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9618|回复: 3
 心中苦冰 发表于: 2020-6-22 22:45:4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扶弱·助残] 捐建康复中心、捐赠用具器材,东莞对口帮扶助鲁甸残疾人走向新生活

 [复制链接]
  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2016年开展以来,东莞各级投入鲁甸县对口帮扶资金2.46亿元,在医疗、教育、产业等领域加大帮扶力度,补齐当地脱贫攻坚短板,新建、改扩建学校和卫生室19个,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惠及贫困群众8万余人,产业帮扶解决2.4万人贫困问题,交出高质量脱贫摘帽的满意答卷。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心中苦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心中苦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心中苦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心中苦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心中苦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心中苦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戏网 发表于: 2021-1-12 10:36: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捐建康复中心、捐赠用具器材,东莞对口帮扶助鲁甸残疾人走向新生活

源自:东莞时间网
原文标题:捐建康复中心、捐赠用具器材,东莞对口帮扶助鲁甸残疾人走向新生活
⊙记者:李玲玉

  从贫困山区到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批批贫困户从偏远地区进入城市新社区。2019年12月,东莞对口帮扶的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全国第二大型跨县安置区迎来第一批住户。数据显示,目前约有3.63万群众生活在这里,其中不乏身患残疾的贫困户。扶贫车间、学校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逐渐配全,安置区里1000多名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也在东莞帮扶下翻开新的篇章。
  有的人收到东莞捐赠的器械走出了家门,做起了生意;有的人走进东莞捐建的康复中心加入一个群体,重建了信心。在安置区里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东莞多方帮扶下努力生活,迎接新的家园。据统计,东莞市2020年共投入819.4万元用于帮扶昭通市残疾人,惠及贫困群众2192人。

一把剪刀,日子有了盼头
  圆脸小眼睛,棒球帽下隐隐露出齐肩短发,在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点禾悦社区的理发店里,年轻、穿着时尚的理发师闫兴涛正为顾客理发,梳子和剪刀快速游走在发丝间,发出微微的“咔嚓咔嚓”声音。
  闫兴涛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一到阴雨天,他的双腿残疾就会将他的另一个身份“暴露”出来。如果理发时间太长,闫兴涛便会将左腿搭在旋转凳子上,以此充当支撑点。
  “我不愿意要残疾症,因为我想当正常人,但每当腿疼发作的时候又不得不承认。”闫兴涛无奈地说。
  身体的不适并未阻碍闫兴涛前进的步伐,怀着创业梦想,在东莞帮扶力量和当地残联机构的帮助下,他当上了一名理发师,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脱贫攻坚路上,他用行动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
  “天气一变,旧病留下的后遗症就会出现,腿疼得厉害,感觉是在骨头和肉连接的地方。”闫兴涛坦言发病时的痛苦难以形容。
  闫兴涛的脚疾源于10岁时的一次事故,因为跳马时不慎摔倒,盆骨以下全部摔伤。伤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家人为他尝试了各种偏方,却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双腿难以分开、无法下地、骨头错位、筋脉萎缩,每况愈下。两年后,昭通当地医院曾一度给出“双腿截肢”的治疗建议。
  在贵州一名医生的帮助下,经过半年治疗,闫兴涛的情况得到好转,开始恢复走动。但由于治疗受到延误,他还是落下了长短腿的后遗症,右腿细、左腿粗,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因为残疾,青春期的闫兴涛不愿与人交谈,性格内向。2015年的一次培训改变了他的性格,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5年9月,长短腿的困扰依然在,每月发作两三次的腿疼依旧频繁。一次偶尔的机会,闫兴涛参与了当地为残疾人提供的理发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一周,闫兴涛迅速掌握了剪、烫、染等基本技能,随后被推荐到一家理发店实习。
  第一个月,闫兴涛靠洗头拿到了800元工资,第一次感受到挣钱的快乐,也从顾客的认可中获得了更多自信,“我要当理发师”的梦想由此种下。
  从洗头做起,闫兴涛拼命学习理发技术,凭借手中的剪刀,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升级成为店中的发型师。
  对于闫兴涛来说理发并非易事,除了技术,体能也是硬性要求。为了增强体能,闫兴涛自行开展康复训练,打篮球、健身、学走猫步。如今,闫兴涛从外表和举止上看已与常人无异。
  “这是我坚持最长时间的一份工作,它彻底改变了我,让我变得更好。”闫兴涛说,理发让他有了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从中享受到与人聊天的乐趣。同时,他变得时尚,与朋友外出游玩的次数越来越多,性格变得乐观起来。
  东莞对口帮扶让闫兴涛的奋斗故事更进了一步。2020年3月,闫兴涛一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新街村搬进了崭新的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现代化的新社区和聚集的居民让闫兴涛看到了创业机会,搬进安置点不久,他就与朋友合伙在社区里开起了理发店,刚开始营业时还专门为残疾人免费理发。
  今年6月,闫兴涛获得东西部扶贫资金的支持,计划在社区重新开设一家理发店。“社区门口红绿灯路口那里人流更多,希望生意会更好。”闫兴涛说。

