录,“每个人物写一篇。总共写了93个人物。其中有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这样的高层领导,更多的则是鲁迅、巴金、吴宓、夏衍、曹禺、李劼人、吴祖光、艾芜、沙汀、张秀熟这样的文坛名家、大知识分子。预计2016年春天出版。

“忆”两次见到鲁迅”细节
一直坚持认为:鲁迅是中国的脊梁骨

  马识途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几十年来,他著作等身,秉持作家良知,与时代同行。马老的文学作品有《夜谭十记》、《清江壮歌》等。其中小说《夜谭十记》中的一个故事还被电影导演姜文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鲁迅和巴金一直都是马识途文学创作上的“精神导师”。至今,马老的书桌上还摆着鲁迅和巴金的两尊铜像,且铜像总是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在写鲁迅的文章中,马老写了自己“两次看到鲁迅”的细节。其中一次是1932年,在北平大学附高中上学时,在课堂上听过鲁迅的演讲。第二次是1936年初冬鲁迅去世后,马识途向学校请假,“奔到当时的上海殡仪馆去向鲁迅遗体告别。到礼堂远远看到鲁迅睡在那里,虽然不准靠近,我到底还是远远地向鲁迅鞠躬后退出前再拍一张鲁迅的像,这便是我第二次看见了鲁迅。”
  在文章中,马老对鲁迅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始终认为鲁迅是伟大的中国人,我虽然只看见过两次,却一直是在我的人生途程上立的一块丰碑,无论说什么,我坚持我一直说的一句话:“鲁迅是中国的脊梁骨,巴金是中国的良心。”忆“杜甫迷”表感慨希望中国诗人能更尊重传统诗词曲
  在马老写的诸多人物中,除了读者都比较熟悉的名人之外,还有一些人物,可能在普通大众中没有太大知名度,但马老的文笔和回忆,却让文章变得非常可读、启发人思考。比如马老写“松村谦三”这个人物。这是一位“一直对中国友好的日本政坛老人”。多年前,他曾到成都访问,由马老陪同。在陪同的过程中,马老发现他是一位超级“杜甫迷”。
  这位外国人对杜甫以及杜甫诗歌的痴迷,也让马老很感慨,“一个外国人如此沉迷于中国古代的诗人,不惜万里之遥,到成都来体验杜甫诗的创作情景,我希望中国的诗人更尊重中国的传统诗词曲,不说着迷,就是能认真阅读,并且体会他们的诗情诗景,以提高自己创作水平,该不是一个过分的希望吧。”马老近况

跨入102岁门槛的马老
“身体很健康,状态很好”

  1月19日上午,来自成都市一小学的多位小学生,在校长的带领下,也来到马老家中,向马老拜年。他们拿出自己的作文让马老指导,朗诵自己的作文,用英语与马老交谈,送上自己精心创作的书法美术作品。马老女儿马万梅说,“孩子们连续几年都来家里给马老拜年,马老很喜欢孩子们,大家在一起都很开心。”
  据马万梅透露,这次为出书,马老整理、新写出的93篇人物稿件,是应三联出版社约稿,“有一部分是马老以前写过的人物,这次拿出来再改改,但绝大部分是马老在2015年新写的。稿件都是马老手写,我或者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会帮马老将手写稿录入电脑。然后马老再在电脑前,进行修改。”2016年,马老平安跨进102岁的门槛,让关心马老的众人也格外欣喜。马万梅说,“马老身体很健康,状态很好。”
  (文/张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4-11-25 09:31:01|显示全部楼层

马识途题字学习巴金"说真话":他就是中国的良心


原文标题:“学习巴金,讲良心,说真话”

