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110|回复: 4
 王德奎 发表于: 2020-6-3 22:51:1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 南辕北辙中国文明源流古人基因迷途探寻

 [复制链接]
南辕北辙中国文明源流古人基因迷途探寻
          簿家
2020年6月3日“中国新闻网”发表《中国科学家通过古人基因组数据探寻中国文明源流》的报道,介绍中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距今7500年至1700年的55个中国北方古代人全基因组数据,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找到汉藏语系起源所谓的基因方面的重要证据──该成果由吉林大学崔银秋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辽宁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漯河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焦作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扎赉诺尔博物馆、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完成。
这批排除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等省和重庆市西南本土科学家的探寻团队,通过比较发现,黄河流域人群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遗传结构,以中原腹地为中心,至仰韶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的人群基因已经传播到中国北方大部地区,向北到达西辽河流域,向西扩散到黄河上游地区。主要研究专家的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崔银秋,她的教育与工作大致是:1999.09—2002.06年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2年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02.07—2003.03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博士后;2003.08—2006.08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讲师;2006.09—2011.09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2011.04—2012.04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厄巴纳分校 访问学者;2011.09—至今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崔银秋教授说:“中原龙山时期、现代汉族人、现代藏族人都保留着大部分仰韶时期人群的基因成分,这一发现为探讨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崔银秋教授介绍:近年来,学界有人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且极有可能起源于仰韶文化早期,此次研究在遗传的角度上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论断──古DNA研究为考古学打开新窗口近年来,吉林大学崔银秋团队致力于将古DNA与考古学、语言学的交叉性研究,以及古病原菌与人类的共生机制、传播以及与人群迁徙模式的比较,希望通过持续性的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历史动态。古DNA研究本身并不能回答人群迁徙的动因,其最大价值也必须依靠与考古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才能充分实现。
吉林大学崔银秋团队成员、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宁超说:古代样本材料十分珍贵,获取难度很大,加之其长期暴露导致DNA分子降解和损伤严重,让这项研究工作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宁超博士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古DNA样本,他通过微创钻孔技术在样本上直径2-3毫米范围内进行取样,做到对古代样本最低程度的损耗。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自1998年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吉林大学以及国家基金委的大力支持。2019年,吉林大学又为实验室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集群,极大地提升了全基因组分析的速度。
崔银秋教授向中新网介绍,中国北方古代人群全基因组数据来自黄河流域(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西辽河流域(包括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及黑龙江流域的19个考古遗址,样本年代距今7500年至1700年。不同区域存在持续基因混合和替换研究发现,至少从距今7500以来,中原地区人群在整体的遗传结构上保持连续性,最晚自仰韶时期(距今约7000-5500年)开始,受到中国南方人群的持续性遗传贡献,最终形成现在的汉族人群。研究表明,自红山文化时期(距今约6500-5000年)开始,受到向北扩散的仰韶文化人群的遗传贡献,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000-3200年)的二道井子人群与前者在遗传结构上已经没有显著差别。
