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陈道洋|查看: 13368|回复: 54
[遗址]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全部跻身“国保”

 [复制链接]
 大卫 发表于: 2018-6-26 15:57:04|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遗址为什么是圣地 展览里有六个关键词

源自:钱江晚报
原文标题:良渚遗址为什么是圣地展览里有六个关键词

TdzW-hencxtu1298471.jpg
玉魂国魄展厅展出的玉琮。

为什么说这次良渚博物院重新开馆是蝶变?
  从数字上最容易看出变化。2008年前,展品400多件(组);2018年,达到了600多件(组)。其中,钟家港、葡萄畈、美人地等遗址出土的近200件陶器、动植物标本,以及后杨村、文家山、卞家山出土的玉器,比如琮、璧、锥形器,尤其是钟家港的良渚先民头盖骨和鱼钩,都是首次展出。
  新亮相的200多件展品中,除了良渚博物院藏品外,还有100多件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藏品,都是最近10年的考古新发现,也是首次展出。更重要的是,这些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已经证明: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钱报记者专访了本次良渚博物院改陈总策展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来听听他是如何为新开馆的良渚博物院划重点的。

十年后全新亮相 是国内最先进的考古遗址博物馆
  钱报记者(后简称钱报):这次展览的策展理念,和十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高蒙河:如果十年前良渚博物院的开馆,还只是局限于国内观众和学者,通过这10年的探索,国外专家学者不断来访调研,主流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的发现开始接受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观点。
  所以现在,我们不仅仅是面对国内的观众,还要面对更多国际上的观众,我希望它成为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考古遗址博物馆。
  这次展陈,我们用到了国内目前最新的手段、设计和策划,希望能在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类型上面,做一种全新的策展展览模式,包括灯光,都尽量用最好的──不仅仅是今天最好,还是博物馆展览展陈行业中的领先和示范,五到十年内,都不落后。
  还有一个不同,来自教育传承的背景。
  去年开始,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开始统一使用《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能看到关于良渚文化的详尽介绍。而一般的考古发现是无法进入教科书的,只有重大的、具有影响力的、能证明中国传统特别是早期文明发展变化的考古发现,才能写进教科书里。
  你看,良渚这十年有这么多变化,总结一下三个特征:考古发现多,获得国际共识,对当代人的文化传承有巨大的文化影响。这也是我们办展的背景。
  所以,这次定的策展原则,就是全面吸收和尊重近十年来所有的考古成果。
  比如良渚古城,以前只知道有个反山,有个古城,它们是什么关系和属性,不知道。现在,几个最重要的功能区都搞清了,宫殿区、王陵区、作坊区、仓储区,四个区互为关联,具有“首都”最基本的功能。良渚古城宫殿区、外城、内城的三重格局,与后世都城,比如我们熟悉的明清北京城“宫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结构体系类似,可以说,一个是源,一个是流。
  这些理念,以前策展的时候都没有。

功能更全面,策展手段升级 它将成为杭州人的生活方式
  钱报:这次展陈特别加入了“原始文字”展区,还有良渚刻画符号展区。这样区分是为什么?
  高蒙河:按照西方物质文明指征,文明有三个标志:城市、金属、文字。如今良渚遗址具备了三要素,良渚古城在2007年发现,其中虽然没有铜器,但良渚玉器的设计、制作、使用所代表的技术水平和象征意义,足以与铜器并举。我们这次特别加入了文字,明确直接提出了“原始文字”,这是经过古文字专家和考古学家专门论证出来的:良渚文化中发现了由多个刻画符号有意组合排列在一起的情况,有别于单个出现的刻画符号,可视为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
  所以,我们把两者分开了。十年前的展厅,对于“文字”,只能蜻蜓点水,不敢做深入的解释和定性。但这次我们拿出来的文字,是经过古文字专家论证的,有学术价值的,展示了最典型的连句。我们为此专门做了一面墙,并跟埃及古文字做了对比,想为观众提供多重信息,要知道会有很多“超级票友”带着很多学术性问题来问你。
  钱报:我看到墙面上制作了很多良渚的关键词,最大的有6个:稻作文明、玉器文明、水利文明、原始文字、城市文明、早期国家。怎么解释?
  高蒙河:这么多“文明”,都是良渚文明这个大概念下,一个个具体构成元素。我们分别做了细化,想让观众在看完展后,记住这六个关键词,尤其是最核心的两个:城市文明,这是一个大城;早期国家,这是一个国家。良渚为什么是圣地?就是从这六个词表现出来的。
  钱报:尾厅也很有意思,放了一幅水墨长卷,有24米长,展示了从良渚的东郊──良渚古城──良渚西郊的环境和生活,展柜里还有考古报告、考古执照、实物证据等等。
  高蒙河:我们希望展览强调虎头(五千年文明的圣地),熊腰(古城和水利),豹尾(六个关键词、六大文明),饱满而有结构、有节奏、有逻辑。观众从良渚带走什么,这是我们所关注的。
  钱报:这次还有一个临展“良渚遗址保护特展”,主题是良渚的保护和利用。这是如何考虑的?
  高蒙河:过去考古只是发现研究,现在不一样了,考古工作还延伸出保护和利用的职能,考古的最终目的是传承。如今,良渚考古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边传承的“五位一体”模式,已经率先在全国走进了“全考古时代”。关于良渚保护的特展,还有可能全国巡展。
  钱报:这次改陈虽然没有大型造景等,但增加了时代感、科技感、体验感、观赏感,有影院,还有小朋友的游戏厅,以及良渚博物院和晓风书屋合作的文创空间。您希望观众看完展览,能带走什么?
  高蒙河:过去,我们说博物馆是一个课堂,现在课堂的功能依旧在,但它更是一个文化休闲场所,为社区和公众提供文化和服务,这也是如今国际博物馆的主题和发展方向。比如讲解员不只是做讲解,还需要引导和服务观众;有可以体验的游戏室,甚至还有娱乐的影院。我们希望良渚博物院成为杭州人的生活方式。
 奥燕 发表于: 2018-6-8 09:57:0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一个史无前例的越地宝藏:从良渚琮王到赵孟頫