3002306383.jpg
巴金诞辰110周年

马识途
脱帽鞠躬

  “纪念巴金,学习巴金,讲良心,说真话,读好书,做好事。”作为巴金的文坛好友,马识途昨日在“巴金纪念馆”开馆仪式上,如是题字勉励读者。大型纪念展“天地家春秋──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展”,以图片和文字为主,分为9个部分,概括展现出巴老从童年到晚年,丰富的一生经历。
  据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赵智介绍,此次纪念展包括有关巴老的摄影图片,手稿书信,以及巴金在华东医院使用的轮椅,巴金生前最后一次回四川与亲朋聚会使用过的餐具、桌椅等,“其中展出的550多幅摄影图片,有200多幅是在四川首次公开展出。”纪念版《巴金选集》
  昨日,记者还从四川文艺出版社获悉,经巴金后人特别授权后,该社已经推出巴金诞辰110周年纪念版《巴金选集》,该书共10卷。
  巴金的侄儿李致则透露,这套书出版前他曾与巴金女儿李小林商议,稿费将按照巴老生前愿望,全数捐赠出去。
  今天是“人民作家”巴金110周年诞辰。为纪念这位文坛巨人,昨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主办的“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出版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下午,坐落于成都龙泉驿巴金文学院内的巴金纪念馆隆重开馆。开馆当天,“天地家春秋──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展”也同时开展,此后将对读者长期免费开放。开馆仪式上,四川青年作家代表、巴金小学的师生为巴金塑像敬献了花篮,学习巴金讲真话、写好书、奉献社会的高尚品格。

念旧人
马老对巴金雕像脱帽鞠躬

  巴金纪念馆,坐落于成都龙泉驿巴金文学院内,展馆分为上下两层。据巴金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赵智介绍,早在2003年,巴金文学院专门修建了巴金陈列馆。近日,经成都市文物局批准,陈列馆正式更名为“巴金纪念馆”。过去不定期举行的巴金相关展览活动,也成为永久的日常展出。纪念馆将收藏最新出版的《巴金选集》《巴金家庭史考略》等作品。
  在昨日的开馆揭牌仪式上,马识途与李致,携手为巴金纪念馆开馆揭牌。由马识途题写的“巴金纪念馆”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揭牌仪式结束后,马老也走进纪念馆内进行参观。在馆内入口处,面对巴金的雕像,马老神情敬重,脱帽弯腰鞠躬,令在场人士很是动容。随后,马老认真地观看了大型纪念展“天地家春秋──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展”,不时驻足静静凝视。在“巴金故居复原模型”面前,马老还仔细辨认巴老童年时代生活过的街道和标识,“正通顺街,双眼井,有印象,有印象!”

勉众人
马老题字学习“说真话”

  马识途与巴金是文坛好友。1987年,巴金回乡省亲与艾芜、沙汀、马识途以及史学家张秀熟,相约在新都桂湖畅游,五老游桂湖,遂成为文坛一段佳话。
  对于巴老提倡的“讲真话”,马老很是推崇。在“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出版座谈会”上,马识途在发言中,提到了11月23日由华西都市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巴金侄子李致:纪念巴金最好的方式是读他的作品》,“我很认同李致在文中表达的观点。纪念巴老,就是要读他的作品,学习他提倡‘说真话’的精神。”
  马老还当场挥笔写下“纪念巴金,学习巴金,讲良心,说真话,读好书,做好事”的题字,勉励广大读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老又再次强调,“在祝贺巴金纪念馆开馆之时,我想再说两点:第一:如果说,鲁迅是中国的脊梁的话,那么我会说,巴金就是中国的良心。第二,巴老倡导的‘讲真话’,‘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要是自己内心真实的话。而且,倡导说真话,要从小学生抓起,进而在全社会推广说真话的良好氛围。”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摄影陈羽啸
 红叶 发表于: 2014-11-21 17:32:00|显示全部楼层

百岁老人讲真话马识途《百岁拾忆》反思历史

U21P112DT20141121171725.jpg
《百岁拾忆》马识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百岁老人讲真话的书,他的经历之丰厚,生命之顽强,鲜有人能比。经过地下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幸存下来的共产党的高级干部的深刻反思之作。百岁国共兄弟共同出书,是文坛佳话、人间奇迹。
  这是一个日薄西山的百岁老人的回光返照。这是他在漫漫其修远的长途跋涉中的跫音。
  这是他为追求遥远而朦胧的彼岸而沉浮沧海的回忆。这是他在近百年间所见所 闻所思所感的东鳞西爪。
  这是一本他学习巴金说真话的书。他讲的可能不是真理,却是出自肺腑之言。错误的真话远比虚伪的假话要好。
  《百岁拾忆》是百岁老人马识途先生追怀过往、反思历史的回忆录,是他学习巴金说真话的书。
  马识途先生的人生,波澜壮阔,多姿多彩。本书从他的 家世、童年写起,追忆了他求学、参加革命、搞地下工作的精彩故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建筑和科研管理工作、身经各种运动的漫长、坎坷的历程。他的旺盛的 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都让人赞叹不已,油然而生见贤思齐的念头。