一个新家,生活有了信心
  谈及今年的新年愿望,闫兴涛笑着说,找个老婆一起创业把理发店做大。同样在安置区生活的小刘也在东莞的帮扶下生活有了新变化。
  每天早上8时半,小刘被家人送到卯家湾安置区春熙社区的东莞·鲁甸康园中心。基本的体温、血压检测后,他开始了上午的培训课程,文艺节目、知识讲座、康复训练、体育锻炼等内容丰富。
  去年11月1日,在东莞派驻昭通鲁甸县扶贫工作队和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下称“东莞残联”)的携手推动下,东莞·鲁甸康园中心正式开业并迎来了第一批16名学员。经过体检、筛选等多方面的评估,16名在智力、精神、肢体方面有缺陷的残障人士加入其中。该中心是鲁甸本土首家残疾人康复中心,主要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体育锻炼、康复咨询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
  每天上午的康复训练时间,锻炼不同部位的康复器材开始来回移动。因车祸导致下肢行动能力丧失的小刘,经常在下肢股四头肌训练器上运动,希望多年萎缩的肌肉有所改变。手指操如今学员们已经学到了第七节,对于许多智力有障碍的学员来说,手指操有助于提高手脑协调能力。
  上午最后一节课,学员有时会看电影,更多的时候会有社工前来谈心。多年前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小王不慎从三楼摔下,导致半身不遂,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让小王性格大变,与家人吵架已经是家常便饭。
  “在这里找到一个群体,有了表达的欲望,他开始跟我们分享她的变化。”康园中心负责人程勇介绍。
  从山上到县城,新搬迁的村民需要适应,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适应的时间则更长。在康园中心内有一个模拟家庭客厅的场所,打开电视机、使用饮水机等家居模拟训练在这里开展。搬入小区房的残疾人在这里学习如何与现代化生活设备打交道,提高自立能力。
  除了提供基本的康复和适应训练,对于程勇等工作人员来说,残疾人背后家庭的解放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小马是一名先天性智力和肢体的多重残疾的学员,三年级开始难以走路,写字也因手抖难以进行。当时没有及时治疗,情况愈加恶化,全部生活都只能依靠轮椅。每天父母出去工作,26岁的他便被锁在家里。刚开始去家访,程勇能感受到家中的“低气压”,家人脸上很少有笑容。
  康园中心的开设让小马不用天天关在家里。一次分享会上,小马的妈妈对中心服务人员说:“以前出去工作不安心,害怕他在家里出事,来到这里他开朗了很多,我们能放心工作了。”
  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据统计,安置区有1268名残疾人,没有能力单独下楼的残疾人,基本生活就困在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