源自:澎湃新闻
  记者:陈若茜
  浙江博物馆筹备一年之久的《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今天开幕。将展出来自39家文博机构的文物精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种类之丰富,可谓是近几年内调动浙江全省文博资源最大规模的一次展览。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表示,现今博物馆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盘活馆藏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
  “这回的展览区别于我们的基本陈列。’越地宝藏’以信息定位讲述历史的方式,采用从文物出发的视角,用具体的器物来反应浙江历史和文化。
  展览分“走出蒙昧”、“精勤耕战”、“陶瓷之路”、“梵音声声”、“武林旧事”、“走向自省” 六个篇章。将展出包括良渚“玉琮王”、元赵孟頫《吴兴赋》、崧泽文化人首陶瓶、战国羽人划舟纹铜钺等,不乏镇馆之宝和近年来考古新发现。许多文物为首次展出。

代表权力的良渚玉器
  农业生产带来了财富积累和人口大幅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矛盾冲突。部族内部的地位差异与部族之间的暴力促进了社会财富再分配,并由此加剧了阶层分化与部落整合,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宗教是整合人力的高效手段,在信仰的催化下,更多的人团结在一起,逐步聚合成部落、酋邦以至国家。良渚文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独特文明。
  玉礼器是良渚文化最显赫的表征之一,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尤其是在功用上所显示出来的复杂性和全面性,在同时期考古学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
  展览中呈现了一组玉琮、玉钺、玉璧,分别代表了神权、军权、财权结为一体的国家雏形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制度。
hKoa-hcscwxa2203529.jpg
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
TYCi-hcscwxa2203587.jpg
玉琮 浙江省博物馆藏
sbWo-hcscwxa2203632.jpg
玉钺 浙江省博物馆藏
L6_x-hcscwxa2203685.jpg
玉钺 浙江省博物馆藏
QUN1-hcscwxa2203807.jpg
刻纹玉璧 浙江省博物馆藏
  虽然良渚文明在延续近千年后突然消失,但从殷墟、金沙等重要遗址中所发现的玉琮的踪迹可以得知,直到商周,良渚人所开创的玉礼器仍然流传在各地,他们的思想意识在后代的传统中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zn3t-hcscwxa2203929.jpg
刻纹玉璧 浙江省博物馆藏
xrab-fzrwiaz6620290.jpg
刻纹玉璧 浙江省博物馆藏

精勤耕战的古越人
  春秋战国,当中原开始呈现中央帝国的显赫时,越地在中土君子眼里不过是一个荒蛮边僻的东南小国。然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人却以质朴悍勇的个性,务实拼搏的精神,忍辱负重,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发展生产,迅速崛起,从困顿走向强盛。
  “断发文身”的青铜鸠杖清晰刻画了两千多年前古越人形象;“习水便舟”的羽人划舟铜钺告诉我们古越人的生活环境;绍兴 306 号墓出土的青铜器则是徐人进入越地的史证,其中便包括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伎乐铜屋。
lS6s-hcscwxa2204053.jpg
伎乐铜屋 浙江省博物馆藏
bEA1-fzrwiaz6620293.jpg
伎乐铜屋 浙江省博物馆藏
leIh-fzrwiaz6620295.jpg
青铜鸠杖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HvKL-hcscwxa2204260.jpg
羽人划舟铜钺 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
  还有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浙江省博物馆另一件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
  当中原国家大规模铸造精美的青铜礼器祭祀神明时,越人却用珍贵的青铜材料制造农具和兵器,务实勤恳地发展经济,加强军备。这把剑在体现越国高水平铸造技艺的同时,也折射出越人精勤耕战的精神。
9iy9-hcscwxa2204334.jpg
越王者旨於睗剑 浙江省博物馆藏

浙江瓷业的贸易之路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唐代以后,浙江瓷业飞速发展,晚唐至北宋初期,越窑步入辉煌时期,“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就是当时的壮阔盛景。宋元时,龙泉窑异军突起,烧瓷工艺得到进一步创新,烧造出粉青和梅子青釉,莹润如玉。
  从唐朝开始,浙江青瓷通过海路大批销往域外,宋元时达到鼎盛,成为浙江海外贸易的重要支柱。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底发现一条中国沉船,装有各类物品两万两千多件,其中瓷器20681件,而龙泉窑青瓷的数量约占一半。
ZhCF-hcscwxa2204500.jpg
越窑青瓷鸡首壶 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Gk4o-fzrwiaz6620299.jpg
龙泉窑青瓷象钮盖罐 丽水市博物馆藏
  陈展中所展示的几件青瓷,皆为不同时期下越地匠人们的巅峰之作,看着这碧玉一般的色泽,便能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瓷器可以远销海外,深受异域人民喜爱。

承载美好夙愿的阿育王塔
  五代时期,中原佛教呈衰微之势,唯东南一隅的吴越国佛法昌盛,建寺起塔,开龛造像,刻经造幢,留下了众多佛教遗物遗迹,最负盛名的当属西子湖畔的雷峰塔。
oN5e-hcscwxa2204613.jpg
雷峰塔风景旧照
  雷峰塔是五代吴越国王钱俶为奉安原藏于吴越宫中的“佛螺髻发”而造的舍利塔,约在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开始营建,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竣工。期间,赵匡胤讨伐南唐,钱俶拒绝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求援,南唐亡国后,吴越国唇亡齿寒。塔成之时,吴越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末期,但钱俶依然不改敬佛之心,倾其所有,供养佛陀。
  展品中的鎏金银阿育王塔即出自雷峰塔地宫,是钱俶专为雷峰塔特制。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祭别钱镠陵庙,启程赴开封向北宋皇室纳土献地,走上了北去的不归路。
quio-hcscwxa2204661.jpg
鎏金银阿育王塔 浙江省博物馆藏

繁华都城的时代风尚
  南宋都城的繁华都记录在《梦粱录》中。从考古发现的宋代金银器来看,南宋金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居于绝对优势。南宋金银器皿的使用,非常普遍。一般用器,上自九重,下至中等以上之家都是金银为主。“最是官巷花作,所聚奇异飞鸾走凤,七宝珠翠,首饰花朵,冠梳及锦绣罗帛,销金衣裙,描画领抹,极其工巧,前所罕有者悉皆有之。”这其中便提到了金银首饰。
  此次展览展出了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的一组金首饰。包括钗、耳环、镯、戒指和帔坠,恰能看出南宋女性装扮的时尚。其中,花筒钗是宋代流行的样式,而镯、戒指和帔坠又印证了《梦粱录》中记载的南宋婚俗,富贵人家准备“三金”作为聘礼,即“金钏、金鋜、金帔坠”。
1kFq-hcscwxa2204727.jpg
湖州三天门宋墓出土首饰 湖州市博物馆藏

