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陈道洋|查看: 13462|回复: 54
[遗址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全部跻身“国保”

 [复制链接]
45#
 一直做下去 发表于: 2019-7-6 18:53:00|只看该作者

良渚申遗成功 新华时评:五千年文明之光照我前行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新华时评:五千年文明之光,照我前行

  新华社杭州7月6日电
  新华社记者冯源、施雨岑
  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表决通过: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和我国其他的世界文化遗产相比,良渚古城遗址是“土遗址”,不如长城雄伟,不如故宫富丽,不如莫高窟美轮美奂,也不如大运河或丝绸之路,纵贯南北或横亘东西。
  但是,静下心来,面向大地,细数它的一系列考古重大成果,我们就会发现,玉器、大墓、祭坛、宫殿、城市、水利工程……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依据和确凿的学术支撑,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是世人认识真实、全面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窗口。
  换言之,它“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文化如川,源远流长。国人喜欢佩戴玉器,而良渚先民就尚玉尊玉;孔子云“智者乐水”,而良渚古城就是一座“水城”……“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良渚古城遗址启发人们,在发掘遗迹的同时,更要追根溯源,探寻它的文化内涵。
  申遗成功,只是第一步。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在前行路上,我们更需要保护文化遗产,总结历史规律,坚定文化自信。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地方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还没有足够认识,有的没有摆正经济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关系,有的还停留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层面,还有的只是将文化遗产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入研究传承。
  要让文化遗产的价值深入人心,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守土有责,切实担负起保护遗产的责任。同时,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支持考古、开展研究、加强保护。我们还要通过课堂教育、校外教育、公共教育、公共考古等多方面措施,动员全社会,形成保护、传承和利用文化遗产的更为深远的力量。
44#
 清魂二畔 发表于: 2019-7-6 18:5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内城相当于4个紫禁城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动画还原“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内城相当于4个北京紫禁城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面积14.34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达99.8平方公里。那么,五千多年前的良渚人是如何营建这座庞大的古城呢?良渚古城遗址的复杂的水利系统又是如何设计建造的呢?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境内,距今约5300-4300年,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结构组成的庞大都邑,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在良渚古城的外围,发现有大型水利系统。
  根据考古发现,现在的莫角山台地是良渚古城宫殿区的重要组成,面积约3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由一圈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1900米的城墙包围,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北京紫禁城。城墙墙体截面呈梯形,目前残存的墙体,最高处约4米,底部铺有淤泥和石块,上部是黄土墙体。
  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由山前长堤、平原堤坝、谷口高坝等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据初步估算,整个水利系统形成一个面积约12.4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水利系统影响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良渚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据专家测算,建造古城和水利系统所需的土方量,有近1100万立方米。如此庞大的工程,良渚人是如何建造的呢?
  一方面,由于古城建造于沼泽地区,河网密布,良渚人通过水路运输土方、石料等建筑材料。另一方面,庞大的工程背后,是一个高度权威的社会动员和管理机制。考古人员通过对良渚时期的贵族墓葬发掘,以及随葬品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判定良渚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和早期国家的形态。
  根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展现出了一个在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拥有城市文明的早期国家社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有力的实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3#
 噗鼾如雷 发表于: 2019-7-6 18:53:00|只看该作者

良渚文明的器具刻些啥?揭秘文物背后的密码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器具刻些啥?揭秘文物背后的密码

  到目前,良渚文明的很多器物表面发现了形形色色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有的像是茶余饭后的创作,有的则代表了手工业工序,有的可能是还没破解的原始文字,有的则代表了礼制、宗教等复杂的内涵。接下来,让我们拨开5000年的历史迷雾,通过器物表面的细微痕迹,来揭秘藏在良渚文明角落里的密码。
  这只看上去很卡通的小鳄鱼,被刻在盛水的杯子外面,它是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创作。那时候的人们似乎有一场比赛:你刻一只鸟、他刻一条狗,我刻一只虾……普通的黑陶生活用品,瞬间丰富多彩起来。
  不仅是简单的写实,那时候的工匠已经有了设计流程。玉琮和木器的半成品上留下的圆型痕迹,这是5000年前设计师画的草图。
  社会高层的用品当中蕴含着更多巧妙的构思。这件刻符玉璧,乍一看没什么特别,但是仔细一找,一只小鸟立在台子之上的形象跃入眼中。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当时的巫师们祈祷时所用的神器,巫师们似乎相信可以借助他们获取力量。
  良渚文明的象征──“神人兽面纹”,蕴藏着最多的秘密。这是一位神明驾驭神兽的形象,它被刻在各种礼器上面,出现在长江下游流域良渚文化所有高等级墓葬中。神人兽面纹上一毫米的宽度,甚至可以刻出5到6条线,它是当时最高工艺的见证。
  根据考古研究,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是用燧石来加工这些器具的,但是,有没有更高级的工具来辅助完成这么复杂的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秘。
42#
 戏游 发表于: 2019-7-6 18:53:00|只看该作者