一个不少,探索新的篇章
  每周五是康园中心的开放日,平时难以坚持每天过来的残疾人总会来到这里,一起排练文艺节目,一起做康复训练。如今三个月的时间里,除了15名每天固定前往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学员,还有10多名无法按时接送前往中心的外延学员,他们会得到康园中心每周一次的家访服务。
  参与康园中心规章制度建设和服务流程制定的东莞残联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会员服务的形式,实现对卯家湾600多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全覆盖服务,将其打造成为鲁甸乃至昭通市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服务品牌示范机构。
  虽然目前康园中心直接服务的人群不多,但东莞派驻当地的扶贫干部钟雅哲告诉记者,后续将逐步引导更多残疾人加入其中。对于没有工作能力者,通过康复训练等提高自立能力,对于重度残疾人则通过托养或者手术的方式进行改善,对于精神类残疾者会提供更多的监护和管理,以康园为中心,全方位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帮助,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
  走出家门,找到群体,在文艺活动和康复训练中程勇看到了很多学员的变化,让残疾人有工作有收入的想法也慢慢在东莞扶贫工作队的心中发芽。
  下午3时左右,学员围坐一桌,加工着发绳、串珠、手工袋等小物件,这是当前中心提供的手工技能培训,一方面促进肢体的协调和康复;另一方面,希望提供辅助性的就业服务。手工制品销售出去,残疾人还能获得一定的收入。
  目前已经有学员卖出产品,但该项目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链接更多资源,让残疾人就近就业或送往东莞等地就业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不仅在康园中心,在安置区外的鲁甸县特殊教育学校内,特殊幼儿班也在去年11月10日开班。东莞捐赠的教学用具和康复器材已经布置完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听力、言语、智力方面有障碍的残疾儿童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和个性化指导。如今,第一批8名残疾学生已入学。
  参与该项目的东莞残联负责人表示,东莞·鲁甸特殊幼儿班的建成将助力补齐鲁甸县残疾人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短板,有利于实现鲁甸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延伸学前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推动实现当地残疾幼儿“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抢救性康教结合的重要发展策略。
  从幼儿到老人,从健全到残疾,康复器械、就业指导、托养管理等一份份帮扶政策,为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提供支撑,为脱贫后残疾人家庭致富带来希望,也为脱贫攻坚收官后向乡村振兴过渡写下注脚。
  在东莞对口帮扶昭通市的鲁甸县,各地许多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桃源乡铁家湾村双下肢瘫痪的马玉见收到了电动轮椅,迈出家门开起了百货店;水磨镇小梁山左大腿截肢的赵庆贤安装了假肢,方便了日常养羊;小寨镇大坪村尖山社双下肢瘫痪的刘之学获得了上门培训,在家门口学起了养蜂技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屁巴虫 发表于: 2020-10-8 08:26:00|显示全部楼层

东莞“造血式”帮扶鲁甸医疗事业发展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源自:东莞时间网
原文标题:东莞“造血式”帮扶鲁甸医疗事业发展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19年3月,在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及东莞驻鲁甸县工作队的协调下,鲁甸县人民医院成立了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经过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不仅填补了当地无眼科专科的空白,还免费帮助1000多名当地人重见光明。最关键的是,这种协作帮扶,已开始让当地医疗产生“造血”能力,一些土生土长的当地医生逐渐成熟,开始独立站上手术台为患者开展治疗……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鲁甸·东莞皮肤病专科联盟”“鲁甸·东莞胸痛中心联盟”“鲁甸·东莞妇幼保健专科联盟”“鲁甸·东莞精神卫生中心”“鲁甸·东莞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纷纷落地,“鲁甸·东莞”酝酿多年的“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计划,于今年悄然启动。