崔银秋教授甚至还研究发现,夏家店上层人群不是单纯地接受了游牧的生业模式,其形成还包括欧亚草原以及黑龙江流域北方游牧人群向西辽河流域的迁徙。从遗传的角度,北方游牧人群并没有简单地替换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农业人群,而是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土著人群混合,形成了夏家店上层文化人群特有的遗传结构。我们说崔银秋团队等的中国文明源流古人基因组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结论,是南辕北辙,道理是虽然近5000年来中华文明和政权人物,主要集中在中原、东南、东北等地区,但汉藏语系最先的起源地和文明的孵抱期不一定在中原、东南、东北等地区。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6-3 22:53:3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原因是,1950年修建成渝铁路, 1951年3月16日发现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资阳人”头骨化石。但排斥“资阳人”与人类上古史大统一在今天形成一股主流──不重视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延伸到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形成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第二个孵抱期的事实,所以只声称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或多体一元,只是一句空话──因为抓住陆路和海路的信息不难想象:在约20万年前从非洲走出的智人形成的世界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巴蜀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这有一个完整的全球历史演化序列,而不是欧洲消亡的尼人和丹人这种最早走出第二个孵抱期的基因进化还不到位的“智人”。
今天全球其他的各远古大文明,都是从巴蜀盆塞海文明走出分离,而且也都打有她的显著山海文明的区域烙印。因此人类政权现象和政权人物现象的人类文明起源,有两个孵抱期:一是非洲赤道地区,一是巴蜀盆塞海及周边东南西北中的地区。从200万年前开始人类的大迁徙,就在这两个方向有过多次的来回。再一个证据是巴蜀远古盆塞海其后干涸了的四川盆地,大围坪盆塞海遗迹海啸地貌,也类似档案记录──如果说人类最早的顶尖优势文明,起源于8 000多年前的巴蜀盆塞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那么就能说明在西方海洋文明产生之前,就已经在四川盆塞内陆海及四周城邦之间演习操练过多时了。
我国远古文明立足于山海时期,是在约公元前5070-4170年。但我国至今出版的20多种“中国通史”,对上古时期的事情可能还没有摸着门,还不如钟毓龙(1880-1970)从古籍考证巴蜀上古叫“梁州”。因为他说,上古“梁州”,指海水淹没山丘,只剩下山梁之背图像的转义,而赞成巴蜀上古有类似的盆塞海。钟毓龙还认为,上古黄河因发生过类似的堰塞湖,才造成的大禹治水那时的大水灾。
钟毓龙解放后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1936年出版的《上古神话演义》一书,就是他以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大灾难为背景,借写作的10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暗示上古梁州是以盆塞海和大围坪地貌得名。出生在四川盐亭县的四川省文史馆员何拔儒先生说:“山海”就是“盆塞海”,《山海经》就是以“盆塞海”文明为中心的古联合国史地志书。何拔儒曾把《山海经》看成是《涸海古卷》,并以盐亭县榉溪河两岸,距今8000年左右犹存的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山寨聚落遗址,以及围绕山寨的处于半山腰的大围坪,延伸数百里的地貌作为具体考古平台,提出西部远古地震──盆塞海──海啸有关联的假说。
他说这种文明失落的证据,是四川盆地几经盆塞海、几经干涸,由此人类早期起源地的青藏高原,四周河流,江水入川,围绕古巴蜀盆塞海形成过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是先于农耕文明的。此期的迁徙实是围绕青藏高原与盆塞海的起落,周期流转,与后来盆塞海彻底干涸后的迁徙也有区别。这个“远古联合国时期”存在的事实,解决了“多地区起源”和“非洲起源”的中现代人种与中国类人猿不分的错误。
第二个孵抱期“远古联合国”的巴蜀盆塞海文明,有没有形成原始的先进的科学文化?远古巴蜀盆塞海文明,建立的远古联合国的版图和地貌,与古地震、堰塞湖、盆塞海及海啸联系,复杂的变迁是古巴蜀盆地几经盆塞海、几经溃坝,到最终干涸。
这与四周河流、江水入川也是有必然的联系,因为人类第二个孵抱期的青藏高原,围绕古盆塞海形成的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是先于农耕文明,成为远古联合国的中心活动地区的。此时的迁徙实为围绕青藏高原与盆塞海的起落,周期流转,与后来盆塞海溃坝彻底干涸后的迁徙有区别。人类文明不在于人种来自哪里,而在于文明爆发的时间。作为亚洲从非洲大陆迁徙出来走得最远的一批人群,必定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群之一。他们定会选择条件最好的地方辟土开疆,从而在一万年前中华大地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布起原始的部落。
古巴蜀盆塞海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先于古希腊、古罗马,如果把当时游团、部落、酋邦组织的大联盟,比作抗战时建立的联合国,但因今天联合国多元一体、多体一元其功能的松散,是比不过那时的紧密──那时是团结救灾、抗灾造就,如今的联合国是战争对抗平衡的结果。何拔儒先生和我们都出生在四川盐亭县天垣场榉溪河畔,而且何拔儒先生也是盐亭天垣场盘古故里“盘古王表”龟碑的发掘者。
他身前说过:“山海”就是“盆塞海” ,古巴蜀盆塞海形成过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是先于农耕文明的。他以盐亭县天垣场榉溪河两岸气势壮观的山寨聚落遗址,以及围绕山寨的处于半山腰的大围坪,延伸数百里的地貌,作为中国人祖先种子在这里的证据用的具体考古平台。这在我们小时候听大人们的传说中影响很大──这种“前分子人类学”考古的影响,使我们在50多年后,也能理解2007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察队邓涛等专家,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海拔4200多米的扎达盆地中,发现的一具远古完整的披毛犀头骨和下颌骨后,推证全世界的人类起源的“动物”类,来自青藏高原雪岭地带的“雪人”类。
因为这表明西藏披毛犀,有带着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基因,走出西藏,扩展到包括北极圈在内的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由此人类进化到类人猿,与人类文明起源于非洲是有区别的。这里拟设“贡嘎山雪人(贡嘎山人)”,约200万年前到非洲,其杂交后代约20万年前从非洲,沿陆路和海路走出已进化到现代人种。此期的分子人类文明起源杂交迁徙图,实为围绕青藏高原与盆塞海的起落,周期流转,与后来盆塞海溃坝彻底干涸后的迁徙也有区别。这个“远古联合国时期”存在的事实,可解答中国“多地区起源”和“非洲起源”的争论,也可纠正现代人种与中国类人猿不分的错误。