良渚古城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之城”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良渚古城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之城”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之前,世界主流的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国的文明史只能向上追溯到殷商时期,也就是距今3500年左右。然而,80多年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也改写了世界对于中国文明史的认识。
  此次“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是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确定的世界遗产标准第三条“见证价值”和第四条“典范价值”,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良渚博物院院长 蒋卫东:在我们申遗文本里,最重要的一条叫做“见证价值”。因为我们以前一直讲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5000年文明史,但是在之前国际主流的学术界,对此事还是有争议的。良渚古城遗址,它最主要的见证价值就是一句话,就是为中华5000年文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见证。
  从1936年良渚遗址发现,到2019年,经过80多年的考古发现,人们渐渐揭开了良渚古城的神秘面纱。良渚古城,在5000多年前已经具有了发达的农业、手工业,营建了内城、外城,并且建造了影响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统。考古人员在茅山遗址发现了80多亩水稻田,在良渚古城内出土了30多万斤碳化稻谷,同时还有大量的石犁、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宁远:我们有同事测算了一下,觉得良渚的亩产可能有140公斤。其实我们知道在很多地方,在明清时代,稻作产量也不过是三四百斤的样子。所以按当时的水平,140公斤应该已经蛮高了。
  据考古发现,目前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有40多种,其中,玉琮、玉璧、玉钺是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种类,在当时是社会权力和身份的象征,也是良渚文明高度发达的实物见证。
  牛津大学副校长 英国考古学家 汉学家 杰西卡罗森:直到我接触到这些玉器之前,我丝毫没有认识到它们有多杰出,那种细节是中国以外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除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外,良渚古城遗址内还存在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它由11条坝体构成,影响面积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目前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
  据专家测算,建造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所需的土方量,就有近1100万立方米。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高度权威的社会动员和管理机制。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者 丽萨卢切罗:我对良渚遗址的印象是,它太不可思议了。我吃惊于其庞大的规模、自然形态、延伸范围。它的护城河及城防,而且整座城市似乎都参与到对水资源的控制中来。
  2017年3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勋爵,实地考察了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工程老虎岭水坝,并在《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一文指出,良渚古城已展现出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良渚文化的复杂程度超过英国的巨石阵、希腊的克罗斯等早期文明,已超出酋邦的范畴,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宁远: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总概括。其实就说你只要证明它是一个国家,它肯定就是文明。我们现在知道良渚的这个城的规模,然后这个水利系统的规模,然后知道它的玉器所代表的观念、等级制、阶层分化等等。实际上这些例子举出来,世界上说考古学家一看他就知道了。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者 丽萨卢切罗:在我看来,良渚遗址的发现有一个最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改写了历史,不仅在中国的考古学上,而且在世界的史前史方面揭示出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竟然达到了那样一种程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1#
 晨风 发表于: 2019-7-6 18:53:00|只看该作者

