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天朝明志|查看: 26906|回复: 14
[纪实·新闻] 

远征军遗骸滞留缅甸1个多月 归国希望暂时渺茫

 [复制链接]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11-4 15:08:00|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骨将运回国 60人出境迎接

源自:成都商报
g4Gk-fxkhcfk7607135.jpg

  昨日,接收遗骸的车辆通过猴桥口岸
Y0n9-fxkhcfk7607140.jpg

  昨日,接收遗骸的车辆通过猴桥口岸前往缅甸,老兵随行
原文标题:敬礼!40位礼兵准备就绪 60人队伍出境迎接

347副棺木
  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昨日正式启动,此次出境的车辆包括了8辆大巴车,其中6辆车在2日晚就装了347副棺木,成都商报记者也担任了志愿者。
⊙首席记者:刘木木 ◎摄影:王效

发自缅甸
  “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于昨日正式启动,包括老兵缪焜、远征军后人、志愿者及媒体记者在内的60人队伍,已从腾冲市的猴桥口岸出境,前往缅甸迎接347副遗骸回国。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5日的口岸迎接仪式将十分隆重,届时,包含4名持枪士兵在内的40名礼兵,将向这些先烈庄严敬礼。

迎接
两次演练:
配枪礼兵站在遗骸车辆两侧

  活动组于昨日清晨7时出发,第一站是腾冲市的国殇墓园。
  在国殇墓园内,89岁的老兵缪焜在灵堂前三鞠躬。
  此次出境的车辆包括了8辆大巴车,其中6辆车在2日晚就装了347副棺木,成都商报记者担任了志愿者,棺木由瑞丽市的一家公司免费提供。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是组织者之一,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说,他的压力非常大,“但今天突然云开雾散,是个好兆头,我们一定会达成心愿。”
  9点30分,活动组抵达了中国腾冲猴桥口岸,在这里,车队进行了两次演练。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5日的口岸迎接仪式十分隆重,届时将有数十家媒体参与报道,更多老兵将在口岸迎接他们的战友。6辆遗骸车辆将徐徐依次入境,彼时,40名武警礼兵(含4名持枪兵)将列队欢迎,方阵拟定4×9列队方式,4名配枪礼兵则分站在遗骸车辆两侧。
  车辆进入口岸时,武警军官号令:“向中国远征军英烈,敬礼!”然后礼兵集体敬礼。迎接仪式上,将有武警首长致辞。遗骸车队将由警车开道引领前往施甸县。
  不过活动组准备进入缅甸境内时,遇到小麻烦。项目组负责人刘雅馨介绍,其中一辆大巴在报批时出现了小错误,但问题基本解决,原计划下午3点能抵达密支那,经此波折预计得推迟到晚上10点左右,接下来的日程安排也将压缩。

坚持
89岁老兵:
身体能坚持,一定会平安抵达

  为了去密支那,89岁的老兵缪焜,特意换上了一身传令兵的服装,仿佛又要奔赴71年前那烽火连天的战场。昨晨7时,老人就在腾冲的国殇园短暂祭拜。老人手持鲜花,对地下安息的将士说:“今天我们要去缅甸了,带战友们回来团聚!”
  缪焜是随队医生段竹玲的重点关注对象。段竹玲是昆明工人医院的外科医生,也是一名志愿者。她说,据她对缪焜老人及其家人对老人既往身体状况的询问了解,以及她的跟踪观察评估、体检,发现老人的身体状况很好,“没有太大的心肺、心脑血管疾病!”
  昨日下午,段竹玲医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2日,缪焜因为奔波,激动,血压有些高,目前已经对老人进行了血压的检测和控制。
  由于从腾冲到密支那的车程长达5小时,加上沿途重点道路和桥梁可能还会经过多个检查关卡,此趟行程对一位高龄高人来说可谓困难重重。昨天中午,缪焜并没有随队吃便餐,只是吃了简单的水果。他的儿子缪民章说,老人担心车程远,吃东西会反胃,“如果饿了,我会要他吃点糕点。但他现在不想吃。”
  在车上,缪焜一直在闭目养神,他说,身体能坚持,“我一定会平平安安抵达密支那!”
 楼主|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5-10-29 14:48: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将回国 鉴定DNA寻找家属