在东莞完成第二次进修后,鲁甸年轻医生王黎开始独立坐诊 记者:王子玺 摄在东莞完成第二次进修后,鲁甸年轻医生王黎开始独立坐诊 记者:王子玺 摄

两次高规格进修
鲁甸年轻医生坐上了自己的诊台

  土生土长的鲁甸人饶兴林怎么都想不到,家门口的医院、家门口的医生,竟然在今年治好了困扰他二十余年的先天性白内障,助他重见光明,顺利来到东莞就业。饶兴林并不知道,他的治愈对于26岁的年轻医生王黎而言意义重大:他是王黎独立治愈的第一个白内障病例。
  对此,王黎心中也充满了感触。“怎么都想不到,刚走出校门3年的我,竟然成为了县里第一个能独立开展眼科手术的鲁甸医生。”谈起这3年的工作经历,她用了“幸运”二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017年9月,刚刚走出校门的王黎考入了鲁甸县人民医院。在轮岗学习期间,她努力学习临床知识,并对外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计划在结束轮岗学习后,向医院申请希望能在外科开展工作。但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轮岗学习还未结束,王黎就被院领导派去了新成立的眼科。
  “医院以前没有眼科专科,轮岗也没有专门的临床学习机会,可以说当时基本上是一个‘小白’,心中特别没底。”带着几分忐忑,王黎按照医院领导的指示,来到了科室报到,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刚刚完成报到手续,她就收到了一份通知:到东莞去进修半年。
  “人生地不熟,能不能学到技术,心里也没底,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带着一些期待,王黎二话不说,整理好行李后便登上了去东莞的航班。
  “在东莞光明医院进修期间,院方给了我们最高的进修待遇,院长和博导专家亲自对我们传帮带,手把手地教我们技术,不到半年,我就从一名眼科‘小白’成为老师们的助理医生。”王黎说,完成进修任务后,她又回到了单位,此时,东莞医生已经正式在鲁甸县人民医院接诊,而她也带着学回来的技术,努力地协助东莞医生治疗患者。
  “那时我就想,自己若能独立开展治疗,为东莞医生分担压力该多好。”带着这样的想法,2019年8月,王黎再次申请到东莞进修一年,她决心用一年时间,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眼科医生。
  2019年9月初,先天性白内障患者饶兴林摘下纱布,准确地辨认出视力表上的符号。他是王黎独立治愈的第一个白内障病例,也意味着王黎独立坐上了诊台。王黎说,未来东莞的老师们撤离后,她要在这个诊台上撑起“鲁甸·东莞”的招牌,让更多的患者重见光明。

举一反三
“造血式”帮扶鲁甸医疗事业发展

  实际上,王黎的经历,仅是东莞帮扶鲁甸“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计划中的一个开端和缩影。
  在帮扶过程中,东莞东西部扶贫协作干部、鲁甸县委常委、副县长钟雅哲和东莞光明医院的帮扶医生也在实践中产生了新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帮扶带动当地医疗技术长远发展,才是扶贫协作的关键。为此,东莞驻鲁甸工作队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研讨,提出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计划,决定在帮扶期限内,尽双方之所能,为鲁甸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当地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东莞驻鲁甸工作队与当地政府以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项目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启动了全盘计划。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挂牌后短短一年半时间,鲁甸全县12个乡镇卫生院成立了眼科工作室,村、镇、县三级眼科诊疗网络也建立起来了。
  试水项目见效后,东莞驻鲁甸工作队举一反三,积极协调东莞力量进驻鲁甸进行“造血式”帮扶。今年,在东莞力量的帮扶下,鲁甸县人民医院先后成立了“鲁甸·东莞皮肤病专科联盟”“鲁甸·东莞胸痛中心联盟”“鲁甸·东莞妇幼保健专科联盟”“鲁甸·东莞精神卫生中心”“鲁甸·东莞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一大批和王黎一样的年轻医生前来东莞进修学习。
  数据统计显示,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统筹下,2017年开始,我市每年都接收昭通市医务人员,至今已累计接收十批共202人,分别安排到直属医院、厚街医院等综合医院进修学习。其间,免去所有来莞进修学员的培训费、教材费、住宿费及减免伙食费等,安排资深带教老师进行辅导。我市还整合了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优质资源,以项目共建的形式发动市内24家医院结对帮扶昭通20家医院,先后选派60多名医德佳、作风好、技术精的医疗骨干到对口点开展为期12个月的扶贫协作工作。(记者:王子玺)
 楼主|心中苦冰 发表于: 2020-6-27 09:35:24|显示全部楼层