⊙ 作者简介
  马识途,四川忠县石宝寨人。生于穷僻之乡,长于战乱之中。少年负笈出峡,去寻找立身救国之道,浪迹京沪。适寇深国危,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于是卷入革命大潮,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共产党,为自己真诚信仰而未必透彻理解的人类美丽理想而献身,做了职业革命家。解放前做地下革命工作,九死一生。解放后又在风雨泥泞道上颠踬跋涉了六十几年。虽载沉载浮,历尽艰险,且年届百岁,日薄西山,而初志不改,无愧无悔,犹在漫漫其修远兮的人生长途中,上下而求索。
  虽然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算是科班出身,但解放后见文坛风雨连年,不敢涉足。偶然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一篇作品,便被强拉入文坛,从此经风雨见世面,一发而不可止地发表了百多万字的革命文学作品。并被卷入文坛风波,为此召来无穷灾难,“文化大革命”中几乎送了性命。“文化大革命”后朗朗乾坤,余霞满天,于是又旧性复发,老马奋蹄,大写特写起来,一连出版了十多本文学作品。余兴未尽,索性去买了一台电脑来帮忙,把几本想写的书写出来,然后从容去报到,大有与笔杆子共存亡之势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4-10-4 04:27:00|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文联原主席马识途:追求个性与爱国并不冲突

源自:华西都市报
a.jpg
9月18日,马识途在家里侃侃而谈

b.jpg
马识途在家中为刚写好的对联题款

c.jpg
马识途为国庆拟写的对联

如今的一些青年人,爱国意识显得淡漠?
  2014年9月18日上午,在马识途家朴素而整洁的客厅,面对前来探访的华西都市报记者,进入百岁之龄的马老率先提到,“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啊。”
  马老清晰地记得,1931年的秋天,“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马老读书的北平大学附中。当时的场景,在马老最新出版的《百岁拾忆》中有详细的描述:“消息刚传到学校,十几位东北籍的同学在操场上抱头痛哭,不少同学,包括我在内,都陪着他们一起哭。有的同学说,看来中国是要亡了,我们都会成亡国奴了。但也有的同学大声疾呼:抗日救国!我被他们感染,也跟着他们高呼。”
  83年过去了,历史如滔滔江水流过。少年负笈出峡,寻求立身救国之道,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马老,谈及自己践行一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分量之重,情感之深,令人动容。

马识途眼中的爱国主义──
“当年参加革命,寻找救国之道”

  上世纪30年代初,马识途被父亲马玉之“撵出”三峡,出夔门,到北平求学,寻求立身救国之道。当时才16岁的马识途,在日记中写下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自勉。
  马老说,“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是在特定的时代,针对具体的问题,有着具体的内涵。在上世纪30年代,我们面对最具体最严重的问题是:日本侵略中国。他们宣称要在几个月内,将中国灭亡。在这种状况下,对于有志向有理想的中国青年,爱国主义就是抗日救国,寻找各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这就是当时最大的爱国主义。而且,这种爱国主义,不管是在普通民众,还是在知识青年当中,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对于我本人来说,践行爱国主义,就是要寻找自己具体的救国之道:参加革命,九死一生,为理想而战。”

“我没辜负那些牺牲的战友的期望”
  作为一名革命家、优秀的地下党员,在严酷革命斗争中,马老多次经历凶险,九死一生。用马老自己的诗句形容就是:“此头十度许阎王,九死依然在强项。”更让马老悲愤的是,与他一起在革命道路上的伴侣刘惠馨,被敌人杀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马识途与中央大学工学院的同学刘惠馨产生了爱情,两人有着共同的志向和信仰,在革命的道路上并肩前行,并喜结良缘。1939年10月,中共恩施特委成立,马识途任书记,刘惠馨调任特委委员、妇女部长兼特委秘书。1941年,因叛徒告密,刘惠馨被捕就义。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或者自己写书撰文中,马老曾不止一次提及这位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战友、爱人。就在近日接受央视朱军采访时,谈及刘惠馨烈士,马老更是难掩怀念之情,潸然泪下,让在场人士无不动容。“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总算是没有辜负那些牺牲的战友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不管是从良心上,还是工作中,我觉得我对得起那些牺牲的革命战友。”