源自:今日早报
埋骨异域70余年后
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将回国

  探沟的侧壁上,一小块人骨终于显露了出来,挖掘人员立刻将其取出,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闻讯而来的陈靓赶紧把骨头夺下,放回原来的地方。
  “轻点挖,他们会疼。”陈靓说出这话,不止因为她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一位专家,还因为这骨头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名埋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取得全面胜利。然而,这些英烈的墓地此后却遭到毁坏。
  2015年春天,应民间公益组织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邀请,陈靓加入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发掘小组,前往缅甸密支那实施遗骸发掘、现场鉴定和DNA采样工作。
  一期发掘已告一段落。在28日于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等宣布,11月5日,将会有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看着发布会现场播放的发掘场景,96岁的老兵尤广才热泪盈眶:那些被发掘人员小心翼翼挖掘、清理和祭拜的遗骸,经过DNA鉴定分析,几乎可以确定就是与他一起在缅甸作战的战友。
  尤广才是黄埔军校16期学员,1938年从云南昆明参军,后在国民革命军新6军50师任连长,曾赴缅甸作战,参与了历时近100天、歼灭日军3000余的密支那战役。
  “这是我最痛苦的一天,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看着图片中残缺不全的遗骸,尤广才嚎啕大哭。
  11月5日,多位英烈亲属将一同入缅迎接遗骸归国。
  “我在梦里无数次梦到过父亲,我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父亲的遗骸前,磕一个头。”来自广西的陈庆金说,在他还没有满月的时候,父亲陈业海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作战,牺牲在战场。
  来自云南红河的老人缪焜说,1944年,他和同为新30师士兵的哥哥缪克勋一起参加了密支那战役,哥哥在战斗中牺牲。他希望重返当年的战场,接哥哥回家。
  截至今年8月底,遗骸发掘小组共发掘葬坑294座,包括4座物品坑,2座动物坑,4座人与动物合葬坑。出土的遗物包括帽徽、纽扣、皮带扣、子弹、手 雷、水壶、水杯、鞋掌、口红、相框、牙刷、钢笔、餐刀、玻璃瓶、罐头盒等物品。
  据小组负责人陈靓介绍,由于气温、降雨等环境因素,加之人为破坏,此次发掘的远征军遗骸保存状况欠佳。
  在全部遗骸中,可以具体鉴定出年龄段的个体有204例,大多是根据下颌左右侧的第一臼齿磨耗等级来判断其年龄。其中,初步统计最集中的死亡年龄段在20~25岁,有87例,占年龄明确者的42.65%。
  此外,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参与了遗骸的DNA鉴定。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27个DNA样本当中,最多的是汉族人,占比约半数,其余为西南部的少数民族,这与历史资料记载的中国远征军来源构成相吻合。
  “只要鉴定亲属的染色体类型,再和遗骸DNA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就能确定远征军的身份。”他说。
  “我们希望为每一个无名英烈找到亲人留下最后一丝希望。”孙春龙说,“在完成DNA鉴定后,我们将会建设中国无名抗战英烈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公开寻找英烈的亲人。”
  为了安葬英烈,在2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与施甸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确定遗骸安葬地为位于施甸县太平镇的孩婆山。县政府将为此提供不少于1000亩的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完成一期寻找到的遗骸归国活动后,我们将继续更大范围地展开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工作,直至找到最后一具。”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秘书长王小军说。
  2015年4月10日,由民间力量支持的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正式启动,一期发掘地点为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至8月31日,共计收殓遗骸约347具。
  密支那战役发生于1944年5月17日至8月3日,是第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中国驻印军共投入第14师、第30师和第50师三个师,协同美军一起对日作战。在战斗中,中国驻印军第30师(隶属新一军)阵亡1044人、负伤2256人、失踪51人。
  战役结束后,攻打密支那的三个师分别在密支那修建了三个墓地。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初,在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却被当地人毁坏。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介绍说,根据记载,士兵周朝贵、刘龙等人为新一军墓地的看护人,刘龙已于20多年前去世,经刘龙的儿子刘秋达确认,位于密支那达贡区的住户诺岛家以及第六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新一军墓地原址。
  “密支那华侨艾元昌、程长富、邓公标、杨玲玲等多位华侨均证实,他们上学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到这里扫墓。艾元昌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亲眼看到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全部被毁。”孙春龙说。
  据达贡区居民诺岛称,他们于上个世纪70年代搬迁到这里,当时还能看到很多土堆,在修建房子时挖出了很多骨骸以及子弹、水壶等。在第六中学校园内,能找到部分残缺的水泥地基,据介绍是当年墓地的祭祀台。
  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有关该墓地的部分档案资料,该墓地坟墓数量为895个。
  埋骨密支那
  寻找最后希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5-10-29 12:22:37|显示全部楼层

