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20年巾帼力量!地大四位教授入选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原文标题:巾帼力量!地大四位教授入选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由湖北省妇联、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楚凤成才计划──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揭晓暨座谈会在汉举行,“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与“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名单揭晓,我校4名教师入选。环境学院王红梅教授和刘慧教授、地球科学学院何卫红教授获“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材料与化学学院帅琴教授获“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据悉,“楚凤成才计划──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由湖北省妇女联合会、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在全省范围内遴选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多领域的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展示女性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为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女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此次活动共有100人获“湖北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115人获“湖北省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王红梅教授(右五)作为代表参加颁奖仪式
一起来领略四位获奖教师的风采:
王红梅是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微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武汉市青年科技奖、武汉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和称号。她获得了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武汉市晨光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65篇,合作出版了专著2部。她是我校目前唯一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女性,同时也是国际洞穴协会微生物及地质微生物学分会副主席、国际深部生物圈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专委会委员。
  王红梅始终践行“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致力于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以地质微生物的重大科学前沿难题为突破口,并服务于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矿区环境、全球变化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
  与微生物“邂逅”
  演绎微生物找矿的神奇
  本科毕业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王红梅,因博士期间的科研课题“微生物找矿”而与微生物“邂逅”,开启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的科研之路。在读博士期间,为了将课堂学习到的微生物学知识应用到野外的地质工作中,她独自一人在川西北藏族区进行野外地质样品采集,一个人手动研磨上百份的样品至200目。
  天道酬勤,4年的时间里,王红梅发现一些微生物的芽孢可以很好地用来寻找地下隐伏矿床。以此为题,她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以此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科研成果还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红梅不满足于资源领域的找矿工作,更想着人居环境的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她又开启了与微生物“对话”的征程。博士毕业后,儿子刚蹒跚走路、咿呀学语时,她荣幸地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王红梅毅然决定到海外高校开展环境微生物方面的合作研究。访学期间,她把对家人的思念和儿子的牵挂化为汲取知识的力量,从微生物找矿进一步拓展到微生物对开矿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研究上。
  一年的留学经历使她受益匪浅,基于这些学习成果,她发表了5篇论文,并先后主持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分别围绕铅锌矿、锑矿开展深入研究,为矿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微生物“交心”
  铺设温室气体的自然减排之路
  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多年摸爬滚打,让王红梅喜欢与微生物“交心”。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急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她慕名前往南加州大学学习,新思想的碰撞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上的革新,更有对科学研究的挚爱与热情。
  回国后,王红梅马不停蹄地建立了地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平台,实现了从酸性矿坑水的地表极端环境到地下深部极端环境的微生物研究转变。野外监测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并行,种种艰辛换来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经过6年持之以恒、风雨无阻的洞穴微生物监测,她于2011年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基金委资助,开始了喀斯特洞穴地质微生物的科研之旅。
  由于在洞穴微生物研究中的贡献,2013年王红梅当选为国际洞穴联合会微生物与地质微生物学分会副主席,国际深部生物圈研究中心执行委员。
  与微生物“联姻”
  揭秘微生物对油气资源的贡献
  王红梅带领年轻人开拓新领域,瞄准了地质学领域的百年之谜──白云石成因的难题。她以微生物为抓手,突破了微生物诱导白云石的成因机制。受这一机制的启发,团队又验证了粘土矿物诱导形成白云石的过程,拓展了白云石成因机制的认识,解决了白云石之谜的难题,也为白云岩的油气储层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成为了该领域国内外具有显示度的研究团队之一。
  在此基础上,她从传统油气资源的白云岩储层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非传统油气──页岩气储层的研究。她领导的团队发现许多地质微生物都可以分解黏土矿物,并形成石英和长石等矿物,不仅为页岩气提供储存空间,更为开采的压裂创造了条件。这些成果先后在一系列高水平期刊上发表。
  与微生物“合体”
  搭建和培植了学科交叉的平台
  在不断开拓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同时,她时刻不忘在具有地球科学优势的我校建设微生物平台的重要性。2003年,学校提出了新办生物科学专业,她临危受命、白手起家,带领部分年青教员承担起新学科的建设重任。作为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自2003年以来,王红梅教授对生物科学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主持完成了该专业的论证、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以负责人身份承担了学校第一批“优秀青年教师特色学科团队”项目。