马识途寄语青年人──
“不只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关于爱国

  当下时代的青年人,追求个人发展、个性张扬,有种说法,如今一些青年的心目中,爱国主义的意识显得淡漠。对此,马老说,“现在的年轻人要追求个人发展,个性张扬,这些都没问题。但是这个跟爱国肯定是不冲突的,也不应该冲突。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个性发扬和个人奋斗,但是其终极价值和意义,一定与他对社会、国家、民众的贡献,分不开。不只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
  马老还提到,爱国主义需要践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比如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想到惠及社会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研究一个符合自身条件的‘爱国’的实践之道。”马老还补充说,“对于一些年轻人的思想和行动,我们要多注意引导。年长者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才能让年轻人服气。”

关于传统
  马老是革命家,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甚高的文学家、书法家。
  谈到自己的古文功底,马老说,他5岁开始读私塾,父亲也鼓励他读书,也是他的另一位“国文老师”,“当时最喜欢的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著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纲鉴易知录》,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我现在的古文功底就是在那时打下的。”
  最近古典诗词又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身为中华诗词学会第一届的副会长马老对此也感到高兴,“我还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呢。”马老说,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年轻人要注意培养对中华古典诗词的感觉,从内心深处热爱我们中国文化,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摄影陈羽啸

★ 人物介绍
马识途
原名马千木1915年1月出生于四川忠县

  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党内担任过不同的领导职务,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荣誉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名誉主席,四川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理事等。在文学创作上,成果颇丰。自193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正式出版的书有21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其主要的文学作品收录在200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马识途文集》中。去年又以近百岁高龄,用短短半年时间,完成了《百岁拾忆》的创作,今年此书已由三联书店出版。

“同题问答”马识途
  Q1
  您的爱国思想有怎样的轨迹?“工业救国”理想破灭后,我开始寻求革命道路马识途:一开始出峡求学,目睹工业革命,促发我产生“工业救国”的爱国思想。当时的我认为,只有振兴工业,坚甲利兵,才能救国。于是,我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求学,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然而,日军的铁蹄威胁到中华民族的危亡,让我“工业救国”的理想破灭。我开始寻求革命道路,以此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Q2
  什么事情促使你深刻感受到“祖国”这个概念?听到几个朝鲜人讲述国家被日本殖民时马识途:我曾经看到过几个来到中国的朝鲜人,讲述他们的国家被日本殖民的状况,描述他们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的生活。亡国之痛,让他们痛哭流涕,也让我义愤填膺,很自然就联想到自己的国家,暗自下决心要保卫自己的国家,不能落到那步田地。
  Q3
  有没有哪一个时刻,让您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特别强烈的感觉?65年前,我从香港回到内地时马识途:1949年3月,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北平也已和平解放。我与革命同志们一起从香港坐轮船回到内地,首先抵达烟台,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当船靠码头时,我们禁不住举手欢呼:“回家了!”这里,是我们自己的港口,我们这些地下党员第一次这么毫无顾忌地自由自在地走下轮船,通过码头,踏上了我们自己的土地。在走过码头上站岗的解放军战士身边时,看着他们那军帽上闪亮的红星,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Q4
  每年的国庆节,您的心情肯定跟很多人不一样,您一般会想到什么?我是“每逢国庆思战友”马识途:古诗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是“每逢国庆思战友”。我们的生活现在安宁幸福,国家建设也成就喜人,这怎能不让我念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生命未能感受今天这一切的战友?而且这其中的一位战友,还是我的爱人刘惠馨。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总算是没有辜负那些牺牲的战友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不管是从良心上,还是工作中,我觉得我对得起那些牺牲的革命战友。
  Q5
  爱国主义的概念是怎样的?随着时代的变化,您怎么看待它的内涵与传承?它在特定的年代,有着具体的内涵马识途: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总是在特定的时代,针对具体的问题,有着具体的内涵。在上世纪30年代,爱国主义就是抗日救国,寻找各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对于我本人来说,践行爱国主义,就是要寻找自己具体的救国之道──参加革命。在当下,爱国主义的一大表现就是,为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睢文发 发表于: 2013-10-4 17:46:14|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举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13-10-4 17:45:56|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举报