其实崔银秋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教授,有很多相似之处。吴秀杰教授1968年生于吉林省四平市。2004-2009年去美国,作过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佛罗里达洲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访问学者。从事古人类学人类起源及演化的研究。2017年3月24日《中国科学报》 第1版要闻介绍吴秀杰教授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的、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关于“许昌人”的研究成果。
其中提到吴秀杰等专家说:“许昌人”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是他们从“许昌人”头骨化石外形分析与尼安德特人的相似,说的基因证据。我们读到后给吴秀杰教授写信,质疑她的研究不真。2017年3月26日吴秀杰教授已给我们回信说:“确实我们做的工作目前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都在探索未知的过去,许多问题并不清楚,希望通过大家的工作,日益接近真理,或者历史的真实。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认识,甚至争论都是很正常的。谢谢提醒,下一步我会关注资阳人头骨化石的研究”──可见吴秀杰等专家,并不关注60多年前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领导的“资阳人”与人类上古史大统一工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6-3 22:56:13|显示全部楼层
而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重视的这项工作能指明:吴秀杰研究员等专家说他们找到DNA基因证据的人类种属的特性,证明“许昌人”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他们用的方法是中科院古脊椎所大多数人一贯的、传统的头骨化石外形分析法。这在发表他们观点的《“许昌人”挑战人类起源说》、《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人类头骨研究》等文章中,就反复说得很明白:“有意思的是,研究还发现,许昌人与欧洲的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因为他具有与典型的尼安德特人相似的两个独特性状:一是不发达的枕圆枕、不明显的枕外隆突伴随其上面的凹陷。另外,内耳迷路的模式,前、后半规管相对较小,外半规管相对于后半规管的位置较为靠上”。
这类似一场婚姻亲子鉴定官司:你与某个高龄的男人外表脸型相似,可能有这个男人的基因,其含义有你不是你父亲生的,也许是这个男人与你母亲生的。但你的父亲和母亲都不认可,要求亲子鉴定。但吴秀杰研究员说不行,我们没有亲子DNA基因鉴定的能力;而且此时法院的水平,也是站在认可外表脸型相似法的亲子鉴定方的。由于你与这个外家高龄男人的意识、感情有亲近的地方,你很赞成你不是你父亲生的,是这个男人与你母亲生的,心里才舒服。
当然吴秀杰研究员等专家,也知道他们这种外表脸型相似法的亲子鉴定方法,影响是适合国内外时宜的。但为避嫌,所以《“许昌人”挑战人类起源说》等一派文章立马会说:“不过,许昌人DNA提取并没有取得成功,也就无法从分子遗传学层面分析他的基因构成,从而精确推测它与已知的古老型人类或者现代人的亲缘关系”。
中国文明源流古人基因组探寻走迷途路,中国自主的科学研究何时能站立起来?请看2014年《自然》杂志发表藏族人的EPAS1基因来源于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的“奥秘”──虽然在丹尼索瓦人化石中找到了EPAS1基因,但丹尼索瓦人发现于海拔仅有700米的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在700米海拔的地方生活,并不需要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EPAS1基因。直到真正中国自主的科学家发现夏河人,并确定它出土于海拔3200米的夏河白石崖岩洞,才补上了EPAS1基因来源研究的最后一块拼图──研究推测,EPAS1基因很可能最早产生于长时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夏河人,后又传给现在的藏族人群──EPAS1基因很可能最早产生于在青藏高原生活的包括夏河人在内的古人类,后又传给现在的藏族人群。真正中国自主的科学家对夏河丹尼索瓦人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改写人类演化迁徙的版图。
例如,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认为,根据对夏河人下颌骨的综合分析,它不属于任何一支已知古人群或现代人群。推测夏河可能是更早的丹尼索瓦人发源地,而阿尔泰山地区的丹尼索瓦人可能是其后代。
a、EPAS1基因源自夏河人。EPAS1基因来自于哪里?2010年《科学》杂志发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金鑫教授,关于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EPAS1──高原环境对人体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低压性低氧,大气压力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氧分压也随之下降。当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来到高原环境时,由于氧分压的降低会使人产生缺氧,引起“高原反应”。EPAS1基因是低氧诱导调节通路中的重要基因,在人体面对低氧环境的调节通路中起到核心作用。藏族人群特有的“EPAS1”基因,阻止了血红蛋白浓度的过度升高,降低了各种高原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早在2007年6月14至16日,夏河人研究成果推介会在甘肃省夏河县召开,发布了中科院陈发虎院士团队关于夏河人研究的最新进展──EPAS1基因来源研究的最后一块拼图──夏河人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原住地的发现,补上了现代藏族人群携带的高原适应基因。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化石,出土地的白石崖溶洞是备受关注的神秘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原住地之一。这里海拔3200米,背靠达里加山,面对甘加草原,在江拉沟河谷上方约50米处。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是世界范围备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争议和突破机遇共存。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认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具有借鉴意义。不同学者对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张的历史有不同的认识。吴秀杰教授能助力陈发老虎院士吗?