良渚古城缘何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良渚古城缘何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该遗址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今天,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记者:倪伟)今天(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根据世界遗产第3、4条标准,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距今约五千年。其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实证之一。
  继昨天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我国
  今年申报的亮相世界遗产均“申遗”成功,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增至54处。其中文化遗产36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项。
中国代表庆祝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 点评
  良渚古城凭何申遗成功?
  ──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约公元前3300-2300年间,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城址等相关遗址,出土了以玉器为主的大量文物。
  该遗址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晚期在该区域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遗址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99.8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其中遗产区由瑶山片区、城址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四部分组成。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同时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体系的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为其内涵及价值提供了有力佐证。
良渚古城反山墓地出土的玉钺及配伍的端饰。图片来源/良渚管委会
  意义:
  良渚古城:中华五千年文明实证之一
  一直以来,中华文明有“上下五千年”之称,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没有被文字直接记载下来,如何证明“五千年文明”的实际存在?良渚古城就是最重要的实证之一。
  为了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寻找证据,2001年,我国正式提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2004-2015年,探源工程实施了4个阶段的研究并结项,在距今5500-3500年的重要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包括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介绍,良渚遗址是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为了防止山洪对城的侵害,建城之前先动员人力修了一个长3.5公里、宽10几米的巨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中心部位有巨大的高台,围绕高台修建了约300万平方米的城址,最新发现表明,内城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城址。
  据初步估算,这样的工程量,如果动用1万个劳动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么大规模的工程,仅仅靠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是动员了相当广阔地方的人力。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
  除了高等级的宫殿之外,也修建了高等级的墓葬。一个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尤其是有制作精良的玉琮、玉璧等玉器,及制作非常精致的武器──玉钺,有的短柄钺还有玉质装饰,显然是军事指挥权力的象征。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阶级分化相当严重的社会,这是一个产生了王权的社会。”王巍说,“我们认为,以良渚古城为代表,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良渚古城城址。图片来源/国家文物局
  展望:
  中国申遗“后备军”达60余项
  古泉州刺桐史迹成下个重点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消息,今年5月,我国新增三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单位: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今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还批复同意,将“万里茶道”“济南泉·城文化景观”“海宁海塘·潮文化景观”等列入世遗预备名单。
  根据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规程,一项遗产要申遗,应该首先列入缔约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并需要上报世界遗产中心至少一年,方有资格正式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记者查询发现,截至目前,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上更新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包括62项,有部分重复的项目,例如“华山风景名胜区”与“中华五岳”重合。这一数量仅次于土耳其的78项,居全球第二。
  其中包括一些著名文物古迹,如明清城墙、北京中轴线、西夏皇陵、应县木塔;有著名自然风景区,如阿勒泰、青海湖、华山风景区、黄果树风景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桂林漓江风景区;有历史古城和村落,如凤凰古城、侗族村落、三坊七巷、黔东南苗族村落。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后,我国将重点推进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为古泉州(刺桐)史迹。古泉州(刺桐)史迹,是公元10世纪到14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包括万寿塔、石湖码头、伊斯兰教圣墓、德济门遗址等16个遗产点,具有鲜明的海上贸易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特征,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见证了“刺桐”这座古代东方大港的地位。
  背景:良渚古城发掘历经82年考古发掘
  良渚遗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历时80余年仍在继续。申遗工作同样走过漫长的历程,国家文物局早在1996年就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在良渚镇一带发现良渚遗址;
  1959年,良渚文化命名;
  1986年,发现反山贵族墓地;
  1987年,发现瑶山墓地和祭坛,揭示出良渚文化中期已出现严重的社会分化;2007年,良渚古城发现;
  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确认,彰显良渚古国强大的公共工程能力,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倪伟 编辑:李国君 校对:李世辉
40#
 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7-6 18:53:00|只看该作者

国家文物局局长:良渚是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遗址

源自:央广网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良渚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

  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中国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代表中国政府发言中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今天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令全体中国人喜悦和振奋。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守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家园。(央广记者 丁飞)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9#
 千牛花露露 发表于: 2019-4-23 15:33:53|只看该作者

众妙之门亮相杭州 文化艺术新地标助力良渚申遗

源自:新浪收藏
  这件穿梭5000年时空的公共艺术作品,是送给杭州的一件礼物
  在良渚遗址申遗前夕,2019年4月11日,良渚遗址6公里处,良渚文化村公共45度文化轴线上,一道未来之光,穿越夜空── 杭州良渚首个大型国内艺术家原创公共艺术作品—众妙之门宣告落成。该作品由杭州万科未来之光项目组和其剧场运营方大屋顶发起,于2018年5月启动,邀请英国ToMASTER明日大师公共艺术资源平台作为艺术总顾问,毕业于帝国理工(ICL)的刘泉女士作为艺术总策展人,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的青年艺术家戴上,孟令西烛2人创作,历时11个月,是万科送给杭州的一件城市级别的艺术礼物。

  杭州良渚以5000年的灿烂文明闻名于世,良渚博物馆,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等重大文化项目的相继启动和落成,让当下的良渚朝着“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方向前进。

  “众妙之门”造型独特,由一个直径14米,高度8米的双曲面大圆环和一个仰望星空的3.5米高的人物雕塑组成。整体造型体现着艺术团队对良渚文化的致敬:大圆环倾斜45度,全身仅有一个支点,支点承载了全身高达1350KN.m的倾覆力,仿佛在倾斜的瞬间将一块玉璧固定在时空里,彰显出凝固的力量感。

  艺术家戴上,孟令西烛说:“作品中伫立的人像在一天中会随时间流逝而旋转,不断改变朝向。因自文明伊始,人类从未停止仰望星空,审视并探索不断变幻的世界与自我,这便是良渚所承载的文明意义。”

  刘泉女士在2015年联合国际艺术家团队为上海地铁,打造具有“最美地铁站”称号的汉中路—地下魔法森林后,被行业誉为“中国公共空间艺术推动者”,此次,她和ToMASTER明日大师公共艺术团队,与艺术家一起呈上这样一件艺术巨作,她说“对于ToMASTER明日大师而言,甚至整个中国公共艺术行业而言,“众妙之门”不只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一个符号,一种文明的使命感,展现良渚文明文化的继承和擢兴,更呈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原创精神与中国雕塑行业的国际水准精神。“