 睢文发 发表于: 2013-10-4 17:45:26|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举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睢文发 发表于: 2013-10-4 17:45:00|显示全部楼层

马识途:我没有终身成就 只有终身遗憾

──巴蜀文化大家系列访谈
源自:天府周末
  马识途,1915年生于忠县,1945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文学系。青年时代即从事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曾与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纪实文学《在地下》等。2005年出版《马识途文集》12卷本。2012年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

一:两个大学
  1935年,马识途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马识途考上了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抗战爆发后学业终止,继续从事革命工作。由于革命的需要,1941年,马识途入读昆明的西南联大文学系,系统地接受“科班训练”。

  :马老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四川日报“巴蜀文化大家”栏目的访谈。我们查了资料,您原名不是叫马识途而是叫马千禾是吧?
  :嗯,我先要作一个纠正,我不是什么大家,你们给我的这个“巴蜀文化大家”的称谓,我也不接受。我今天只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来回答你们。
  关于名字的问题,我原名不是马识途,也不是马千禾,而是马千木。考西南联大的时候,我已经在地下党里面做了很多年的工作,而且担任了党内比较高的职务。我高中文凭上的名字就是马千木,用马千木来报名的话就比较危险,因为当时敌人正在湖北、四川各个地方追捕我。假使我的录取名字马千木登上了报纸,敌人知道了要抓捕我。所以我只有在原来的名字“木”字上边加了一撇,叫马千禾。但是入党的时候,我用的名字是马识途。入党了就找到自己的道路了,取了中国古话老马识途的意思,现在身份证上的名字也叫马识途。

  :马老,我记得您在不止一个场合说过,相对于作家、大作家这个身份,你更应该算职业革命家,这个怎么理解?
  :是的是的,在中国作家协会为我举行的创作七十周年纪念会上,我讲得很清楚的,我其实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但是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一个革命家,因为我一直参加中国的革命。但是后来搞创作了,给我的名称是作家。但是对我来说,我自认为是一个革命作家,为什么?因为我写的作品大多数都是革命斗争的故事,因此是革命文学。我作为一个革命家来写革命文学,我认为是我革命工作的一部分,所以从根本上说我是一个革命家。同时也写东西,也是一个作家。

  :您在早期进行革命活动的时候,您当时的夫人刘惠馨和刚满一个月的女儿被捕了,当时您知道这个消息,是什么样的一个感觉?
  :哦,那是在1941年,我当时在鄂西特委担任副书记,皖南事变后,我们这个鄂西特委遭受破坏了,我们那个书记被捕了,我的爱人,刚好生了孩子一个月,也同时被捕了。我当时不在恩施,在外面出差,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震惊和悲愤,我就觉得自己是个炸弹,要爆炸了,就是这么一个感觉。

  :您说您要爆炸,记得您在南京中央大学学的就是爆炸专业,说是要工业救国?
  :我本来是要搞工业救国的,在读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都在说,中国之所以贫弱就是因为工业落后。当时一心一意想要工业救国,所以我就刻苦地攻读数理化,本来我最喜爱的还是文科。报考中央大学的时候,我报的是化学工程系,就是炸 药研究,想的是要制造炸 药来抗日,就这么样一个动机。

  :那后来又怎么转行了?没有坚持这个工业报国的理想?
  :有一次我们化工系的毕业同学,老大姐老大哥返校,他们就说,哪里能够做到工业救国哦,不可能的事情。男生在政府部门担任文书工作,就是抄抄写写的这些,女生在机关里面只能起一个花瓶的作用。我们听了非常气愤,而且很绝望。大家就一面喝酒一面谈这些东西,痛哭流涕,大家都哭,都不知道路在哪里。