东莞帮扶鲁甸惠及10余万贫困群众:医疗、产业帮扶力度足、亮点多

源自:东莞时间网
原文标题:东莞帮扶鲁甸惠及10余万贫困群众:医疗、产业帮扶力度足、亮点多

  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村民在食用菌基地工作村民在食用菌基地工作

  鲁甸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腹心地带,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底,鲁甸还有12960户48870名贫困人口未脱贫,这部分贫困群众是贫中之贫、脱贫攻坚帮扶的重中之重。
  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2016年开展以来,东莞各级投入鲁甸县对口帮扶资金2.46亿元,在医疗、教育、产业等领域加大帮扶力度,补齐当地脱贫攻坚短板,新建、改扩建学校和卫生室19个,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惠及贫困群众8万余人,产业帮扶解决2.4万人贫困问题,交出高质量脱贫摘帽的满意答卷。

东莞眼科千里送“光明”
  鲁甸县地处高原地带,由于常年受到紫外线照射,许多当地人在40岁左右就会出现白内障。但由于医疗水平、交通条件落后,当地人对这一病症了解甚少,只知道得了这种“眼病”后视力会越来越差,最后只能看见眼前10多厘米内的事物。
  2018年7月,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和驻鲁工作队经过走访调研后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主动寻找东莞的社会力量介入。当年8月,在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的指导下,驻鲁工作队请来东莞光明眼科医院进行帮扶,最终,鲁甸县政府与东莞光明眼科医院签订帮扶协议,在该县人民医院成立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东莞光明眼科医院不仅捐赠价值150万元的眼科检查和手术设备,还组建了一支7人的专家医疗团队,轮流在鲁甸县坐诊。
  至今,该中心已接诊超过上万人,完成白内障筛查1500多例,1000多人通过免费手术重见光明。并且,鲁甸县还在12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眼科工作室,形成县、镇、村三级眼科诊疗网络,募集到价值400万元的眼科手术和检查设备,派出2名眼科医生到东莞密集培训一年,6名护士密集培训4月,大幅提升当地眼科诊疗水平,为全县脱贫及巩固提升提供保障。
  实施眼科帮扶后,鲁甸县人民医院还提出了皮肤科帮扶的请求。原来当地皮肤病较多,但皮肤科还是一片空白,经过工作组的牵线搭桥后,东莞皮肤专科医院与鲁甸县政府签订皮肤健康医疗帮扶框架协议。
  今年年初,鲁甸县人民医院、鲁甸县妇幼保健院还与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分别签订医疗帮扶协议,进行胸痛中心、妇科、儿科的帮扶,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当中,4所医院将按照眼科帮扶模式,打造建成两地医联体。

产业帮扶促就业带脱贫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是云南省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安置区,总计承接鲁甸、巧家、永善、彝良、盐津等5个县搬迁群众3.6万人,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8479人。如何保证这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就业和民生有保障,成为该县与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需要共同考虑解决的问题。
  为此,鲁甸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广东粤旺农业集团,在距离安置区2公里外的普芝噜村建设起食用菌产业园,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项目之一来抓,重点解决区域内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东莞对口支援2470万元资金的基础上,目前鲁甸县已建成食用菌大棚基地一期项目,共建设大棚415个,已出租100多个,正加紧菌棒生产,保障当地100多户家庭实现稳定收入。同时已建成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加工厂房,正在进行后期绿化、电缆等附属设施建设工作;加紧产业道路的修建工作,方便搬迁群众出行务工。
  食用菌产业园项目建设完成后,安置区群众可通过“分红+种植+务工”的渠道实现增收致富。“通过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既可以促进食用菌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发展,还可以有效解决安置区600人就业,实现务工工资收入1800余万元,带动2400人脱贫。”东莞东西部扶贫协作干部、镇雄县委常委、副县长钟雅哲说。
  其实,除了当地食用菌种植外,东莞的官方力量、民间组织,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对鲁甸县的产业帮扶。早在今年3月24日,广东中玲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与鲁甸县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预计在当地投资兴建占地138亩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此外,东莞朝发皮具公司、东莞宏日手袋厂也即将进驻卯家湾安置区产业园,两家工厂预计总投资达1.2亿元,为当地提供1100个就业岗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3:47, Processed in 1.794003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