文人精英引领的诗画江南
  元明清时期的江南,在艺术及思想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影响力,诗画一般的自然环境与发达的市场基础令其成为吸引文人聚集的土壤。晚明浙东学者王守仁(别号阳明)以良知之学创“阳明学派”,对明清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重大的启蒙作用。受“心学”影响,文人将心灵体验融入艺术创作,以笔墨抒发情怀,描画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独特画卷。
  本次展览展出了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藏的王阳明楷书《客座私祝》册页。1527年,王阳明奉命离开绍兴,去广西征讨思恩、田州叛乱,临走前将“阳明书院”的事务交给门人管理,并写下了这幅作品,要求挂在厅堂,告诫弟子们刻苦学习,每日向善。两年后,王阳明平定了叛乱,因肺病加重告老还乡,却在回去的路上病逝。
4-4p-hcscwxa2204799.jpg
王守仁 客座私祝(局部)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何为心学,简单说来,在心学之前一统天下的是程朱理学提倡的“格物致知”,即真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心学则反这种传统之说,认为寻求真理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套完整的终极真理,这就是回归内心的“致良知”。王阳明的思想出世后,产生了巨大反响,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名宝众多,难得一遇
  本次展览中,有部分展品在当地博物馆中可谓是镇馆之宝,从不轻易外借。
bw7D-hcscwxa2204878.jpg
人首陶瓶 嘉兴博物馆镇馆之宝
pTDb-hcscwxa2204956.jpg
瓯窑青瓷褐彩植物纹注子 温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D83b-fzrwiaz6620283.jpg
金书《妙法莲华经》(局部)平湖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除却镇馆之宝,下面这些宝贝,在平时也是难得一见的。
tou5-hcscwxa2203590.jpg
青瓷褐彩云纹熏炉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临安水丘式墓出土。水丘氏为五代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镠的母亲,这件熏炉是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出境的文物。
DXr1-hcscwxa2203676.jpg
金舍利瓶 瑞安市博物馆藏
  瑞安慧光塔地宫出土,因为太过珍贵,就连瑞安市博物馆中展出的也是复制品,为配合此次展览,金瓶“真身”从库房中被“请”出。
uODD-hcscwxa2203792.jpg
龙泉窑青瓷葫芦瓶 青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
  这件龙泉窑青瓷葫芦瓶出自浙江青田的一个元代窖藏。1998年邮政部发行了一套“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全套 4 枚,这件葫芦瓶就是其中一枚。此外,这套邮票中的另一件文物南宋凤耳瓶也将出现在此次展览中。
DPGi-hcscwxa2203899.jpg
龙泉窑瓷器 特种邮票
  还有一些是浙江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与学术新资料,学术意义重大。如2016年考古发掘的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文物。赵伯澐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墓中出土76件丝绸织物以及投龙玉璧、水晶环佩、香盒、螭龙圆璧、念珠、素木朝笏、长柄铜镜等随葬品。这76 件丝绸织物,品种包括绢、罗、纱、绫、绵绸、刺绣等,服饰涵盖了衣、裤、袜、鞋、靴等形制。
_9Et-hcscwxa2203989.jpg
投龙玉璧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0zPO-hcscwxa2204249.jpg
水晶璧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bZyb-hcscwxa2204297.jpg
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funJ-hcscwxa2204376.jpg
缠枝葡萄纹绫开裆夹裤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这些丝绸服饰既完整体现了南宋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也充分展现了南宋浙江丝绸生产的技术。赵伯澐墓丝绸文物的发现可以说是目前浙江在钱山漾绢片之后在丝织文物方面最为重要的发现,丰富了南宋浙江丝绸实物的发现,是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还有桐庐博物馆藏的石舍利函,桐庐分水镇出土。这是目前南朝舍利石函的首次发现,填补了南朝佛舍利容器出土的空缺,是研究南朝舍利制度的重要资料。
2FpP-hcscwxa2204485.jpg
石舍利函 桐庐博物馆藏
  (本文图文参考自浙江博物馆公众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奥燕 发表于: 2018-5-31 06:37:00|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专家谈良渚古城发掘:五千年前体现巨大动员力

源自:新华网
  原题为:《神王之国: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
qIkN-hcffhsv7218538.jpg
  “五千年并不遥远,穿过那间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从汉代人的墓地经过,我们便可望见五千年前的篝火……”
  2016年,良渚古城遗址考古队对古城内的姜家山贵族墓地遗址进行发掘。大家意外地发现,墓地边还有一处宋代的房屋遗迹,遗迹边到处是宋人丢弃的酒瓶。刘斌蓦然焕发了学生时代的诗兴。
  1985年,作为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当时分配到“最南边”的毕业生,原籍陕西的刘斌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后来担任第四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系主任张忠培教授叮嘱自己的学生:“长江下游是个独立的区域,文化面貌单纯,是块做考古的好地方。”
  钟家港河道南段考古发掘情况 参加工作后,刘斌的第一个任务是跟随前辈学者王明达发掘绍兴马鞍仙人山遗址,这是一处良渚文化遗址;第二个任务是跟随另一位前辈牟永抗,为1986年的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学术会议整理资料。从那时起,他与良渚结缘已有33年。
  渚,意即水中小块陆地。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市郊西北部,水网分割着田野,其间矗立着座座土丘。世居此地的百姓将它们以“山”命名,似乎口气略大。而在考古学家的眼里,这些土丘确实称得上中国史前文化的奇峰。
  反山、瑶山遗址跻身“七五”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汇观山遗址、莫角山遗址、玉架山遗址、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又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支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域,贡献了六个“十大”奖项,这并不多见。
  “良渚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祭坛)等一系列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玉器,实证了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刘斌说,良渚古城内外的一系列发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充分的实证。
  在浙江省博物馆,一件重约6.5公斤、外方内圆、刻有“神徽”的玉琮引人注目。刘斌告诉记者,世界上的早期古代国家,政权和信仰无不结为一体。良渚先民认为玉是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稀有的矿物,因此用玉来祭祀神灵,表现王权。而在长江下游地区,从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这就意味着先民有统一的信仰崇拜。
  在莫角山遗址,沙土广场、房屋地基、石头台基等遗存重见天日,人们这才发现,它名为“山”,其实是一座由228万立方米土方人工堆筑而成的宫殿地基。四道下垫青泥、上铺石块、再用黄土堆筑,宽约40至60米的城墙遗址,让一座3平方千米的古城重现人间。
  在古城西北方向,1条长堤和11条短坝组成了规模巨大的水利系统。其中,老虎岭水坝的剖面显示,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坝体关键部位,以增加抗拉强度。回到古城内,多处厚实的碳化稻谷堆积,又见证了良渚古国的农业支撑。城内只有贵族和手工业者,这就意味着良渚古国有权向周边征集充足的物资。
  “几代考古人的工作,让世人重新看到了一个存在于5300年前到4300年前的古代王国。”刘斌说,以宫殿为主的王城有3平方千米,王城外围核心居住区有5平方千米,水利系统所直接保护的范围有100多平方千米,巨大的工程体现了巨大的社会动员力。
  而良渚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也逐渐清晰。以良渚玉器为例,陶寺遗址的玉器受其影响,石峁古城还出土过被切成片的良渚玉琮,在更晚的殷墟妇好墓和金沙遗址都有玉琮发现,至于“君子比德如玉”的文化传统,也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曾断裂的过程,是一个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刘斌说。
  目前,在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100平方千米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已经发现了230多处遗址点,而接下来,对这一核心遗址群的研究范围还将扩大到1千平方千米。
  “考古工作的魅力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求证问题,从而不断追溯人类文明的源头。而能让更多公众感受良渚古城的伟大,感受中华5千年文明的神圣,也会让我们这些考古人感到自豪。”刘斌说。
 奥燕 发表于: 2018-5-29 06:37:03|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玉琮王:神的标记