  :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了几年?
  :只读了一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南京沦陷了,我们九死一生,逃到了武汉。当时中央大学已经搬到重庆,中大在报纸上发了通告,说到了武汉的学生,可以先在武汉学校的办事处报到,然后免费组织学生坐轮船到重庆。那时我跟刘惠馨已经是党组织发展对象了。家里要叫我回去上大学,许多同学也认为我是四川人,大学就在门口了你还不去?但是刘惠馨非常坚决,严肃地跟我谈:你到底回去不回去?这涉及我们关系决裂不决裂的问题。所以我当时就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撕了,彻底地投身革命了。

  :您在西南联大是读的国文吗?
  :在西南联大,先考的工学院,后来我转到中文系。本来我自己准备考外文系,但国民党有个规定,就是大学外文系读了两年,学生都要去美军那里当翻译,然后才能毕业。我要做党的工作,怎么能去那里?所以我就转了中文系。

  :那个时候西南联大里面可以说是大师云集啊。
  :中文系的特别多,朱自清啊,闻一多啊,好多,我们系一共60多个学生,一个年级大概有十几二十个人,教授却有十几个。我选的是语言文学专业,教授更多,学生很少,我们那个专业那一年只有4个学生。
  朱自清呢,说不上有什么直接影响。我和闻一多比较熟,他也比较看重我一点,有时候我选他的课程,他给我打个60分及格就行了,当然我也学到很多东西。当时我办刊物,又做党的支部工作,搞学生运动,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实在忙。跟我同时学的几个人后来都不得了,都是专家了。

  :您在联大的学习,应该说为您今后当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在联大学了4年,可以说是基本完成文学创作的科班训练。但是我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是1935年,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后来工作上不允许我搞这些东西,但我还是喜欢。所以到了中文系我还是认真学到一些东西。新中国成立后,我担任过很多职务。工作很忙,搞创作是业余的,后来离休后才是专业的。

二:两种身份
  职业的革命家,业余的作家,马识途一直这样描述自己的世纪人生。不管是新中国成立前直接从事革命活动,还是之后从事社会主义建设,马识途在任何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倾力付出;而写作,仅仅是他革命生活的一种写照,一种“使革命生涯延长一倍”的方式。

  :所以您本意不是当作家,当作家是偶然的?
  :当作家确实有偶然性。1959年的时候,《四川文学》来找我写一个关于建国十周年的文章,发表后《人民文学》立即给转载了,一转载全国都知道了,一位领导专门把我请到北京去,正式跟我谈,要我做两份工作,一是行政工作,同时写东西,他说像你这样的生活经验丰富而且有文笔的很少,因此要把写作当作一个任务来看,可以用这个东西来为群众服务,“等于你的生命延长一倍”。所以开始写了,起初是勉强的,人民文学社经常派人来,不是来要稿子,是来跟我摆龙门阵。我摆着摆着,他们就说:“这个故事好,你就写这一段!”我就这样半推半就,写了好几篇,后来就主动啦,就有兴趣啦。

  :文学作品要表达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清江壮歌》是否可以算您真正意义上的自发创作的重要作品?
  :写东西必须要激情,但是真正重要的不仅是激情,更需要生活。有句话叫“烂熟于心,偶然得之”。《清江壮歌》是生活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几个偶然事件的激发,最终形成的作品。当然我也写得不好,我不是一个真正出色的作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传世的大作家,我办不到,我写了那么多东西,我认为那些东西能给老百姓服点务,能够把革命的一些往事记录下来、留下来,也就行了。曾经有段时间很多人读我的东西,那我就服了务了,我也就很满意了。至于这些作品,我希望它速朽,我不希望它变成什么传世之作,我也没什么愿望成为永远的作家。

  :《清江壮歌》的缘起,好像是您女儿被找到了?
  :那是一个事件,我的爱人被捕后和才生下来不过一个月的女儿一起进了监狱。她牺牲后,小孩就下落不明了。我找了20年才找到,在北京找到的。她是被武汉的一个工人收养的。她现在还在北京,学的机械系,机械系只有两个女学生,她是其中之一。机械系很辛苦,但是她偏偏要学。这当然是喜出望外,也是人间佳话,我让她要好生侍奉她的养父母。

  :您曾经送过一本书给巴老(巴金),您说您要学习他讲真话,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对于巴金讲真话是非常崇敬的。他出了最后一本书,叫李致送给我,李致说看到他的手都不能动了,还给我题名,我非常感动。所以我在送他的书上写道:过去我讲真话,但是也跟着讲了好多假话,但是现在我要开始说真话,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也要说真话,我就是这样一个想法。