38#
 qwer222 发表于: 2018-11-14 04:08:00|只看该作者

点亮良渚遗址保护路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点亮良渚遗址保护路

  本报杭州11月13日电(张德峰、温学明)日前,在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遗址保护区范围内的胡林H538线、卞家H519线等12条10千伏线路迁改工作全部提前竣工。这是自2017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程序正式启动后,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积极配合良渚遗址申遗工作,加快保护区内电力设施改造工程建设的成果。
  良渚古城遗址揭示了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基本特征,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今年初,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我国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良渚管委会副主任金国平介绍,根据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总体规划,供电企业必须在2018年9月1日前将涉及古城遗址“上改下”的所有工程全部完成,保证良渚古城遗址景观的用电。
  “一开始电力设施设计就比较难,等到施工时还要面对复杂地形,但最难的还是遗址保护给施工带来的限制。”余杭区供电公司运检部工作人员陈超介绍,受文物保护区“动土”限制和考古勘探等因素影响,多处地段土建开挖必须限在1米左右,导致线路埋设距离不足。为此,供电技术人员通过翻阅大量的原道路施工图纸,利用道路与农田填土高差位,制订了专项施工方案,确保工程顺利开展。工程前期,余杭区供电公司与良渚管委会召开多次专题协调会,历时3个月,终于敲定12条线路的迁改工程。
  一条线路的“上改下”改造通常需要2个月,但去年7月,余杭公司仅用30天就完成了10千伏长命H502线“上改下”工程,将原本在良渚古城遗址主体的架空电线引入地下电缆井,敷设电缆7020米。为了尽快完成改造任务,余杭公司派专人驻点良渚遗址管委会。瓶窑供电所运检一班班长倪泳就是其中一员,他和其余4名队员负责协调10千伏线路的改造工作。8月,工程建设进入了攻坚期,但暑期炎热,又遇雷雨天气频发,倪泳依然带领线路施工人员推进华兴路沿线4回路线路改造。他和工友们凌晨3点半出门,4点到现场进行工作,下雨打雷就休息,雨停雷歇就干活,从制订10千伏线路改造方案,到审核、现场勘察、施工、验收,都一丝不苟。
  余杭公司通过“上改下”工程清除了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域内的“蜘蛛网”。此外,余杭公司还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发展需要,为新增负荷用电需求留足空间。在迁改过程中,余杭公司预设了一条贯穿保护区的电力通道,采取多分段、形成“手拉手”双联络的方式,提高区域供电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保证今后若因当地发展需要对电网进行改造时,不对遗址保护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7#
 奥燕 发表于: 2018-7-9 10:37:01|只看该作者

良渚玉器真假之辨

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
源自:美术报 文/梨白

  刚刚过去的几天,重新开馆的良渚博物院成了朋友圈的“打卡”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即将正式代表中国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热门”不在话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尤其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堪称微雕杰作。其中一件“琮王”便是在1986年出土于反山贵族墓地中的12号墓。
  反山遗址是所有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雕琢最精美的一处。在11座墓葬中,12号墓是等级最高的一个墓葬,被称为“惊世王陵”。与“琮王”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目前最大的玉钺,有“钺王”之誉,它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分别雕刻有与“琮王”一样的神人兽面图像和鸟纹。此外,还出土了精美的玉权杖。

个人收藏良莠不齐
  良渚玉器的雕刻最常见的一种,即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可以说采用软玉技术的刻玉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时代的辉煌。
  良渚古玉的仿制品,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明清以降,仿古之风尤盛,但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因而仿制品无论造型、纹饰,还是制作工艺,都缺乏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特征,破绽明显,不难甄别。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江苏草鞋山、张棱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不仅扭转了对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认识,也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最近十多年来,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这是一些不法分子盗掘走私的结果。但是,流散海内外的良渚玉器更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实际上,由于高利所趋,早在十多年前,江浙地区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到如今,仅仅余杭瓶窑镇一带,领有营业执照的各类玉雕作坊已不下30家。不少作坊日夜开工,情形宛如服装加工厂赶制订货。赶制出来的玉器,大部分销往香港、日本等地。所以海内外个人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存在着良莠不齐,真赝皆备的情况。
  不过,瓶窑镇一带仿制良渚古玉的作坊虽多,但大多属滥竽充数,仿制的玉器粗糙,不值一提。真正能仿古以假乱真、混人耳目的,也仅两三家而已。