b、夏河人论证丹尼索瓦人与尼安德特人缘起。2019年5月2日中新网记者孙自法报道: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夏河县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最新确认其为距今16万年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作为中科院“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研究成果,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陈发虎研究员,领导中外研究团队完成的“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论文,获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团队建议,将最新研究发现的青藏高原古人类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夏河人”是“贡嘎山人”吗?因为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称,该化石目前是除西伯利亚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夏河人化石于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夏河县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三个测年结果均为距今16万年前后,显示该化石形成于至少距今16万年前,说明该古人类在第四纪最为寒冷的倒数第二次冰期生活于青藏高原。贡嘎山人正如此。
这里再介绍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黑洞辐射新说”──第二个孵抱期的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立足起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及“远古联合国”,并不像霍金黑洞辐射理论说的宇宙黑洞在吸进正量子后,会因正、负量子中和,慢慢收缩变小。因为“远古联合国”的巴蜀盆塞海山寨立足起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还有一个类似的“暴涨宇宙”期──从西南少数民族传说盘古王南迁和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暗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中原、古希腊等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就是此“暴涨”扩散到古印度、中东、埃及和古地中海克里特岛、西西里岛等地领头的人文始祖及群体造就的。最好的说明是,这五大文明发源地,都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狭长地带内:古黄河中原是东面一端,西面另一端是古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且以青藏高原成大致对称。也许巴蜀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盘古王传说”和《盘古王表》传说,就是亚历山大国王和帝国传说的母本。
a、从“熟”人、“蜀”人到“苏”人,有学者想到两河流域出现的苏美尔人可联系“蜀”人。按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讲:“苏美尔人,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这一支很奇怪,他们的语言与汉语相似;这说明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湖北学者胡远鹏教授就直说:苏美尔人就是蜀人,这从《山海经》以及《旧约》可以得到印证,这个“东方某地”,就是中国的四川。再据保存盘古王表地方的天垣传说:盘古王在盐亭县祠窑坝领导爆动建国后,并没有实行终生制,而是以“传播发明、天下大同、幸福共享”作为立国之纲,率先垂范。
b、“盘古王”卸位后,他带领部分人马行舟渡海到南边云南,进入缅甸,沿印度的恒河水,横穿印度出海,乘阿拉伯海的季风,进入波斯湾,再沿海峡到达阿拉伯半岛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是第一代苏美尔蜀人的来源。以后又从埃及和两河流域渡过地中海,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等复制“远古联合国”的巴蜀盆塞海山寨立足起的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因此中国南方多盘古王的传说。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6-3 22:56:43|显示全部楼层
c、对此,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知识产权局高工王文光教授 2019年9月16日给我们写信,帮助我们作归纳说:“1,地球在上古时代可能完全是一个水球,因地壳运动,后来才出现陆地;2,地球的第一块陆地在哪里?回答只有一个答案,在珠峰地区,因为自今珠峰是地球上‘长’的时间最久、最高的陆地;3,水是生命之源,人的原始‘故乡’在海洋;4,珠峰是第一个从水里‘长出来’的陆地,是第一个带着生命从水里‘长出来’的,也就是说第一个人的‘生物形态’是从这里演化、进化来的。因为只有陆地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天然环境; 5,人类诞生在珠峰,珠峰在中国,人诞生在中国的推论是能成立的;6,人类诞生在珠峰地区,后来向外迁移,迁移到适合人类生存的任何地区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农桑文明史为啥长江中下游同时有东西两个古丝绸文明?