347具中国远征军遗骸将归国 埋骨异乡七十余载

源自:京华时报
hyq4-fxkhcfq0935628.jpg
96岁高龄、参加过密支那战役的远征军老兵尤广才在发言中回忆那段抗战岁月时激动不已。新华社发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取得缅甸战场的全面胜利。昨天上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表示,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将于11月5日举行,届时将会有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发掘地点
为远征军新一军墓地原址

  2015年4月10日,由民间力量支持的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正式启动,一期发掘地点为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至8月31日,共计收殓遗骸约347具。
  密支那战役发生于1944年5月17日至8月3日,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中国驻印军共投入第14师、第30师和第50师三个师,协同美军一起对日作战。在战斗中,中国驻印军第30师(隶属新一军)阵亡1044人、负伤2256人、失踪51人。
  战役结束后,攻打密支那的三个师分别在密支那修建了三个墓地。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初,在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却被当地人毁坏。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介绍说,根据记载,士兵周朝贵、刘龙等人为新一军墓地的看护人,刘龙已于20多年前去世,经刘龙的儿子刘秋达确认,位于密支那达贡区的住户诺岛家以及第六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新一军墓地原址。
  “密支那华侨艾元昌、程长富、邓公标、杨玲玲等多位华侨均证实,他们上学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到这里扫墓。艾元昌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亲眼看到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全部被毁。”孙春龙说。
  据达贡区居民诺岛称,他们于上个世纪70年代搬迁到这里,当时还能看到很多土堆,在修建房子时挖出了很多骨骸以及子弹、水壶等。在第六中学校园内,能找到部分残缺的水泥地基,据介绍是当年墓地的祭祀台。

DNA鉴定
将含有烈士骨粉的泥土收殓

  截至今年8月底,遗骸发掘小组共发掘葬坑294座,包括4座物品坑、2座动物坑、4座人与动物合葬坑。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帽徽、子弹、手 雷,以及钢笔、戒指、相框等。还发现了一个保存较好的胸章,上面写着“陆军新编第三十师步兵九十团第二营六连列兵陈海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人类骨骼学专家陈靓为此次遗骸发掘小组负责人。
  据陈靓介绍,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每个葬坑内围绕遗骸范围均排列数十枚铁钉,所钉铁钉目的是标示出遗骸的空间范围。
  “铁钉标示让搜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孙春龙说,“但目前暂未找到相关历史资料及老兵口述说明用钉子标记的用途。”
  陈靓说,墓葬埋葬形式有单人一次葬、单人二次葬(迁葬)、多人迁葬合葬、火化后将遗骨埋葬等。所用葬具包括帆布、铁箱、担架等,也有挖出墓坑直接埋葬。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墓地多次改建等人为破坏,葬坑内的遗骸保存状况欠佳,约有5%的墓坑遗骨完全酥粉化,无法收敛,最终将含有烈士骨粉的泥土收殓。