源自:光明日报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
  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太湖流域的良渚地区,一度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化:古城、墓葬、祭坛、村落、军事、水利设施、玉器作坊……
  从1936年开始,持续80多年的考古发掘,其中最重大的发现,就是刻有这双神秘眼睛的器物──玉琮。

良渚玉琮王

  这尊玉琮重6.5公斤,高8.9厘米,上射径达17.6厘米。因其体积、重量及纹饰均为现存玉琮之最而被称为“玉琮王”。
  它是1986年挖掘反山大墓时被发现的,考古学家们当即断定这是一种类似饕餮的兽面纹饰,由于此前类似的纹饰已有大量出土,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野外工作结束后,人们冲洗文物照片,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这双眼睛的两侧,纤细得几乎被人忽略的纹饰,原来是一双手,人类的手。
  仔细再看,手掌连接著有些不合比例的胳臂,顺势而上,这手臂主人的面孔赫然浮现。
  考古学家们此刻才意识到,这并非以往常见的饕餮兽面纹,而是极为罕见的造型完整的神人兽面像。
  其中,神人的姿态尤其令人迷惑:双臂上耸曲肘,五指张开,一副缩头前倾的模样,它是驾驭神兽的天神,还是神兽化身的人形?兽与人,究竟是不同的神,还是同一个神的不同面像……
  相似的图像在良渚大墓出土的玉器中陆续被发现。人们推测,这一图像,莫非就是良渚文化的神徽?
  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甲骨文和金文,显示了中国自古就有“以玉事神”的传统。良渚出土玉器的种类超过40种,而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目前仅仅出现在贵族大墓出土的几件玉器上,这是否意味着,墓的主人就是良渚古国的祭司?而雕刻有完整精美的神人兽面图像的玉琮,就是良渚人与天神沟通的圣物?
  神人的头上是一顶介字形的羽冠,布满放射状的线条,而这一符号,也曾出现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物中,这是否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良渚神徽的符号意象,在其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也曾出现过,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间,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互动与流转?
  这双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视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奥燕 发表于: 2018-2-22 06:37:01|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申遗国际迎检还剩109天 国家公园一期明年建成

源自:钱江晚报
良渚遗址申遗团队新年愿景展现中华文明最辉煌的遗产
  良渚博物院对面,良渚遗址管委会二楼办公区域,常年放着一块申遗倒计时牌。年初六,上午9点,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准时上班“翻牌”──倒计时109天,它在提醒,今天距离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第二个关键节点“国际迎检”还有109天。
AmFi-fyrswmu7376334.jpg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博物馆迎参观热。中新社记者 王远 摄
  春节前,5000年良渚文化迎来了申遗路上最关键的一天──经国务院审批,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过年值班的时候,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告诉钱报记者,倒计时牌上的“国际迎检”,是近在眼前的重中之重──今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将派1到2名相关专家,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进行现场评估,现场确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的有效性。
  走进良渚管委会的会议室、办公室,墙上贴满了良渚遗址分布图、规划设计图,像一个作战指挥部。
  春节前最后一个双休日,管委会全员加班,接着年三十到初七,每天都有人值班。陈寿田说,春节后上班第一周,将召开全员大会,进行“申遗硬仗”等部署动员。
  “硬仗”这个词,在每个良渚守护者的口中,几次被提到。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甚至这样说:余杭区将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举全区之力,出非常举措,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而不远的地方,余杭瓶窑的大观山村,草原平静,茫茫无边。春节长假,很多人开车经过这里,被这片小清新的草原惊艳了。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良渚文化国家公园(一期)。
  陈寿田说,余杭区委、区政府就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做出十年规划,分三期建设,其中第一期工程是核心区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计划2019基本建成。今年的工作重点,就是做好良渚古城的保护和展示,迎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的现场评估工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通过会议形成评审意见,到2018年年底、2019年年初,良渚古城遗址是否适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专家们会给出一个最终结论。结论一般分四个档次,第一档建议列入,第二档补充材料,第三档推迟申报,第四档建议不列入。“我们当然希望是第一档。”陈寿田说。
  春节前,工人们还在遗址公园里忙着,种植绿化,清运垃圾,覆土勾边。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将是一座怎样的公园?
  “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将集中保留、恢复大量良渚先民最早选择聚居的场所,包括自然高地、良渚文化中后期人工堆筑的台墩式聚落。古城外围区域,则保留了大部分湿地、水域、部分小型古祭坛。”陈寿田给出了答案。
  这里将再现5000多年前良渚人的生活。
  遗址,城墙,城内的水系,宫殿区原来地貌的结构,这些东西展示得再明白,也是遗址废弃了几千年之后的形象,怎么样才能让普通人看懂?这是今年公园建设者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建设者们的设想目标,就是把古城原有的布局展示出来,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良渚古城的结构和功能分区。
  “我原来一直不明白,一些重要的外国元首来中国为什么第一站去西安。那是表示对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所以才去访问最重要的遗产地。因此我相信,良渚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申遗以后一定会成为首选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奥燕 发表于: 2018-2-13 07:18:00|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宝藏》迎收官 良渚玉琮入选9大国宝