2015年,借助“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学校地学优势,王红梅又带领大家积极参与创新学术基地的建设,搭建了生物学科研平台,实现了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的更新换代,为强化学科特色奠定了基础。她积极引进和培养年轻人才,以项目为纽带搭建新的科研平台,为地质微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带动了科研工作发展。
  岁月带走的是青春的羞涩和懵懂,留下的却是对科研的挚爱和永不退却的热情,王红梅以地质微生物的前沿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矿区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无悔于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践行了女性科学家对科研事业的别样执着。
刘慧是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环境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科学研究和污染环境修复的工程实践。她是国家创新群体“环境水文地质”与湖北省创新群体“江汉平原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的骨干成员,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节能减排协会副会长,武汉市清洁生产审核专家,国际SCI期刊编委。她潜心科学研究,致力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先后承担了30余项国家和省部市级重要课题,完成了50余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授权了15项发明专利,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培养毕业36名博/硕士研究生、11名国际留学博/硕士研究生。
  潜心科学研究,揭示环境污染规律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生存发展。近年来,刘慧依托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重点研究了塑料增塑剂酞酸酯、双酚A、苯胺、硝基苯等一系列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与机制。
  同时,通过反复实验和模型模拟,她摸清了多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为确定污染物的环境归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数,探究了污染物与环境微生物功能群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从环境中分离获得了能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菌株,揭示了微生物降解的机理,为强化环境污染的原位修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致力技术创新,开拓环境修复新思路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有很多种方法,但其中物理化学方法成本高,微生物方法修复周期长,植物修复方法缺少耐受强且具有经济价值的修复植物,因此石油污染的修复技术仍难以实现工程化应用。
针对该难题,刘慧教授提出利用油料作物与高效降解菌群协同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利用该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油制造生物柴油的新思路,突破了技术瓶颈,在江汉油田实现了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和生物柴油生产的工程化应用。该项目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经专家评估,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培养科技人才,助力环保事业发展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刘慧将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精心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等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她还认真指导了近60名国内外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其中47名已毕业,就职于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环保企业等,为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输入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巾帼不让须眉。20多年来,刘慧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事业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无私奉献,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卫红是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分会副理事长。
  探索生命和生态环境演变、探寻自然资源形成规律是地质学家不懈的追求。何卫红20 余年来一直以古生物为基础,围绕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与中生代之交(约2.5亿年前)的腕足类、放射虫、双壳类及其古环境,潜心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1部,与他人合作专著4部;在国际地学领域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03 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发展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1 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项;国家创新团队和教育部 111 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的主要成员;作为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何卫红曾获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等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中不断有新成果
  何卫红立足中国,放眼国际前沿,围绕国际地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开展了大量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系统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进行深入的古生物分类学和精细的生物地层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为全面认识2.5亿年前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素材,为沉积岩区矿产和新能源潜力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她在系统古生物研究中不断创新,建立新属4个、新种26个,被国际动物系统命名库收录。在中-古之交生物大绝灭研究领域,提出深水环境中的生物衰退早于浅水环境的新观点,这一认识引领地质学家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生物大灭绝模式;发现2.5亿年前伴随着生物大灭绝存在腕足类小型化等重要现象,揭示生态系统在大灭绝高峰期到来之前就开始衰退的规律。根据放射虫的丰度、分异度和属种组成,建立了华南系列化石产地二叠纪末的古水深模式,为古海洋的水深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和新方法。综合古生物、地层、沉积、古地理、大地构造研究,作为副主编,编制了1:250万中国沉积大地构造图,为沉积矿产资源勘查和页岩气等新能源勘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促进了地层古生物这门基础学科向应用方面的拓展。
  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助力学生成长