用什么质料做仿制品
  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软玉系列的质料,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类似新疆和阗玉中“仔玉”与“山料”的差别。一类是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的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另一类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高节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但玉璧的料始终没有变化。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是良渚玉璧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而仿者不明,其仿制的玉璧大多在质料上存在破绽。
  仿制品选用的原料主要是产于辽宁的俗称岫岩玉的似玉矿物,颜色有黄色、褐色、杂色、青绿色等。首先,是玉料硬度上的差别。良渚玉器所采用的软玉硬度在摩氏6~6.5度,虽经千年埋葬,一般的钢质刀具仍很难刻入。而仿制者虽对其表面进行了做旧仿沁,使其特征跟出土的古玉相近,但硬度这一玉料本身具有的特征,却很难瞒天过海。第二是玉器在透明度、光泽和颜色上的差别。透明是指玉石透过光的能力。鉴别透明度,通常以2毫米为厚度标准,但我们鉴别良渚玉器时,厚度以玉器厚度或边壁厚度为准,通常是2毫米至10毫米间。光线也不是指自然光,而是借用台灯或手电的聚光。光泽是指玉石表面反射光的强度,我国传统的玉石绝大多数是玻璃光泽。关于良渚古玉的选料,其软玉系列的玉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未沁前可以上海福泉山9号墓出土的那件玉琮为代表,湖绿色,若迎台灯光或贴外壁打亮手电,光线能完全透过。微沁而未完全失透的有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钺,瑶山2号墓出土的冠状饰等,台灯光或手电光能部分透过。上述两种状况的仿制品,可能是选料和做旧都存在相当难度的缘故,市场上较少见到。目前,瓶窑一带仿制的良渚玉器仍以“鸡骨白” 为主,但个别作坊已采用了硬度较大的玉料,利用色泽相近,硬度相近的质料特点,成器后稍作染色仿沁,来仿制桐乡、海宁一带出土的半绿半黄的半透玉器,市场销路较好。
  良渚古玉,特别是反山、瑶山、汇观山、横山等地出土的玉器表面,常有薄薄一层致密的“面膜”,如同髹了一层透明的生漆,呈现出极强的玻璃光泽。这层“面膜”是制作抛光和几千年土埋受沁的结果,也是任何仿制品不可能模仿出的特征。有些仿制品虽抛磨仔细,玻璃光强烈,但与真正良渚玉器的柔和玻璃光泽相比,显得浮躁和刺眼。
  从质料上鉴定良渚玉器还可使用比重液测定的方法,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虽多经沁蚀,但其比重仍保持在2.96~3.17,而岫岩玉的比重为2.5~2.8,南阳玉的比重为2.5~2.9,若用比重为2.95的四溴甲烷重液测试,则软玉沉于液底,而岫岩玉或南阳玉都浮于液表。使用比重液鉴定小件的良渚玉器是快捷有效的方法。

古玉是如何切割的
  良渚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艺术创作的杰出成就。它的制作工艺,有一些方面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由于没有高强硬度的金属工具,良渚玉器的制作完全依懒于石质和某些有机质的工具。良渚时代玉料的开采情况尚不明了,但其开璞成坯主要采用的是切割的方法。在出土的良渚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据专家考证,有锯切割和线切割两类。锯切割是直线切割,而线切割则留下了抛物线形的切痕。线切割的方法跟仿制品以金属铊具切割的方法有着天壤之别,一般来说,线切为抛物线切,切割后留下的台痕在切痕的外弧。有些仿制品,特别是玉璧,为了追求跟真品相像,也特意在表面留下几处切割凹痕,但这种痕迹均可明显看出是使用金属铊具碾琢,凹痕底平,跟玉璧表面连接处常显突兀,有的甚至形成高差明显的台阶状台痕,远不如使用线切的真品的凹痕平缓柔和。
  良渚时代钻孔的技术虽有管钻和锃钻两种,但玉器由于硬度大,所以主要采用了两面管钻的方法,进口大,中央相通处径小,有时错缝形成台痕,有的台痕上还留有1~2毫米宽的钻沟槽。玉琮是钻孔径较大的器物,也用两面管钻而成,较少错缝,加之后期制作中仔细的打磨,琮的穿孔壁常成为光洁的微弧面,很少孔壁完全平直的琮。镯的情形跟琮相仿。而仿制品钻孔多利用钻床完成,琮、璧等大件也采用两面钻孔,然后再加修治抛磨,但留下的钻孔痕迹跟真品不同。仿制品中的玉琮穿孔,虽经扩大入口,抛磨等手段处理,仍不免有孔壁过直生硬的感觉。良渚玉璧、玉钺的孔壁较少有修治抛磨,所以孔壁内常留有较明显的同心圆旋痕,而错缝形成的台面上也常有钻沟槽。仿制品为了达到真品的效果,对钻孔常要加以修治,所以孔壁多光滑,不见旋痕。