源自:浙江在线
Ffmv-fyrpeie1013199.jpg
  历时72天,转眼间九大博物馆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都已经讲完,每一件国宝前世跌宕,今生鲜活。2月11日晚,央视综艺频道(CCTV-3)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迎来本季最激动人心的《国家宝藏》国宝之夜,收官盛典。九大馆长再次齐聚国宝舞台,在现场揭晓参考广大网友投票情况、结合各界专家意见的最终进入特展的9件国宝名单。它们的数字化影像将在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上的中国多宝槅中展出。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良渚玉琮最终脱颖而出,入选9大国宝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也是杭州女婿的韩美林担任本次浙江省博物馆入选特展国宝的揭晓人。玉琮的入选理由是它见证了华夏先民神乎其技的智慧、经天纬地的信仰,见证了五千余年前文明投射至中华大地的灿烂辉光。知来路,识归途,揭开玉琮之上的雾霭,窥得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端倪,明了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方向。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整体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纹饰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节琢刻一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图案,这种简化的人兽组合结构,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而鸟也是通天的灵物。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说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祭祀的法器。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称“琮王”。不仅如此,与之同出的玉鉞、玉权杖等在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非常庄重且独一无二的,说明它们无疑是已拉开文明乐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权的象征。
  传颂越地长歌。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及标本十万余件。本期《国家宝藏》浙博篇共有三件国宝入选,分别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宁波“万工轿”。目前,这三件国宝都可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内看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王德奎 发表于: 2018-1-31 19:31:10|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中国七千年前的国家(摘要)

⊙作者:赵辉(北京大学教授)