分析远古大地震串形成巴蜀盆地内的堰塞湖到盆塞海,又由大地震引起的不同阶段的巴蜀盆塞海长江三峡的几次大的溃坝──溃坝会冲走大量的人和财物,活着留下失去亲人和东西的人群中,会有人组织一部分人商量一起到下游去寻找,最终会有人留在下游“积水区”生活,他们带去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并有所发展──我们称这种“积水文化”,会形成长江中下游东西相像的两个古丝绸文明文化区,构成了长江与黄河流域古地貌和历史形成的不同,为解读这些地区的考古文化面貌和结构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a、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从1•2万年至8千年前的大冰川末期起,巴蜀地区曾发生和存在过多次大地震造成的“堰塞湖”,以至盆塞海现象。有人问:“巴蜀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岷江注入这个海,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击平原,但是,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啊!”。因此如果不是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发生,有人不会相信堰塞湖的存在──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曾一度把它说是“谣言”。
盆塞海这些8000年前的“堰塞湖”,类似四川省茂汶地区的海子,是上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地震,形成叠溪城发生的大地陷造成的。而所谓“四川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的知识,这并不是“溃坝”研究的对象。中国近代的地质知识,学西方才不过百多年,很多东西,中国地质学界并没有系统研究。直上世纪70年代发生唐山大地震,才有人相信大地震会有山崩地裂的情况。对远古史的地震──盆塞海──海啸有关联的研究,是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后,人们想起浙江学人钟毓龙在1933年8月25日发生茂汶叠溪的8·0级大地震之后,写作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巨著暗示的课题──那次大地震,叠溪镇地区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之内,几乎笔直地隐落,呈单条阶梯状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河道堵塞,形成地震堰塞湖。崩塌的山体在岷江上筑起的银瓶崖、大桥、叠溪三条大坝,把岷江拦腰斩断,使流量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断流。截断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扫荡田园农舍,牛马牲畜。经过30多天的倒流,因叠溪超过银瓶、大桥两坝的高度,注入叠溪坝内的江水又倒淹银瓶崖、大桥两坝,使三座地震堰塞湖连成了一片。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四五十华里,最宽处达四五华里。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形成大小海子11个,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死亡6800多人。
震后第45天,即10月9日,岷江上游阴雨绵绵,白腊寨公棚地震堰塞湖崩溃,江水猛增。傍晚,高160多米的叠溪坝崩溃,积水倾湖而出,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江中浪头高达20丈许,吼声震天,10里之外皆闻。沿江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人畜逃避不及者,尽被卷人水中,又有 2500多人丧生。地震罕见水灾引发钟毓龙研究众所周知的大禹治水。他研究了500余部中国古籍后发现,现在的黄河在帝尧以前也曾流入过四川──四川盆地,地处祖国西部或西南,是中国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上游的交汇处,也是东、西方人类文明的交汇处,还是远古云南元谋人、陕西兰田人、广西柳州人、重庆巫山人等的交汇处。如果一万至五千年前四川盆地因地球局部地质大灾变,曾经形成过盆塞海(堰塞湖的扩张版),古梁州有过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那么说明五千年以后的东、西人类的海洋文明,已在五千年以前的巴蜀盆塞海演习过了几千年。
长江下游渊源于古巴蜀盆塞海早期时代的长江三峡溃坝──溃坝会冲走大量的人和财物,会有人组织商量一起到下游去寻找,而带去原先文明并有所发展──这种形成下游的“积水文化”中心区是:约公元前8000-3150年在川、甘、陕为一个大地震多发地区,长江三峡和剑门关山峡因大地震的山崩地裂有合有开,在川西北地区造成过无数的堰塞湖。如果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山崩堵塞而剑门关山峡地裂分开的组合,引起长江断流,黄河通过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剑门关山峡分开的峡谷流入四川,古蜀盆地就有可能从堰塞湖演变为盆塞海。而在约公元前4170-2070年,如果相反的组合──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地裂溃坝而剑门关山峡山崩堵塞的组合──即引起盆塞海下面的长江三峡溃坝。