  :马老,您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同时也在坚持创作,一面是官员,一面是作家,这两种身份矛盾吗?
  :不矛盾。本职工作,是干革命工作,搞创作,也是干革命工作。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创作,对我来说辛苦一点,但是我心安理得,觉得这是应该的,可以多做一点贡献,我在世界上走了一遭,总还是没白来,做出了点事情。

三:一片丹心
  出文集,写时评,玩iPad,当名誉主编,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鹤发童颜仍是与时俱进,将近百岁的马识途依然关心、关注着文化发展和社会慈善,坚守着内心的信仰,尽心尽力,无愧无悔。

  :马老,听说最近您又担任了《四川文学》的名誉主编?
  :《四川文学》是我们四川重要的一个文学阵地,这个刊物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觉得还是应该继续为之做贡献,振兴这个刊物。他们说想借我的牌子用一下,我说没有问题,就这样,我成了国内岁数最大的名誉主编了。

  :前几年的一个电影《让子弹飞》让您老人家又火了一把,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您怎么看?
  :一个时代有一个文学的潮流,这个时代是诗歌,这个时代是词,这个时代是曲,这个时代是小说,那么现在出现了新的工具──电影。这个工具很好,不仅仅在世道人心方面起作用,在娱乐方面也是作用很大。因此现在写一些群众欢迎的电影电视剧为什么不可以,应该把相当一部分作家分流去搞电影电视剧创作。现在网络文学,读者面很广,我认为就是应该有一部分人做网络文学,认真地搞,它是一个倾向,也许将来反而比雅文学的影响更大。所以我的看法就是现在要特别注意电影文学和网络文学,不要挤在一条路上。

  :他们说您看电影是在i-Pad上看?
  :iPad我会用,除了看电影,还看看新闻什么的。

  :据说您是省内最早使用电脑写作的作家?
  :1988年,当时中国作家里面只有我们几个人用电脑,当时没有这么多的输入方法,显示器也小,很吃力。后来出现了五笔输入法,我把五笔学会了。用五笔打出了200多万字的作品。

  :马老现在上网不?
  :有时上,我也没参加什么讨论,我就是看看消息看看言论,增加点知识。

  :您的书房里面的“我行我素,无愧无悔”挂了很多年,是不是您对自己人生的一个评价?
  :这是我的座右铭,一直挂着,“无愧无悔,我行我素”。我的书房叫未悔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的话,我不思悔。我觉得我无愧于我的时代,我无愧于我的党,不思悔。过去受到九死一生的考验,后来受到各种运动的考验,我不思悔。我经受了这些东西我也并不思悔,但是我自己有一点就是我行我素,我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东西我就要坚持,我行我素。所以我已经写了一个(挽联),我走了以后,我自己用的,就是四句话:“无愧无悔,尽心尽力,我行我素,洁来洁去”。

  :马老,您过去的理想是什么?
  :我是有信仰的啊。信仰一个比较好的社会,信仰一个人不剥削人的社会,信仰一个每个人能自由发展自己的社会。我相信马克思说的我们现在还仅仅是处于人类的幼年时代,相信我们人类将要发展到成熟的时代,那个时候就是一个真正好的人类的时代,一个人类真正成熟了的社会。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大家都有幸福的生活、很好的环境。我可能看不到,但是我有信仰。

  :很多人认为您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您怎样评价自己呢?
  :我的作品大概不会有什么传世的可能,我不认为自己写了什么了不得的作品,当然我也认为我的生活积累可以写出很好的作品,但是始终没有写出真正理想的东西。我的作品写出来,也有一些读者,这也算是我在为人民服务吧。

  :那么创作上您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我没有什么终身成就,反而是有终身遗憾,我的终身遗憾就是想要写出最理想的真正的传世之作,然而到了这个年龄已经办不到了,但是我并不思悔,这大概有一个时代和我本身的局限。但是遗憾是存在的。
  此外,还有一些重大遗憾,我有许多的同志、好朋友、亲人,为革命牺牲了,他们没有机会看到这个新的社会,没有机会贡献于这个新的社会,所以我就感觉很遗憾。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没有看到新社会,而我们现在过得这么好,又这么有希望,所以就越觉得遗憾。终身遗憾!