仿制品有哪些纹饰
  仿制品的器型,几乎涵括了良渚玉器的所有种类,但为了投市场之好牟取高利,仿制者常选制有精美纹饰者,如琮、镯、三叉形饰、璜、冠状饰、钺端尾饰、在《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中寻到母型,但也有别出心裁的,比如杭州文物市场上有一种三角形的玉琮。
  仿制品的纹饰内容也多来源于《良渚文化玉器》图录以及文物考古杂志上发表的良渚文化玉器的图片和线图。仿制者不明底细将纹饰张冠李戴的也不少。例如良渚玉璧,目前的发掘品上都不见浅浮雕与阴线刻划相结合的神人兽面纹饰。但仿制者为了牟利,常在玉璧表面施刻浅浮雕的神人兽面纹饰,反倒让人一目了然是赝品。由于良渚玉器的发掘品深藏库房和展柜内,一般人难有用放大镜观察细部的机会,而照片线图是不能全面体现出纹饰的细部特征和琢刻工艺的,所以仿制品在纹饰方面也有不少漏洞。首先是工艺方面的,良渚时代,玉器纹饰的刻划一般认为是使用了硬度较大的石质刀具或鲨鱼牙齿,浅浮雕则还需借助于石英砂等中介物来完成,而现代仿品则以合金刚刀和钢锉为工具。工具的不同,必然在玉器纹饰琢刻过程中留下不同的细部特征。良渚时代,工具跟玉料的硬度相差不大,精细繁缛的纹饰实际上是费了许多功夫慢慢蹭划出来的,这种蹭划方法无法刻出长线条,深浅也不能一致。用放大镜观察,良渚玉器上的阴线系反复蹭划,断断续续细若游丝,线条边缘崩缺似锯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仿制品玉料硬度低,金刚石刀可轻易地在玉料表面刻划出阴线,所以尽管有的仿制品有意模仿良渚玉器上反复蹭划断断续续的阴刻线,但总是似是而非。
  除了质料,制作工艺、造型和纹饰方面的差别,仿制品在后期制作上也有漏洞。如染色做旧仿沁是仿制品能否以假乱真的关键,也是各玉器作坊主秘不宣人的绝招,但这样获得的颜色、光泽都是无法跟真品相比的。有的仿制者还有意将器物打残后再修复,冒充出土品,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良渚玉器种类庞杂,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仿制者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仿制的特点,就不难明辨真伪。
36#
 奥燕 发表于: 2018-7-4 09:37:00|只看该作者

“良渚”明年申遗 如何策划呈现良渚五千年文明

源自:澎湃新闻
  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于上周完成了为时一年的改造升级工程,全新开放。
  而良渚古城遗址明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配合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窗口,良渚博物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专访了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
  国外学界过去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然而,这些年的良渚考古发现的都城及其水利系统,已实证了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已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并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著名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过去远远低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程度。良渚文明已经进入国家阶段,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
  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两天前刚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接下来的2019年,著名的良渚古城遗址也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位于杭州距今5000年前良渚遗址内的良渚博物院于上周完成了为时一年的改造升级工程,全新开放。“服务申遗、展示成果、阐释遗产、呈现文明”。作为配合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窗口,良渚博物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早在2008年,良渚博物院既已建成开放,其建筑由英国戴维·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事务所承担概念性设计,采用了“一把良渚玉锥撒落在大地上”的设计理念。
良渚博物院全景
  改造升级后的良渚博物院通过“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真实地展示了良渚文化规模宏大的古城遗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分明的王族墓地、象征权力、礼制与信仰的玉器、原始的文字等,揭示了良渚文化时期在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城乡分野,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国家。
良渚博物院总策展人高蒙河
  作为先后两次亲自主持了良渚博物院策展的当事人,本次良渚博物院展览的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这次展陈他们以国际化的策展理念,科技感的展示手段和时代感的观展方式来呈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遗址,并对中国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展览模式做了全新探索,是良渚考古80年,特别是最近10年考古成果的一次集大成展览,将良渚考古新发现第一时间、以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全展示。
玉琮(局部纹饰)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6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反山遗址M12出土