  良渚社会是国家、是文明?需要先对这两个概念做个尽量简短却是必要的界定说明。“文明”是一个有多种解释、定义的概念。小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大到整个人类在其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就和全部成就,都可以叫作“文明”。“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组织,当然也是文明成就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文明”和“国家”是同义词。摩尔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其“文明”大致就是这么个用法。
  “国家”也是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大致上,国家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按照“地区原则”来划分自己的人民;(二)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不过第一条内容并不适合中国历史的情况。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而言,经典作家提出的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这三条文明标志和考古学对其进一步的补充,依然是考古学探讨这个问题时的主要工具。那么,良渚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从大量考古发现得知,良渚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以及漆器、丝绸、象牙器等,还有大量精致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不仅意味着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之间的存在确凿的分工,制造业内部如制玉业内部还有细密分工,即良渚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又从众多墓葬、墓地的资料看,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
  2007年,在瓶窑镇葡萄畈地点发现了堆筑城墙。寻此线索,很快确认出一座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古城。最近,考古学者又发现可以将古城南部的卞家山、东部美人地等几条长达几百乃至千米以上的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垄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很可能围成一环外城。如此,古城的面积倍增至800万平方米。良渚的考古工作者很早就知道在古城以北、大遮山南坡脚下,沿山有一道人工堆筑起来的长达4.5公里的巨大土垣,又叫塘山遗址。塘山土垣在很长的段落上为内外双重结构,建筑方法一如古城城垣,规模也同样宏大。关于这道东西向一字拉开的土垣的功能,曾经有不少推测,其中一种是防备大遮山上的山洪毫无遮拦地倾泻而下,以此来保卫古城。也是在最近几年,塘山土垣系水利工程的推测得到新的考古发现的有力证明:在4.5公里土垣的西端,考古学工作者发现向西南方向,有一连串自然岗地,岗地间被类似土垣的人工堆筑土垄联系起来,于是在古城西北方向围起来水面海拔高约10米、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蓄水区。在蓄水区西北方向的大遮山最大山口处,又发现了若干封闭山口的人工堆筑高坝,坝顶海拔高约20米,可以拦蓄百年一遇的大涝山水。至此,田野考古完整地揭示出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统这样一套规模宏大的建筑体系。包括良渚古城在内的新发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项。
  1.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建筑于距今5000年左右,这个年代略早于古城的始建。良渚古城是在一片浅水沼泽上拔地而起的。可见,建造水利系统一开始是有改造古城所在广大地区水环境的工程学目的的。又如许多学者分析的,水利工程建成之后,除了防御洪灾之外,它还有一项重要功用,即起到了水路运输的作用。设计这项庞大的工程,无疑需要对当地水文、气象、年均降雨量和最大降水量等深入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完成这项工程,也需要高超的测绘技术和建筑技术。关于后者,在对古城城垣、塘山和岗公岭等水坝的发掘中,已经揭示了当时人们营建这类大型土建时对基础处理、基础用土和坝(墙)体用土的不同选择以及堆筑过程中草包泥块的分段和错缝堆砌等复杂工程技术。
  2.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是个规模庞大的工程。古城城垣、外城以及水坝坝体,再加上古城城内南北400米、东西600米的莫角山高大堆筑台基的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若以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要1人/日计,估算所需3300万人/日;若每天出工1000人,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也许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未必如此慢条斯理,而是集中在几个较短的时段中特定季节完成的。如果是这样,则每天动员的人众数量就更大。发动如此规模的劳工队伍,对其令行禁止地分配调度、为其提供包括工具、饮食等后勤保障和进行有效的工程质量监控,这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高度权威的社会动员和管理机制。
  3.明确的城乡差别。这是源自2016年最新考古发现得来的认识。多年来的考古,让我们对良渚文化一般村落有了较多的了解。根据桐乡普安桥、新地里、海宁皇坟头,余杭玉架山、茅山等遗址的发现可知,这个时期的村落面积(不计村落外部的田地)多在1万平方米上下,村落内分散坐落着不到十座的住居建筑,其旁往往还有墓葬等遗迹,也即多不过十户的小家庭的聚居形态。出土遗物多为普通家居生活用陶制器皿、耘田器、刀、石犁等石质工具等。从墓葬有无葬具和随葬品数量多寡、质量高下来看,村落成员间有一定的分化,如新地里遗址还发现有规格显得高大一些的房子。但总体上未见完全脱离一般村落生活的情况,如没有高级人物的专门墓地、高高在上的殿堂建筑等等。所以,这些分化现象很可能是一个血缘集体内部个不同单位因为劳动力状况等自然原因导致财产拥有不平衡的反映,当然,家长拥有管理村落的权利也可能是分化的原因之一。无论如何,其间的差异到不了阶级分层的程度。余杭茅山遗址的发掘,在村落近旁发现了一块面积约80亩的水田,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描述出村落农业经济活动的实例。据此可以推测这些村落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兼有采集渔捞、家畜饲养和必要的家庭手工业,富裕的村民有渠道从外部获得少许玉器、象牙器等较高等级的手工业制品,但获取渠道不得而知。和普通村落相比,良渚古城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景观。古城不惟面积巨大,城内最为高阔的莫角山很可能四周有壕沟环绕,内为最高等级的建筑区和大型仓储,当是最高贵族的居所。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地点发掘清理了部分高地和在高地与莫角山之间的古河道。高地之上为居住区,河道内发现了许多玉石残料,长3、4厘米,直径仅为1毫米多的玉管钻芯,可能用于雕刻玉器花纹的边角锋利的燧石渣块等,兹证这一带是一处高端玉器制作区。此外还出土了一些状似斧、铲但仅为指甲盖大小的玉器,有推测是否为制作漆器等精致高级品的工具。钟家港地点发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这么多年以来在良渚古城内首次发现了可以证明普通城内居民身份的证据,说明城内居民至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
  4.“畿内”。目前的考古资料皆指证良渚古城居民皆为非农业人口,那么问题就来了,城市居民的食物从何而来?我推测,如果考虑到当时的交通运输能力,古城的食物供应应当主要来自附近周边。若按照古城居民人口2万计算──这当然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字,提出它的目的无非是建立一个推测古城直接控制的食物资源范围的一个参照系。第二,从良渚古城的规模看,2万人口这个数字也未必十分离谱。那么,暂且以2万男女老幼人均日需要1斤粮食计,古城全年需要3650吨粮食才能保障最低需求(且不论莫角山上还有可能为最高贵族专享的规模巨大的粮仓,也即有更大的粮食消耗)。已知良渚文化的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落如茅山,村民7、8户,人口35~40人,这之中成年劳动力14~16人或稍多,但不大可能超过20人,水田80多亩。以此计,茅山村民也不可能耕作再多的田亩了。现在没有任何当时水稻亩产的资料。若高打高算按亩产200斤计,每年总产8吨。同样按人均消费1斤/天计,则村落每年需要(35~40)人×365天≈6.38~7.3吨,平均6.8吨,也即茅山每年能够供应良渚城的粮食约1.2吨。 要满足良渚城的总需求,要有约3000座茅山这样的村落。良渚古城需要大约800平方公里的平坦开阔地域的农业生产来满足需求,也即这800平方公里上的10.5~12万人口(我很怀疑当时能有如此大的人口密度,所以,这个区域的范围很可能更大)的生活和良渚城紧紧拴在一起了。通过这样一番计算,可知良渚古城绝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围颇为广大的地区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
  5.武力、暴力。国家的重要特征是垄断了使用武力的权力和使用武力。但良渚文化这方面的考古资料却委实不多,这可能和江南的埋藏条件极不利于人骨保存,丧失掉了大部分这方面的考古证据有关。以致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良渚是个比较温和的社会,其乐也融融,公共权力更多地运用在社会管理方面。但在良渚各地的墓葬中,体现孔武能力的斧钺往往是最重要的随葬器物的品类。反山12号墓中那件著名的雕刻有神徽的玉钺,更被学者普遍诠释为军事权力与神权结合的象征。也是在钟家港河道的发掘中,发现明显带有利刃切割痕迹的人头骨、腿骨。2015年江苏兴化蒋庄遗址发掘揭露出一片良渚文化的墓地,内分两区,其一等级较高,墓葬多有棺椁、随葬品亦丰;另一区等级较低,所葬或为平民大众。墓葬中的人骨大多保存尚好,殊为难得。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是在一些墓葬中发现有殉人。16 类似贵族平民分区埋葬和殉人的现象也见于早年发掘的新沂花厅墓地中。17 所以,良渚所谓的和谐的社会生活也许不过是个假象。
  6.宗教与社会。良渚人生活中最重要且特殊的玉器、象牙器上,几乎只装饰一种被叫作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较之仅见于玉琮等器物之边角位置的鸟纹,显得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形态千篇一律,所以应当就是良渚人心目中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乃至唯一的神只,也即整个良渚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良渚的宗教不仅发挥着统一族群精神意识的作用,它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管理与运作。在认为是王一级人物的余杭反山墓地,其12号墓出土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件带神人兽面雕刻的玉钺。也即在最高政治层面,宗教和军事权威是合而为一的。青浦福泉山是上海地区最高等级的良渚墓地,不但历年发现许多精美程度堪比良渚的玉琮,其207号墓随葬了一件长约1米的象牙板,很像是持握在手中的权杖类仪仗器具,其上刻满了神人兽面图像。良渚最重要的人物具有宗教身份色彩,并管理社会。
  7.“中央”与“地方”。良渚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关于人类早期国家的研究中,一般分为地域国家或领土国家和城邦国家两种类型。良渚属于哪种呢?将良渚文化的宏观聚落形态与中原地区的情况做了对比,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建造了很多城址,但规模仿佛,似乎是个群雄并起,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情况不同,它有一个最大的中心──良渚古城,各地虽有自己的地方中心,如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 21 遗址等等,但规模上、规格上远不及良渚古城,甚至至今尚未在这些中心聚落上发现城垣建筑等,从而显示出某种层级状的宏观社会组织结构。中村慎一先生比较了各地出土玉器,尤其是作为权力象征的玉琮后认为,它们绝大多是实则是由居住在良渚古城的玉工们制作,由良渚的贵族集团派送、馈赠给各地方的,用这样的形式承认或分派给各地贵族的地方区域治权,反之换取后者对“中央”的认同和支持,从而达到对各地方实行某种程度的辖制、控制。若良渚古城连同其“畿内”的城邦国家,并且与其它地方的城邦并举,它和其它地方中心的关系既明显地不对等。我们现在还说不清楚良渚古城和各地方中心的关系究竟紧密到何种程度。就目前考古资料反映的情况看,整个良渚社会中确实存在一张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中央”联系着各个“地方”中心的网络结构。单就这一点,良渚是接近于地域国家的样子。(《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
 上官123 发表于: 2018-1-28 11:35:00|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你可知它为何叫良渚