通过遗体骨骼可确认年龄段
  陈靓说,目前已经通过遗骸进行了年龄的鉴定。
  “远征军遗骸中可以具体鉴定出年龄段的个体有204例,占所有个体的58.8%。”陈靓说,初步统计年龄在15-20岁的有15例,占年龄明确者的7.35%,在20-25岁的有87例,占年龄明确者的42.65%,在25-30岁的有42例,占年龄明确者的20.59%,在30-35岁的有52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25.49%,在35-55岁的有7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3.43%,55岁以上的有1例,占年龄段明确者的0.49%。
  “牺牲士兵的年龄集中在20-25岁的青年段。当年,民族危亡时就是这样的年轻人来捍卫的。”发布会现场主持杨锦麟说,“今天我们要记住他们。”

建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寻亲
  此外,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参与了遗骸的DNA鉴定。
  据复旦大学李辉教授介绍,第一次采集了27个样本。之后对遗骸进行表面清理、打孔,再抽离出来DNA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在这27个DNA样本当中,最多的是汉族人,占比约半数,其余为西南部的少数民族,这与历史资料记载的中国远征军来源构成相吻合。
  “只要鉴定亲属的染色体类型,再和遗骸DNA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就能确定远征军的身份。”他说。
  “我们希望为每一个无名英烈找到亲人留下最后一丝希望。”孙春龙说,“在完成DNA鉴定后,我们将会建设中国无名抗战英烈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公开寻找英烈的亲人。”

◇ 对话
中国军人亡灵得到应有尊严

  京华时报:为什么想把远征军遗骸接回家?
  孙春龙:我在2008年就曾到缅甸探访过远征军遗址,当时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已经变成居民家和学校了,缅甸居民告诉我,在建房子时曾挖到遗骨,经常有打仗的声音,他对我说是因为我们中国军人的亡灵没有得到安息,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这些遗骸接回家,得到应有的尊严。
  京华时报:为把遗骸接回家,你做了哪些努力?
  孙春龙:随后我开始了奔波,实地考察、筹款、跟政府商谈,一步步地努力。我也没有想到,事情可以进展这么快,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一件不能想的事。
  京华时报:迎接远征军遗骸归国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孙春龙:国内对历史的认知和跟缅甸政府的沟通难度一直都比较大。在我看来,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是可以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多次通过民间外交跟缅甸政府沟通,缅甸政府在今年10月份发文同意将远征军遗骸送回国内。

特写
“轻点挖,他们会疼”

  探沟的侧壁上,一小块人骨终于显露了出来,挖掘人员立刻将其取出,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闻讯而来的陈靓赶紧把骨头夺下,放回原来的地方。
  “轻点挖,他们会疼。”陈靓说出这话,不只因为她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一位专家,还因为这骨头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名埋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将士。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取得全面胜利。然而,这些英烈的墓地此后却遭到毁坏。
  2015年春天,应民间公益组织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邀请,陈靓加入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发掘小组,前往缅甸密支那实施遗骸发掘、现场鉴定和DNA采样工作。
  一期发掘已告一段落。在28日于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等宣布,11月5日将会有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看着发布会现场播放的发掘场景,96岁的老兵尤广才热泪盈眶,那些被发掘人员小心翼翼挖掘、清理和祭拜的遗骸,经过DNA鉴定分析,几乎可以确定就是与他一起在缅甸作战的战友。
  尤广才是黄埔军校16期学员,1938年从云南昆明参军,后在国民革命军新6军50师任连长,曾赴缅甸作战,参与了历时近100天、歼灭日军3000余人的密支那战役。
  “今天是我最痛苦的一天,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看着图片中残缺不全的遗骸,尤广才号啕大哭。
  京华时报记者樊瑞综合新华社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0-28 22:08:00|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远征军347具遗骸埋骨异域71年后归国