十年考古成果的集大成展览
澎湃新闻:良渚博物院此次升级改造的契机是什么?
高蒙河

  1994年建了良渚文化博物馆,到2008年的时候又在该馆基础上建成一座良渚博物院。10年以后,我们对良渚博物院进行了全新的升级改造,改造一方面是因为这10年里面良渚考古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一个是发现了古城,确定了古城的功能和格局。第二个就是围绕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它是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单位,基于这两个原因,我们对老的陈列进行了改造。如果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10年以来新的展览展示技术大量的出现,老的设备,老的展览风格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观展要求了。
新升级改造的良渚博物院展厅

澎湃新闻:良渚考古前后历经82年,可以说是继1928年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发掘以来,中国连续考古时间最长的考古遗址之一,经历了哪些关键节点?
高蒙河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属于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又先后发现了反山王陵、瑶山和汇观山祭坛、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后来证明,这些大型建筑设施和珍贵玉器等的使用者和拥有者,很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国王或贵族;1990年代中期,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约近35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2006年起,在良渚遗址发现了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之后还在古城之外,发现了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迹象。到最近的2015年,又在古城外围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统。去年9月份,良渚遗址申遗工作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预审。
新升级改造后的良渚博物院展厅
  澎湃新闻:近10年里的良渚考古新发现具体指哪些,有何重大意义?</b>

高蒙河
  2006年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和2015年确认的大型水利工程,不断刷新着世人对中国城市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认识。这些新发现坐实了良渚文明这个结论,坐实的意思是什么?一个是良渚古城的格局和功能,基本上都搞清楚了;另一个是发现了大型的水利系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重大发现,我们才敢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典型遗址,被誉为“圣地”。这用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张忠培先生的话来说:“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如果我们要谈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遗址能拿出来。”
水坝与古城位置,及古城周边地形等高模拟图
  2008年的那次策展,我们还不敢叫良渚文明,那时主要展示的是良渚文化,因为那时候刚发现古城城墙,也没有发现原始文字,只发现了玉器,光有玉器不能称之为文明,当时我们一直在讨论是不是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我们甚至还用了一个表述,叫一只脚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但是2006年发现内城墙,这10年来又陆续发现外城墙,把几个最重要的功能区都搞清了,宫殿区、王陵区、作坊区、仓储区,把它们组成了一体,四个区互为关联,具备了“首都”最基本的功能。
良渚古城内的反山王陵区
  良渚古城宫殿区、外城、内城的三重格局,与后世都城,比如我们熟悉的明清北京城“宫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结构体系类似,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城市规划的典范。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从城市格局上、功能设置上都能看出来。可以这么说,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三重格局,和五千年后明清都城的三重格局,不能说完全没有内在的联系,一个是源,一个是流。
  国外学界过去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然而,以八十二年良渚考古为代表,良渚考古发现的都城及其水利系统,以其规模大、保存好、认知度高、都城性和国家性明显等特征,已实证了中国早在五千年前,已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并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著名考古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过去远远低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程度。良渚文明已经进入国家阶段,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而水坝可能是世界上最早达到如此规模的公共工程。
良渚文明同时代的世界早期文明

澎湃新闻:落实到具体的展陈上,你们怎么样把最新的考古成果用物化的方式,用展览展示的方式呈现出来?
高蒙河

  我们采取了实物展项和辅助展项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过去也有,但是我们这次又加入了很多新的,具有时代感、科技感、国际范儿的东西。比如在灯光营造方面,一改过去黑黢黢的效果,追求一种亮堂堂的展示效果,展览照明,既要与我们的文明相匹配,又要符合现在国际博物馆的潮流。过去一说到原始社会,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比较落后、昏暗、神秘,甚至有悬疑的那张调性,采用1:1复原场景都是原始人穿着兽皮、扛着一头鹿,围着篝火的这样一种展示方式。这次展陈,我们在总体上定位良渚文明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而不是原始的古村落或古部落,它是一种文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文明应该是具有很大的创新性的。
全新升级改造的良渚博物院
  再比如这次600多件文物所用的展柜都是低反射玻璃,你走近它的时候,不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拍照的时候,不用怕有反光。尤其是玉器展厅的四个独立展柜,启用了目前国际先进的德国“汉氏柜”,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埃及国家博物馆一些珍贵的藏品,都用到了它。这次良渚博物馆的四只“汉氏柜”是单独为良渚玉器的“三大件”琮、璧、钺打造的。
单独为良渚玉器打造的德国“汉氏柜”
  同时展览中还运用了多种黑科技如目前国际很流行的3D打印技术、球幕影院、大型多媒体投影等,打造全新的观展体验。比如在第一展厅,专门为少儿观众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室,小观众们可以通过“答题英豪”进行良渚文化知识竞赛,用“考古达人”AR互动沙盘为良渚古城建水坝造房屋,以及通过“梦回良渚”VR体感游戏狩猎动物、制作玉器,更生动地感受良渚文化、良渚文明。在第二展厅内,展示了3D打印的良渚文化的房子、村庄和撑船行舟的先民,甚至在微缩的墓葬模型中也有3D打印的随葬玉器;第二展厅还新增了球幕影院,影院内定期循环播放一部10分钟的良渚大片。
运用了多媒体和交互功能的辅助展项
  在文创空间,采用良渚“神人兽面纹”来制作的冰箱贴、折扇、便笺本、杯垫、布袋,还有工艺精美的项链、胸针、耳环等首饰,让参观者在逛展的同时实现“买买买”的欲望。更有可能当你点了一杯咖啡,会在咖啡拉花上看到自己的头像,它使用3D打印技术呈现了良渚出土的玉器、纹饰,乃至你进入博物馆时被抓拍的自己的照片。
3D打印技术呈现的良渚出土玉器的咖啡申遗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传承
升级改造后的展柜都是低反射玻璃