  何卫红一直认为教学工作是高校老师最基本的职责。她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主讲课程包括《古生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地球表层学概论》、《普通地质学》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剖析,而且把本专业最新的理论和成果介绍给学生,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更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曾获评“最受学生欢迎老师”。
何卫红认为野外实践是地质学教学的基础与灵魂。几乎每年暑假赴北戴河、秭归等野外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学生实习;顶着炎炎烈日,亲自带学生在中国南方收集第一手野外地质资料。她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参与了《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基础与应用》、《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地层学基础与前沿》和《三峡地区地质学实习指导手册》(前3本即将出版)教材的编写。
何卫红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指导了31名本科生科研立项与素质训练、28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并培养了18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5名),多名学生获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领会本领域的国际前沿,指导多名研究生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并获优秀报告奖。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
  为扩大我国古生物学科的影响,推广我国古生物领域新成果,何卫红积极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作为组委会成员,分别在2015、2017年组织了第7届国际腕足大会和第15届国际放射虫大会,同时她也组织我校师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为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动态,和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合作,在地学领域的著名期刊多次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经常赴澳大利亚、阿根廷、葡萄牙等国参加古生物学国际会议,通过学术报告或主持报告会,努力提高我国古生物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帅琴是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学院副院长,现任《岩矿测试》副主编,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研教学工作32年来,帅琴致力地质分析科研教学崇高事业,融合开展地质、环境、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科研创新工作,为学校与中国特色的分析教学教育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建树。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分析方法创新
  帅琴建立的一系列分析测试新方法及装置,在保证检测灵敏度高和分析效率高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和废弃物,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绿色和易于自动化的特点,服务于我国分析测试行业一线,获得授权专利,特别是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海量的检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帅琴曾获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6 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国家、省部委及相关企事业科技项目42项,其中主持25项。作为负责人,帅琴成功参与举办了全国第四届流动注射分析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固相微萃取技术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及第三届全国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青年论坛,提高了研究成果在分析测试行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帅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固相微萃取技术发明人加拿大院士Janusz Pawliszyn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共同在分析化学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在绿色样品前处理研究领域始终与国内外一流研究团队保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湖北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坚持科研创新,服务能源战略
  结合“鄂尔多斯长7段页岩含气量测试技术与评价”科研项目,帅琴敏感意识到页岩含气量测试先进商品仪器的特殊重要性。而当时国际上该项技术对我国进行封锁,国内研制出有限的几台仪器普遍存在精度低,分析人员劳动强度大,检测效率低等问题。
面对严酷的国内外条件,帅琴教授团队充分挖掘专业优势,组建跨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团队,开展页岩含气量测试系统技术攻关,日夜奋战8个月,成功研制出“SQ-1页岩气测试仪”,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圆满完成了后续鄂尔多斯长7段页岩含气量测试技术与评价工作,仪器多次参加了深圳高交会的展出。2016年,研制的样机被应用到现场一线,在地质行业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坚持科教融合,潜心培育科技英才
  帅琴注重将科研成果变成课程内容呈现在课堂,潜心育人,承担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地质分析》、《色谱分析》《分离科学导论》等课程,先后出版了《地质分析》等教材8本。她先后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老师、教学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等,带领团队2018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地质大学“女教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负责主讲的“分析化学”MOOC课程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近些年来,帅琴在应用化学专业的相关行业领域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先后有六名毕业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为地大优秀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
⊙作者:周倩倩

  微信编辑:毛国樨
  审核|陈华文王俊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果然有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果然有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果然有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果然有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果然有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果然有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在上海师大,有这样一个全国示范团队守护着学生心灵! 人民币升值猛!换了美元的人已哭晕在厕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00:20, Processed in 2.542805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