源自:中国新闻网
  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距离“良渚”两字首次出现在考古领域,已经过去了80多年。80年前,“良渚”如何从一个小镇的地名成为遗址名称乃至史前文化的一个类型?
9rHi-fyqzcxh1267480.jpg
图为狮子山-鲤鱼山-官山坝体现状。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1936年,杭州古荡老和山在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时,出土了一些石器。这引起了当时一些考古学家的注意。当年5月底,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和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对遗址进行试掘。
  据文献记载,当时试掘开探坑3个,仅获石器6件、陶片3块,另采集石器10余件。后来,这次试掘被认为是“江浙地区第一次与良渚文化相关的田野考古发掘”。
  虽然此次考古仅持续了一天时间,但这可以看做是良渚遗址发现的开端。
  当时参与古荡发掘的西湖博物馆工作人员施昕更,在接触到出土石器后,“感到很熟悉”。他意识到“家乡良渚镇屡有出土的石器应与古荡有某种内在的关联”。
  次日,施昕更回到其家乡良渚搜集文物。“除了石铲之外,意外的又得到许多不同形式的石器”。这一年7月,他第二次再赴良渚调查,并在枯竭的池底,拣到“不少”石器。同年11月,施昕更第三次赴良渚,在“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一个干涸池底,偶然发现一二片黑色有光的陶片”。
qtEX-fyqzcxh1267521.jpg
图为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上的柱坑遗迹。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西湖博物馆当时对此非常重视。馆方依照当时颁布的《文物保存法》第八条规定,呈请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取得采掘执照。1936年末、1937年3月,施昕更先后三次代表西湖博物馆对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古京坟、荀山东麓以及长明桥钟家村等六处遗址进行试掘。
  此次发掘出土了大批黑陶和石器,同时经调查“发现了以良渚镇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此后,施昕更据本次发掘完成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
  报告记录了遗址发现经过、各遗址底层堆积情况、出土遗物、年代与文化性质分析以及编写报告过程。同时,该报告对以“良渚”作为遗址的定名也做了说明。报告这样写道:“最新的考古报告都以地名为名……我也来仿效一下,遗址因为都在杭县良渚镇附近,名之良渚,也颇适当……所以决定采用这二个字,有名实兼收之妙。”
  不过由于日寇入侵,该报告的印刷、出版“经历了许多患难困苦的历程”。《良渚文化》记载,“杭州失守后,《良渚》报告在杭印刷的字版及锌制图版,在形势危急中均无法携出,在随同西湖博物馆迁徙流亡途中,施昕更以满腔的热情和惊人的意志,重新整理旧稿,经馆长董聿茂先生奔走,得到浙江省教育厅经费支助,至1938年终由上海中国科学公司印刷出版”。
W0o6-fyqzcxh1267624.jpg
图为秋坞-石坞-蜜蜂弄坝体现状。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但因当时条件所限,考古学者并未采取“良渚文化”的说法。即便是发现者施昕更也认为,良渚遗址与山东的龙山文化属同一文化体系。
  1949年后,随着江浙一带的诸多文物在考古发掘中出土,有学者逐渐意识到良渚当属独立的文化体系。
  1957年,考古学家夏鼐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象》的序言中指出,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遗物有其独有特色。两年后,1959年,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夏鼐提出了“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oI1i-fyqzcxh1267678.jpg
图为瑶山祭台。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供图
  此后,相关考古不断进行。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发现良渚祭坛和贵族墓地;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2009年~2012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2009年~2015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而这些都被列在此次“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范围之内。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曾对媒体表示,良渚遗址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此前也曾表示,目前主流的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的发现,接受了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观点。
  据悉,良渚申遗结果将于2019年出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上官123 发表于: 2018-1-28 11:35:00|显示全部楼层