源自:界面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付出了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最终取得缅甸战场的胜利。
  今天上午,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孙春龙在会上介绍,11月5日,将会有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孙春龙介绍,经过四年多的筹备与考察,他们于2015年4月10日正式启动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一期发掘地点为中国远征军新一期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至8月31日,共计收殓遗骸347具。
  密支那战役发生于1944年5月17日至8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中国驻印军共投入第 14、30和50师三个师,协同美军一起对日作战。战斗中,中国驻印军第30师(隶属新一军)阵亡1044人、负伤2256人、失踪51人。
  战役结束后,攻打密支那的三个师,分别在密支那修建了三个墓地。来自的湖南的士兵刘龙成了新一军墓地的看护人,当时还被委任为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密支 那阵亡将士公墓管理所主任。如今,刘龙已去世20多年。经刘龙的儿子刘秋达确认,位于密支那达贡区的住户诺岛家以及第六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新一军墓地原 址。
  密支那华侨艾元昌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亲眼看到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全部被毁。达贡区居民诺岛称,他们于上世纪70年代搬迁到这里,当时这里还能看到很多土堆,在建房子时,挖出了很多骨骸以及子弹、水壶等。
  在美国斯坦福的胡弗研究所,有关于该墓地的档案资料记录,该墓地坟墓数量为895个。
  1995年,滞留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杨子臣、杨建达等人联名向缅甸政府提出申请,重建远征军烈士墓。
  201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裘山山提出了收敛在缅甸阵亡将士遗骨回国安葬的建议,得到民政部答复。
  2013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刘晓提交提案──建议保护境外中国远征军烈士墓地,尽快推动进行缅甸境内中国远征军墓葬的全面考察、恢复重建和保 护工作。2013年7月12日,中宣部在回复刘晓的文件中指出“对于入缅抗日远征军阵亡将士的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工作,也纳入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集体保护 规划。”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人类骨骼学专家陈靓是遗骸发掘小组负责人。陈靓介绍,由于气温、降雨等环境因素加之人为破坏,此次发掘的远征军遗骸保存状况欠佳,可以具体鉴定出年龄段的个体有204具。
  “死亡年龄集中在20~25岁的青年段。”陈靓介绍。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帽徽、子弹、手 雷,以及钢笔、戒指、相框等。还发现了一个保存较好的胸章,上面写着:陆军新编第三十师步兵九十团第二营六连列兵陈海坤。
  此外,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参与了遗骸的DNA鉴定。
  “我们希望为每一个无名英烈找到亲人留下最后一丝希望。”孙春龙介绍说,“在完成DNA鉴定后,将会建设中国无名抗战英烈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公开寻找英烈的亲人。”
  入缅迎接遗骸归国的人员中,有多位英烈亲属。云南红河的远征军老兵缪焜说,1944年,他和同为新30师士兵的哥哥缪克勋一起参加了密支那战役,哥哥在战斗中牺牲,再也没能回家。他希望重返当年的战场,接哥哥回家。
  来自广西的陈庆金说,在他还没有满月的时候,他的父亲陈业海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作战,牺牲在缅甸战场。他在梦里无数次梦到自己的父亲,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父亲的遗骸前,磕一个头。
  97岁高龄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尤广才在现场痛哭失声,他说,今天是我痛苦的一天,但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
  在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与施甸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确定遗骸安葬地为位于施甸县太平镇的孩婆山。施甸县人民政府将为此项目提供不少于1000亩的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秘书长王小军在会上介绍,在完成一期寻找到的遗骸归国活动后,将继续更大范围地展开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工作,直至找到最后一具英烈遗骸。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6:21, Processed in 0.2496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