  :马老,明年您进入一百岁了,有没有庆祝计划?
  :我准备和90岁一样,不搞任何庆祝仪式,但我准备搞一个书法展和拍卖会,我捐出大量的书法作品,搞一个义卖,义卖的钱用来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也算我为社会做的一点贡献。我走了以后也不做任何仪式,不要劳民伤财,走了就走了,我行我素,洁来洁去。

记者手记:老树,还是新花?
  在马老家里,本来我们是不准备作长时间打扰的,但健康、健谈的马老,很快让我们忘却了他的年龄。随着这位世纪老人记忆闸门的打开,我们成了畅游二十世纪中国长河的几尾鱼儿。思路之清楚,记忆之准确,反应之快捷,精神之饱满,声音之阳刚,表情之丰富,实在令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叹为观止。我想我们是足够幸福的,既可以分享大师文学精华,更可以沐浴寿星仁爱惠风,谛悟人生智慧。
  马老书房里挂着一幅字,自己写的,“悠着点”,显然是用于自勉的,朴拙遒劲的笔法,透出些许调皮可爱的生气。马老女儿介绍,前两年马老生一场大病,痊愈回家后,立即写了这幅作品,想来,既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自己的劝慰。人生七十古来稀,马老已近百岁,一个“悠”字,说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悠远,说的是时光沉缓笔起波澜的悠闲,说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悠然。我会意而笑,还在那幅字旁留影存念:吾生也晚,而闻道也早,不亦乐乎?
  是第一次到马老家里来,也是第一次跟马老长时间交流,却感觉这里的场景是那么的熟悉,而马老,更是那样的亲切!我一直在寻找这种亲切感的来源,终于在结束采访后有了发现:马老家里的沙发,特别是茶几,跟我搬家前曾经用过的一套家具特别相近,晃眼看去,几乎就是一样的!而我搬家已经十多年了。问马老,这套沙发居然用了20多年了,难怪皮质已经有细小的裂纹,座位有些塌陷变形了,有些地方还泛着微光,像是流传久远的古玩由岁月摩挲出来的包浆。过去我知道红木家具是越老越有味道,今天在马老家里,我突然发现,古老的皮沙发,居然也能形成“包浆”。
  当然形成了“包浆”的还不只是这个旧沙发。我从包里掏出了一个笔记本,翻到了其中一页,请马老给我签名。“这上面不是有我的名字吗?”马老好奇地问。是的,那上面有马老的签名,那是1986年的7月,还在读初中的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获奖了,在锦江宾馆领奖,马老刚好是颁奖嘉宾,我们所有的获奖者都去请马老签名,马老也一一满足了我们的要求。我说:“马老,您给我再签一个名吧,证明我们也是老关系了!”马老像个孩童般地笑了,在本子上认真地再次签上了“马识途”,且留下了当天的年月日。又问我第一次签名时的年月,其后,又在第一个签名的下面补上了“1986年7月”。旁边马老的女儿打趣:“你这个笔迹不对,专家一鉴定,就知道是假的。”马老愣一下,瞪大眼睛反问:“哪个说的?”全屋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我收拾好本子,开玩笑地说:“我这两个签名肯定是可以卖得到钱的了,同一个名家两个签名间隔了27年的岁月,世上恐怕不多见哦。”马老却严肃起来:“我不是什么名家,我多次说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作家。”
  这就是马老了,总是在各种场合强调自己“不是伟大的作家”,在采访之初,当听说我们要推出“巴蜀文化大家”系列访谈,立马指出:“我不是大家,你们这个‘巴蜀文化大家’我不能接受。”一个百岁老人,清醒、谦逊、自省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面对这样的老人,一切的虚妄、浮躁之气,都会沉落下去──嘘,我们得凝神屏气,他是那么大的一座山峰,我们见到的永远只有那么一枝一叶,比如老人宣称自己满百岁时不搞任何庆祝活动,但要捐卖自己大量的书法作品,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爱有多深,善有多大?这是老树,还是新花?这是寿辰,还是包浆?这是大家,还是亲人?
  源自:四川日报2013.3.2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4:29,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