盆塞海上面的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通道剑门关山峡的重新堵塞,黄河重新向东流入大海,那么四川盆地的盆塞海就会干涸,发达的盆塞海文明大部分就会向中原转移。以此类推第一次长江三峡上面的盆塞海地裂大溃坝,发生在良渚河姆渡文化产生之前;第二次同样的长江三峡大溃坝发生在江汉湘楚文化产生之前。组织救灾、抗灾,巡行天下,如果嫘祖类似远古联合国的“秘书长”,历史上称她是“行神”、“道神”,这也正是她的一种责任和任务习惯性常态。
从何拔儒先生整理的巴蜀盐亭龟碑《盘古王表年表》可知:中原黄河文明的崛起是:“(七)跃起中原时期,约公元前3150-2230:1、轩辕氏(共3代),2、祝融氏(共2代),3、昊英氏(共9代),4、古皇有巢氏(共7代),5、朱襄氏(共3代),6、阴康氏(共3代),7、无怀氏(共6代),8、神农氏(共8代)。(八)大同王土时期,约公元前2230-2070年:1、黄帝有熊氏(共3代),2、颛顼,3、帝喾,4、尧,5、舜”──这主要是巴蜀盆塞海干涸文明转移的结果,但这里的转移分叉到西亚、印度和东欧等地区的主干也不少,相反是一直受泛第三极第二个孵抱期远古联合国影响指导的良渚--钱山漾古文明 ,却也分担和承包了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完整向中原黄河文明转移的任务──良渚--钱山漾离西亚、印度和东欧太远,而且良渚接近苏北、鲁南和中原,之先良渚文化吸收的第二个孵抱期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早在反过来影响到了鲁南苏北一带的大汶口龙山文化。
因有此亲缘关系,早先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鲁南苏北一带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也许比来自主流的第二个孵抱期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更容易吸收良渚文化──如这两种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常有互借现象: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出土的玉器,有良渚文化的风格,而江苏新沂花厅遗址也证明这两大集团文化有过相互的碰撞。而且良渚文化早先吸收沉淀的诸多远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因素,也为夏商周所吸纳,如礼玉制度,鼎的使用,甚至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也是直接来自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所以说,远古巴蜀盆塞海后期的长江三峡溃坝,对其良渚--钱山漾影响的中断,与长江下游文明后来发展的中断和回归也有关──正因为如此神奇之故,在先秦文献及汉晋以来流传的神话传说中,不见远古时期存在于这一带的部落与部落集团,直到吴越文明兴起的春秋中晚叶才重新起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0-6-3 22:57:10|显示全部楼层
川大蒙文通教授的“三系说”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徐旭生教授的“三集团说”,都是将长江下游视作盆塞海溃坝后的洪荒无人的空白之区的一面。但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考古发现却证实这里,也早有华夏先人在盆塞海溃坝后,有相互支援,顽强抗震救灾英勇的一面──正由于此,才有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到杭州湾地区,北包括苏皖接壤地区以宁镇地区为中心,有自前5000--前3400年的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的马家文化;前4000--前3200年的松泽文化;前3200--前2200的良渚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序列完整的文化区系。
即有杭州湾宁绍地区,太湖周围和苏杭地区,以及以南京为中心的苏皖接壤地区等三个明显的中心──这种下游“积水文化”有其稻作农业、干阑式建筑等自己的特点。如良渚文化出现的成套的礼玉、土筑“金字塔”的高坛建筑和规划严整的聚落、古国军事民主制等等,都与古巴蜀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相似,如和盐亭远古盆塞海时期大围坪“金字塔”的山寨、高坛、竹木凉亭以及玉器等古联合国制相似,令人惊讶。
如果一万至五千年前四川盆地因地球局部地质大灾变,曾经形成过盆塞湖到盆塞海,古梁州有过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那么说明五千年以后的东、西人类的海洋文明,已在五千年以前的巴蜀盆塞海演习过了几千年──拟设这里“远古联合国”产生的文化、故事、传说等真实发生的历史,在盆塞海干涸后随着人类的迁徙和权力中心的转移,会分散到世界各地──从中华各民族到世界诸民族中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6:32,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