确定了!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程

源自:钱江晚报
确定了!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程
  确定了!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程
ZW3q-fyqzcxh1160501.jpg
良渚古城遗址(莫角山宫殿遗址)潘劲草 摄
  良渚古城遗址迎来了申遗路上最关键的一天。
  经国务院审批,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也代表国家郑重地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文本上签名,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
nUlG-fyqzcxh1160524.jpg
申遗文本(预审文本)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当时被人们认为“石破惊天”。这些年,良渚古城一有动静,钱报记者都第一时间带来报道。
  “时间过得太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也很感慨,“十年前,大家不敢相信,在5000多年前可以有这么大的遗址。因为在此之前,莫角山遗址30万平方米,就是我们国内非常大非常著名的遗址。所以当时有很多质疑的声音。现在,良渚考古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良渚遗址已经成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并得到了国际主流的学术界对良渚的关注以及认可,良渚是中华大地最早的国家,是中华文明的新名片。”
  1月26日下午,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举行了记者见面会,通报了最新情况。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对申遗的一些关键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良渚古城能够申遗的条件是什么?
  陈寿田:良渚古城遗址符合《实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确定的世界遗产标准第三、四条,并具有较高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和第四条世界遗产的标准,具体内容是什么?
  蒋卫东:具体内容是比较庞杂的,我简要为大家说一下。根据《操作指南》,文化遗产事实上有六条标准。
  其中第三条简称为见证价值,是(这个遗产)可以为一种存在的或者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提供特殊的或者独特的见证。良渚古城遗址最大的价值,就是见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下的区域性社会,具体阐释角度是多方面的,包括古城庞大的规模、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所呈现出的高度分化的社会状况,以及以玉器为代表的社会礼仪、制度性特征,还有实证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第四条标准,我们通常称作典范价值,主要是讲这个文化遗址对于全人类的典范性示范意义。良渚古城的规划以及布局营建,在当时具有独特的意义。
  因此我们现在对良渚古城申报的价值提炼,主要是这两条价值。
  :良渚古城申遗多年,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代表了什么?
  蒋卫东:2015年,我们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申报材料,但作为国家,一年只能有一个申报项目,最终能否代表国家去申报,需要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之后,全委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提交给国务院,由国务院审批之后,才能最终遴选出代表。
  而今年,尤其今天(1月26日),情况不同了。国务院批复表明,从国家层面确定了良渚古城遗址将作为2019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唯一的项目。
  :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范围,最终确定为: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能否解读一下?
  (记者注: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发现良渚祭坛和贵族墓地;2006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这是中国最早水利工程、世界最早水坝系统)
  蒋卫东:申遗范围是随着对古城遗址的认知过程不断提升的。良渚遗址实质申遗的时间,是2012年开始,当时,古城遗址已经发现了,但是外围水利系统还没有被发现。当时,虽然申报名字是良渚古城遗址,但只是以大家都知道的古城核心区──8.81平方公里的区块,作为申遗范围。而随着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以及对其价值的不断认知,许多专家提出,外围水利系统价值不亚于古城本身,作为中国目前迄今为止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以及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在世界上具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价值。
  2017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郑重商议,在申报范围上,把外围水利系统──11条水坝,以及瑶山祭坛与墓地,一起放入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范围中。
  :接下来还有哪几个关键时间节点?
  陈寿田:2019年申遗的项目,按规定,必须于格林威治时间2018年2月1日下午5点之前,将申遗文本送达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办公室,这是他们的截止时间。
  世界遗产中心收到文本后,会委托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缔约国申报的文件项目进行专业评估。
  评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遗文本将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世界各国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员,进行匿名评估并收集反馈意见。匿名评估主要审查申遗地区是否具备遗产申报条件,价值是否足够评选,以及遗址的保护现状。
  第二阶段,2018年夏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派1到2名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评估。现场确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护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2018年年底、2019年年初,良渚古城遗址是否适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专家们会给出一个最终结论。结论一般分为ABCD四个档次,A档建议列入,B档补充材料,C档推迟申报,D档建议不列入。
  我们今年的工作,就是迎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现场评估。
  最后一个时间节点,在2019年6~7月,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全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会进行现场审议,确定这项遗产最终是否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接下来的工作能否介绍一下?
  陈寿田:一是依法做好良渚遗址的保护工作;二是系统地做好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工作,为遗产保护、利用提供学术支撑;三是做好遗产阐释展示工作,让老百姓看得懂遗产的价值;四是做好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工作,发动全社会支持遗产保护;五是做好合理利用的文章,让遗产地民众共享遗产保护的成果。
  我们的愿景是将良渚古城遗址打造成中华文明朝圣地、中国文化金名片,为文化浙江建设和杭州建设世界名城做出独特的贡献。
 奥燕 发表于: 2017-8-17 12:38:01|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遗址:在申遗“赶考”路上冲刺

h5FL-fyixtym6517526.jpg
图说:图为良渚古城遗址效果图。(良管委供图)
  良渚遗址申遗范围基本明确为“良渚古城+瑶山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目前,良渚遗址申遗第一阶段材料文本的编纂和翻译已进入冲刺阶段,9月中旬,将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预审。”酷暑中,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杭州良渚遗址申遗工作的热度。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良管委)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考古发掘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次良渚遗址申遗范围和以前相比有所调整,根据国家文物局意见,目前已基本明确良渚遗址“1+1+11”(良渚古城+瑶山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申遗范围。

从“文明曙光”到“文明之光”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印度哈拉帕文明同处一个时代。”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刘斌认为,我们常说中国和埃及一样,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良渚古城便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最有力的证据。
  从1936年首次发现良渚黑陶以来,80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不断刷新着我们对良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良渚遗址先后获得了八项“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项“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特别是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被专家们视为“中华第一城”,将杭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而2015年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改写了中国水利史,专家认为,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大型水利系统。
  在考古学上,人们习惯用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出现等文明产生的标志来界定国家起源。刘斌表示:“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以及随后规模宏大的外郭、水利系统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良渚古城的规划设计、具有文字特征的刻画符号、巨大的工程量以及墓葬所显示的社会分层、统一的宗教信仰、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及复杂的社会分工等都反映了良渚社会已具备成熟的早期国家形态。”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曾两次来杭州考察良渚遗址。他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由于良渚这些年一系列的重要发现,世界考古界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商代以前的历史。

寻找遗产保护与安民富民的“平衡点”
  “世界上诸多国家和城市存在的历史遗迹,尽管有的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大多还‘有迹可循’,而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考古遗址,良渚遗址保护的最大难题,一是地上无片瓦,遗址公园的建设无先例可循;二是遗址区内涉及瓶窑、良渚两镇街24个村社以及大量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良管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良渚遗址的真实性依靠考古挖掘,完整性则依靠整体保护。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该负责人介绍,良管委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这种“文物特区”的模式,开国内大遗址保护先河,使良渚遗址得以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和更高层级上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2000年,余杭确立了良渚、瓶窑两镇街“跳出遗址区求发展”的思路,分别在遗址区外新辟了工业园区。2004年开始,当地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各村社开展遗址保护,反哺各村社经济社会发展。截至去年,补偿资金已达每年600多万元。同时,引进符合遗址保护要求的生态农业,既美化了遗址环境,也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2007年,余杭启动了“大美丽洲”旅游综合体建设工程,打造集考古体验、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惬意生活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2013年,余杭区又对良渚古城遗址遗产核心区的600多户农户进行了搬迁,着力改善遗产区当地民众的生活品质。30年来,余杭区共投入数十亿元对良渚遗址进行保护、整治和利用。
  “良渚遗址经过净化修复,已有部分区域出现了水美草丰、飞鸟聚集的风貌。”该负责人表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是良渚古城遗址,总面积9.09平方公里,这里将以生态修复为主,修复后将会还原一片绿洲,其中会有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墓地的展示呈现,同时尽最大可能恢复当时古城的河道、湿地、林相等自然风貌。
  据了解,为最大程度地保护良渚遗址的本体安全,最小限度地干预遗址遗存“栖息”环境,未来考古遗址公园将主要以绿植标识、覆土保护、景观示意、原状展示等方式向公众呈现。
  “所谓绿植标识,就是将有些遗迹以植被覆盖的方式标示出来,配上文字说明来呈现;所谓原状展示,就是在莫角山、反山这样重要的遗址点建立现场陈列展示馆,还原遗址原貌供人参观。”良管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圣地,良渚遗址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经过保护与传承,我们希望让良渚文化再活5000年!”(原标题:良渚遗址:在申遗“赶考”路上冲刺)
源自:新民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02:16,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