澎湃新闻:良渚遗址范围这么大,其申遗的范围包括哪些,相关国际组织对申遗遗址的考察最注重哪些方面?
高蒙河

  这有明确的标准,考察注重两块内容,一是遗址的真实性;二是遗址的完整性。真实性是指通过考古发现,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五千年前的大遗址。完整性就是通过这么多年的保护,怎样使得遗址不被破坏,可以较完好的保存。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的一个遗址,而且范围很大,所以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浓缩性的窗口展示。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主要集中在四个点:第一点就是古城遗址。实际上申遗的核心就是这个古城遗址,它规模宏大。第二个点是水利工程,当前考古学者倾向于认为,当初主要为了修建古城而修了这个大型水利工程,是为了运输山林里的木材和石料;。第三个点是王陵区,体现了良渚社会存在不同阶层特别是王族的高等级墓地;第四个点它还有祭祀的,就是瑶山的祭坛。这样的话,作为一个城市,它的功能就很齐全了,不单有城市系统,还有王陵区,有水利工程,还有祭祀观天象的地方,这些要素综合构成了良渚古城。良渚遗址有100平方公里,但是良渚古城的核心申遗大概就9平方公里这么大。

澎湃新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申遗热情。申遗热背后是什么?申遗是为了什么?
高蒙河

  申遗能带来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这个属地的知名度,可以引来投资、融资,满足当地人向往的美好生活。除了经济效益,申遗更重要的还能带来文化效益,把这个遗产保护传承下去。比如列入遗产名录后,就不能在上边乱建,比如说原则上只能迁出不能迁入,它不就保护好了!保护好了就能传得更久一些。所以保护和利用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传承,即传给未来,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良渚遗址保护特展

澎湃新闻:说到保护和传承,你们这次在三个常设展之外的临展厅专门策划了一个“上下五千年──良渚遗址保护特展”,主题是关于良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这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高蒙河

  近年来,学界对考古学的定位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原来唯发现和研究为上的考古学,近几十年来又延展出了保护和利用等全新领域。纵观良渚考古八十年来,从初期只是发现和研究,发展到而今形成了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五位一体”全考古模式。
  这个良渚遗址保护特展主要是展示良渚遗址不只是考古学家的发现和研究,更多的还有当地政府的管理工作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深入挖掘良渚故事,把它归入三个单元,分别讲考古、保护、传承。良渚遗址的考古、保护、传承这三个方面基本上是与考古发现和研究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的,并由此创新出了“良渚模式”。
良渚王陵出土的“玉琮王”,重达6.5公斤
镂空神人纹玉冠状器 良渚博物院藏

澎湃新闻:当地政府和民众在遗址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听说104国道祥彭线路段曾因良渚遗址而改道?这在你们的“良渚遗址保护特展”中也有所体现。
高蒙河

  这个104国道实际上是在民国时期修建的交通要道,到1980年代,为配合104国道拓宽工程,考古学家在国道旁进行发掘,结果就在这里陆续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宫殿遗迹,这才发现这条国道竟然是从古城中间穿了过去,破坏了遗址的完整性。
  于是,老国道到底要不要改道成为一个议题。最后当地政府下了决心,耗时两年,投资2亿,把这条老国道南移,迁到古城的城墙外面去了,变成了我们现在的104新国道。
  另外良渚遗址的保护既是政府的事,也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最早良渚出古玉,这件事在民国时期大家就都知道,当地早就成立文物管理所、安排专人巡逻,设置警务站。民众参与的一件比较典型的事迹就是当地村民在建房子时,从自家的宅基地挖出的文物,都会主动上缴,成为我们称之为从自发的保护发展到自觉保护的典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0 13:19,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